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考古发现系列06

北齐徐显秀壁画墓,“俪影”浮现王家峰

  在太原东山,有一个叫做王家峰的村庄,它毗邻凌霄双塔,近年可谓远近闻名。

    村东是一片千亩梨园,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土冢,当地人称“王墓坡”。但是,很少有人爬上去一探究竟,慢慢地,这里变成了一座无人问津的孤冢。

    可就在2000年寒冬的夜晚,盗墓贼将黑手伸向古墓,在墓冢西北角轰然炸出一个盗洞……

    炸药被引爆之后,几个盗墓贼又围上前猛刨了一阵儿。突然,他们的耳边传来村民们“抓贼”的叫喊声,一伙盗墓贼才仓皇而逃。

    2000121日,星期五,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村民梁春生的报告,称他们村东梨园里的“王墓”被盗。所长当即派工作人员前去调查。

    在梁春生的带领下,他们火速赶往被盗现场,看到一座封土堆,大约高4米,周围有许多盗墓者留下的探眼痕迹,西北角是一个竖直盗洞,直径约60厘米,盗洞四壁呈现出一道道竖立的土棱,不见工具挖掘痕迹,估计这正是爆破形成的。再看洞口周围,还散落着一些报纸屑、线手套和绳纹砖的残块。墓中文物是否被盗走了呢?大家都有些担心。他们一边寻找进入盗洞的工具,一边向当地群众了解情况。

    眼前这个土堆在当地叫“王墓坡”,它会不会是明代哪个晋王的陵墓呢?因为东山一带是历代晋王陵墓的主要埋藏区。

    工具找来了,一位工作人员把绳子绑在腰间,沿着仅可容身的盗洞向下滑,快到洞底时,盗洞成为约30度的角度向东延伸,继续往里爬了大约3米,他发现墓壁的砌砖刚被挖开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洞口。

    他把手电筒伸入墓室,幽暗的穹隆中透进一线亮光,光线所至却是一幅幅令人惊异的景象,“咦,这是什么?”

    他揉揉眼睛,挪动了一下身体,努力把头挤进洞口,仔细观察起来,眼前突然浮现出各种色彩斑斓、鲜艳如新的人物形象,仿佛徜徉于布置整齐的古代画廊。他心想:“不对,从这些人物的衣着来看,不像明代服饰啊,倒是有些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子。这会是哪个朝代的墓葬呢?”

    哪知就在他聚精会神观察、拍照之际,手电的光突然熄灭了。怎么回事?

    然而,更为蹊跷的事情发生了,他刚换上备用的充电电池,可不一会儿,光柱竟再次消失。

    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遗憾爬出盗洞,和另一位工作人员交换意见后,安排梁春生日夜看守,自己则赶回单位,向所里汇报情况。大家看过照片后,意识到这可能是北朝晚期的墓葬。

    转回头再说村里,事后很快就有传言散布开来,说“王墓里透着鬼气,考古队的手电进去就灭了”。

    这时,所长立即向有关方面汇报王家峰壁画墓情况,政府及文物部门当即决定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很快,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太原市政府紧急拨款,资金到位了,由省、市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的考古发掘队也到位了。

    时值严冬,大雪覆盖了整个梨园,考古队就在这时进驻工地,进行清理、勘探等前期工作。探工先是清除掉墓道上部的土,寻找到了墓道和天井的确切位置,同时做好必要的安全保卫措施。在探明墓葬结构后,他们迅速拟订了发掘计划,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使之被迫中止。

    20013月,冬去春又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队员开挖出一个大探方,以探方的形式逐层发掘。站在王墓堆上,看着不断深下去的探方,他们不由得想,既然是“王墓”,墓道内会不会也有壁画呢?

