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历史文化名城太原之世事沧桑话古城

  晋阳古城在公元979年毁灭后,一座有着1476年历史的北中国大都会成为一片废墟。而在它的东北方向,约35华里的汾河东岸又有一座新城崛起,这座新城在太原地方志中叫做“宋太原城”或“太原宋城”。据《永乐大典》载:太原宋城“周一十里二百七十步,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建,门四。”是在盛唐唐明镇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太原宋城

    太原宋城难与唐北都太原府城同日而语。城中有子成,即古唐明镇,城额名“河东军”。其余为24个坊。每坊有坊门、坊栅,通过小巷相互勾通。今日的皇华馆街,就是袭用了当年的“皇华坊”坊名。千百年来人们一说到太原城,便有 “丁字街”、“钉龙眼”的说法,便以为太原的大街小巷曾经都是丁字街结构。追根溯源,来自金元文豪元好问的一句诗:“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亦来自郝树侯先生的 《太原史话》:“只修丁字街,不修十字路”,“是为了钉破‘龙眼’。”其实,郝先生的理解和说法有失偏颇。宋太原城虽坊巷参差,但并不全是“丁字街”。元好问讲得清楚,是“官街十字改丁字”,并不是每条街都改为“丁字”。所谓“官街”,是通往四座城门的大街,并不是城中的一般街巷。《世说新语·识鉴》和《晋书·符坚》早已说得很明白了。

    宋太原城在金攻宋、元灭金的两次大战中,深受兵燹损毁,留下的只是诸多史书中“东鳞西爪”的记载。到明初拓展扩建时,所谓宋迹只有凤毛麟角。诸如“达达巷”、“剪刀巷”、“桥头街”、“古角城”、“后小河”、“开化寺”、“寿宁寺”、“马市”等街巷、市井之名,成为宋太原城之遗孑。明清太原城

    时下人口头说的太原府城,太原老城,太原旧城,虽然也包括太原宋城,但是更多的是指清以来的太原城。被誉为“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的明太原城,由府城、晋王城、南关门、北关门和新堡五座城池组成。前五城,非一次工程而竣,依创建时序:先晋王宫城,继太原府城,再南关城,再次北关城,最末新堡城,即后来习俗所称的新城。这五座城从洪武四年 1371)始建,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完工,历时194年。

    所谓晋王城,乃洪武三年(1370)受封的晋恭王朱棡及后来历代晋王所居之府邸,俗称“晋王府”。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三嫡子,受封之时年仅13岁,并未就藩太原。依明制,藩王不得留京,须赴封地开府。新的晋藩被封不久,皇帝即委功臣永平侯谢成亲临太原建晋王府邸。谢成是朱元璋同乡,既为明朝开国功臣,又为晋王朱棡之岳父,到太原后遂精心选址,为女婿、女儿打造府邸。史载,“洪武四年,太原古城修建晋王府宫殿,木架已具,一夕大风尽颓,遂移建于府城。”(见万历《太原府志》)可见,当年谢成为爱婿建邸时,曾选址于李唐“龙兴之地”晋阳古城。怎奈上天示警,“一夕大风尽颓梁架”,遂重新选址于宋太原城东北郊。这便是后来在太原府城问世并存在了250多年的晋王城,也称晋王府宫城。关于晋王府的规模,虽史载不详,但在论述晋王府火灾的文章中有 “晋藩殿宇宫闱,宏丽冠诸藩……自内城玉公门,大殿、东西斋殿、灵寿等宫,尽被焚毁于(顺治)丙辰四月十二日夜。”其火势之大“飞灰蔽野,烟烬逾日始熄。”这段文字告诉世人,当年的晋藩王府,殿宇高敞,宫闱壮丽,分内外两城,宫殿无数,是明代诸多藩王府邸中,规模最大者。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晋王府遗址命名的街道,尚有二十余条之多,诸如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东萧墙、西萧墙、南萧墙、北萧墙、上萧墙、东丹墀、西丹墀、典膳所、天地坛、杏花岭、松花坡、红四牌楼……沿着这些街巷,尚可寻踪晋王府之方位、占地,了解个中大概。

