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三晋大工程”系列之三

姚暹渠——隋炀帝的工程造福至今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晚唐文学家皮日休最为现代人熟悉的一首诗,题目叫《汴河怀古》1200多年前的一天,他站在京杭大运河边上,看着那滚滚流去河水,河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为250多年前一个落下骂名的皇帝觉得不平,这个皇帝就是隋炀帝杨广。

    建东都、开运河、治台湾、征高丽、创科举、畅通丝绸之路……杨广在位的十四年中,干成了大多数皇帝四十年也干不成的事,只可惜急功近利,不顾及百姓而激起了民变,留下了千古骂名。

    在我们山西的运城,杨广也留下了至今抹不去的一笔,那就是姚暹渠。这条河渠虽比不上京杭大运河知名度高,但是,在当时及以后,它与国计民生的关联程度一点也不逊色。和大运河一样,在千多年之后的今日,姚暹渠以及和它配套的系统工程依然在发挥着作用。

  重要的盐,烦恼的水

    为了健康,我们现在的人都被要求少吃盐,而在生产能力不发达的古代,盐则是文明的尺度,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要看食盐量的多少。

    对盐文化进行过深入研究的诗人蒋蓝这样写:在基督教里,盐与长寿、真诚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在伊斯兰教中,人们用盐封存永远不变的契约;犹太人认为盐是上帝和以色列人永久联盟的象征;罗马人讲究在刚出生的婴儿口中放一点盐,使他将来会变得聪明睿智,欧洲人普遍有这种做法。或者将婴儿放在盐水里洗一洗,法国人甚至在婴儿接受洗礼前要在盐水里浸一浸;俄罗斯人送给最尊贵客人的象征性礼物是盐和面包……

    食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盐的,人的血清中含盐0.9%,必须每天吃盐,以维持体液的浓度,才能正常地进行新陈代谢。而且,在现代,盐被称之为“化工之母”,化工有5 种基本化工原料——硫酸、硝酸、盐酸、烧碱和纯碱,其中盐酸、烧碱和纯碱3 种是用食盐生产出来的,冶金、造纸、纺织、玻璃、陶瓷、制药、塑料、肥皂、染料、橡胶、尼龙、味精、酱油……数不清的生产环节都有盐化工的作用。

    因为产量大、生产稳定,运城的盐池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产盐地。古河东今运城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叫中国的地方,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西安、洛阳、开封,诸多朝代的都城都围绕着运城盐池而建。隋唐时期以及之后某些朝代,运城盐池所产的“潞盐”支撑着国家八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唐朝某年,因为潞盐大丰收,天下百姓得以减免了一半的税赋。

    盐是百姓的命根子,政府的钱袋子,它是如此的重要,但是它的生产因为受气候影响太大,一直以来很脆弱,运城盐池不必像海盐那样面临台风潮汐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因为地势低,降雨带来的洪水泛滥始终威胁着盐池,轻则降低产量,重则形成毁灭性的破坏。运城籍作家周宗奇在他所著的《守望潞盐》中写道,出盐离不了水,可是又怕水,一位古人说得明白,“解盐籍主水以生,缘客水而败。主水乃池泉之渟滀,斥卤之膏液;客水乃山流之泛涨,渠渎之冲浸。世知是盐成于风日,不假煎沥,不知堤防少亏,决注已甚,洁者污,醇者漓,凝者纾矣。故治水即治盐也……客水不侵,主水无恙,盐利不竭,边储永济矣”。中心意思就是一句话:治水即治盐!

  “坏”皇帝的善举:杨广三大工程之一

    怕水偏偏水多,周宗奇先生如此形容盐池周围水环境:“以中条山为界,山北有汾河和涑水河两大支流,由东北向西南流入黄河小北干流;山南支流众多,主要有八政河、太宽河、曹河、泗交河、五福河、板涧河等,均由北向南或由北向东南直接流入黄河。地表水的湖泊、沼泽部分不多,有董泽、雷泽、张扬池、伍姓湖以及盐池等,它们平时星罗棋布,遇大洪水时则极易连成汪洋一片……经常给盐池造成客水泛滥的是暴雨成灾时的地表洪水,它们一股脑地向海拔最低的盐池灌去,往往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

    人们应该老早老早以前就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运城盐池水患了,而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公元505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正始二年兴修的永丰渠,永丰渠将盐池东南诸水引导进入西边的黄河,不再进入盐池妨害生产。也许永丰渠本来就不够好,到近百年后的隋朝建国时,它早已破败而近废弃。它100岁的时候,正值隋炀帝登基的第二年。

    这里不得不再提一句,杨广当皇帝前既有作为又有修养,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他是统帅之一,而且很注意韬光养晦保持良好形象,要不怎么能当选太子?说他害死哥哥杨勇,和爸爸的小老婆通奸等等内容应该是后朝君臣为了政治目的而有意地糟蹋他。不说他坏,怎么好意思造他的反!

