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考古发现系列17

黎城西周墓地,揭开古黎国神秘面纱

  山西黎城,位于上党盆地的东北部,太行山东麓。

    乾隆版《山西志辑要》中记载,黎城属潞安府,同时还写着,这里属于古代的黎国。

    当地更是流传,他们的家乡即《尚书》中所载“西伯戡黎”的古黎国。但仅有寥寥数笔,缺乏古代文献记载及考古证据,这一说法一直不被外界承认。

    古黎国究竟在哪里?它是怎样一个国家呢?

之一 盗墓贼抢先发现古墓群

    在黎城县西关村的西南部,有一个塔坡水库,面积约1万平方米,于1958年建成。水库的西南岸是一块坡地,高出水面10多米。

    2005年下半年,这里发生了严重的盗墓事件,几伙盗墓贼还因利益相争而持枪火拼。

    其实,从这年5月起,农户李振芳家的玉米地就开始遭殃,到成熟时,盗墓贼每挖一个墓洞就毁一片庄稼,起初村民们听说公安局抓走几个盗墓贼,可刚消停了一阵儿,不久便又有人来半夜探眼、扎窟窿。

    情况危急!山西省文物局得到报告,立即作出批示,由省考古研究所牵头,长治市和黎城县文物管理部门参与组成考古队,张崇宁、杨林中两位同志负责,于当年年底对墓地展开调查与钻探,为来年的抢救性发掘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

    那它到底属于哪一时代?会不会是商代的?因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地挖砖窑时,曾挖出几件青铜器,村民把它们交到了县博物馆,其中有鼎、觚、爵诸器,看其风格为商代晚期。

    1986年,县文博馆也在水库边的砖窑收集出土过商代铜器。按此分析,盗墓者在无任何历史记载的情况下找到这一古墓群,可能与以上信息有关。

    接下来,省市考古专家通过长治市文物考古勘探队的勘探报告和采集到的遗物认定:这里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大型墓地,并确认所盗古墓极具历史、科学价值。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古墓群是被盗墓者发现的,损失也一定会非常大,能否获得想要的历史信息还不得而知。

    墓地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它东北方向的“东阳关”(古称壶口关),是山西通往河北邯郸的交通要道。长邯高速公路从墓地西边穿过,而长邯铁路则从墓地东边穿过,再加一条老公路,一并会集于“东阳关”,直下河北涉县、邯郸。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一些墓穴就悬挂在悬崖断壁上。毕竟,如今的地貌与商周时期相比,已经大有改观,墓地也已随着岁月和水土的流失湮灭了不少。

    调查发现,整个墓地面积约40亩,已探明的墓葬92座,其中大型墓3座,中型墓15座,其余为小型墓。所有的墓口都距地表不足50厘米,皆不同程度地受过扰动,在叠压其上的扰土中,包含物最早的有春秋晚期的陶片,如绳纹灰陶鬲、罐以及素面灰陶豆等。

    2006年元旦一过,考古队便准备发掘这处墓地。鉴于盗墓分子的猖獗,为安全起见,他们还通过长治市政府动用了武警战士在工地日夜守护。

    16日上午,武警、专家和技术人员正式进驻古墓工地。时值严冬,滴水成冰,而且这年雪下得比往年多,工人们每挖一锹土都需用钢钎、铁锤,像砸石块一样把土成块取走,难度之大不言而喻。雪终于停了,太阳出来了,风也嗖嗖地刮起来了,冷得人们刺骨难耐,野外考古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黎城县塔坡水库古墓群开始发掘啦!”这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城内外,无论乡下百姓还是机关干部,无不关注此事,急欲探听“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墓,什么人的墓,有多少座墓,有啥值钱东西”等等。随着考古队的深入发掘,诸多问题总会弄个清楚。

之二 墓葬年代变得扑朔迷离

  虽然,专家、技术人员开进了工地,但发掘前的工作相当复杂,首先要对发掘区域来个“大会诊”,比如,需探明近百座墓中的被盗数量,以及文物损坏、丢失程度,还需要测绘代表性发掘墓葬的准确方位,分析不同时期墓葬的地理和周边环境,了解黎城在商周时期的有关历史背景……做到心中有数,方能正式发掘。

    此时,传统春节也一天天迫近了。在春节前后的20多天里,工地除专家张崇宁和几位技工外,只有6名年轻的武警吃住在工地,日夜守护着千年古墓。

    刚过正月十五不久,工地就热闹起来。除十几位专家和技术人员外,又增加了15名农民工。大家分成三个组,同时开挖一座大型墓和两座中型墓。

    过了一个月,大型的1号墓还没到底,但2号、3号中型墓已清理完毕,除十几件玉器和陶器外,只有无法提取的6个车轮,青铜器几乎没有。队员们在失望之余,又将希望寄托于1号墓。

    1号墓位于路边,是一个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规模与晋侯墓地的大型墓葬相同,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积石积炭。带墓道的墓葬说明,这属于诸侯级别的墓葬,可这个诸侯是谁呢?

