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历史的必然——写在太原荣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际

   3月中旬,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太原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值此,我们特约请太原市政协原副主席、太原历史文化专家、市申报领导组成员王继祖先生慎就此章,奉读者共飨。

    沐着三月暖暖的春风,经国务院批准,太原终于荣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消息传来,曾参与申报工作的我,欣喜之情,难以名状。而此前,情绪一直低迷,原因就是37日在北海时,目睹了该市到处悬挂着的红色横幅:热烈庆贺北海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36日从太原到南宁,翌日从南宁到北海,不过两天时间就闻见北海入围,心情很是复杂。太原与北海是同期申报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去年暮春时节,市申报领导组办公室曾派遣我们一行数人赴北海考察学习。在北海,我们走访了很多地方,还举办了交流会,听取了北海申报工作的情况介绍。客观地讲,北海市委、市政府对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非常重视,措施得力,力度也大,基础材料主题明确、言简意赅,而且主要领导多次亲赴北京,志在必得。应该说北海确有其长,尤其是清末民初的老街老巷、商市骑楼、传统民宅,成群连片,情状依初,特色鲜明,风光独具。然而,就其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传承,似难与古老的太原同日而语。当然这仅为我的一家之言。但当北海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时,我们的情况尚不明朗,是何原因?心中惴惴,匆匆返并,直到喜讯传来方且释然……

历史的遗憾

    太原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建城史。从春秋季年建城,历经战国时赵国初期都城,汉初代国之都,北朝东魏、北齐陪都,唐代北都、北京,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别都和北汉国都。逮宋之后,先后为宋河东路首府,金河东北路首府,元太原路治署,明、清山西行省首府,民国晋绥二省会城,新中国成立后又为山西省省会。2500年来非国之陪都,便是地方最高政权治署,其政治军事地位,其历史文化积淀,其经济交通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标识作用。这样一座历史和文化并茂的古城,长期以来没能“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原因何在?

    在这次申报工作中,方才了解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难得却易失的大好时机与我们擦肩而过。本来完全符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条件的太原,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申报时机,同省的大同市却积极争取,成为全省第一家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城市。据说当时有这样一种认识: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那是客观存在,何需申报。还是据说:如果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设的重大项目需国家审批,批准后才可实施。如此,会影响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

    究竟如何?今日看一目了然,可在当时却并非这么简单。

    确如前述,太原本应早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因为没有申报,所以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座城市的历史情状发生了变化:金代的西岳庙被拆掉了,元代的戏台不知所踪,宋代的金肃门变成了坦途,大片大片的明清民居、街巷,在古城的“旧貌变新颜”中,丧失殆尽。所以,待到此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虽许多城市难以具备的条件——— 诸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丰富的文物等等,我们完全具备,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成片街区建筑”这一最基础的要件,却成了阻碍我们申报的拦路虎。虽然最终我们拿出了 “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明太原县城历史文化街区”、“太原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太原重型机器厂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等成片建筑,达到了申报条件,但是个中甘苦艰辛,恐怕只有参与申报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感受最深。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北海长足地超过了我们。

历史的必然

    无须自谦!一个传承了2500年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古城,太原有着博大深厚的底蕴。这种底蕴概括为“唐风晋韵”。他言不赘,仅从城市的诞生、发展和流变的历史来看,便可傲立于华夏古城之林。2500年前的春秋末季,晋国赵卿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并进而发展壮大,在军事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太原盆地北缘——— 西依吕梁,东凭汾河,南控晋水的地方,建起了晋阳古城,这座古城不久便成为“三分晋室”的支撑点,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序幕。还是这座古城,在混战的南北朝时期,成为中国北部政治经济的中心、民族融合的宝地,为强大的唐王朝临盆,奠定了基础。盛唐一代,太原城作为李唐龙兴之地,扩建为跨河越水的“太原三城”,荣膺国之北都,既形成了她的全盛时期,也步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故有“天王三京,北都居一”之誉。后来的五代有三代兴起于这座北都。逮宋毁晋阳,新建太原于汾河之东,宋城太原成了宋、辽、夏三足鼎立的激战边城,北宋名臣多发迹于太原。至明清两代,太原城以“崇墉雉堞,壮丽甲于天下”而得“锦绣太原”之誉,有谓“二十五睥睨一楼,神京所不如也”。就是这座锦绣城,成了晋商崛起之都,盐茶北上,草马南下,票号汇通,辐辏域中海外。在此基础上申报成功是历史的必然。

    无须自叹!两千五百载的唐风晋韵,养育了代不乏人的英雄豪杰、文坛巨擘。封建帝王有之:诸如简子,襄子,刘恒,高欢,李渊、李世民父子及武氏则天。名臣名将有之:诸如狐突父子、常惠、郭淮、狄仁杰、杨继业、王琼、乔松年。文豪巨匠有之:诸如王维、白居易、王瀚、王之涣、王昌龄、元好问、罗贯中、傅山、阎若璩。更有早期共产党人和老一辈革命家:诸如高君宇、贺昌、彭真、徐向前、薄一波等等。这些历史上的出类拔萃者,为太原的历史书写下壮丽的篇章,为太原的文化生发出璀璨的光芒,为太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物质遗产。在此基础上申报成功是历史的必然。

    无须遗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许多不应该毁坏的东西毁坏了。赵宋烧毁了晋阳城,使太原的历史文化遭受重大破坏,出现新的拐点;蒙元时西山大佛头像坠毁,天下最早的大佛数百年难寻踪迹;日寇侵华时,天龙山遭到巨大的破坏,无数佛头被盗海外;……十年动乱,在“破四旧”的口号中,文化文物被当作糟粕;改革开放是祖国复兴的春雷,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却在不经意间变坏,城市也在改造中传统特色流失,变得千城一面。但这些不能只成为遗憾,还应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让记忆转换为悲剧不再发生的铭鉴。申报的成功,更应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历史存在与艰辛实践的必然

    从理论上讲,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存在是基础。由于太原确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名城,由于她符合“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这个最根本的条件,所以申报工作终于得到国务院的首肯,结局掷地有声。这无疑应看作是“历史存在的必然”。

    从实践中看,当你读到《太原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文本》和5册《申报资料》——— 重达约5公斤,厚厚的6大本中心突出、主题鲜明、分类合理、条理分明、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列表清晰、互为表里的文本时会有怎样的感觉。而这仅是上报的部分——— 是在调研、筛选、成稿、论证、修改、审查等多道程序之后留用的部分。总数约百万字的文本中,处处渗透着申报领导组及办公室每位领导和工作人员数百个工作日的心血。没有他们,没有他们辛勤的劳作,即使有历史的存在,“历史的必然”也难以必然。

    30年前,申报工作首次启动之时,太原虽已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然而她却没有得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30年后,太原虽然还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她的内涵却在过去的30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是一批热爱太原和保护太原的人们,经过努力,积极整合,按国务院的严格规定和要求,完成申报程序,才把这个“历史的必然”变成了真正的必然。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10329;本文作者:王继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