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作家掠影系列

赵瑜的报告文学:纪录时代要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山西的报告文学创作,还只是小说家或者诗人偶尔为之。随着赵瑜在报告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山西才有了专门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作家,从这个意义上说,赵瑜及其作品是山西报告文学的标志。

    赵瑜从上世纪80年代发表报告文学《中国的要害》,在国内文学界产生了极大反响,不光成为山西文坛,甚至全国文学界知名度很高的报告文学作家。此后,赵瑜接连推出 《太行山断裂》、《但悲不见九州同》、《第二国策》、“中国体育三部曲”—— 《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等,都在社会各界引起轰动,引起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写出长篇报告文学《革命百里洲》、《牺牲者》、《晋人援蜀记》、《开眼》等,同样是受到各方好评,为不太景气的报告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赵瑜的作品获得过中国作协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中国潮”报告文学奖、《当代》文学奖、中国首届环境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赵瑜的多数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概括起来看,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时代热点和要点的纪录,都有典型性与普遍性。他的作品以揭示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为主要题材领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以分析思考为主要基调,以张扬科学与民主精神为主要追求,而这些又都是以占有大量翔实的材料为前提,再加上他厚实的艺术素养才能达到的。

    除了报告文学主业外,赵瑜在影视方面也有不少崭获,创作有电视剧本《人的世纪》,担任总撰稿兼编导完成的大型记录片多达45部,其中《内陆九三》、《大三峡》、《申纪兰》等,播出后发行广泛,被认为在我国记录片创作中有重大突破。

    1985年发表的《中国的要害》,是赵瑜的成名作。这部作品主要描写的是山西晋东南地区修公路的事,但赵瑜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以这件事为例,揭示出公路交通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要害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却是体制问题,只有改革体制,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促进公路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在写法上,赵瑜对结构、语言和人物描写,都作了许多创新,试图探索一条新时期报告文学写作的路子。《中国的要害》不仅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了明显的深度,对当时报告文学写作都有开创意义,表现在:作家们明白了报告文学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事一人上,应当宏观地展示社会生活,尤其要抓住重大社会问题予以深刻剖析,并得出独到的看法来。《但悲不见九州同》记述了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在“文革”中的遭遇和“文革”后的余波。通过这部作品,让读者看到,李顺达本是一个朴实的农民,但历史的震荡把他推上了高层政治舞台,使他力不从心,无法支配自身命运的沉浮,更无法实现自己善良的社会愿望,他的命运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民本身,折射出一页历史的缩影。赵瑜为了写出李顺达心理的复杂性,没有人为地净化历史,而是使用了大量资料,把李顺达当作一个特殊农民来理解,显得特别真实、深刻。同时,赵瑜力图超越伦理道德的评价尺度,揭示出历史与个人动机愿望之间的冲突,因此,使得作品的立脚点就有了很大提升。

    “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是赵瑜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体育报告文学最重要的作品。《强国梦》从整体上反思了中国体育特别是中国体育体制问题,具有明显的理性精神和批判力量,打破了此前体育报告文学只是歌颂已有成绩的运动队或个人的模式,不再一味地歌功颂德。仅此一点,就表现出赵瑜对中国体育报告文学写作的探索意义和启发性。在《强国梦》之后不久,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在韩国汉城举行,中国运动员的成绩与公众的期望距离太大,引发一场争论,赵瑜当然不会视而不见,他经过全面采访,深刻反思,写出了《兵败汉城》,探讨了中国运动员在汉城失败的根源和问题,思考中国体育发展的前途。作品在全国读者中特别是体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如果说《强国梦》和《兵败汉城》让读者感受到了赵瑜式体育报告文学的冲击力,那么,几年以后的 《马家军调查》,就像一颗炮弹炸响,在全国引起的关注和强烈争议,是前所未有的。赵瑜在《马家军调查》一书中,对光环照耀下的马俊仁带领的马家军训练的真相,作了披露,一时举国震惊,成为中心话题,有关写作这本书幕后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纷争,带给赵瑜不少烦扰,但他敢于触动那个敏感话题的勇气,表明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