    再看墓室内,有14个车轮,墓道接近地表处有殉人,但由于墓口被扰动,只剩下了下肢的脚骨和部分腿骨。糟糕,墓室部分竟然出现3个盗洞!因棺椁遭到破坏,人骨架也未能幸免,性别更无从考察。

    众人猜想,虽然它曾被盗过,但这么大的墓葬,想必还是会给人留下点儿惊喜吧!

    1号墓的面纱缓缓揭开了,但从考古专家的脸上,似乎能读出一个字——“痛”。唉,满怀期待地清理一番过后,大家才发现盗墓贼已将此洗劫一空,有价值的文物99%被盗,剩下的只有一些碎玉和车马铜饰件,根本无法说明什么问题,真是令人痛心不已!据群众反映,盗墓者曾在此盗走刻有文字的鼎,至于上面记载着什么,谁也说不清。

    不过,令考古队员称奇的是,这个诸侯国的葬礼有些与众不同。在墓室周边东、北、西三面二层台上放满了车轮,一共14个。14个车轮代表什么呢?

    算下来,这正是7辆马车,通常是诸侯墓葬的礼制。

    然而,与其他诸侯墓葬不同的是,车轮与车舆都是拆开下葬的,车轮直径在1.1米左右。在有的车轭上,青铜饰件还在原位,辖等则随葬于棺椁间。而同时发掘的另外两座中型墓也都随葬有车轮。

    他们还在钻探时发现,此墓群没有专门的车马坑,算是这里的一个特殊现象吧。

    2号和3号墓腾出的人手,又代表性地开掘了3座小型墓,编号为46号。这三座未被盗过的墓,仅用了20多天时间就清理完毕。4号、5号墓出土较重要的文物有一鼎一戈,鼎残缺一耳一足,青铜戈还算完整,仍然很锋利。

    古墓发掘已3个月之久,6座墓基本清理完毕了。通过出土的文物初步分析,墓葬年代属于西周中晚期。大型墓的主人是诸侯级别,那他到底是个什么侯?是西周中期,还是晚期?

    《尚书》中记载,黎国是商代古国,被西周所灭。这样看来,它的灭亡时间应该早于墓地西周中晚期的时代。可《左传·宣公十五年》则记载着:“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这件事发生在春秋中期,又比墓地所处的年代晚。

    《诗·式微·序》中有一句话:“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一般被认为这是指黎国被狄人打败后,黎侯逃到卫国并安居于卫时的诗歌。此事大体在卫国被狄人消灭之前,也就是说,或许在春秋早期。

    再加上,黎城县在山西境内地处偏狭,多少年来,关于西周时期的文物资料几无留存。此墓葬的时代与史料的时代又不相符,那这片墓地会属于黎国吗?主人会是黎侯吗?这可真把人弄糊涂了!

    遗憾的是,保存历史信息最丰富的大型墓葬无一幸免,均遭受了严重的盗掘,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少之又少。

    若继续挖的话,目前区域内大多是被盗过的墓,看来已无什么意义。可如果草草收兵,也没法儿向大众交代。

    发掘工作就此陷入困境……

之三 青铜壶拨开云雾现铭文

  等解决了发掘范围以及经费问题后,于2006428日这天,队员们在工地东边一块地里,终于又探到三座中型墓,这回大家有些惊喜,“还没被盗过呢!”张崇宁请示了所里领导后,便将其编号为79号,同时进行发掘。

    三座墓基本是并列的,相隔不到一米,均为土坑竖穴式,葬具都是一椁,7号和9号为重棺,9号的棺盖上有朱红色和黑色线条构成的图案花纹。

    8号墓为三重棺,即两棺一椁,结构最为复杂,但皆已朽成灰迹。其特殊之处在于,无论内棺或是外棺,每层棺底板下都铺有木质方格网架,每个方格均为10厘米见方的正方形,网架上还铺着一层黄褐色的编织物,类似于丝织品。在剔除小方格框后,黄褐色丝织物能连在一起。这种现象实属罕见。

    墓群的多数大中型墓葬都被盗过了,那么,在这几座墓中会出土重要的青铜礼器吗?

    528日中午,队员在清理8号墓时发现了青铜圆壶,它体形细长,鼓腹偏下,套环兽耳位于颈部,壶盖厚重,圈足状捉手。盖部饰窃曲纹,壶颈部饰“公”字形宽带纹,腹部饰瓦楞纹,通高43厘米。

    下午,张崇宁忍不住打开青铜壶的盖子,反过来看了一眼,终于发现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然而用不着做梦了,眼前的现实远远比做梦要好得多,这就是最有历史价值的铭文,一共三行九字,“□侯宰□作宝壶永用”。

    “总算有收获了!”这一资料来得是如此之晚,如此之不易!那这意味着什么呢?它是开启神秘黎国的钥匙吗?

