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考古发现系列21

千年揭秘:翼城惊现西周“霸”国!

    盗墓猖獗墓地告急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村,本是黄土高原上一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落,这里的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一直过着宁静的乡村生活。

(一)被盗……

    然而,在20075月的某一天,一群行为诡异的外来人却彻底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大河口村的村民们瞧见这群不速之客来了之后什么都不做,只是拿着各种从未见过的家伙,不分昼夜地在地里穿梭着忙碌着……当时绝大多数村民们只是觉得他们很奇怪,并没有意识到每天脚踩着的土地下,竟然深藏着一个惊天的千年秘密!

    眼瞅着这群外来人时不时从地里挖出陶罐之类的东西,村里的有识之士察觉到了其中的猫腻,于是马上向翼城县的公安局、文物旅游局报了案,根据大河口村村民的叙述,翼城县文物旅游局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便立即上报了临汾市文物局及山西省文物局。“历史上翼城县大河口墓地从未被盗过,这是首次被盗。大河口墓地盗掘的直接诱因可能来源于墓地北部和东北部的取土场,因为之后我们在这两处取土场调查,发现了人骨和陶器遗存。”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兼考古队领队的谢尧亭不无惋惜地说,“目前至少有一座重要的墓葬不止一次地被盗墓贼盗过,我们在筛土的时候,还意外地在被盗墓地里发现了残留下来的金器,由此可见被盗损失还是比较严重的。”

    抢救大河口墓地,刻不容缓!

(二)抢救……

    在发现盗墓之初,所有的人对大河口墓地的时代、范围、墓葬的规格及等级等等都是一头雾水。2007919日,按照山西省文物局的指示要求,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和翼城县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进驻工地对大河口墓地进行勘探和抢救性试掘。

    在这个联合考古队中,有5位干部来负责管理工地,并对墓地发掘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协调;有20位左右的专业技工负责对墓地发掘过程及出土器物进行全面记录、绘图、照相等技术工作。此外,考古队还请来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来协助技工的日常工作,同时聘用当地的农民来进行墓地发掘等体力工作。

    整个考古队始终贯彻一条龙作业模式,大大提高了墓地发掘的效率。

    为了确保大河口墓地科学顺利地发掘,考古队工作人员在开工之前作了全面部署。试掘前,工作人员必须对大河口墓地进行初步勘探,以此确定墓地范围及墓葬分布,并根据勘探结果,选择重点区域,确定发掘面积,设立坐标基点,统一分区布方。

    首先进行的是抽样式小探方发掘,然后再做大面积探方揭露,按层位发掘所有探方墓口上文化层,暴露墓口,拍摄探方全景照后,打掉隔梁,然后将每座墓葬下挖30厘米,对墓葬进行统一测量绘图、航拍、编号,再按计划有步骤地发掘单个墓葬。

    墓葬填土采取半剖面或多剖面结合的发掘方法,按照“逆埋葬顺序”逐层发掘,遵循图、表、文字、照相、录像相结合的原则,且保证随时做好记录、取样以及现场文物保护工作。

    每当从墓地里发掘出一件文物,考古队先要对发掘出的器物进行核对,即各种反映发掘全过程的图纸、照片、录像、编号等资料要与实物逐件核对。

    核对无误后,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清洗每件出土文物;清洗过后,一一对其修复;最后,还要完成器物的绘图、照相、拓片及检测分析等工作,针对陶器、玉器、青铜器之类器物的形状、尺寸、纹饰、铸造方法、产地等属性进行全面描述,并据此制作专属的卡片及详细档案。

    在整个过程里,查阅与之相关的古往今来的所有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果……

    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墓地位于翼城县城以东约6公里处,县城往东沿晋韩公路进入浍河滩地,大河口村处于公路北侧。大河口墓地坐落在大河口村北高台地上,西侧为浍河主干流,南侧为浍河支流,两河交汇形成大河口三角洲,也就是它位于这个三角洲高地上。

