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偏关三惑记

  一到偏关,就先后碰上了三惑:一惑,偏关又叫“偏头关”,多出一个脑袋来;二惑,这个经济、文化皆欠繁荣的边塞之地,却在宾馆附近耸着一座文化味很浓的“文笔塔”;三惑,同行者周宗奇先生的先祖乃湖南人,明代曾在此地戍边,官至千总。湖南人来此戍边,不说那时交通不便,单是气候、生活习惯的差异,军心能安?

    上述三惑,同行者中不乏解惑之人,可我又觉得此行既是实地采风,不妨多看看多想想,只要不带着三惑离开就行。

    临睡前,听人说文笔塔是当地八大景观之一,前几年又投巨资扩建成一个多功能文化公园,成为当地快速发展的象征。为解塔名之惑,第二天我早早就开始攀登文笔塔公园。从山脚到山顶,全是青石铺就的台阶,拾阶而上,竟有518阶之多。石阶两侧,依山体而建的文化墙,可见商轮汉帜、唐币宋关,昭示着当地历史的厚重。置身其间,不禁精神焕发、脚下生风,不觉就凌顶了。

    站在文笔塔下,远眺是雄浑博大、气象万千的北国风光,近观则是偏关城的山峦像巨人正做着酣梦,那睡相东仰西伏,恰似人头偏隆。此情此景,让我顿悟了第一惑——偏头关的“头”字原来源自这里啊!

    可也是,当年御敌的 “偏头关”,若舍去那个“头”字,不能道其神韵。

    悟得一惑,忙趁热打铁,又探究塔名来历。捷径是能觅块碑碣,一望便知。可惜遍绕塔身,不见碑碣,倒是看清了塔基辅以浮雕,上刻十二生肖与二十四节令。塔的四周植满芳草与花卉,晨风中正摇曳着万紫千红,只可惜摇曳不来塔名之悟。

    远处传来了布谷鸟的悦耳叫声,那叫声使思绪也长上翅膀,不再纠缠塔名之惑,而是飞到南人来此戍边之惑中去了。很快就有了恍悟:军队乃历代统治者的命根子,对待命根子,统治者自有掌握的要津。南人来此戍边虽有交通与气候、生活差异之虞,但这又成了制约军人的法宝。你离家远,想逃回家不易;你不是本地人,也难纠合地方势力造反。把你置于这等穷山恶水的边关,除了老实吃皇粮、御外敌,还有什么生存的手段?如果再配以好的安置条律,军人也就死心塌地戍边了。周宗奇先生的先祖卸甲后就被安置在了富庶的翼城县,终至后代在晋南繁衍开来。

    三惑已解两惑。因上午要参观万家寨引黄工程,下午就要离开斯地赶往河曲鸡鸣三省的娘娘滩,看来只能留下塔名之惑的遗憾了。总觉心有不甘,中午的茶饭也就没了味道。

    就在上路前收拾当地赠送的书刊时,看到了柴乃桢先生著的《魅力偏头关》,眼前顿觉一亮,急急翻开目录中关于文笔塔条款,立即查见了一个释名的民间传说:每年春分、秋分,太阳一出山,塔影便映到城西的虎头墩,随着太阳冉升,塔影又移向虎头墩下的关河。虎头墩形似笔架,关河水受煤层洇染,酷似浓墨,塔影似巨笔,也就有了蘸浓墨在天地间挥写的口口相传。

    解了三惑,又生出三喜。一喜和谐社会再不需军人来此戍边;二喜偏关不再是偏远之地,也早昂起了奋发图强的头,使山河巨变,旧貌换新颜;三喜偏关人投巨资建造文笔公园,不失为大手笔。唯愿在方方面面都有大手笔,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01025;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3-08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