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作家掠影系列

张石山的文学路:小说·散文·影视

  在山西文坛,张石山是一位经历颇为丰富的作家进入文学界前,他就当过工人、农民、军人,写小说写到了省作家协会,先做小说编辑,后来主持了好几年 《山西文学》编辑工作,抓住一个机会去了中国作协的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大学念了几年书,拿上了挺有分量的北京大学文凭。上世纪90年代初商潮滚动时,他又是山西作家中亲自“下海”尝过经商味道的一位,几年过来,“大款”没有当成,生活却体验了不少。1995年之后,张石山终于复归到爬格子本行,各类报刊上又屡屡见到他的大名,并且是多面探求,不拘一家,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歌词、电视剧,都写得有章法,不俗气。近年来,张石山则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写电视剧上,成果斐然。

    张石山精力充沛、文体娱乐方面兴趣广泛,是山西文坛人所共知的;讲起故事来,则是口若悬河,声情并茂,几天几夜不重复,让听众乐此不疲。

    有上述丰富的经历和广泛的兴趣,张石山写起文学作品来,特别顺畅自如、轻松愉快,并且风格独特、内涵深刻。他从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有小说集《镢柄韩宝山》、《单身汉的乐趣》、《母系家谱》、《神主牌楼》等等。其中,短篇小说《镢柄韩宝山》获1980年全国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 《甜苣儿》获19861987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山西作家中唯一一位两度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主儿。他在上世纪80年代写出的家族文化系列小说“仇犹遗风录”,最能见出艺术功力,其代表性作品是 《甜苣儿》、《神主牌楼》、《血泪草台班》、《官锥》等。

    张石山的“家族文化小说”,以故乡青石沟为人物的活动舞台,以由奶奶、叔伯、未婚青年男女等组成的张氏家族为作品中主要的人物描写对象,通过对青石沟张氏家族的描写,试图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社会形态、历史形态、文化形态上的某些特点,这也正是张石山反复强调故乡青石沟就是古时仇犹古国领地的意味所在。既是“国”之一部,又有“古”的历史,正可见作者试图穿透社会历史的努力,也使一个青石沟张氏家族中形形色色的几十个人物具有了厚重的社会历史的分量与意蕴。

    具体分析张石山的“家族文化小说”,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对风俗民情的生动描写、深刻揭示。例如,他在《年头岁尾》中对青石沟过春节的习俗描写就是如此。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少儿时代的“我”对过春节所恐惧的三件事:碾面、剃头、洗手洗脸。通过这三件事,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贫困、落后、愚昧。接下去又详细介绍了青石沟过春节的种种习俗,让读者看到了青石沟人对生活盲目乐观的希冀与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种种观念。最精彩的部分则是对青石沟人磕头拜年的详尽描写。正是这些描写,才给张石山的家族文化系列小说中各种人生的悲剧以广阔的文化背景。第二,通过表现人性的欲望与礼教的冲突和对抗,展示封建文化的虚伪性。在《血泪草台班》中,应虎与艾艾的爱情悲剧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形象写照。此外,在《官锥》中樊樱桃花与四黑牛、《甜苣儿》中甜苣儿与庆云的婚姻关系中,也让读者多次看到了这类的描写。第三,对个体感性生命的张扬,这个特点集中地显现在“吃”与“性爱”上。张石山的家族文化小说多次写到了“吃”在人的生活、生存中的重要性,那是人生活、生存的一个动力源,是人的本性之一。性爱则集中体现了人的生命欲求,因而,性爱欲求与封建理性的冲突与对抗也往往更尖锐、更激烈。《血泪草台班》中的应虎与艾艾,《官锥》中的樊樱桃花,《含玉儿》、《甜苣儿》中的含玉儿、甜苣儿,无不是把自己的全部人生情感投入到性爱之中,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去烫卷封建礼教吃人的锋刃。这些都是作为人的个体感性生命张扬的表现。第四,写出了社会变革与文化形态相纠缠的斑驳陆离的状态,从而更加体现了文化的恒久性、强大性;而这种状态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命运、生活轨迹的影响上。通过一幅幅独特、真实、形象的社会景观与文化景观的描述,蕴含了文化、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读者对社会和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张石山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散见于国内多家报刊。他的这类文章,文笔流畅,真切坦率,对许多社会现象及人或事,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显得很有思想,很有智慧。其中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两篇文章 《无价的清贫》和《有文化的阿Q》,很能代表张石山散文随笔的水平。前者以丰富的历史与现实事例,阐述了清贫与富有的关系,充满了哲学、历史、文化氛围,文章虽短,意味深长;后者则论述了阿Q精神在当今中国的广泛影响,对社会体制、人文精神、文化背景诸多问题,坦陈己见,不无深刻之处。这两篇文章曾在国内文化知识界受到了关注,表明张石山对“人文精神”讨论的参与意识。前些年,张石山把这类文章分别编成散文集《爱河之源》,杂文集《拷问经典》,随笔集《都市的咒语》出版,从这些集子中,能够读出张石山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感,读出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对文化的独到思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这些作品看作张石山思想的真实表达,有着明显的启示价值。