    大河口墓地的地势北高南低,从北向南整修为层层梯田,自西向东、南北向的沟壑将浍河三角洲切割为多处相对独立的台地,墓地即位于西起第二台地的北端。大河口墓地三面环山,北为二峰山,东为东山,往南不远处为中条山余脉——翔山,而墓地西面则较为开阔。“勘探结果显示大河口墓地时代横贯西周,晚期进入春秋初年,分布面积4万余平方米,埋藏墓葬千余座,整体上看,墓地处于坡度较小相对较平坦的台塬,从墓葬分布到沟壑边缘的现象来看,墓葬使用时期的台塬面积要比现在大很多,其东西两侧的沟壑也许是后来才形成的,至少沟壑没有现在这样大这样深,这点是可以肯定的。”谢所长介绍道。

    虽然在大河口墓地的周围已发现了几处不同时期的遗址,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墓地西南方的浍河东岸台地上,西周遗址位于墓地西南约0.5公里处,东周和汉代遗址分布于墓地东北、东侧和西南方台地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它却不见于以往的任何发现记录!

    这给原本神秘的翼城县大河口墓地笼罩了更多的迷雾……

    那么在重重迷雾下,隐藏着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漆皮木俑 意外现身 

    20079月起,考古队踏上了考古勘探和试掘的征程,截止到20085月,共清理了包括M1、在内的 座墓葬,其中由于M1墓葬的重大发现,掀起了社会各界对大河口墓地关注的热潮。

    寒来暑往,暑往寒来,春秋显得那样美丽而短暂,自然条件对田野考古工作的干涉和影响程度之大,无以言表。考古队的工作人员随时要接受大风肆虐,大雨滂沱,大雪飘飞的严峻考验。暑天热气腾腾,夏天的火热将土层炙烤得又干又硬,他们挥汗如雨,全然不顾衣裤潮潮地裹着身体;寒季冷风嗖嗖,冬天的寒冷又将土层冻得坚硬如铁,他们坚守岗位,无暇顾及早已冻僵了的手脚。

(一)探秘一号墓

    考古队对墓葬M1的发掘,历经了整整一个漫长的寒冬,然而从M1墓葬里发掘到的一个又一个的宝贝,沸腾了整个考古队,那个冬天似乎也不再那么寒冷难耐了……

    M1为东西方向,土坑竖穴,口小底大,自深9.75米。在墓口平面四角外,还发现有4个通向墓壁的斜洞,这是继绛县横水墓地之后又一次发现类似的斜洞设施。

    谈及M1墓葬的挖掘过程,考古队领队谢尧亭清楚地回忆道:“我们在对M1墓葬进行发掘之前,为了找到墓口的平面,首先在这里开了一个1010的探方,定位之后,我们的专业绘图人员须将墓葬详细地画出来。发掘斜洞时,根据在绛县横水墓地挖过斜洞的经验,我们决定采取半剖面发掘方法,具体表现为先做一半,留有一个剖面,这样即使这半有不清楚的地方,也可在另一半继续做,要是直接全部做下去的话,每一层的厚度也就没有了,会遗漏掉许多信息。斜洞做好后,我们还要完成墓葬填土工作,与之类似,仍采取半剖面的发掘方法,即每座墓葬视其大小在其一侧预留剖面,发掘到一定深度,须进行照相、绘图,随后打掉剖面,继续往下发掘,依旧留下剖面,以便我们及时观察墓葬填土的层次和结构,构筑方式及塌陷方式,同时这样做也有助于较好地控制墓葬发掘。”

(二)11个壁龛

    考古队在对墓葬M1进行发掘时,首先在墓室二层台之上四壁发现了11个壁龛,壁龛内放置漆木器、原始瓷器和陶器等物,已发现的漆木器有俎、罍、豆、壶、杯(双耳杯、单耳杯、角状杯)、牺尊、坐屏等等。

    在一座墓葬内发现如此多的壁龛、并且在壁龛内放置大量器物的现象,在西周墓考古中实属首见。

    “当时我们把1号壁龛内外的土清理掉后,发现里面放有3件原始瓷器和两件陶器。除了1号壁龛清理顺利外,我们在清理其余的10个壁龛过程中,发现那些壁龛的木头在漫长岁月中早已朽成了灰,并和土融合在了一起,只剩下了漆皮,清理难度大大加大,我们只好停了下来,从长计议。”谢所长讲述道,“在墓葬M1的椁室、墓室里装满了青铜器、原始瓷器、陶器等陪葬物品。所以我们推测,一座墓葬内有这么多的壁龛,主要是因为陪葬品数量太多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它们,于是用壁龛将其装下。”