    一天,在对墓道小面积的解剖中,队员发现墓道壁仅仅粉刷了一层薄薄的白灰粉,显得凹凸不平。根据以往经验,以前在墓道内发现壁画的,墓道壁上都涂着一层厚厚的白灰地仗,壁画就绘在平坦的地仗上。

    唉,看来像这样的墓壁是不可能有壁画啦,大家不免觉得灰心丧气。

    半个月过去了,队员突然在墓道西壁发现被破坏的迹象,清理后才知道,是一座现代墓打破了墓壁。“咦,这不是彩绘吗?真是太意外了!”墙上的人物大小竟与真人相近,面目清朗。“也许真的有壁画!”大家惊喜万分,心中又燃起希望。但问题随之而来。因为,这种绘制方法前所未见,壁画是直接彩绘在白灰水上的,加上自然界对它的种种“折磨”,如草木毛细根滋生、昆虫洞穴破坏、地表水侵蚀等,早已变得斑驳不堪,“病患”缠身了。该拿什么拯救这些壁画呢?

    再者,如果清理后的墓道直接与阳光、空气接触,野草、树木会加速生长,很有可能穿破墓壁。“虽然古代艺术家就在这样的墓壁上绘出精美画卷,却给咱们出了道难题!”队员都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时间紧迫,刻不容缓!

    他们只好先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并提前搭建遮阳遮雨工作棚,同时请来山西省文物局总工柴泽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陶正刚、壁画保护专家郝启德、山西大学赵瑞民教授、中国文物保护研究所郑军副研究员,成立了专家组。专家们来到工地,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制定清理和保护方案。

    郑军是我国壁画保护方面留学英国的研究生,比较了解国际最先进的壁画保护理念,他提出了解决办法:杀死植物毛细根,使其不能继续生长;恢复墓壁与灰皮间的黏结;尽量排除水分对壁画的危害。

    专家们在考察时发现,两棵梨树距墓壁只有1米左右,地下庞大的根系交错,深入土层达8米,这成了墓葬壁画的最大隐患,但是,显然又不能挖除,只能舍树保画了。考古队最后联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范仁俊教授,采取药物除草,在梨树上钻洞灌药的法子,才将此难题攻克。

    而墓壁上的灰皮又薄又脆,稍有不慎便会破碎脱落、无法拼对复原,还有相当一部分与夯实的填土紧密粘连,真是令人头疼啊!为了不破坏墓壁上的壁画,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先将夯土一点点挖开,再用精细的毛刷、铗子等工具蹭掉沾在壁画上的夯土。

    郑军领着大伙儿一起试验,找寻有效的清理加固方法,总算确定了合适的黏结原料和配方,准备给这位“千岁老者”打入“强心针”:先用小号的注射器将黏结剂注入灰皮下,每次约1平方厘米,再用脱脂棉垫着轻压,直到恢复黏结,然后再小心地“护理病体”,使壁画鲜亮的颜色能在时光的流逝中减缓褪色。

    他们用工程线把墓道壁画划分成100厘米×80厘米的工作面,将清理前、清理中和清理后的状况,用摄像机、照相机一一记录下来,这样便于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出一种最合适的清理方法。

    6月至8月,正值盛夏时节,工棚内密不透风,闷热如桑拿浴室,队员终日汗流浃背,但工作又必须耐心细致,可以说是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疏漏。85日,约200平方米的墓道壁画终于清理完毕,布满精美浮雕的墓室石门近在咫尺。

    就这样,脆弱的墓道壁画近乎完整地被保存了下来。在长约22米、宽约3米的斜坡式墓道里,描绘着一支雄伟壮观的仪仗队,96个青壮年士兵神态各异,服装样式统一,而色彩不同,或执三旒旗,或吹长号,或佩剑带弓,或执缰牵马,展示了官宦人家出行时的生动景象。“在这样粗糙的墙面上,画家竟然用笔如行云流水,不起稿便一笔而就,几乎不见修改痕迹,功力非凡啊!墓道已是如此精彩,那墓室内还会有多少惊喜在等着我们呢?”大家都激动难耐,充满了期待。

    考古队员继续从墓道底部发掘,清理掉甬道里的填土和淤土,抬头一望,但见甬道口正上方绘着两只凌空而下的神兽,周围布满了云气、莲花等图案。而在甬道口东西两侧,各绘有一个身着艳服、手执短鞭、神情肃穆的门吏。

    奇怪的是,虽然史料中有北齐时执鞭朝拜的记载,但在同时期墓葬中,考古专家还没见过手持短鞭的门吏。这也算是对史书的图像注解吧!