    也许是当太子憋屈得太久,在605年,杨广正式执政这一年,命名自己的年号为“大业”,准备建一番大功业。如何大?他同时启动了三项工程,修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这两项工程真正的作用都加强了隋朝对黄河以南、长江两岸广大地域范围统治,第三就是派都水监姚暹重修破败不堪的永丰渠,保护运城盐池的生产。

  没留下简历,留下了口碑

    隋朝的都水监据说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长,应该是个不小的官,但是水利部长姚暹本人却是个谜,因为除了那条渠,找不到和他有关的任何史料。以杭州的苏公堤白公堤来比照,渠能以他的名字命名,应该是个受百姓爱戴、有口碑的好官,想来是因为跟错了隋炀帝这个领导,生在一个短命的朝代,以至于唐朝没顾及给他在史书上留下点个人履历的记载。

    姚暹重修永丰渠,据传说有用了2年时间的,也有说是一直在运城坚持不懈地干了10年才全部完工的,到底是多长时间、怎么弄的,同样湮没于“势利”的历史中了。只不过,姚暹渠从隋朝之后,历代多有整修,一直用到了现在。当时的情况,后人只能从之后朝代修浚情况推测,据明清两代史料记载,姚暹渠“中宽三丈,两岸各高二丈为堤,堤之上广二丈”,起自夏县,出夏县王峪口,引史家峪诸水合流而东,自东向北,又合巫咸谷水折而西流,经运城安邑、解州,进入永济市的虞乡境内,最后流入伍姓湖与涑水河汇合,再流入黄河,全长131华里。清《盐法志》对姚暹渠在各处的长度及建筑物有确切记载:夏县境内有“桥九处,共渠长四千零三十三丈八尺,计里二十二里四分”,安邑境内有“桥九处,共渠长六千五百八十五丈五尺,计里三十六里六分”,解州境内有“桥九处,共渠长六千二百一十九丈五尺,计里三十四里五分”,虞乡县境内有“桥九处,共渠长六千八百六十九丈,计里三十八里二分”。

  新时代有了新面貌

    姚暹渠保护了盐池,但是和京杭大运河对比,有一个大毛病,那就是没有顾及农业,而且因为把水集中起来,在特殊的年份,它还给沿途百姓带来了水患。

    京杭大运河凿通后,不仅加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沿途大面积的土地得其灌溉利,造就了良田万顷,喜悦了两岸百姓。而姚暹渠的功能一直比较单一,没有对农业形成太明显的利益。而且,一到下雨的时候,它把多条小河小水一收留,形成一条大河奔流西去,降雨小的时候没什么,到大暴雨来临的时候,土筑的堤坝显得岌岌可危,两岸的百姓不免担惊受怕。在清乾隆二十二年也即公元1757年,出了一件大事,运城突降长时间强烈暴雨,盐池边上解州、虞乡之间有个底张村,老百姓见洪水流不进盐池而是要冲毁自己的家园了,就把和姚暹渠配套堵截河水的埝挑了,洪水刹那间以排山倒海之势进入盐池,把盐池几乎彻底给毁了。乾隆皇帝又急又怒又心疼,顾不上“以百姓为根本”的治国理念了,把该村挑头弄事6个人砍了脑袋。

    关键时候,是保护盐池还是保护百姓?从隋朝到解放前,姚暹渠一直存在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1958年,运城再次遭遇暴雨大水,把盐池周围百姓祸害得不轻。到第二年,人民政府提出新的治水方针,在姚暹渠上游和沿途修了七座水库蓄水分流,又整修了七条堵水埝,从根本上解决了盐池的水患问题,老百姓不仅和盐池一样有了安全,而且有了水库对洪水的调节存蓄,姚暹渠流域13000多亩土地得以灌溉,一举而三赢。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渠畔住民的日益增多,上游的企业缺少环保意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千年姚暹渠已经被污染成了一条“龙须沟”,渠岸两边蒿草丛生,每逢夏季,臭气扑鼻,蚊蝇成群。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百姓反映也越来越强烈。到200411月,运城市政府筹资5000万元对姚暹渠市区段进行了改造,渠堤下安设暗涵排污,平常放清水,水中养观赏鱼,岸上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块介绍河东历史人物的雕刻,成为运城市区一景,古老姚暹渠再次获得新生。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胡增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3-0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三晋大工程系列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