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考古发现系列24

侯马西高祭祀遗址:找寻湮没历史探寻古国祭礼

    之一 晋都迷雾层层拨开 西高遗址再现人世

    大家知道吗?公路建设也可以推动考古发掘的进程,西高祭祀遗址的发掘便是由“大运高速公路”的建设而带动的。

    20003月,“大运高速公路”(从大同至运城)的修建,犹如一枚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了山西侯马西郊小村庄——西高的层层浪花,而在西高村西南约500米的台地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十几万平方米的遗址和数以千计的祭祀坑,更是掀起了滚滚浪涛,随着考古人员的进驻,这个幽静的小村庄热闹了起来。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这条河曾孕育了晋文化甚至中华古国的文化。位于汾水南岸台地上的西高村,惊现规模庞大的祭祀遗址,令人不禁要想:这块祭祀遗址是什么年代的?祭祀遗址由何而来,所祭者为谁?出土的祭祀品有哪些?遗址的价值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去找寻湮没的历史,探寻古国的祭礼。

    20003月,考古工作者在侯马西郊西高村的“安营扎寨”,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人们带着好奇的眼神在观望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侯马,位于山西南部的平原地区,正南绵亘着紫金山,西北环绕着汾河,浍水横贯着东西,就在这个山环水绕、环境优美的地方,孕育着近千年的晋国文化。

    考古工作在侯马的不断开展和推进,开始一步步揭开晋国的神秘面纱。

    东周时代,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逐渐兴起,进行着“大国争霸”的兼并战争。历史不应忘记,晋文公,这位励精图治的国君,成就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辉煌强大、称霸中原的晋国也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关于它的历史也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而不断出土和被发掘出的晋国文物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揭秘。

    晋国由何而来,前身是什么?又如何从一个百里小国发展壮大成为雄踞黄河中游的大国?它最后一个都城新田在现今什么地方?它的政治文化制度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如此规模祭祀遗址会出现在西高这个小村庄……一系列的问题在脑海中闪现,让人们不断去探寻它的真相。

    在西周初年,山西南部临汾盆地有一个小国——唐国。周武王伐灭商纣王后二年就去世了,天下初定,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当时太子周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统治四方,引起武王其他几个弟弟管叔和蔡叔等人的不满,他们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反叛,叛乱随之而起,山东的东夷和江苏淮夷的很多国家也趁机反叛,唐国也不例外,参与了反周的叛乱。周公奉命率军东征,三年才平定了叛乱。

    而这次叛乱也让周王室的统治者认识到加强统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周成王将被征服的唐国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史称唐叔虞,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晋国由此建立,燮父成为第一位晋侯。

    晋国建立后,历代晋侯励精图治,积极开疆拓土,最终使晋国从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地跨山西南部和河南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及秦、晋、豫三角地带的中原大国。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晋国相继兼并了霍(山西霍州)、杨(山西洪洞)、虞(山西平陆)、耿(山西河津)、魏(山西芮城)、虢(河南陕县)、郇(山西临猗西)等周边的二十几个诸侯小国,成为了雄踞黄河中游的大国。

    国土的不断扩张使得国家的经济政治中心也随之改变,因此,国都也就随之变迁。晋国建立以后,先后建都于唐、翼、绛,晋景公后,出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考虑,决定再次迁都,而将都城迁到何地成为当时讨论的焦点,并因此引发了一番争论。

    大夫韩厥主张迁到新田,认为新田土地肥沃、航运便利而且民众服从教化,有益于晋国的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其他大夫则主张迁到富饶的运城盐池附近的“郇、瑕之地”。

    经过一番辩论和深思熟虑,晋景公最终采纳了韩厥的建议。于公元前585年,都城由绛迁移到新田。其后,晋国仍称霸中原长达百余年之久,疆域以晋南为中心,拥有横跨今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山东五省部分地区的广阔区域。

    而今,沧海变桑田,晋国都城新田究竟在什么地方?

