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作家掠影系列

马烽、孙谦的电影创作:让农民群众获得艺术享受

  马烽和孙谦数十年来始终保持与农村生活的血肉联系,对农民的兴趣爱好、文化基础、阅读能力、生活习惯,都非常熟悉。由此,他们感觉到,由于文化基础比较低和时间有限,农民群众阅读小说者只是少数;随着电影技术的普及,包括文盲在内的大多数农民都可以看到、可以看懂电影。如果多创作一些电影文学剧本拍成影片,会有更多的农民群众获得艺术享受。在这种思想感情的驱使下,马烽和孙谦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电影文学剧本就成为他们的重要成就。上世纪50年代,马烽与西戎合作的《扑不灭的火焰》,马烽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孙谦的《陕北牧歌》、《丰收》、《光荣人家》、《葡萄熟了的时候》、《夏天的故事》、《万水千山》等等电影文学剧本拍成影片上映后,风行一时,差不多是家喻户晓。

    进入新时期,马烽和孙谦都把写农民、为农民写,继续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投入很大精力去写电影文学剧本,目的仍然是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获得艺术享受。十多年中,他俩一共合作写出6部电影文学剧本,即《高山流水》、《新来的县委书记》(又名 《泪痕》)、《几度风雪几度春》、《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姨们》。其中,《高山流水》和《几度风雪几度春》因故未拍成影片,其余4部与观众见面后,获得了广泛好评。

    文人相轻之风是文艺界的通病,而像马烽和孙谦两位已是成就卓著的作家,能够十多年愉快地合作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电影文学剧本,在文艺界是少见的,也是人们乐于谈论的佳话。这中间,一方面是他们两人的生活经历基本相似。两人都出身在较为贫困的农村,也都念过几年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几乎是同时参加了革命游击队。从1938年春天起,他俩就在一个部队里打日本侵略者、搞文艺宣传活动。1942年一起到延安学习了近两年,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又一起到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从事新闻宣传和文艺创作,发表了不少小说、散文、剧本以及通讯报道。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分开了一段时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又都先后回到山西,在一起从事专业创作,再没有分开。他们经常结伴下乡,讨论问题,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也很相似。这些都为他们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他们的文艺创作观点基本相同。他们都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都以表现农村生活为写作方向,思考农村中的各种普遍问题,为农民提供精神食粮。他们都写小说和电影剧本,艺术风格大体一样,注重结构故事情节,注重人物描写等等,是“山药蛋派”的骨干人物。当然,他们在创作中有时为了某个问题也会争论,但从不在意。马烽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孙谦有个特点:一件事不干便罢,只要他答应了干,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决不后退。我们俩虽然基本观点一致,但在具体讨论提纲时,对一些人物的设置、重要情节的安排,总不免各有各的想法,有时也难免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甚至有时他会大发脾气骂人。我的对策是不理睬。我知道他是一堆麦秸火,燃得旺,灭得也快。过不了多久,连灰烬都被风吹散了,一切照旧,和好如初,从来不伤感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各项生产责任制和家庭承包政策,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跟农民有着很深感情的马烽和孙谦,注视着这些变化,感到很兴奋。他们看到一些过去连粗粮都不够吃的困难户,如今白面吃不完;一些过去只能挤在破窑旧房度日的穷人家,如今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更主要的是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一派活力。但是,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两位老作家,也看到部分缺乏劳力、或者虽有劳力却没有致富门路的农民,在解决了口粮问题后仍处于贫困状态;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无法逾越的困难,影响着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何才能让所有农民致富呢?如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全面进步呢?两位老作家苦苦思考着,觉得需要提倡一种为了大家致富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提倡联合起来共同致富却又不同于过去 “大锅饭”体制的经营方式。这就促使马烽和孙谦写出了“农村三部曲”电影文学剧本:《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姨们》。

    《咱们的退伍兵》讲述的是退伍战土方二虎的故事。方二虎在部队干了六年,学会了修机器、开汽车,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回到山区老家后,面对家乡的贫困户与闲散劳力,他放弃了当个体运输户赚大钱的机会,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坚定地与大伙儿办起了炼焦场。经过种种磨难,终于带领大家走上了富裕道路。两位作家之所以要选择退伍兵作主角,正像孙谦讲的那样:“我们两人都是当兵出身,了解军人,感到解放军确实是个大学校,集体主义和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较强;同时,近几年部队培养了不少军地两用人材,应该让他们回农村发挥作用。”

    《山村锣鼓》表现的同样是共同致富的主题,主角是知识青年。高中毕业拿上大学入学通知书的费成树,因父母有病,放弃了跨入大学校门的机会,回到了贫困的红土沟村。

    改选村干部时,他被群众选为村主任,接管了只有“一张桌子、一个戳子”和拖欠银行3万元贷款的村委会。面对困难,费成树依靠群众的支持,因地制宜千辛万苦创办集体企业,给红土沟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马烽和孙谦选择农村知识青年作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人,表明了他们对农村发展前景的思考,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农村青年有知识才能担当起农业现代化的重任。

    《黄土坡的婆姨们》表现的是和前两部基本一致的主题:联合起来共同致富,但角度和人物都不一样。黄土坡的汉子们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纷纷外出谋生赚钱去了,村里的土地无法耕种,面临荒芜的危险。在青年妇女常绿叶的努力下,联合起婆姨老人来,集体承包了土地,科学种田,发展养殖业,获得了大丰收,为黄土坡村开创了一个新天地。

    马烽和孙谦的“农村三部曲”,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出联合起来共同致富的主题。方二虎、费成树、常绿叶,是出类拔萃的农村先进青年,具有共产党人的传统品格。他们心中装着群众,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又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他们是农村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也是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道路的领头人。他们的奋斗经历和取得的成就,体现了马烽和孙谦对农村改革的期望,形象地论证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即:在农村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应该达到统一,要做到这一点,人是最关键的。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杨占平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7-28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作家掠影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