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淡出历史的大同“乳娘村”

  7岁的党有雄将是赵金梅收留的最后一个寄养孩子。过了这个春节,赵金梅已经63岁了,体力不济让她做出了这个决定。

  像赵金梅一样,山西大同市散岔村的多数乳娘都曾是七八个孩子的寄养母亲,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定,她们将不能继续担任福利院儿童的寄养者。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同的“乳娘村”经历了明显的“瘦身”过程。据大同市社会福利院统计,全市乳娘村数量已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8个锐减至上世纪90年代初的5个,而时至今日,庞大的“乳娘村”队伍只剩下了散岔村这孤零零一个。

  “这其中,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原因。”大同市社会福利院院长靳保利说。

  散岔村不大,只有150户人家。散岔村也不富裕,在村里走一圈,除了贴着瓷砖的校舍格外显眼外,绝大多数人家住的还是晋北的土窑,走的是一下雨就沾泥的土路。

  但散岔村并不普通。村口那座写有“中国乳娘村”字样的照壁,似乎是在告诉来到这里的人们,这是个在历史上有故事的村庄。

  上世纪50年代,一些被父母遗弃的患有脑瘫等疾病的儿童,被福利院收养后,部分寄养在此。

  几十年前,当人们还处在温饱生活的边缘时,一点小米就为福利院的儿童换来了乳娘们甘甜的乳汁。乳娘换了一茬又一茬,她们当中有老有小,有一家三代,也有姐妹、妯娌和母女。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拥有水乳交融的亲情,这样的故事在散岔村不胜枚举。为了完成老伴的遗愿,63岁的刘生梅让自己的亲生儿女凑钱,为寄养弟弟娶回了媳妇,如今,老人已经“抱孙子了”。

  31岁的吴雪丽先后是7个寄养孩子的乳娘。嫁到村里来之后,受婆婆影响,她的家就成了福利院孩子的寄养之所。自己的亲生孩子在外地就读,使她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这些寄养儿童。 

  但村里像吴雪丽这样有寄养想法的年轻女性并不多。与寄养孩子在家所需要付出的照顾相比,他们宁愿舍弃每月近千元的政府寄养补助,选择外出打工。

  “乳娘村曾经是一种很好的寄养方式,孩子能够从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有归属的收获。”靳保利说,但近年来,寄养家庭出现了由近到远、由不固定到固定的变化,这种寄养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农村环境较差,孩子虽能接受养育,所受教育却与城市有巨大差别。此外,农村环境对于孩子疾病的康复也带来不便。”他说,目前来看,收养是最好的方式。

  2000年以来,社会福利院已经有400多个孩子被国外的父母收养。

  但在现实当中,据福利院统计,被收养的儿童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还都在继续寄养。

  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乳娘村人们观念的改变,这最后一方水土恐怕也“在劫难逃”,但这种家庭寄养的模式还可以继续借鉴和改进。 

  “我们计划把寄养家庭从农村逐渐挪到城市。但迈出这一步,现在来看仍有很多困难。”社会福利院副院长毛瑞波说。

  “我们正在选购房子,跟社区沟通,引导符合条件的下岗女性、待业女性来参与。如果城市家庭申请寄养的数量越来越多,我们会慢慢取消在乳娘村的寄养。”毛瑞波说。

  而眼下,福利院在加强对乳娘村寄养进行监督管理的同时,计划采取乳娘村家庭寄养和福利院集中寄养相结合的模式,代替以前单一的乳娘村家庭寄养模式。

 

2011年3月7日,山西大同市散岔村村民刘生梅跟寄养孩子在家门口合影

 

 

 

3月7日,山西大同市散岔村村民吴雪丽跟两个寄养孩子在一起

 

 

 

3月7日,山西大同市散岔村村民赵金梅(后排左一)跟两个寄养孩子在一起

 

 

 

3月7日,山西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儿童康复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对孩子进行手指活动康复训练的指

 

 

 

3月7日,山西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儿童康复中心一位保育员跟孩子们在一起快乐地玩耍

本文来源:新华社;本文作者:作者:新华社记者 刘翔霄 王学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3-08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