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民国时期的太原工业

    民国时期(1912——1949年),太原的工业迅速崛起,发展很快。特别是在抗战爆发的前年,即1932——1937年这一期间,可以说是太原工业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其矿厂企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门类之全和生产能力之强,不仅在省内独占鳌头,在国内也名列前茅。

    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太原工业的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抗战前和抗战后这样两个大的阶段。从民国建立至抗战爆发前,太原的工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到抗战爆发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钢铁、煤炭、机械、电力、化学、建材、纺织、造纸、卷烟、火柴、皮革、面粉等轻重工业以及军火工业在内的多种门类、多种行业的现代工业体系。

    从抗战爆发到山西解放期间,太原工业日趋衰败。先是日军对各大工矿企业的肆意劫掠、破坏和对残留机器设备的超度使用,使太原工业元气大伤。抗战胜利后,阎锡山为使各企业服务于他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经过一定的修复,恢复了一些生产能力。1948年后半年太原城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后,大部分工厂停工待料,太原的工业处于停顿状态。太原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帮助扶植下,太原工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为山西的经济建设和当时尚在进行的解放战争做着贡献。

   

    太原的工业,由于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曾呈现出它的一些特点来。民国时期太原工业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太原的工业肇始于军火工业,军火工业占有很大比重。

    民国建立后,阎锡山在清朝末期山西当局建立的山西机器局(主要是修理枪械)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造扩建,到1930年中原大战之前,将太原兵工厂发展成为拥有17个分厂,15万余人,3800多部机器及专用设备,能够生产轻重炮、迫击炮、步枪、机枪、冲锋枪以及数量巨大的各种炮弹、子弹的系统而又配套的军火企业。其规模和生产能力,与全国最大的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不相上下,可成三足鼎立之势。这些军火工厂,后来在太原工业的大发展时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32年以后,这些军火工业,归“西北实业公司”管辖,除部分继续生产军火外,大部分转为了民用物品、其他工厂所需机器设备和修筑同蒲铁路所需的各种用品的生产制造。

    其二,公营工业发展迅速,私营工业相对落后。

    民国初期,太原的公营工业只有山西平民工厂、山西省工业实验所、山西蚕业工厂,由山西机器厂改组成的山西路军修械所和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军火工业,以及育才炼钢厂、育才机器厂、炼油厂等。公营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在1932年至1937年这一时期。按照阎锡山制定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所列建设项目,炼钢、毛织、纺纱织布、卷烟、洋灰、造纸、皮革、印刷、电气、煤炭、窑厂等工厂相继建成投产。1935年开始动工建设,先后投资800万元的西北炼钢厂,19379月已完成基建工程90%以上,各种机器设备也已购妥,部分已经安装,但尚未来得及投产,抗战爆发,太原沦陷后,被日军占领。当初,为了统辖管理这些企业,193381日,阎锡山成立了一个“西北实业公司”。据统计,到“七七”事变前,公司所辖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包括原各军火工业)已达33个。员工总数达2万余人(职工2051人,工人18597人),公司资本已达21664多万元。公司在太原地区的企业有27个。

    比起公营工业来,私营工业虽然起步较早,有的还颇具规模,但总的来看,不如公营工业。民国建立后,太原地区的私营工业在已有的基础上,从1918年到1930年不断走向兴盛。在煤炭业、纺织业、电气业、面粉业、机械业等方面的发展比较突出。如徐一清等人创办的晋生染织厂和晋恒造纸厂,刘笃敬创办的太原电灯公司及其附属机器面粉厂,渠本翘购买的双福火柴公司,冯镇东独资开办的聚丰五金机器厂,李官亭和贾仁甫集资合办的协同机器铁工厂等,到1930年,太原的私营机器铁工厂共办起了11个。然而,1932年阎锡山重新上台后,为了发展其公营工业,而对“产业属私营者,施以私营公督政策”后,一些私营企业或是被“西北实业公司”收买,或是被迫与公家合并,或是在公营企业的排斥挤压下被迫关闭。如太原西山原来的许多私营煤矿,就是在西北实业公司的挤压下,或被迫停产,或违心地“赠”给了公家,致使太原的私营工业日渐衰落。日军占领太原期间,这些私营工业企业,其命运与公营企业一样。抗战胜利后,又被阎锡山冠以“敌伪财产”而“没收”,成了为其内战服务的工具。