(三)两个漆木俑

    2007年的初冬时节,考古队在发掘墓葬的填土工作中,在东边二层台上竟意外发掘出了重要宝物:两个一米多高的漆木俑,双足站立于漆木龟上,双手作持物状,两俑前面及侧面放置有漆木器,这在中原地区西周墓葬内也是首见。对于考古队而言,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在墓葬填土中发现重要文物。

    “不同于遗址挖掘,墓葬填土中通常不会有重要的东西,所以不会像到达墓葬底下那样小心谨慎。通过勘探我们了解到发掘深度还没抵达墓室,于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农民工便一铁锹把一个漆木俑的头的一部分给铲碎了。发现异常后,我们在发掘第二个漆木俑时,便格外小心谨慎,先是确定了大致范围,并把筷子削成薄薄的尖状,一点点地使第二个漆木俑重见天日,现在从照片里可看到其中一个漆木俑的头部已被破坏了,这是特别遗憾的地方。”此刻,谢所长的眼里流露出了无限的惋惜。

    在两种环境里,漆木器是易于保存下来的,一种是十分湿润的环境,诸如马王堆千年女尸之所以保存得好,就与其处于潮湿的环境密不可分;而另一种是十分干燥的环境,譬如沙漠里长存着的干尸。

    所以,漆木器在北方很难发现并保存下来。而这两个漆木器深埋在黄土高原这忽干忽湿的环境里,经受了上千年时光的冲刷,还能较为完好地呈现在我们现代人的眼前,因此实属无价之宝。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礼制。在当时,礼制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法律法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古人们的朝会、狩猎、宴享、训练军队等活动都强调一个东西,即秩序。据此,我们推测这两个漆木俑与礼制和宗教有着微妙的关系。”

    谢所长谈道,“由于当时的制造水平还没有达到追求美感的境界,所以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出这两个漆木俑的性别,但鉴于它们并没有突出乳房等生理特征,为男性的可能性更大些。”

    由于仅在墓葬M1的二层台上就发掘出了那么多的壁龛及弥足珍贵的漆木俑,考古队立即意识到了它至关重要。于是,他们便停了下来,不敢再贸然往下清理,而是用塑料薄膜把墓葬M1中的漆木俑掩护了起来,并用土将其覆盖,以防湿度挥发,漆皮脱落。

    与此同时,考古队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李存信和王学荣这两位专家。商议之后,大家决定先把这批重要的漆木器遗存加固提取,随之整体套箱运至北京,进行室内考古发掘。

    时至今日,全国的考古专家对这些国宝的研究已两年有余,并清理出了大量的漆木器遗存,包括漆木俑、俎、罍、豆、壶、牺尊、坐屏、杯、案、盾牌、方彝等种类,但现在仍处于继续研究中……

 

青铜铭文 惊现“霸”字

    在继续发掘墓葬M1的过程中,考古队又接二连三地发现了墓葬中深埋着的秘密,墓地迷雾由此渐渐拨开……

(一)墓主人身份尊贵

    墓葬M1共有一棺一椁,揭开棺盖的一刹那,墓主人的庐山真面目得以重见天日。

    该墓的墓主人骨已腐朽,头朝向西,仰身直肢,头前部放有食器、水器、酒器之类的礼器。谢所长对此解释道:“当时这些器物应该是放在木头架子上的,现在看到的情景应是那些架子塌落而导致的,因为,在器物之间发现了很多坍塌下来的木块和木屑。”

    墓主人身上还佩戴着多种串饰,手里有手握,耳部戴有玦,耳内还塞有瑱。然而只有身份较高的墓主去世后才会享有这般殊荣。此外,墓葬M1出土的大量玉器,也主要集中在墓主人的上半身。“我们首先要鉴定墓主人的性别,其次要鉴定他(她)处于哪个年龄段。从随葬兵器可判断M1墓葬的墓主人应为男性;由于饮食、战争及医疗水平低下等诸种因素导致古代人的寿命普遍比较短,绝大多数人的寿命不会超过55岁,从M1的墓主人的牙齿看,他死亡年龄大概在4550岁之间。”