    1952年,在位于山西南部平原地区的侯马,发现了晋国都城遗址,揭开了晋国的神秘面纱,而侯马也被史学家、考古学家确认为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的所在之地,新田的具体位置之谜也逐渐被揭开。

    此后,考古工作者在侯马继续进行着科学发掘工作,先后发现发掘了“品”字形古城(包括台神古城、平望古城、牛村古城)、铸铜、制陶、制圭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墓地以及祭祀遗址,这些无疑都证实了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就是晋国最后一个都城新田的所在地,特别是1965年发掘到的“侯马盟书”更是有力证据。“侯马盟书”中很醒目地标明此地即“晋邦之地”、“晋邦之中”。之后,呈王古城及呈王路晋国宗庙遗址的钻探与发掘,也成为侯马作为晋都新田的又一佐证。

    一波又一波的文物出土,一处又一处的遗址发现,有力地指明了晋国之都新田的位置。时间向前发展,考古工作也在不断地推进。

    20003月,为配合“大运高速公路”的建设进行文物勘探时,考古人员在西高村西南约500米的台地上发现一处祭祀遗址,尽管此处已是晋都新田新发现的第11处祭祀遗址,但该遗址十几万平方米的规模,数以千计的祭祀坑还是让工作者眼前一亮,感到十分地激动和兴奋。“西高祭祀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晋国祭祀制度和信仰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此次发掘队领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谢尧亭如是说道。

    读到此处,人们不禁要问,西高祭祀遗址与前面发掘的10处祭祀遗址有何不同,竟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新闻连载 转载必究

首席记者 李尚鸿 实习生 康娜 文/图

  之二 遗址规模略高一筹 出土祭品令人惊叹

    大家都知道,西高祭祀遗址发现之前,侯马地区已经发现了10处东周时期的祭祀遗址。那西高遗址与前面发现的10处祭祀遗址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西高祭祀遗址与以往发现祭祀坑的形制、布局、层位相类似,所用的牺牲 (牺牲是指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色纯为 “牺”,体全为“牲)与其他祭祀遗址也没有大的区别,坑内所埋遗物及其埋葬的方式也与其他遗址相近。

    据此,专家认为西高遗址也属于东周时期(即晋国迁都新田后的“新绛时期”)的祭祀遗址。那么,相对于其他祭祀遗址,西高祭祀遗址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呢?

    当发掘出这处遗址时,考古工作者还是为其宏大的规模、出土遗物的数量和种类之多而大为惊奇,那是侯马其他祭祀遗址所达不到的。更令人欣慰的是,其保护比较良好,受到的破坏较小,出土的玉器亦相当精美。

    遗址规模到底有多大呢?该遗址位于距西高村0.5公里的汾河南岸台地上,东西长 米,南北宽约 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

    祭祀坑,是为掩埋祭祀物品而挖的坑。在这处遗址内,一共清理出 座祭祀坑。祭祀坑都为土坑竖穴,四壁光滑平整,坑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深者可达8米,浅者仅有0.米。而坑的宽度较窄,难以容身。那么,8米之深的祭祀坑是如何挖造的呢?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从祭祀坑的排列可以看出,这里的祭祀活动是有组织、有规划的。除部分零散分布外,大多成片密集分布,每片祭祀坑排列有一定规律,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形成一定的规模。

    祭祀坑是埋葬祭品的坑,那坑内掩埋的是什么物品?掩埋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坑中埋有大量牺牲,一般情况下,每个牲坑埋一牲,个别牲坑会埋二牲或者多牲。埋牲主要以羊为主,次为马,再次为牛。埋葬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仰卧、有的侧卧、有的俯卧、有的蜷曲、有的散乱,另外还有活祭和死祭的分别。

    从埋牲的种类,考古人员可以推断出祭祀者的身份和地位。尽管该遗址埋牲以羊为主,但马、牛的埋葬数量明显多于侯马其他祭祀遗址,这显示了祭祀者较高的身份和地位。

    如果说,牺牲的出土并不能真正表明西高祭祀遗址的价值,那么祭祀坑中出土的大量玉、石、铜、骨、蚌器等遗物,尤其是玉器的出土则是西高遗址价值体现的所在之处。

    西高祭祀遗址共出土玉器件,其中成形玉器有龙、璧、瑗、璜、环、剑饰、管、柱、韘(扳指)、带钩、玉人、合页形器等,器物造型富于变化,形态各异。还有未成形的玉器,也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出土的玉器中,玉龙占有很大比例,共出土了30余件,其多样的造型、精美的纹饰体现出了极其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你若仔细观察这些雕琢精细的玉龙,会发现“S”形是其最基本的形态,具有浓郁的时代和民族特色。

