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三晋大工程”系列之五

黄河古栈道——镌刻在岩石上的黄河史书

  栈道是古代交通史上一大发明。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便在悬崖绝壁上开凿一些棱形的孔穴,孔穴内插上石桩或木桩。上面横铺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和通车,这就是栈道。

    我国最早的栈道在战国时出现。关于栈道有一个最著名的成语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说的是刘邦项羽争关中,刘邦用修栈道迷惑敌人,实际从偏僻山间出奇兵占领陈仓。这条栈道原本在今天陕西境内。

    山西多山,但是栈道不多见,宁武栈道在史书上有记载,而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栈道则是黄河栈道,黄河栈道的建设目的不在于行人,而是行船。

    栈道因黄河漕运所设

    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都是傍着黄河下游中段建都的,如夏朝定都山西安邑和阳城 (即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周朝、西汉及隋唐都定都于西安。之所以这样,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依托黄河的漕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都关中。到唐王朝结束千余年间,古都西安的政府机构和民间都要依赖从东及南输送物品尤其是运粮食给京师。而此一线进入关中,陆路运输效率差、安全程度低,加之崤函古道艰险难行,黄河漕运就成了当时最主要甚至是惟一可以保障的运输渠道。

    运送粮食物品的船只沿黄河西行,到陕西潼关县再进入渭河,一直到了长安城边。但是沿黄河西上长安一路皆是逆水而行,除了船夫水手摇橹划桨前进外,还需要纤夫拽着绳子在岸边拉扯着走。而位于山西河东和河南今三门峡一段的黄河,可谓天险。郦道元的《水经注》云:“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然“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这段话中所说三门峡由大禹治水形成确实与否不是重点,重点是河中水急滩多,乱石嶙峋,形势复杂,经常“破害舟船”。在此处,拉纤的纤夫除了要让船只逆水向前,更重要的是配合船上的驾驶员调整航向,避开危险。即使是从西出发向东的船只,同样需要纤夫的配合控制,因为在此处黄河河面骤然变窄,水流急,阻挡多,顺水放行船只更容易触礁。

    黄河漕运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政权的稳定、百姓生活的安定,往往在漕运不畅的时候,最高统治者就不得不遵照“树挪死,人挪活”的原则,带着大小官员到东都洛阳“就食”,也就是说,供应紧张,在长安狼狈到快吃不饱肚子了;同时,河东的盐等生活必需品也需要依托黄河转运到东南各地,供应百姓生活。早在西汉初年,张良就曾经对刘邦形容过黄河漕运的重要性“挽天下,给京师”。

    因此,为保证漕运的正常运行,历朝政权都重视对黄河三门峡河道的治理。治理的方法除了及时疏凿航道,再就是修建开凿或者维修岸边专供纤夫行走作业的“纤道”。河两岸多为悬岩峭壁,纤道建在半山腰,那就是黄河栈道。

   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黄河栈道最早出现在何时,目前没有准确的年代。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山西平陆人史念海根据考古资料指出:“现存的栈道遗迹至迟是在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以前开凿的,魏晋时期继续开凿的栈道,绵延分布在黄河的左岸,大致已足够供这段挽船之用。这种开凿工程在隋初还进行过,成就可能不大。”另一位平陆籍史学家卫斯根据最新的考 :“1997年所发现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题记,又比东汉桓帝和平元年提前了115年。何况这些题记都是镌刻在重复凿修过的栈道岩壁上的。说明黄河栈道的开凿至迟在西汉时期就已开始。”

    虽然随着政权中心的东移,黄河古栈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是它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才结束了使命。

    新中国一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着手治理黄河。1957年,“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大坝在三门峡峡口破土动工。1955年至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大坝的修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黄河北岸、平陆县境内的“三门峡”长达625米的栈道和散落在大坝下游的7段栈道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大坝建成后,这个时期考察过的栈道遗迹淹没在了黄河水下。