    同时,谢所长说,“根据相关资料及常理推断,墓主人当时肯定是穿着衣服的。东周文献就明确记载着墓主人不止穿一套衣服,多的甚至会穿19套衣服。虽然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墓主人的骨架,但其肌肉在腐朽的过程中,穿在身上的衣服也肯定粘附在了骨架上,从理论上讲,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应该是能鉴别出衣服的材质,因此我们在进行清理时,也很注意这方面的清理工作,并已成功地复原出了几件衣服的丝织物。此外,在同一时期,墓主人身上戴有的胸佩越多越大,表明他的身份越尊贵。从M1墓主人的佩戴我们推断该墓葬的墓主人身份较为尊贵。”

(二)随葬品相当丰厚

    墓葬M1内装满了随葬品,除了已发掘出的11个壁龛以及两个漆木俑外,考古队还发现了相当丰厚的随葬品,乃至比一座晋侯墓的随葬品还要多得多,罕见之余,更令人匪夷所思。

    考古队在墓葬M1的其他几面二层台上还发现有带木柄铜兵器和漆木盾牌等,在棺椁之间或棺盖上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原始瓷器、陶器等物。其中青铜器数量最多,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青铜礼器中有鼎24件、簋9件、鬲7件、甗1件、盘1件、盉1件、觚1件、爵6件、觶8件、尊2件、卣4件、罍1件、单耳罐1件、斗1件等,乐器有铜钟、铙等38件。

    发现的木盾牌青铜饰昜、兵器戈、戟、矛、钺等30余件,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很多兵器遗存有木柄,铜工具包括斧、凿、铲等。铜车马器有铜挂缰钩、銮铃、车辖、当卢等。另外,考古队还发现了大量的玉石器、骨器、龟甲、鹿角、蚌器、贝等随葬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座墓葬中共发掘出24件铜鼎,在西周墓葬考古中也是非常少见的。其中,24件铜鼎中有方鼎2件,一件为四足圆角方鼎,一件为四足方角方鼎,另外还有腹足带扉棱圆鼎8件,无扉棱柱足圆鼎12件及扁足鼎2件。

    与此同时,考古队发现墓葬M1的陶器组合及青铜器风格皆具有较为明显的商、周文化的因素。

(三)身下埋葬未成年狗

    在墓主人的身下有一塌陷的腰坑,在对这一腰坑进行清理时,考古队在坑内发现了一具狗的尸骨,根据骨架的大小判断,是一只未成年的小狗。

    “从中原地区来看,腰坑是商文化的一种习俗。商灭亡后,原先受到商文化影响的人,包括商遗民以及商统治过的邦国的百姓,仍一直延续着这种习俗。”谢所长讲解道,“古时在埋人之前,都会举行一个祭奠活动,所以,我们发掘出的腰坑实际上就是个祭奠坑。但古人在腰坑内绝对不会放一只已成年的大狗,一般仅放一只未成年的小狗,这应该也属于祭祀的一种形式。”

    此外,在大河口墓地中未发现殉人,却见有殉狗的现象。对此,他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通常会用大狗来殉葬,而这很有可能与墓主人生前所饲养以及埋葬习俗有关,殉大狗或许可起到守护、驱鬼等作用。”

(四)铭文惊现“霸”字

    弹指间,已到了2007年年底。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考古队从发掘出的青铜器物的铭文之间,竟意外地发现了“霸”这个字!

    在查阅了相关历史文献和青铜器资料后,他们发现在甲骨文中仅有一例“霸”字,且只是“霸”字的下半部分,没有上面的“雨”字头,在甲骨文中“霸”字应为地名之意。在金文中发现有很多“霸”字,但用作国名或地名的却很少。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青铜器铭文上的“霸”字与我们现在的“霸”字略有区别。最初,“霸”字下部的左半边,并不是现在的“革”字,其形状类似于繁体的“东”字,后来随着时间的演变,“霸”字才最终得以定型。

