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黍禾蓬勃想遗踪——山西是原始农业的起源中心

    山西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原始人类最早生存的地区。当时在黄河流经晋西南拐弯处的芮城县境内,生活着西侯度人。在原始氏族部落出现以后,山西又是原始氏族部落领袖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之地,继炎黄二帝之后,山西又进一步成为尧、舜、禹氏族部落联盟政治和农耕文化的中心。原始政治和农耕文化的积淀,又导致了山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都城的所在地。衣食是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进步最基本的条件,我们的祖先有意识地驯化种植农作物、原始农耕、种桑养蚕和观天授时最早从这里开始。

    晋南的地理生态特点适宜野生黍稷的生长

    大凡农作物都是由野草进化而来的,黍(粟)类作物的特点反映出它在诸类作物中更具有“野草性”,对环境要求不严,说明它在驯化的道路上更容易踏进农业的“门槛”。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特别有利于各种野草的生长,正如美国黄土学 Raphaelpumpelly)所指出:黄土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的黄土。因为黄土的土层深厚,物理性能好,保蓄水分的能力强,从而可以保证野草顺利完成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全过程。美国芝加哥大学何炳棣教授也说黄土是中国黍(粟)农业的摇篮。山西正好处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从气候特点来看,山西襄汾丁村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中,有喜欢冷凉的野驴、野马,也有喜欢温热的剑齿象和水牛。这些化石表明,在15万年前,山西的气候和现在差异并不很大,冬夏温差较大,降雨量较少,是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高海拔地区气候比较冷凉,低海拔地区气候比较温和。而野生黍稷具有生育期短、抗寒和抗旱耐瘠的特点,这样的地理生态特点正好为野生黍稷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黍稷是由野生稷进化而来的,从其进化过程来看,野生稷籽粒是粳性的,没有糯性的,由野生稷进化为栽培稷,再由栽培稷进化为栽培黍。野生稷在各类禾本科野草中,不论其生育期、抗旱耐瘠性和籽粒产量上都有明显的优势,由此推断,它被当时原始人类作为最早赖以生存的采集植物。由于野生稷和栽培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导致栽培稷成为人类最早、最容易驯化的作物,也是起源于中国最早的作物。由于稷是人类最早驯化栽培的作物,黍和稷是同一种作物,只是不同类型而已,说明在较短的时期内稷就进化成黍,黍稷也就成为古人最早栽培的作物了。

山西南部是原始农作物黍稷的起源中心

    稷山县是后稷的教稼中心后稷原名周弃,由于种稷的技能很高,从尧帝开始,就被任命为“后稷”,专门管理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技术,成为我国第一个农官(《史记·周本记》)。后稷的出生和教稼之地稷山县,原名高凉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稷山县,这与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是分不开的。《上医本草》记载说:“稷熟最早,做饭疏爽香美,或云,后稷教稼穑,首种于稷山县,县名取此。”《稷山县志》的序言里就说:“稷山是稷王教民稼穑和农业的发祥地”,并记载:“稷山县有稷神山,后稷始教稼穑地也,俗呼稷王山,跨闻喜、万荣、夏县界。”《读史方舆记要》记载:“稷王山,相传上古后稷教民稼穑于此,上有稷祠,下有稷亭。”直到现在,稷王山上仍有古老的后稷塔,在塔周的土壤里,人们也经常发现形状似黍稷粒的各色“五谷石”。在县城,仍保留有规模宏大的“稷王庙”,庙中的石碑上有诗云:“古庙荒祠峙远空,一湾螺黛叠千重。地偏人重名偏重,德并山高祀应隆。圳亩勤劳资粮食,黍禾蓬勃想遗踪。年年社酒鸡豚会,为报当年教稼功。”进一步说明了在尧、舜、禹时期,后稷在稷山教民稼穑的作物主要是黍稷和禾(谷子),由后稷培育出许多嘉种,以山西的稷山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直至全国各地。我国古农书中也有大量有关这方面的记载。《楚茨》、《信南山》、《莆田》等追述以往农业兴盛的景况时也是以黍稷长势之好作为庄稼茂盛标志的。《尚书·盘庾》以“不服田亩,越其冈有黍稷”列入训诰。《酒诰》有:“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的话,都以黍稷作为农作物的代表。《小雅·莆田》记载:“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黍稷”,说的是为求黍稷丰收而祭祀农神。《黄鸟》记载:“无啄我梁,无啄我黍”,表达了对黍稷的珍惜。由此可见,后稷最早在山西发展黍作农业,进而推广至全国各地,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和稷山相邻的闻喜县东镇一带,几乎村村都建有稷王庙和稷王娘娘庙。