    这些玉龙变幻多姿,栩栩如生,且大多成双成对,造型纹饰没有任何差别。专家推测,其制作应当是先雕好造型,再一分为二的。其中,有一件玉龙最为吸引人的眼球,它的双面刻着云纹,三龙首相互交映,熠熠生辉,中间则雕缀着凤鸟,玲珑剔透,是难得的珍品。

    玉雕人物既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又有很强的写实性,玉人的出土一般多见于墓葬中,在祭祀坑中出土的比较少,而西高祭祀遗址便出土了这鲜见的白玉人。玉人的发现和出土更增加了西高祭祀遗址的研究价值。

    玉人呈站立状,头戴小帽,身穿长袍,衣服上刻有方块状格纹,高不到3厘米,是目前考古发现中出土最为精小的一件玲珑之作。

    另外,还出土了一件玉合页形器,两个透雕龙套在两个环形枢纽内,可上下翻弄,两个环形枢纽的雕琢妙不可言,反映出晋国玉器制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高超的技术水平。

    未成形玉器的差别不大,有玉片也有玉块,上面大多保留着切割的痕迹。其中有一件,玉片上用虚线设计出一“戈”的形状,戈体的每一部位完整清楚,但并未雕琢,是研究玉器制作工艺程序难得的宝贵实物。

    西高祭祀遗址出土的玉器,可以说是晋国东周时期玉器的集大成者,凸显了晋国晚期玉器的辉煌成就。

    遗址如此庞大的规模,以及数量众多的玉器作为祭器出现在祭祀坑中,凸现出当时人们对祭祀的重视。那古国的祭礼是什么样的?当时的祭祀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古国祭祀的方式又有哪些呢?

首席记者 李尚鸿 实习生 康娜 文/图

    之三 掀起古国祭礼盖头 牺牲玉帛敬献神灵

    根据祭祀遗址的规模,人们就能够想象出当时宏大的祭祀场面。我们可以通过这处遗址出土的器物推知2300多年前的祭祀礼仪。

    那祭祀礼仪从何而来,古国的祭祀方式又主要有哪些呢?

    何为祭祀?祭祀即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献礼就是向神灵供奉祭品,祭品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玉帛,还可以是人祭。

    祭祀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宗教仪式。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已经有了灵魂的观念。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事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由神灵主宰,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一方面感激“神灵”,另一方面又对它们充满敬畏之感。在这种矛盾心理的驱使下,祭祀行为便油然而生了。

    当时的上层统治者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他们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岭、河川、祖先、自然灾异等诸神,希望能得到诸神的庇护和福佑。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子一生都梦想“克己复礼”。所要恢复的就是周公制定的礼,而周代最大的礼是什么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就是,算得上国家大事的是祭祀和军事打仗。而祭祀应该就是最大的一种礼了。

    《左传·庄公十年》中写道:“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一定告诉实情。这就充分说明了古人祭祀的虔诚之心。

    总之,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记·祭统》:“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说在吉、凶、宾、军、嘉这五礼中,最重要的即祭祀,是通过祭祀神灵来避免灾异,从而希望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祭礼最初起源于远古时期向神灵敬献食物的活动,食物祭祀是最初也最普遍的祭祀方式。《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汚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做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

    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

    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使用器具的落后,肉食的猎取相当不易,是人们拼着性命猎来的。即使是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刚刚发展起来的情况下,肉食依然极为宝贵。孟子构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岁能吃上肉为重要标准,弟子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两束肉干,可见肉食的难得。

    正因为如此,在进献的诸多食物中,以肉食最为珍贵,最能体现出祭祀者的虔诚之心。因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三牲齐备称之为“太牢”,是古代用牲祭祀的最高规格。