    那么,这个“霸”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大河口墓地里深埋着的一个个未解之谜,又同这个“霸”字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其实在未发现“霸”字之前,考古队就已发现大河口墓地的头向、腰坑、殉狗、斜洞、使用日名等埋葬习俗,与之前发掘过的绛县横水墓地很是相似。出于在横水墓地发现倗国的经验,再加上在一座墓葬中发现如此丰厚的随葬品,于是在他们的心中早已冒出了些许大胆的推测。而此次在青铜铭文中惊现出的“霸”字,则宣告了这种推测已成为铁定的事实。

    随着“霸”字的发现,深埋在墓底的千年秘密即将重见天日……

 

现存史料 未见“霸”国

    原来,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的“霸”,就是墓主的国族名。此处应属“霸”国国都内生活的人群的墓地!

    此外,已知资料表明“霸”国与燕、晋、倗等国以及周王朝都曾有往来关系。

    这里,首次发现了“霸”这个国家,在考古史上的意义不言而喻。

    这里,也见证了“霸”这个国家的兴衰始末……

(一)“霸”国

    然而在传世的文献记载中,却未曾见到与“霸”国相关的蛛丝马迹,那么又是哪些原因致使“霸”国最终埋没于滔滔的历史洪流之中呢?

    对此,谢所长解释道:“主要有两种原因会导致‘霸’国在现存史料中没有记载,一种原因是在过去的史料中确实存有‘霸’国的记载,只是这些关于‘霸’国的记载在后来漫长的历史流传中最终遗失了;另一种原因是,根据大河口墓地的面积及墓葬埋藏数量可判断出当时大河口人群规模不大,我们推测其所居城邑和所辖区域也不会很大,也就是说‘霸’是个很小的国家,然而在西周时期像‘霸’这样的小国数量众多,所以被传统的史料所遗漏也是情理之中的。”

    从大河口墓葬情况推测,“霸”国应是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了春秋初年,至少经历了十代诸侯。

    那么“霸”国又是为何最终走向灭亡的?谢所长认为,由于在春秋初年晋国这一大国兼并了很多国家,所以“霸”国最后很有可能也是被晋国所兼并了。

(二)“霸”伯

    从墓葬M1内的随葬青铜鼎簋及其铭文和形制,考古队推测其墓主人属侯伯一级贵族,即“霸”伯。而“霸”伯为“霸”国的最高权力拥有者。此外,该墓的墓葬时代确定为西周早中期之际。

    那么,墓葬中的随葬品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从墓葬M1的规模也可反映出,在这位“霸”伯执政时期,“霸”国的国力正处于强盛阶段。

    而在墓葬M2中发现的女性墓主人,她的身份则相当于国君夫人。

    谢所长补充道:“目前,我们已发现了七八座大型墓葬,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霸’国晚期,国力衰微便会直接导致君主墓葬规模的缩小,可见中型墓葬未必不是‘霸’伯的墓。要是把早期的大墓和晚期的中型墓相提并论,是很难判断出它们的墓主人是否处于同一个级别。所以,只能在同一时期的墓葬之间做比较,倘若在同时期的墓葬中,其中一座墓葬的规模较大、级别较高,那就很有可能是‘霸’伯的墓,当然也可再通过墓主人随身的器物等因素来加以判断。”

(三)“霸”器

    “霸”器不仅曾见于以往的古文字著作中,在《殷周金文集成》中著录有“霸姞作宝尊彝”鼎簋,而且已见于过去发掘的墓地中,例如在西周晋国的曲沃县曲村墓地M6197就已出土了一件“霸伯作宝尊彝”铜簋。这意味着,大河口墓地为之前在其他各处发现的“霸”器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另外,大河口墓地内的陶器组合和青铜器风格虽明显具有周文化特征,但同时自身文化亦独具特色。

(四)“霸”国姓氏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姓氏,那么“霸”国的姓氏又是什么呢?