    张石山还有两部属于散文类的作品值得关注,一部是长篇自传体纪实文学《商海炼狱》,另一部是长篇民俗文化考察研究专著《洪荒的太息》。《商海炼狱》如实地记录了他自己几年的从商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尽现笔端,有喜悦,也有烦恼;有成功,也有失败,从这些描写中,更多地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洪荒的太息》是张石山应北京一家出版社之邀,与几位作家分头走黄河,写出的文字。关于黄河,已经有无数的著作,文学作品也数不胜数,但在张石山笔下的黄河,却是绝对与众不同,是一种作家感受式的黄河;或者说,是第三只眼睛看黄河的记录。

    1995年,张石山开始涉足电视剧剧本创作,应省内一家电视剧制作单位之邀,写出了表现基层法官工作与生活的剧本《窑洞法庭》。此后,他逐渐把主要精力转到了电视剧创作方面,迄今已写出20集古代题材连续剧《水浒后传》、反映农民工进城打工的20集连续剧 《兄弟如手足》、根据马烽、西戎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改编的2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反映右玉县生态建设的20集连续剧 《追梦苍头河》等。其中《兄弟如手足》在多家省级卫视播出,观众反响良好;而《吕梁英雄传》由中央电视台在一套黄金时间隆重推出,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这是包括张石山在内的众多文艺工作者奉献给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一份厚礼,也是对已过世的两位作家最好的告慰。

    马烽、西戎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第一部反映全民族抗日的著名经典作品,抗战即将胜利时就开始与读者见面,是中国书界的“红色经典”之一。张石山改编的电视剧 《吕梁英雄传》,以吕梁山区一个村庄——康家寨为主要环境,生动地再现了晋绥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抗击日寇和汉奸斗争中的战斗活动,显示了抗日战争是全民战争的特点,是全民抗战的一个缩影。该剧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视剧艺术的特点,使得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都得到了很好的张扬。原著《吕梁英雄传》是以人物的故事作为主要构架的。全书写了很多人物,有名、有姓、有活动的就达一百多个。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民兵英雄作为主要骨干,自然是马烽和西戎着墨最多、描写最出色的。电视剧不可能将这么多人物都表现出来,对原著作了合理的裁减,使得一些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都是有血有肉、性格各异的角色。

    电视剧《吕梁英雄传》将原著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展示得更为形象化,是一种从晋西北人民口语中提炼出来并赋予其艺术韵味的独特语言。集中表现在人物对话干净利落,富有个性,机智幽默。对话的功用不但在于表情达意,而且对于描绘一个人的性格、神态、举动,以及心理变化过程,作用也非常大。此外,剧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使用得也非常确切,对表现人物性格,烘托场面气氛,都起到了别的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场景设置上,《吕梁英雄传》强调了真实性。剧中保留了原著中极具特色的吕梁山村的“土腥味”,具有十分鲜明浓郁的吕梁地域特色。

    原著《吕梁英雄传》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红色经典名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张石山改编的电视剧《吕梁英雄传》也将在广大观众中留下难忘的影响,成为不朽的抗战史诗,成为电视剧中的红色经典剧作之一。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杨占平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7-28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作家掠影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