    所谓府城,即明初在太原宋城基础上扩建的明太原城。因府衙设城中,故名府城。《永乐大典·太原府》载:“洪武八年七月,辰量作二十里。”万历《太原府志·城池》载:“洪武九年,永平侯谢成因旧城展作东南北三面,周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池深三丈,门八。”这两段史料招示,洪武四年创建晋王宫城,竣工后,又于八年七月扩建太原宋城,规划中为二十里,但竣工时,则周二十四里有奇。谢成主持扩建的明太原城,十分壮观,史称:“太原八门四隅,建大楼十二,周垣小楼九十有三,敌台、逻宝称之。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见顺治《太原府志》)明代中叶的文学大家,号称“后七子”领军的朝廷高官王世贤,在莅临太原时,看到如此壮观的太原府城,不禁感而叹之:“太原城壮丽,其二十五睥睨辄作一楼,神京(北京)所不如也。莽苍有气概……”(见《适晋纪》)由是,“锦绣太原城”闻名于天下。

    至于明太原城八座城门之名号,诸多府志、县志都云:东曰宜春、曰迎晖,南曰迎泽、曰承恩,西曰阜城(乾隆《太原府志》曰“阜成”)、曰振武,北曰镇远、曰拱极。但查其最早记载,见于万历《太原府志》,余后各志均摘引于此。但现有最早的成化本《山西通志》中则云:“太原城八门,东曰来春、迎晖,南曰朝天、太平,西曰通汾、阅武,北曰镇朔、拱极。除东北门迎晖,北东门拱极两门与后载名称相同外,其他六门之名,宜春原名来春;迎泽原名朝天;承恩原名太平;阜城原名通汾;振武原名阅武;镇远原名镇朔。”据此可知,明太原城八座城门之名,在谢成扩建之初,至明成化乃至稍后的百余年中,以成化本《山西通志》所载为确。逮至嘉靖末对太原府城又进行一次大规模修葺后,遂对其中六座城门之名或更改、或新命,才如万历《太原府志》所载,一直延续至今。降及清兵入中主原,晋王宫城焚毁,新建满城于东府城西南隅,及至清中叶,八座城门又出现以方位与景观为标识(zhi)的俗称,即大东门(宜春)、小东门(迎晖)、大南门(迎泽)、新南门(承恩)、水西门(振武)、旱西门(阜城)、大北门(镇远)、小北门(拱极)。

    到清之季年,国弱民贫,太原府城年久失修,苍颜日显。进入民国后,先是军阀混战,继是倭寇入侵,再是解放战争。负隅顽抗的阎军,为防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太原,在城市城防体系上,沿明清以来的太原府城垣修筑防御工事,府城城墙几乎被挖空,到处是明碉、暗堡、战壕、掩体。阎锡山说:“只要地球转一天,军防工事就要加强一天。”当年号称“锦绣太原城”的二十四华里城垣,被建成武装到牙齿的主体军事防御设施。为了保护古城,尤其为了保护古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太原前线人民解放军敦促守军投降,提出和平解放太原建议。然而,守军在个别顽固分子的阻挠下,拒绝和平解放并杀害准备起义的爱国将领,最终使明清以来在晋中土地上屹立了600多年的古城毁于弹火。太原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整治战争创伤,将坍塌破败、失去保护价值的残垣,回填于污积沆瀣的护城壕内,仅留下城之东北隅,今北大街东段南侧的拱极门城洞和280多米城垣残遗,及城西北隅城角。一座“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昔人称之为“锦绣太原城”的太原府城,成为了人们的永久记忆。

编者按

    太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城市建设特色突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花落太原,对我们这座文化积淀厚重的城市来说,是一件实至名归的盛事。

    武汉大学教授陈望衡说:“最能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是两类城市:一类是山水园林城市,一类是历史文化名城,而最富有魅力的是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为有幸生活在这座文化名城而自豪和骄傲。

    一座具有美好未来的城市,必然更加珍视自己的历史;一个具有强烈发展意识的地区,必然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周一,我们刊发了太原市申报名城领导组办公室的文章《唐风晋韵 锦绣龙城》之后,许多读者来电,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这座城市。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登载专家学者的文章。 

晋阳古城格局

    晋阳城的城池在1400多年中经历了多个朝代不断建设、扩展,在发展过程中,城池防御体系和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晋阳地域经济、政治实力不断增强,晋阳城遗址层位叠压复杂,地下遗存丰富。

    晋阳古城遗址由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和墓葬区遗址三部分组成,面积总计约200平方公里。其中城池遗址西高东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地面现存有西城墙残垣、西南城墙角、宫城基址及城址腹地大大小小的古村落。

    城池西、东两翼的山前坡地枕山际水,土层深厚,是晋阳城各个历史时期的墓葬集中分布区。吕梁山蜿蜒高耸、山崖叠翠、风清气爽,沿山体一线凿建的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蒙山摩崖造像以及龙泉、开化、圣寿、晋祠等庙院则是晋阳城的宗教祭祀区。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10225;本文作者:王继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