    1997年春季至秋季,为配合小浪底水库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织力量对豫西峡谷内山西平陆、夏县、垣曲三县沿河百里地段的黄河栈道遗迹进行了详细考察,发现黄河古栈道遗迹40余处,累计5000余米长。这一成果与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1998年对位于小浪底水利枢纽上游的汉代大型建筑遗址的发掘成果,一起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黄河古栈道遗址成为我国第六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古栈道遗迹看修建

    199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我省平陆、夏县、垣曲三县境内发现的40处黄河栈道遗迹,由西向东,依次主要散布在平陆县境内的五一石膏厂、关窑、杜家庄、大集、西寨等20个村庄、厂矿的范围之内。处于平陆县境内的有32段,成为最主要的部分,累计长约4032余米。

    由遗迹可以看出,栈道外侧临黄河,内壁为岩石,多数呈一个侧倒的“凹”字。栈道顶部一般呈弧形,高距路面一般为 3米左右,全部在在2米至10米之间。保存良好的路面宽度可达2.5米多。因为废弃已久,栈道木构件已经找不到原样,目前遗迹可见的有方形壁孔、牛鼻形壁孔、底孔、桥槽等。专家据遗迹考证推测了栈道原本的模样和各构造件作用。

    方形壁孔开凿在贴近栈道路面的岩壁上,其作用是固定横列在栈道路面上的木梁,在一些地段,有时只有一种壁孔,而在另一些地段,则有大方形、小方形两种壁孔。其间距都大致相等。在同一地段出现大、小方形壁孔同时存在的现象,卫斯先生认为,这是因为开凿时代不同所出现的差异。

    牛鼻形壁孔因形似两孔加“鼻梁”的牛鼻而命名。一般凿刻在距栈道路面也就是方形壁孔上1米左右高的岩壁上,专家考证其主要是供纤夫挽船时手拉助力的。

    底孔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呈有规律状排列,与方形壁孔在一条垂直线的底孔,是用来支撑和固定插在方形壁孔横向木梁的;与方形壁孔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凿在栈道外侧,间距也相差不多的底孔,就是固定路面纵向木梁的,或者是护栏的底孔。两个一组排列的大型圆底孔,推测为建筑柱洞。

    桥槽即栈桥两端的槽孔,用来搭建栈桥。栈桥建在不连接的岩石两端,先在两处需连接的岩石上凿出槽孔。然后安放纵向木梁,再在梁上铺板,搭成栈桥。

    在古栈道遗迹中,专家们还在山崖凸出的栈道拐弯处发现了立式转筒的遗迹。立式转筒工程遗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是在距栈道路面1.5米左右的岩壁上,凿一个或大或小的方形壁孔。下部是在与此壁孔垂直相应的地面岩石上,凿有一个圆形底盘,底盘中间又凿一个或两个浅圆窝,窝呈锅底形,且被磨得十分光滑,这说明是经过重物长久旋转所致。此外,在方形壁孔与圆形底盘之间紧贴栈道路面的岩壁上,有一半圆柱形壁槽,此壁槽打破岩壁上的绳槽。如果将这上、中、下三部分现象联系起来考虑的话,就会得出:在壁孔、底盘和半圆柱壁槽之中,原有一种立式转筒状的机械装置。其作用是避免纤绳直接磨在岩壁上。

    在栈道遗迹目前尚存有40余处题记,所见各朝代的年号有:建武、贞观、总章、太和、绍圣、元熙、崇祯、道光、宣统等,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建武十一年,最晚可延续到清朝末年。卫斯先生说:“如此恢宏的历史画卷,在2000多年的反复凿刻、反复修改后,历经风雨沧桑,今天仍能展现在世人面前,实属不易!它是一部镌刻在山石上的史书,真实而永久地记录了我国自秦汉以来黄河漕运的历史。它是一项旷日持久、宏伟浩大的工程……”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胡增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3-0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三晋大工程系列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