    由于在上古音里bp不分,因此在古代,“霸”字既可读作bà亦可读作pò,这就意味着“霸”国在过去或许也可称为pò国。而同音字“魄”字的右半边是个“鬼”字,所以,“魄”字和鬼有关,而鬼又与鬼方有关。鬼方又是什么呢?原来,鬼方是夏商时期的方国群落,属于戎狄这一与华夏不断融合的族群,在东周文献中有明确记载,“鬼方”就是媿姓狄人的前身。

    虽然现在并没有明确地判别出霸国的族姓,但考古专家推测霸国的姓很有可能也属于狄人的媿姓。

(五)“霸”国与倗国

    “霸”国相对于西周时期晋、燕等国,文化特色较为浓郁。但“霸”国与同属狄人系统的倗国,在文化性质方面却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受西周文化影响的同时,“霸”国与倗国兼具独立因素,因此在文化传统方面,两国与西周姬姓封国相比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但“霸”国与倗国的墓葬习俗非常接近,譬如墓主人的头都是向西的、墓口平面四角外皆有4个通向墓壁的斜洞、墓葬内大都有腰坑等。不过,“霸”国与倗国虽同属狄人系统,但为狄人这个主干上的两个分支,所以两国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例如,在横水倗国墓地内发现了殉人的现象,但在大河口墓地内并无殉人,只存有殉狗的现象。

(六)“霸”国与晋国

    由于“霸”国与晋国相邻,在未发现“霸”国之前,大家普通认为这里属于西周时期晋国的管辖范围。而此次“霸”国的发现,则彻底否定了这一猜测。

    从墓地规模及随葬品推测,“霸”国应比晋国低一个档次,属于小国。在君主称谓方面,晋国的君主被封为晋侯,而霸国的君主则被称为霸伯。此外,两国的墓葬规模也相距甚远,晋国曲村墓地的墓葬多达20000多座,而霸国大河口墓地的墓葬仅有1500座左右,从这里也可反映出两国国都人口规模的差距。

    而在这之前,考古人员曾在晋国墓葬中发现了“霸”国的青铜器。对此,谢所长认为,可能是两国在友好往来中“霸”国赠送给晋国的,比如晋国贵族去世时,“霸”国送给晋国贵族的礼品;当然也不排除是晋国贵族从“霸”国掠夺过来的可能性。

    总之,翼城县大河口墓地的发现,让我们有机会认识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西周“霸”国的历史及文化。同时,它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器用制度和族群融合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霸”国的惊现,也意味着对大河口墓地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势在必行!

 

抢救发掘 严密布控

    “霸”国一经发现,便立即成为社会各界竞相关注的焦点,经网友强烈推荐,更有幸参与了2008年度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79月至20085月,考古队完成了大河口墓地发掘的第一个阶段,即抢救性试掘。于年 月起,正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大规模抢救性发掘,至今仍在进行中。

    谢所长告诉记者,这项大工程预计在20116月竣工,之后便会进入室内整理阶段,即着手对出土文物进行详细地整理研究,届时,所有的疑惑将会迎刃而解。

(一)24小时录像监控安全为首

    自打发现大河口墓地被利益熏心的盗墓贼盗走一批珍贵随葬品之时起,考古队便把“安全”摆在了发掘工作的第一位。

    墓葬发掘一开始,考古队一方面向山西省文物局报告了墓地所面临着的保卫压力,积极寻求武警部队的协助;另一方面也得到了翼城县文物旅游局和县政府的支持与帮助,雇佣保安公司承担发掘探方期间的墓地保卫任务,此外考古队也派出人手来配合墓地的保卫工作。

    尽管如此,墓地外围仍时不时地会受到来自盗墓贼的骚扰,在盗墓犯罪分子的时刻觊觎下,墓地的保卫工作始终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

    鉴于墓地保卫的严峻形势,为了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山西省政府协调省武警总队调派部队长期进驻大河口工地,进行全天候安全保卫。与此同时,考古队还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的硬件设施建设,购置安装了监控录像报警设备,对工地内外围进行全方位24小时录像监控,在重要墓葬内安装了监控录像设备和红外报警设备。而且,还用铁丝网将工地全部封护了起来,并在外围设置了警戒线。

    同时,任何一个人想要进入工地,都必须持有相关证件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工作人员上下班都必须持有工作证,甚至连种地的农民也必须持有身份证等证件,只有当值勤的武警核对无误后,才允许进入。

