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作家掠影系列

张平的创作:做公众的代言人

  张平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读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的。1981年,他的处女作《祭妻》就获得了 《山西文学》杂志一等奖,可以说,他的起点是比较高的。从《祭妻》开始,张平写出了近十篇“家庭苦情”系列小说,其中1984年发表的《姐姐》,跨入了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行列。

    张平的“家庭苦情”系列小说能在不长时间内获得成功,原因大致有两点:其一,他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看似枯燥寡味的生活琐事和别人已经写过无数次的题材,他却能够准确地捕获、筛选出人情味十足的内涵,生成一篇篇撼人心灵的深沉故事。其二,他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童年有着过多的不幸,五岁时,就因为当副教授的父亲被错打成“右派”判处劳改,随母亲离开大城市西安,回到穷困的山西新绛县乡村老家。七口人的家由羸弱的母亲苦苦支撑,特别是他的大姐、二姐和小妹不得不草率地嫁给当地农民时,那生离死别般的悲剧场面,在他的心灵上刻下的是重重迭迭的伤痕。正是这一切,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和灵感,使得他不吐不快。

    到了80年代后期,张平意识到,继续写“家庭苦情”系列小说,难免会造成某些人物、内容、感情等方面的重复与雷同,读者也会产生阅读上的疲惫;更主要的是,改革开放带给整个社会极大的震颤,生发出许多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他认为,这给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大好机遇。于是,张平将题材视野由家庭转向社会,先尝试着写出《血魂》、《较量》、《公判》、《无法撰写的悼词》、《刘郁瑞办案记》等一些中短篇小说和纪实文学,使得他驾驭现实题材作品的能力,由生疏逐步走向了成熟。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 《天网》开始,张平直面现实的创作有了一个极大的跨越。他把自己的创作定位于: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面向时代,深刻地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尖锐复杂矛盾与问题,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做普通群众的代言人。正如他自己说的:“作家绝不可以远离时代和人民”,“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低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可以说,他的这种文学观,与已故作家赵树理的文学观一致了,而他的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层面比赵树理的作品更广阔了。

    张平写作《天网》,缘于他在一次作品研讨活动中认识了汾西县县长刘郁瑞,也就是《天网》、《法撼汾西》中主人公刘郁瑞的原型。刘郁瑞跟张平聊了四天四夜,聊他当县长之后遇到的许多问题,特别讲了一个平反冤案的事例。以前从来没听说过没见过的这些事,让张平震惊了,他感觉到自己一定要用笔把它们写出来。随后,张平又深入采访了20多天。在一个穷困潦倒老农的炕头上,这位老农民给张平讲了两天两夜自己20年告状、上访1500多次的经历。张平一边听,一边在心里流泪,他录了17盘磁带。带着丰富的材料,张平很快以这位老人的经历为原型创作出了纪实文学《天网》。

    《天网》叙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刘郁瑞,偶然遇见了告状30年而家破人亡的普通农民李荣才。刘郁瑞以人民公仆的强烈责任感,深入调查研究,顶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阻力,不惧权势,扶正祛邪,终使含冤多年却因官官相护未能昭雪的李荣才冤案得以彻底平反,同时也坚决制裁了那些滥用人民给的权利横行乡里的恶霸。刘郁瑞的所作所为,有如当年《新星》中的李向南,但由于刘郁瑞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自然会获得读者的信赖和崇敬,甚至许多人激动不已,因为人们似乎找到了现实中的李向南。这样,《天网》就被媒体和读者评价为 “以作家的良知写农民的命运”之作,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当代正气歌”。

    《天网》还因为触动了一些滥用职权的人的利益,张平被这些人告上了法庭。但法律是公正的,最终以张平的胜诉而结案。

    19978月出版的长篇小说 《抉择》,是张平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在写作之前,张平曾采访了数十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他发现,对企业破坏和损害最大的是集体腐败,是权钱交易,是国有资产流失。一些领导人巧立名目,假公济私,大发横财;而那些因停工被迫下岗的工人们,生活困境却惨不忍睹。严酷的现实,让张平想到了作家的责任和良知,他决心要替工人们说出心里话,要揭露那些腐败分子的真实面目,要讴歌立党为公、一身正气的改革者。所有这些,全部浸透到了《抉择》中。