    正在疑惑之余,大家突然发现,布满精美浮雕的两扇墓门已被推倒,封门砖也被取掉一部分,“显然是盗墓贼所为!”拿掉通往墓室的封门砖,透过甬道内的封门口观测,他们看到了墓室全貌,壁画的艳丽、壮观和保存完好程度让人惊叹,超出众人预想。

    “看,墓顶一共有四个盗洞!”这说明,此墓已多次被盗,损失难以预料。在墓室底部,可以看到一些陶俑和瓷器残片,一个方形石桌样的器物底朝天半埋半露,不知是何物。“在墓中放置石桌的情况很少发现,会不会是墓志呢?但以前从未发现过带足的墓志啊!”队员们猜想。

    2002105日,王家峰壁画墓经历了近700个日夜的紧张挖掘后,墓室的大门就要被缓缓开启。有多少次,他们就站在墓道里,讨论、推测墓室里还有多少精彩,还有多少秘密。今天,这个谜底就要揭开了,整个工地都透露出一种兴奋紧张的气氛。

    穿过墓门,进入墓室,众人立即被环绕的壁画所包围。一个个生动如初的影像,给人以时空交错之感,仿佛将你带到了悠远的北朝时代。墓穴面积不过6米见方,高却有8米多,是一座天圆地方的穹庐。

    墓室壁画分为上下两层,穹顶上是天象图,宛如繁星点点,朵朵天莲花点缀其间,飘逸灵动。下层壁画绘着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图景。正对墓门的墓室北壁是一幅“坐帐宴饮图”,仆役侍从、乐舞百戏将雍容华贵的墓主夫妇拥坐于帐中榻上,二人面前摆满了五谷杂粮、美味佳肴,似乎要将世间美食极尽所能带到地府享用。

    再看墓室两侧的壁画,旌旗随风飘扬,士兵前呼后拥,仪仗队浩浩荡荡。西壁,是墓主人准备出行的场面——青罗伞盖下,一匹枣红骏马整装待发,马颈间挂的缨子上还装饰着忍冬、联珠纹图案,这与大夏(即今阿富汗地区)出土的器物极为相似。马鞍上盖着的织锦图案,竟然也是典型的波斯风格。骏马旁,还有一群人相随,其中两位是鹰鼻鹞眼、络腮胡子,相貌与汉人不同,看上去像西域人。

    而东壁是墓主夫人即将出行的景象。车前御手正竭力控制套架着华丽篷车的公牛,旁边一胡仆前后照看,车后是一群丝带飘逸的贴身侍女,手捧梳妆盒和披风,顾盼生情,在等待夫人上车。奇怪的是,在两位侍女的头上,队员们还看到了卷曲的发套。另外,侍女的裙上也饰有联珠纹。毫不夸张地讲,整个墓葬壁画的每一处细节都是令人激动的。

    这说明了什么呢?显然,“西亚风”异常强劲,应该是当时的流行时尚。

    种种迹象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北朝时代的社会开放和民族融合是相当盛行的,也以翔实的实物资料证实,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时代之一,这种文化上的开放性在北朝时代的太原地区表现得尤为清晰。今天我们所说的汉文化,实际上正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紧接着,专家们又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堪称前所未见!

    墓室内壁画到底有多奇特呢?环顾四周,你就会发现,从墓室、甬道、天井、过洞一直到墓道,每组画面都与另一组画面有自然过渡和衔接,且不受空间限制,可谓一气呵成,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家居图和出行仪仗图。画家竟将整座墓葬视为一块画布,组成一幅总长250米的大型画卷,再现了墓主生前的豪华与排场。真是匠心独具啊!

    惊喜归惊喜,保护仍为头等大事。虽然甬道和墓室都用厚约2厘米的白灰作为地仗,清理加固时少了墓道壁画的一系列困难,可墓室下陷、盗洞破坏等还是造成了壁画的空鼓、损坏。而且,墓室内潮湿的空气又造成壁画的泛碱和霉变。大家不禁感叹道:“古人似乎在有意考验我们呀!”