    在出土文物的安全保卫方面,他们在发掘过程中,大中型墓葬至少安排两名技工共同工作,并配合有两名农民工。出土文物的移交至少要有三人才能进行,填写完一式三份的墓葬登记表,再由专人负责接收,及时运送回省文物库保管。

    谢所长谈到,像翼城县大河口墓地那样内外围实行24小时全方位录像监控,在全国范围内也实属罕见。

    就这样,面对在大河口墓地内外布下的天罗地网,盗墓贼即使再怎么垂涎,也不再有机可乘。

(二)与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结缘

    那天是2008年里再普通不过的一天,考古队一如既往地在墓地里进行着发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们却意外收到了来自国家文物局的通知:立即进京对翼城县大河口墓地进行详细汇报!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霸”国刚被发现,《中国文物报》便即刻对其进行了报道,一夜间,“霸”国便成了热点话题。之后,该报筛选出了一批更具价值的考古发现并将其放在了网上,让亿万网友来投票,以此选出他们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由于网上的超高人气,于是大河口墓地便幸运地获得了200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评选资格。

    “当接到来自国家文物局的通知时,确实很意外,因为那时我们仅发掘出了大河口墓地中的几座墓葬,其中特别重要的也只有M1这一座。所以,在此之前,我们从未想过去申报我国的十大考古发现。”谢所长回忆道。

    由于当时对大河口墓地的发掘仍处于试掘阶段,最终,大河口墓地虽入围25强并取得了十几名的好成绩,最终还是遗憾落选了。对此,谢所长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单凭M1这一座墓葬去竞选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说实话,我们自己也觉得分量还不够。所以,面对落选,我们并没因此而失去信心,后来的发掘也证明了我们还是有实力去竞选的。”

    就此,翼城县大河口墓地便与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再次挑战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89月,考古队对整个墓地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勘探,勘探工作至200812月完成。勘探结果表明,在大河口墓地存在级别较高的大中型墓葬较多,车马坑较多,分布较散,墓葬绝大多数为东西向,车马坑位于主墓的东侧。

    依据勘探结果,考古队选择出了重点区域并确定了发掘面积,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从20095月起,开始对大河口墓地进行大规模抢救性发掘。

    谢所长介绍道:“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全面运用‘3S’技术,加大科技考古的含量。墓葬清理完毕后,我们会及时提取遗物和人骨,并保证提取时三人在场,聘请专业研究人员鉴定人骨,提取食谱、DNA及人种特征等信息资料。”

    整个墓地共分为 个发掘区,迄今为止已揭露面积达 平方米,发现墓葬 座。其中大型墓葬座,中型墓葬 座,小型墓葬座,车马坑 座,长方形或圆形窖穴坑30余座。目前已完成大中型墓葬发掘,正进行小型墓葬清理,已清理墓葬达400余座。

    时至今日,考古队发现在大河口墓地存有较多的级别较高的大中型墓葬,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土圹竖穴,多为口小底大。葬俗绝大多数为东西向墓葬,以头向西为主,少量头向东,南北向墓葬仅10余座。

    墓葬间很少发现有打破现象,大中型墓葬在发掘区域内散布,分布没有明显规律,区域内墓葬聚群特征明显。车马坑均位于大中型墓葬的东侧,多为东西方向。葬具有的使用单棺,也有的棺椁兼备。

    墓主大多是仰身直肢,个别为屈肢葬,未发现俯身葬式。随葬器物多放置在墓主头前,其余置于棺椁间、二层台上、棺内或盖板上,大中型墓葬以随葬青铜器为主,小型墓葬以随葬陶器为主。墓葬内出土青铜器种类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工具、车马器、乐器等,陶器组合主要有鬲、鬲罐、罐、鬲盆罐等等。玉、石、骨、蚌器、贝和串饰较多,部分墓葬随葬锡器或漆器,个别墓葬发现有金器。

    此外,考古队还出土了诸如青铜象鼻足盂、鸟形盉、爵形盉之类的特色文物。

    采访结束时,谢所长向记者透露,他们已申报了2011这一年度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倘若仍未被评上,他们还会继续申报,因为仍有许多未完的工作在等待着他们……

    此时此刻,记者从他的神情中读出了坚定与自信。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记者 李尚鸿 宫雪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4-16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考古发现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