    玉帛是除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品,指各种玉制的礼器和皮帛,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玉器晶莹温润,色彩斑斓,富于变化,不易腐蚀,能长久存放,所以祭祀神灵多用玉器,希冀以玉器为媒介,来往人神之间,沟通人神关系。

    除了牺牲和玉帛外,古人还把血当做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维持人和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少数民族保留着滴血于地的祭祀风俗。

    古人祭祀的方式也有多种,用燔烧祭祀天,以灌注祭祀地,即以焚烧祭品来祭祀天神。人们认为,焚烧时烟气升腾,直达高空,容易被天神接受;把用来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于地,血、酒很快就渗透到地下,这样可以达之于神。

    但最常见的一种祭祀方式为瘗(yi)埋,即挖祭祀坑将祭品掩埋。《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也就是说,只有将祭品埋于地下,神灵才会知道人们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到了东周时期,祭祀与礼制、政治、宗法等级制度紧密联系,祭祀规模之大、频率之高,我们可从西高祭祀遗址中窥见一斑。祭祀成为东周时期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名称众多,内容广泛,次数频繁。所以,我们对仅侯马地区就发现11处祭祀遗址的事实也就不感到惊奇了。

    读者也许会问:那规模如此宏大、祭祀品如此众多的祭祀由何而来,所祀者到底是谁?

本期顾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谢尧亭

首席记者 李尚鸿 实习生 康娜 文/图

 

    之四“美丽”谎言造就遗址 西高祭祀只为台骀

    规模庞大的西高祭祀遗址,具体是在向谁献祭呢?是天神,是地神,还是哪位神灵?

    偶然和必然共同谱写了历史,祭祀遗址的由来便是偶然和必然相结合的结果。关于西高祭祀遗址的由来,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段较为有趣的故事……《左传》中记载晋平公时,楚灵王大兴土木,起建极为华丽壮观的章华宫,以此向国人及诸侯国夸耀其威力。当时,作为各诸侯国的盟主——晋国国君晋平公,不仅不知道依靠德政来威服诸侯,反而效仿楚国,于晋平公二十四年,在汾水河畔,建造了背靠汾河、面向浍河、奢华精美的虒祁宫,其用意在于与章华宫比美,企望依靠华美的宫殿与楚国竞争名誉。

    晋平公竭尽搜刮百姓,自己却生活奢侈,经常大宴诸侯国国君与使臣,并常年游乐于虒祁宫楼台之上,日夜沉湎于靡靡之音、红袖歌舞之中。不到三年的时间,晋平公就因淫乐过度而引发心悸之症。

    所谓心悸之症,即心脏跳动加速、加强和节律不齐的症状。由于当时的医学水平低下,国君生病便请人进行占卜,巫师认为是实沈和台骀在作怪。但实沈与台骀是何方人物,晋平公问遍全朝大夫,竟无一人听说过。

    那实沈与台骀到底是谁?就连当时晋国博学多才的大夫叔向也不知道,这不仅是令晋平公头痛的问题,也是我们读者心中的疑问。这个谜底,就让被晋平公赞为“博物君子”的子产来揭晓吧!

    正当晋平公焦头烂额之际,恰巧郑国派上卿子产来探望平公的病情,晋国大夫叔向便向子产请教,询问实沈与台骀是谁。

    子产答道,实沈是高辛氏(帝喾)的儿子,原本居住在旷林,后来又迁到大夏去生活,他依靠参星来确定时节,唐国人就将这种风俗沿袭了下来,参星就成为唐地的星宿,实沈则为参星之神。而台骀则是少昊的后代。台骀善于治水,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做了水官,先后疏通了汾河、洮水(今绛县、闻喜的涑水河),将大泽封堵,使人们能够安全地在广阔平原上居住生息。颛顼因此嘉奖台骀,把他封在了汾川,受到居住在此地的沈、姒、蓐、黄四个国家的世代祭祀,成为汾河、洮水之神。现在晋国灭掉了这些国家并主宰了汾水一代,台骀当由晋国祭祀。