    怎么处理墓室内的“空鼓”呢?考古队员决定采用点状灌浆之法,先是反复试验,配置好灌浆材料,经过均匀搅拌,再通过注射器经塑料管注入,使地仗和砖壁重新结合。

    近距离观察时,队员们感觉到壁画所绘人物呼之欲出,线条少之又少,加上富有变化的色彩晕染手法,动感十足,隐约可见立体、透视之意,无不透着画家的灵气与神韵。

    这种形神兼备的精湛画艺亦令众多美术界专家赞叹不已。

    那么,究竟谁是作画之人?有人猜测,可能是当时的宫廷绘画大师杨子华,因为绘画风格与之极像,但已无从考证。

    那除了壁画,墓中还有什么珍宝呢?就在考古队刚刚进入墓室之时,他们便对墓内文物进行了一番清理,发现随葬品和淤土层位混乱,显然被盗墓贼翻腾扰动过不止一次,绝大多数器物都不在原始位置,但数量仍然可观。墓主人的遗骨已散落在破损的棺木之外,墓室中一个金元时期的瓷碗说明,这座墓至少在元代时就被盗墓贼光顾过了。

    令人痛心的是,墓中随葬品被盗墓贼故意砸毁,几乎全成了碎片。难道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珍品幸存下来吗?

    墓主人的棺木已经腐朽,一位考古队员仔细检查着棺木的每个角落。突然,他的小铲子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心中便是一阵狂喜:难道发现文物了?他拿起这个小物件,小心翼翼地抹掉上面的泥污,突然眼前一亮,惊呼道:“天哪,是一枚金戒指!还嵌着蓝宝石呢!”

    再仔细瞧,它的造型优美,工艺也很精湛,指环靠近戒托之处像是狮子的造型,二狮双目圆睁,相对而立,张开大口,抵住了蘑菇状戒托。内嵌一枚蓝色宝石,宝石戒面阴刻着一个人物,他头顶狮头头盔,两手持物,不知是在做法事,还是在跳不知名的舞蹈,总之眼前这一图像让人费解。

    可以想象,如果这座墓葬未被盗掘,将会有多少珍贵的文物啊!那这只在大墓中沉睡了1500年的戒指有何特别之处?

    专家辨认出,蓝宝石戒面上的人形图案很像古希腊中半人半神的英雄赫拉克勒斯,他是古希腊神话中勇士的象征。这就使得它在珠光宝气之间,透露着一股神秘的气息。也不知是不是因为这股神秘的力量,它才得以历经磨难却安然无恙呢?

    台湾学者邢义田后来提示说:“从人物手中所持的权杖、狼牙棒特征看,又与公元前希腊国王巴克特利亚钱币肖像、斯基泰国王钱币上的希腊神宙斯形象相似。”如果持之有据,那这枚戒指显然来自西域或是遥远的地中海地区。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又一例证!

    若从戒指受磨损的程度看,主人对这一外来之物十分偏爱,是长期佩戴着的。那它究竟是怎样来到中原大地的?墓主人是谁?和这枚西域戒指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呢?

    看来,只有找到墓志铭才能揭开戒指的秘密了。

    经过逐一清理后,考古队员在墓室西南角清理出一破碎的墓志盖,拼接一处后可辨篆书“齐故太尉公太保尚书令徐武安王”字样,由此可确认此墓时代为北齐。然后,他们又开始清理那只石桌。这个长着四只“脚”的石桌被倒扣在地上。它会不会就是墓志铭呢?

    大家满怀希望地翻转石桌,用工具小心擦去泥污。终于,刻在石头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清晰地显露出来了,它将墓主人的一生描述得栩栩如生。原来,这张像桌子似的器物,正是众人期盼已久的墓志铭!