    激动之余,他又冷静地想了想:“也不一定说明就是黎侯墓,因为上边9个铭文,两个字还需考证呢。”而且,目前的情况令人喜忧参半,工地上人多耳杂,如果这一重大发现马上被传出去,盗墓贼很可能会铤而走险的。这可怎么办?

    张崇宁立即联系有关部门,希望晚上请县公安干警带枪共同保卫。很快,县公安局副局长常省强等一行4人,经实地了解情况后,确定了每晚公安干警带枪与武警值班的方案。

    虽然,三座墓所出土的青铜礼器数量并不多,但8号墓的相对比较精致,包括2件青铜壶、2件青铜簋、1件鼎、1件甑、1件青铜匝、1件青铜盘和3件漆器,7号墓中也出土了相同形式的青铜礼器,但没有甑。9号则有2件青铜壶、2件青铜簋、1件青铜匝、1件青铜盘,无鼎。

    第三天上午,省考古所宋建忠所长闻讯赶来,刚进工地就下到墓坑,当他看到一对青铜壶时,连连称赞:“精美细致,很有价值!”

    到了六七月,进入炎热的夏季和雨季,发掘工作依然很棘手,此时若进水或坍塌,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天晚上,他们像往常一样,一组人员在工地巡逻值班,另一组因天热在帐篷外乘凉。忽然间狂风大作,暴雨夹着核桃大的冰雹从天而降,居住的帐篷摇摇欲坠,覆盖着三座古墓的雨布被大风卷起刮走,“不好!千万别让古墓进了水!”武警官兵迅速全力以赴保护古墓。

    天上有暴雨、冰雹,脚下是泥水和10米多深的三个墓坑,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硬是把雨布重新盖好,压上树枝和木棒,但因风力太大,刚盖好就被大风卷走了,接连几次都不奏效。

    怎么办?打电话求援,远水不解近渴,他们只好用双手紧抓雨布,将身躯作为重物。近一个小时过去了,风住雨停了,古墓没有进水,文物保住了!而他们的帐篷、被褥都湿透了,每个人身上都伤痕累累。

之四 考证铭文首字实际为“黎”

    咱接着讲这青铜壶上的铭文。

    专家根据前后文和同类型铭文结构分析,第一个不识的字应当是这个侯一级的诸侯国国名。循着这个思路,考古队展开了细致得近乎繁琐的考证工作。

    青铜壶出土后,张崇宁请来了著名古文字专家张颔老先生的学生高智,并请同事从太原家中捎来一大摞古代文献,每日与高智一起研究考证,耗时近半月。

    他们发现,铜壶上的第一个字,在《殷周金文集成》中不止一次出现,是“楷”字,读“皆”音。由于“皆”与“稽”、“耆”、“黎”在《古文四声韵》中均属同一韵,在古音中应该属同音字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这第一个字实际就是“黎”字。

    同时取到字样的黎城县文博馆馆长赵满芳,这一周也忙于查找资料,进行研究,最后在《甲骨文字释林》一书中找到了该字,注释为商周时北方国地名,可能是“黎”的音转字。

    在文献中,同音假借的例子很多,比如:《老子·六十五章》“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释文》“稽式,严遵河上作楷式”;《庄子·大宗师》“狐不偕”;《韩非子·说疑》作“狐不稽”;《尚书·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史记·殷本纪》作“西伯既戡饥”;《易·涣九二》“涣奔其机”;《汉帛书》“机”作“階”;《易·系辞上》“则言语以为階”;《释文》“階姚作机”;《史记·殷本纪》“饥国”;《周本纪》作“耆国”等等。

    因此,今天发现的和过去已发现的“□侯”,就是“耆侯”或“黎侯”。“□”就是后世所称的“耆国”或“黎国”。由此可以断定,在今黎城所发现的墓地,就是古黎国的墓葬区,故《说文》中“黎,殷诸侯国,在上党东北……”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之后,经过进一步发掘,200672日,他们将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全部暂存在县文博馆。74日,在馆内清理文物时,张崇宁等人又意外地在鼎内发现了319个字的铭文,可译为:“黎宰中考父作季始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用享”。

    于史籍当中,西伯勘黎之后,这个黎国似乎隐隐约约存在。这次的发现证明,西周时期确实还存在一个黎国,它的地理位置距商王中心殷墟很近,所以引起“祖伊恐,奔告于王”,也就不足为奇了。

之五 玉石虎是古黎国镇国之宝?