沁水和吉县是原始农耕的起源中心

    旧石器时代,大量古人类的生存为原始农耕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作物的起源与原始农耕的起源息息相关。世界农耕的起源有三个中心:一是近东中心地,二是中美州中心地,三是中国北部中心地。山西地处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黄河流域,考古发掘证明,我国至今出土年代最早的石磨盘是在山西省沁水县下川遗址发现的,距今已有17万至24万年的历史,说明下川人当时已有加工食粒的实践。地处黄河边上的吉县被列为 2001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石磨盘和石磨棒,并发现了篝火遗址,距今约12万年。这进一步说明山西吉县柿子滩的古人已具备了原始采集、加工谷物的能力,原始农耕在这里开始萌芽。新石器时代,大自然还是一个原始的状态,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孕育的农耕技术还是原始粗放的,生产上只重视耕种和收获,使用刀耕火种技术,农具主要是翻土用的耒耜和收获用的镰刀,都是用木、石和骨类制成的,生产效率很低,生产的主要是作为粮食用的谷物,在中国北方主要种植的谷物是黍稷。黍稷的特点是在诸类作物中更具有抗旱、耐瘠、生育期短和对环境要求不严的特性,地处黄河流域的山西先民们在一个颇为独特的环境中创造出了一种具有强烈而鲜明特色的农耕文化。

    古文献记载

    炎黄时期,黄帝的妃子嫘祖在山西的夏县开始了对野生蚕桑的驯化养殖。《夏小正》中有“三月摄桑,妾子始蚕”的记载,一方面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养蚕适期的选择,另一方面表明人们采桑以饲养蚕儿,反映了在改造动物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史记·夏本记》中有“桑土既蚕,民得以下丘居”的记载,说明了当时的晋南大水一去,人们就立即从山上下来,从事蚕桑生产。一方面反映了蚕桑生产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蚕桑生产即驯化活动的普遍性。《易·系辞》也记载说:“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谓“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帛,所做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由此可见,在黄帝之前,人们以兽皮制衣,衣服是很短小的,从黄帝开始,人们就可以穿上丝帛制作的宽大衣服了。说明当时在野生蚕桑的驯化养殖上已经有了重大突破,而野生蚕桑的驯化养殖中心就在山西夏县。

夏县是蚕桑业的起源中心

    考古发现

    无独有偶的是,在192610月发掘的山西夏县西荫村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前、在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蚕茧化石和抽丝用的纺锤。从发掘的半个蚕茧化石可以看出,形似桑磺茧,既非野蚕茧,又非家蚕茧,这正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确定把野蚕作为驯化对象,并且在驯化养殖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发展和进步。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80多年前,主持夏县西荫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我国最早的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发掘报告中,对发现的“半割的茧化石”写了这样一段话:“这个发现替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北部史前研究的新途径。中国有历史就有关于蚕茧的记载,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指数,较之安特生所说的陶鼎与陶鬲尤为可靠。”由此说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史上的一大发明,而地处黄河流域的山西省是我国蚕丝业的发源和成长的摇篮。著名的“丝绸之路”始于黄河流域,而其最初起点就在山西,山西的夏县是华夏民族之“华”的源头。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01127;本文作者:王星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