    《革命百里洲》是赵瑜报告文学创作历程中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中国之大,他为何选取湖北省境内长江上的百里洲小岛大做文章?他与这个岛屿有着怎样的抹不开的情结?赵瑜曾在接受一个记者采访时回答了这个问题:“1998年夏天,我来到了长江中游枝江段一个四面环水的孤岛——百里洲。当时正值抗洪的关键阶段,百里洲地处滚滚洪水的包围之中,岛上没有来自部队的抗洪大军,当地农民按照非常古老、非常传统的方式组织抗洪,场面悲壮。而且,我还得知这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孤洲,历史上洲民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犹如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缩影。后来回北京后,心里总是莫名地牵挂这个地方,担心万一洪水冲垮了堤坝,这个地方岂不是要被淹没?那么它的文化、历史岂不是会因此而消失?所以,在事隔两年之后,我再次来到百里洲,希望能挖掘到什么。”可谓是作家的使命感强烈地冲击着赵瑜,促使他从1998年夏天开始,打起行囊,数度深入荆楚大地,明察暗访,历时5载,完成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

    百里洲是一个镇,位于湖北长江中游宜昌和荆州之间。《革命百里洲》写的主要是民国时期发生在孤洲上的故事。在这段时间内,一方面是自然灾害,水患频仍,另一方面历史冲突又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矛盾里面有国民党、共产党、土匪、日本鬼子、老百姓,还有抗日游侠、新四军、商帮、黑势力……种种势力都在岛上表演。作品的叙事文体有些特别,赵瑜表示,采用这种写作手法主要还是考虑到与内容相适应,希望追求一种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他一直比较关注报告文学的文体变革,一直希望对它的叙事方式有所拓宽。辛勤劳动换来了丰厚回报,《革命百里洲》发表和出版后,反响热烈,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20085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内,赵瑜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地震灾区,辗转各地,亲眼目睹了山西各路抢险救援队伍的英雄事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遂于李杜合著了长篇报告文学《晋人援蜀记》。这是首部以一省抗震救灾事迹反映抗震精神、民族大义的报告文学。《晋人援蜀记》采取独特的叙事角度,以大后方为主体,同时兼顾前方,翔实记述了山西人民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为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所作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同时,以山西人民为缩影,反映出全国人民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的英勇行为,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面临国难迸发出的伟大民族精神。正如副省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张平所评价的,山西文学界一直有一个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百姓命运,敢为人民代言的优良传统。《晋人援蜀记》既有对文化积淀的透视,也有对时代精神的张扬,把前方和后方结合起来,且以大后方为主体,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也引出了深刻的现实思考。山西人民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义字当先、义勇争先、义无反顾、义薄云天的崇高品质,正是整个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面临国难时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坚强不屈、勇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当下的具体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其实不只是在写山西,而是在写全中国,写全体中国人民。

    赵瑜2008年年底,又与柴然合作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 《开眼——国家电网户户通电工程记》,全景式地反映了国家电网户户通电工程。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就是伴随着电的光明睁开眼看世界的过程,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无不以电的动力为引导。当赵瑜得知,在“老少边穷”地区,还有近200万农户、1000万农民没有用上电,他感到震惊,心里也感到沉重,从而产生了深入了解和写作的想法。赵瑜和柴然用了70多天时间,纵横万里,走了8个省份的“老少边穷”地区,所到之处都是崇山峻岭,穷乡僻壤。让他们感触最深的是国家发展的不平衡。那些“老少边穷”地区,特别是没有通电的地方,农民们还过着让人想象不到的贫困生活,他们对电有着无比的渴望。赵瑜和柴然看到了村民们在电灯大放光明的时刻欣喜若狂,体会到老百姓对电的浓烈感情。他们还听到了许多震撼心灵的故事。赵瑜说:“当然,我们想强调的是,‘户户通电’工程并不是一个慈善工程,更是极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对于自己笔下的那些农电职工,他说:“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农电职工的命运,去书写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一个作家,有一条是不能放弃的,就是平民意识。草根文化也是文学的根,是作家的根。而知识分子的精英化倾向,只有和今天的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才有意义,才有用处,要不然就会脱离中国的实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读此书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的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今天实现户户通电的综合国力。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杨占平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7-28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作家掠影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