  随后,在距离1号大墓16米的地方,大家又发掘出编号为10的大型“甲字形”墓。此处会有什么样的重要发现呢?

    结果,墓室内竟有5个盗洞,大量青铜器全被盗空,未发现一件礼器,仅出土了几件较珍贵的玉器。“咦,这玉器应属于商代时期的啊!”专家通过出土的文物分析,此墓年代要早于19号墓,有可能是西周中期的。

    不过,在10多米长的墓道里,队员清理出23匹陪葬的马骸,看上去姿态各异,非常壮观。这证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属于“侯”级别。同时墓道中还发现了祭祀用的牛、羊、狗等动物骨骼,但都是随当时填土时埋葬的,没有专门的坑穴。而墓主人身上虽陪葬有玉器,但不丰富,没有像晋侯那样的成套串饰。

    在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只玉石虎,长11.6厘米,高5.8厘米。从这座黎城西周墓地可以证实,虎形器在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祭祀、军事活动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黎城民间虎形器形态多样,多由玉石、草编、剪纸、刺绣等材质制作,但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文化传统价值的当数布艺黎侯虎。

    当地盛传这样一个故事,听起来有些离奇,却流传甚广。

    在商末纣王逐渐式微之时,周文王姬昌为实现灭商大业,首先出兵攻打黎国,这就是《尚书》中提到的“西伯勘黎”故事。由周文王亲征攻打黎国的这次战役伤亡较大,久攻不下,进退两难之时,一位谋士献计,不能得胜是因为黎国有一块上天赐给的玉石虎,此虎灵气甚高,能保一方平安。周文王于是挑选一位武艺超群的高手,装扮成黎民百姓,混入城中将玉石虎盗走。

    果然,没过几天,周文王的军队就将黎国攻克。黎国灭掉了,但没多久,周文王与那位献计的谋士就相继病逝。人们说这是因为他违背天意,残杀了众多黎民百姓。为此,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不仅将盗走的那块玉石虎归还给了黎国,还将逃亡的黎侯请回,恢复了黎国。黎侯死后,亦将那块镇国之宝玉石虎随葬。后来,为了纪念神虎和黎侯,百姓纷纷用不同材料制成各种老虎,取名为黎侯虎或黎国虎。几千年来,黎城人对虎的喜爱有增无减。

    10号墓的主人是谁,会是那位黎侯吗?可叹的是,因盗墓贼的“杰作”,我们已无从知晓。

    对,说到这儿,在墓主人的腰部,队员们还曾发现一件青铜手柄,由于锋刃部分已锈蚀殆尽,根据柄的一端所残留的锈迹看,刃属于铁质材料。

    我国发现最早的铁制器具一般认为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10号由于严重被盗,虽没有留下可供断代的标准器物资料,但从整个墓地的情况分析,不会晚于西周晚期。那也就是说,这件铁器最晚也是西周晚期的器物。

    曲沃县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中曾出土过一些铁器,其年代上限经鉴定可推至春秋早期。而黎城这一发现无疑是我国使用铁器最早的见证。

    无疑,古黎国墓地的发掘,为研究两周时期山西境内诸侯国的源流和文化特色又提供了一把珍贵的钥匙。而西周,是我国古代第三个朝代,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时周武王伐纣灭商,终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覆亡的中国统一王朝。有历史文献表明,在商朝时黎城就是黎侯国。“商纣为黎之,东夷叛之”(《左传·昭公四年》)说的就是商纣王为了逼各诸侯多进贡,在黎城举行了一次威武的阅兵仪式,但东夷的首领未等会散就逃了回去,拒贡赋而叛商。

    西周建立以后,黎城仍为黎侯国。但是,多少年来因历史文献甚少,加之传记之误,黎侯古国的地域之争没有定论,通过这次黎城西周古墓群的发掘,总算找到了黎侯古国的“身份证”。

    黎城,是一个古老的县邑,历史非常悠久,2000年曾在此发现过古人类文化遗址,上至仰韶和龙山文化,下至夏商三代以及汉唐文化皆有,从而将黎城的历史推到了5000年以前。

    今天,这里又发现了近3000年前的西周古墓,这更能用实物证明黎城的历史悠久。2009年,黎城西周墓被列为“新世纪山西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可历史上的黎侯古国被西周灭后,命运到底如何呢?在我们眼前,它依然笼罩着层层迷雾。希望随着日后田野考古工作的深入,这一神秘王国的轮廓会变得清晰起来。(本篇完)  

 

 

 

黎城西周墓地考古现场

 

 

 

 

 

黎城西周墓地出土玉器

 

 

 

 

黎城西周墓地出土的铜壶及其铭文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李尚鸿文  本期顾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张崇宁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8-1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考古发现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