    对于《抉择》的评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是比较准确的。评语写道:“《抉择》直面现实,关注时代,以敢为人民代言的巨大勇气和张扬理想的胆识,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突出地塑造了在艰难抉择中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市长李高成的崇高形象,也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广大群众和党的优秀干部与腐败势力坚决斗争的正面力量,给读者以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小说注意调动操作心弦的情节和细节等艺术手段,在冲突的浪尖去刻画人物,描写生动爽利,语言流畅激越。整部作品正气凛然,具有强烈冲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和艺术力量,其启示意义,尤其发人深省。”《抉择》一经问世,便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轰动,出现了近年来少见的纯文学作品销售热潮,并且被上百家报刊转载、电台连播、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之前,已经在好几项全国性评奖中榜上有名。最应当提到的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电影《生死抉择》是所有根据张平作品改编成的艺术作品中的最为成功的一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是近年来现实题材影视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收获,也是近年来获得观众广泛赞誉的少数几部现实题材影视作品之一。可以说,电影《生死抉择》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得力于原著《抉择》的成功。

    继《抉择》以后,张平又奉献给读者一部惊世之作《十面埋伏》。这是中国当代第一部正面揭露司法腐败,展示司法队伍中权与法、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两种社会力量强力抗争、殊死较量的长篇小说。作品跌宕起伏,悬念丛生,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十面埋伏》在读者中的反响同样强烈,因为作品跟《天网》、《抉择》一样,仍然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谴责腐败,说出了公众想说的话。

    经过三年的潜心创作,张平于2004年春天推出了长篇新作《国家干部》。这部长达七十万言,被评论家称为“一部顶天立地的大作”的小说,依然走着为底层百姓代言的路线。作品讲述的是,在一个叫做嶝江的县级市,围绕一次即将召开的党代会和人代会,常务副市长夏中民与常务副书记汪思继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斗争。夏中民在嶝江市工作了八年,群众极为拥护,上级也想提拔,但每次对他的升迁动议都招致干部中极大的阻力,以至五次考察都原地踏步。对于这一现象,也即夏中民对省委副书记所问的 “领导说了都不算,老百姓说了也不算,那究竟是谁说了算?”的问题的探究,成为张平在这部新作中的主要用力点,避免了单纯塑造“青天”的惯例,表达的是社会普遍觉醒的民众的力量。作品直面我国干部人事体制改革,对现有的干部体制、干部政治、干部文化作了深刻的阐释和思考;对残存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执政理念、僵化保守的思想,给予了强烈的抵制和冲击。作品一经问世,仍然像《天网》、《抉择》、《十面埋伏》等一样,在社会各界产生了热烈反响,尤其在干部队伍中的冲击波非常强烈,成为当年最畅销的文学作品之一。

    对于张平选择的创作道路,在文学界也有不同看法。那些表现当代人孤独感、性苦闷,或者设计痴男怨女情爱纠葛故事,或者想象历史名人逸闻逸事一类的作家,认为张平的作品根本就不是文学,是社会调查报告。在他们的意识中,反腐倡廉是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作家去写这类题材实在起不到多大作用;至于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做普通群众的代言人,他们感觉那样写过于沉重,也难以展示艺术才华,而且还得付出很大的精力去接触普通群众,搜集素材,不像写身边琐事或个人隐私轻松。但是,读者并不这样看待张平的作品,《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都能发行几十万册,在文学作品销售普遍低迷的情况下,能有这样多的读者购买他的小说,就说明他的创作是有价值的。

    张平选择关注民生、做公众代言人的文学道路,虽然走得比较艰难,但他并不后悔,也不退却,这是非常可贵的。而文学却因为有了他的这种创作,显得更有意义,增加了更多的读者。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杨占平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7-28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作家掠影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