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建一流省会城市之理性支撑

  中共太原市委九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太原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要“把太原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为太原市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究竟什么是“一流的省会城市”,其内涵是什么?它提出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一个五年计划能否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在“十二五”开局之时,我们必须围绕目标达成共识,凝智聚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局面。以下笔者尝试围绕上述问题简述自己的理解,分析其中之理性支撑。一、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科学内涵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川平在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是市委为贯彻落实省委要求太原努力建设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意图,为了便于开展“对标”、实施赶超战略而提出的战略举措,是具有较强实践性、操作性的战略目标与抓手。所谓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就是我市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不仅要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凸显太原省会城市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要在全国省会城市的宏观层面中争先创优。

  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科学内涵,简言之就是建设三个一流:“一流的新型产业基地”、“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和“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

  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其中“新兴产业”并非狭义地指在随着新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一般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的发明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而是指广义的“新兴产业”,既包括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又包括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形成的新产业,还包括由传统服务业细分化、企业内部流程市场化等所形成的现代服务业,涉及一、二、三各类产业。具体而言,一产方面主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高科技打造一批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实现农业生产的园艺化、设施化和工厂化。二产方面提出着重打造三个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重型机械、矿用成套设备、铁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的“以不锈钢和镁合金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产业,打造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三产方面主要围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四个中心:“环渤海和黄河中游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旅游中心”、“国际性的专业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

  建设“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就是把科技进步作为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以全面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又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为重点,实现全市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型、资本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建设“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就是按照绿色生态与健康的核心理念,把城南沿汾河两岸建设一流新城、打造蓝天白云之城和青山绿水之城作为重中之重,以新城建设为龙头,引领老城改造,促进古城开发,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现代的太原城。

  建设三个一流,每个一流均有独特的内涵,都是一个独立方面的发展蓝图。同时它们之间也相互联系,形成互相支持的目标体系: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离不开“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为支撑;建设“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离不开“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为支撑;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和“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设 “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为了城市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必然也要体现出“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和“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的现代性与显著特点。

  二、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科学决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市委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科学决策,并非突发奇想,也非异想天开,而是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与扎实的现实依据为基础。

  1、理论依据

  第一,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科学内涵,深刻反映了市委对如何在太原具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具体体现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内涵,是在党的科学发展理念和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决策。从目前影响我市经济良性发展的问题看,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发展动力方面,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动力不足,出口动力不大,缺乏多元均衡的发展动力;在产业结构方面,一产薄弱,二产重工业特色明显、新型化发展不足,三产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支持二产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缺乏多元的产业支撑;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方面,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缺乏以创新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市委正视这种既抗风险能力差、又过度消耗能源资源,距离科学发展模式有很大差距的发展方式,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建设“一流新兴产业基地”、“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和“一流现代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努力带领全市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第二,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科学内涵,不仅与市委第九次党代会及市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战略,努力把太原建设成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的宏伟目标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升华。建设“一流新兴产业基地”延承了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工业立市理念,并在关注工业的基础上,延伸扩展至更为广义的新兴产业发展;建设“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是“十一五”期间建设“创新型城市”主战略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确立的新的阶段性创新目标:以产业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并采取新的措施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直接继承了“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目标,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并提出了“以新城建设为龙头、引领老城改造、促进古城开发”的城市建设思路,理顺了“三城联动”之中“三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先后顺序,使得三城建设更具明确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2、现实依据

  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现实依据,就是在建设三个一流方面,我市已经具备的一些发展基础及崭露的比较优势。

  “十一五”以来,我市高比例的城市建设投入和绿色转型战略的实施,不仅建成了南北跨越十几公里长的汾河城市风景带、城市景观大为改观,而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为完善,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也明显增加,生态质量大为提升,这些都为建设“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奠定了物质基础。

  创新型城市主战略的实施,不仅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大讨论,形成了创新的思想共识,已制定的一系列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度性文件,也为建设“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奠定了政策基础。

  从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也具有较为厚实的发展基础与比较优势,为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如装备制造业方面,我市装备制造业不仅产业基础雄厚,自国家“一五”计划始即闻名全国,而且产业地位非常重要,50多年来一直是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市外贸出口的排头兵和职工实现就业的重要市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少优势企业及其产品已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地位。如太重集团拥有的大口径无缝钢管锥形辊穿孔技术属国内独创,设计制造能力全球排名第三;大型起重机、大型挖掘设备、航天发射装置、大型轧机油膜轴承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95%、88%、70%。煤科院山西煤机装备有限公司的短壁机械化开采成套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100%。太原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高速动车组轮对生产和检修基地。这些都为打造世界一流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蓄了力量。再如不锈钢及镁合金新材料产业方面,也为打造世界一流的“以不锈钢和镁合金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蓄积了力量。太钢现已形成年产300万吨不锈钢的生产能力,其新建150万吨不锈钢工程拥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不锈钢生产线。同时太钢还拥有以不锈钢为主的专有技术700多项,专利100余项,技术诀窍2430余项,在国内同行业拥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太原地区现有的20余家镁合金生产企业金属镁产量已占到全国的1/4。太原同翔金属镁有限公司年产金属镁、镁合金及镁合金制品9万吨,位居全球之首。而太原富士康集团专注于镁合金等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预计不久会成为全球最大的镁合金产品生产基地。三、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科学方法论

  如何实现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目标?市委书记陈川平主要提出两个思路,一是建立在比较分析基础上的方法论——— 对标;二是建立在矛盾论基础上的方法论——— 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所谓“对标”,核心体现了开放的理念,要求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都要在全国省会城市的大格局中深入调研,比较分析,确立标杆,寻找差距,制定对标实施方案,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人员素质,扎扎实实开展缩减差距、奋力赶超的“对标”活动,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一流,实现整个城市的一流。所谓“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核心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在工作实践中抓住重点、突破实施、带动全局。具体而言,就是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都要紧紧围绕全市建设“一流的新型产业基地”、“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和“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这个重点,献智献力,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协同形成强大的建设力量。

  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其本质是一种目标决策,体现的是一种只争朝夕、只争第一的进取精神、核心价值和工作方法,在认识层面上我们当然不能将其庸俗化、教条化,而应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以理性支撑建设的信心,理性变自信,压力变动力,为把我市早日建成全国一流的省会城市而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01230;本文作者:刘锦春,作者系太原社会科学院院长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