    听完子产的话,晋人才知道:台骀为汾河之神,而晋平公的病便是由于疏忽了对台骀的祭祀而患的。为此,晋平公夸口赞叹子产为“博物君子”,并向子产奉送了一份厚重的赠礼。

    此后,为了颂扬台骀治理汾河、洮水的功绩,晋平公在国都新田修建了宫庙,以祭祀台骀,祈祷台骀在天之灵庇佑晋国繁荣昌盛。

    今天,在与西高村相邻的西台神村之北的古翠岭上,就有一座台神庙,相传始建于晋平公时,汉唐以来,各朝代时有修缮,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就其现状来看,不像是在晋国台神庙故址上修建的。

    那么,晋平公当年修建的台神庙何在?新闻连载转载必究

本期顾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谢尧亭

首席记者 李尚鸿 实习生 康娜 文/图

    之五专家揭秘

    上世纪 年代,在晋都新田台神古城西北角,考古人员曾发现一处中间大、两侧小的三座夯土台基,三座台基南北长90米—米,东西宽 米,高 米,尚能看出六级结构,想来当初是很巍峨壮观的。

    该基址位于当时宫殿区的右侧,并且以此基址为中心,在西台神村、铜厂、东台神村一线发掘出了呈半圆形的祭祀带,按照当时“左祖右社”的建设格局来看,它们应当是被作为晋国的社神来看待的。

    经考证,祭祀带出土的实物均属东周时期。因此有人推测这三座基址应为晋平公时期的台神庙。西高祭祀遗址背靠晋都新田台神古城中的三座大型基址,面向汾河,所祭者应当为台神了。

    当年晋平公曾因疏于祭祀台骀而“致病”,想来从此之后祭祀活动也就马虎不得了。

    “其实,台骀只是一个传说时代的人,要说他管理水利比大禹还早500多年,祭祀遗址就是晋国为了祭祀汾河之神台骀而遗留的。”谢所长补充说。

    我们惊叹于宏大的祭祀规模和精美的祭祀器物,同时也忍不住去想:考古工作者是如何发掘的?西高祭祀遗址的发掘又有什么意义?

    20003月,考古工作者开始进驻西高村,为时6个月的勘探发掘工作开始了,3月到9月,这些工作者经历了飞尘走沙、炎炎酷日、狂风暴雨,至今工作的场面和情景都历历在目,不曾忘怀。

    “我们当时工作的环境比较恶劣,周围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热浪袭人,暴雨说下就下,很多时候太阳还高高挂在空中呢,那么大的暴雨就来了,躲都躲不及,只能集体在工地上被淋成落汤鸡!”回想起当时的工作场面,谢所长不无感慨地说。

    劳有所获,物有所值。当工作人员看到如此大规模的遗址和玲珑精美的祭祀品时,就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工作的辛苦根本就算不上什么,留在心里的便只有收获的欣慰之感。“最令我们工作人员激动的是,这处祭祀遗址保护良好,在上个世纪盗墓猖獗的80年代末期,这个遗址也没有被破坏,这是值得欣慰的。”谢所长告诉记者。

    2001年,西高祭祀遗址被遴选为全国重要考古发现,2009年名列“新世纪山西考古十大发现”,这也许是对考古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最好的回报吧!“西高祭祀遗址由于其发掘面积之大,祭祀坑数量之多,祭祀用品规格之高,而成为继上世纪50年代以来,晋都新田遗址又一次重大的发掘,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谢所长略带兴奋地说。

    其实,西高祭祀遗址共有12万平方米,但目前仅发掘了8500平方米,“鉴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国家暂且对未发掘的部分采取了保护措施,等将来科技更发达了,手段更先进了,再对剩余部分进行发掘,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表现。”谢所长耐心地向我们解释了个中原因。

    后记:

    目前,侯马西高祭祀遗址出土的文物大多收藏在山西博物院里,如玉龙、玉人等祭祀类玉器,供世人来共同欣赏。采访结束时,我们看到谢所长脸上略带自豪的表情,他为自己的工作自豪,更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而自豪!

    看着他坚定的表情,我们相信,在将来,祭祀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一定会更加深入和全面!历史也会被更完整地还原真实面貌,古国的祭礼也将清晰地再现于人世!(本篇完)新闻连载转载必究

本期顾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谢尧亭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李尚鸿 康娜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4-16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考古发现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