    按墓志铭所写,此处正是北齐大将徐显秀的墓室——徐颖,字显秀,恒州忠义郡(今河北省北部)人,是一位能征善战的武将。其祖徐安、其父徐珍,都曾任北魏边镇高级官员,他自幼生长在北地,少年豪侠。北魏末天下纷乱,军阀蜂起,他先投尔朱荣,后追随北齐皇帝高欢,作战勇猛,屡建功勋,逐步升迁,曾官至太尉、拜司空、封武安王。公元571年死于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享年70岁。查对文献,《北齐书》、《北史》和《隋书》均有关于徐显秀的记载,其经历、职官与墓志铭大致吻合。

    有专家指出,当时正值丝绸之路东西方通途之时,中国与西方贸易交流频繁,北齐皇帝尤其偏爱中西亚的波斯、粟特文化,北齐后主高纬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这只特别的蓝宝石戒指出现在徐显秀墓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令人惊诧的问题接踵而来。让队员们不解的是,墓葬中发现骨骸数量很少,而且不是同一个体,甚至有幼年儿童的遗骨。墓志上明确说徐显秀死在晋阳城家中,这首先排除了战死沙场而尸骨未还。其次,根据墓室的环境以及棺椁的朽蚀程度看,骨骸朽蚀的程度不会太大,起码头盖骨、大腿骨等应该存在,而现存骨骸除一块老年颈椎骨以外,都是比较容易朽蚀的,尤其是纤薄的头顶骨。再说了,虽然墓葬多次被盗,但盗墓贼不太可能、也没有理由将尸骨移动到墓外啊。

    另外,墓葬北壁虽描绘着墓主人夫妇的图像,但墓志铭中丝毫没有关于夫人的记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徐显秀既然是河北人,为什么把墓葬选在太原?这些壮美的壁画有什么价值?为何包含着如此多的外来文化因素?

    这就需要你来了解一下历史渊源了。北魏末年,高欢以其乱世雄杰的战略眼光,选晋阳为根基,开始苦心经营。东魏、北齐两代,晋阳都是军事政治权力中枢,精英荟萃,繁华兴盛,号称别都。这一时期,晋阳地区不但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和主要军镇,也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经济贸易的重要基地,更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交汇融合之地。

    如此独特的中心地位,必然会聚各路达官政要,比如娄睿、斛律金、徐显秀等等,他们生活于斯、死葬于斯,如今才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晋都市报:李所长,除了壁画及蓝宝石戒指、墓志以外,墓中还出土了哪些珍贵文物?

    李非:出土大量器物残片,经修复后共计500余件,主要器形有鸡首壶、尊、灯、盘、碗和圆扣盒等。这些珍贵文物反映出北齐时期贵族生活中已大量使用瓷器、彩釉器。并且清理出墓主人的头盖骨残片、部分骸骨以及棺木残块、部分木椁构件,还发现了若干属于盗墓贼的遗留物。

    三晋都市报:据了解,那枚蓝宝石戒指现存山西博物院“民族熔炉”展厅,此外还陈列有哪些文物呢?

    李非:同时展示了墓门以及部分瓷器、陶俑。

    三晋都市报:经过近三年的发掘与保护,面积达330平方米的徐显秀墓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那么它的价值究竟何在?意义是什么?

    李非:北齐徐显秀墓是目前已知北朝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墓,其壁画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绘画水平,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是首次发现的北齐时代官员家庭生活场景的大型描绘,为我们研究北齐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形象资料。虽然盗墓者盗走大量珍贵文物,但他们盗不走的壁画恰恰承载着晋阳辉煌的千年丽影。

    三晋都市报:这座墓葬还给我们留下很多未解之谜吧?

    李非:是的,解不开的谜还很多,因为它是写实性的壁画,信息量很大,可谓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比如,墓室北壁“坐帐宴饮图”中央有13个高足托盘盛放着各式菜肴,现在还说不清具体是什么菜名,这就需要搞烹饪技术的人去研究了。

    三晋都市报:壁画保存现状如何?有什么计划吗,比如建立博物馆?

    李非:主要采用高科技保护壁画,我们已委托敦煌研究院做了方案。将来要在徐显秀壁画墓原址建成陈列馆,太原市已把它列为重点博物馆建设项目,以展示独具特色的晋阳文化。 (本篇完)  

 

 

 

 

 

 

 

 

 

 

 

 

 

太原北齐墓葬壁画

 

 

太原王家峰北朝墓葬壁画局部,图为迎送墓主的仪仗队列图

 

 

 

 

太原王家峰北朝墓葬壁画局部,图为墓主人徐显秀夫妇

太原北齐墓葬壁画

 

 

太原北齐墓葬壁画

 

 

太原王家峰北朝墓葬发掘现场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李尚鸿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8-1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考古发现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