    其三,结构畸形,重工业奇重,轻工业奇轻。

    民国时期太原的工业由于先是从军火工业发展起来的,而军火工业又主要是由钢铁、机械、煤炭、电力等工业支撑的。因此,随着军火工业的发展,这些工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即使1933年西北实业公司成立后,虽然有纺织、印刷、造纸、卷烟、火柴、皮革等工厂的相继建立,但同时,钢铁、煤炭、电力、机械等企业也在着力建设。所以,太原工业从一开始就存在的结构不合理,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倒使重工业越来越重,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轻重比例严重失衡。据统计,抗战前,在太原的属于西北实业公司的27个厂矿企业,共有资本20064万元,职工216420人,其中毛织、火柴、印刷、皮革、制纸、卷烟等6个企业的资本共有265万元,而钢铁、煤炭、机器制造、电力、洋灰、机车等13个企业的资本达1285万元,二者的比例为1633;前6个企业的职工总数为3353人,而后12企业的职工总数为8289人,二者的比例是124。至于轻重工业各自的产值,在比例上更为悬殊。因此,太原的工业实际上是以重工业为主要的工业。

    太原的工业,在省内和国内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太原工矿企业的数量虽然在全省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其资本和年产值所占比例却相当大,尤其是在机械、铸造、钢铁、电气、建材、毛纺、卷烟、面粉、造纸等方面,更为突出。据统计,还在1935年,太原工业的资本就已经占到当年全省工业资本总数的24%以上,年产值占到全省产值总数的近14%。1935年,太原的西北实业公司所属的机车厂、机械厂、农工器具厂、铁工厂、汽车修理厂、水压机厂、铸造厂、育才炼钢机器厂和正在筹备中的电气机械制造厂等9个企业,即有资本48733万元,工人3146人,年产值187万多元,占到全省本行业资本总数的8716%、工人总数的7838%、年产值总数的9275%,基本上垄断了这一行业。在化学工业、建筑工业和其他工业上,所占比重也相当大,如西北火柴厂,在资本、职工人数、年产值上,就要分别占到全省总数的518%、524%和498%。西北造纸厂的资本当年有45万元,要占到全省同业资本总数的616%。因此,经过不断的发展,抗战前太原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全省工业的中心,在华北地区也可谓独一无二。

    即使在国内而言,不少方面也遥遥领先。据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最重要的工业的统计,1936年全国(除东三省外)产业工人总数为405509人,在太原的工人总数是16420人,占到全国总数的41%。全国工人总数中,机器工业工人为17065人,占到产业工人总数的42%,而太原的机器业工人就有6843人,占到全国机器业工人总数的40%。再从工厂的资本(以国币计)数量上来看,1936年全国2826家最重要的工厂共有资本3129亿元,每个工厂平均资本为11万元,而在太原的27个工厂,就有2100多万元,平均每个工厂的资本为66万元。南京国营炼钢厂全部设备与建筑,估价74815万马克,太原西北炼钢厂的投资为800万元(法币),折合下来,与南京炼钢厂的投资相差无几。当时全国28家公营电气企业投资共约31607万元,每个企业平均为1129万元,其中湖南电灯公司资本比较雄厚,也仅有120万元,而太原的西北实业公司电气厂一个企业的投资就达200万元。28家电气企业1935年每个企业平均发电2190千瓦,太原的西北实业公司电气厂1934年即发电4580千瓦,为28家平均发电量的2倍多。因此,当时国民党中央经济计划委员会编纂的《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中也写道:“山西之太原电灯公司(实为西北实业公司电气厂——— 作者注)为西北各省规模最大者。”

    民国时期的太原工业,其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于扩大阎锡山统治集团的官僚资本,并扩充其军事实力,从而巩固阎锡山集团对山西的统治有着突出作用。而因军事力量的迅速增强,阎锡山不断卷入军阀混战,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它对促进太原和全省的工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农业、交通、商业、外贸、金融和科技等行业的发展,对造产救国,挽救危亡,抵制以日货为主的洋货,保护民族工业,反抗日本的军事侵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如1933年开始动工兴建同蒲铁路时,大量的筑路工具和开山用的炸药,大部桥梁、机车和车辆,就都是太原的许多工厂生产制造的。1936年的绥东抗战以及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抵抗日军进攻时所用的大量枪炮弹药,也都是在太原的兵工各厂生产制造的。不仅如此,所保留下来的大量厂矿企业和已经培养出的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也为太原解放后更好地发展工业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基础。太原之所以能成为重工业城市,在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能为本省和全国做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都与此有着很大关系。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景占魁(作者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