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考古发现系列04

吉县柿子滩!“史前一万年”?

  也许你还记得,不久前全球上映了一部美国电影《史前一万年》,片中的远古勇士、山野丛林、巨兽猛禽,为观众勾勒出一个原始荒芜的史前世界,但这些在现代人眼里,多少有点像神话般离奇。

    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共同搭乘“时空穿梭机”,回到遥远的过去——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感受一下吉县柿子滩人的生活!

引子

    400毫米等雨量线,笔直划过山西太原、忻州及临汾洪洞,就这么一绺差距,临汾吉县从此跟“丰禳”无关。坐落在吕梁山南端、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的吉县,无论从其人口、降雨量、农业生产上看,都与毗邻的东南地区判若霄壤。

    好在黄河就在不远处,县城正西方向是喷涌激荡的壶口瀑布,划县境而过的黄河支流清水河,承黄河恩泽又借花献佛,分流出几条小河,高楼河是其中支流,附近有个叫作西村的村子,因地形限制,村民不得不跋涉附近,寻找可以耕作的土地,年复一年,看天吃饭。人们扛着锄头,沿着一道道山梁行走,已不知繁衍了多少代。

    黄土和黄色的河水,使村民身上流着古老的血液,只是这个古老太过久远。

    一些村民放羊或种地时,发现村庄西侧山梁上散落着一些黑色石块,其形状与山石明显不同,但他们是否知道,这些石头的主人也就是他们的“祖先”?

    黑石究竟来自何处?为什么会散落在这僻远的山间?它们有啥用途呢?

之一 黄河岸边隐藏黑石 文管所长山间探秘

    1980年,一个认识“黑石”并同样认识“锄头”的中年男子来到西村。

    他已经在这片土地寻索良久,依照多年的考古工作经验,他觉得根据历史记载与传说,侍水而居、傍依黄河、黄土厚积,若干因素的汇集,使这里符合人类聚居的要素,在这里,说不定能发现古人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

    这个中年人名叫阎金铸,是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事实上,他的搜寻已持续多年,曾在吉县附近一些地方发现过许多重要的文物古迹。

    一天傍晚,搜寻了一天而饥饿劳累的他来到西村,打算讨口水喝,进村之后,无意间跟一个端着饭碗蹲在村口的老汉说起自己的意图。

    老汉哈哈一笑说:“你到这地方找什么文物古迹,我们这连个路都没有,谁会住到这儿、埋到这里?还哪来的墓葬,要是有那玩意,我们村不早就发财啦!”

    疲累的阎金铸有些失望,他研究文物多年,很多墓葬的发现,他直接就是从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口里得出线索。老汉说“没啥”,他就想喝了水,赶紧趁天亮下山回去。

    走进一户人家,阎金铸仍不死心,喝水时又问起村民。

    一位老者说:“我们这儿的确没发现过什么,倒是下雨时,对面柿子滩冲垮了一道,留下一些小石头,黑不溜秋的,除了上山放羊时忘了带火,敲两块点个旱烟,没啥用处。”

    阎金铸心里一紧,但随即想到,山上石头多得是,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只是这里居然还有能打火的燧石,令他多少有些疑惑。

    不经意间,他问村民:“还不就是山上崩下来的石头?”

    一个老汉想了一会儿说:“附近山上石头不是这个颜色,而且这些黑石头大小模样都差不多,棱角都挺分明。”

    疑惑不已的阎金铸当晚就在高楼河村借了孔窑洞住下来,晚上,他一家接一家问石头的事,老年人都说有印象,就在离村三四里远的柿子滩上。

    最后,他说想去柿子滩看看,一个村民答应带他去发现“黑石头”的山梁走上一圈。

    整个晚上,阎金铸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村民说这些石头样貌大小都差不多,根据自己的考古常识判断,还真想不出,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二天清晨,一夜几乎没睡的阎金铸忙不迭叫起那个村民,两人一起爬上对面柿子滩。一路上,他不停地想:等待他的黑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两人半走半爬,半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柿子滩。

    村民指着前面说:“呶,就是这了,以前少,现在水越冲,口子越大,小石头越来越多……”

    可他回头一看,身边的阎金铸早已惊呆了。

    阎金铸已经听不到陪同他来的村民在说什么,一步步走上前去,弯腰想捡起散落满地的黑石,但一路爬坡,加上震惊,腿脚竟然不听使唤。

    他干脆蹲下来,触摸了一下手边的石头,那黑石跟他小手指差不多大小。清晨太阳刚照在山梁上,石头上还泛着露水的湿气,石头上有很多细碎的敲痕,一侧边缘光滑平利,周围几块都是如此。

    凭着多年经验,他当下判断:这绝对不是自然形成的石头!

    这些石头究竟从哪里来?又有什么用途呢?

    那村民见他认真琢磨起石头,自己干脆坐在河滩上,拿出旱烟,顺手捡了两块石头,放在一块儿敲了两下,黑石迸射火星,溅到烟锅里,烟草香气立刻溢了出来。

    突然间,阎金铸心头一震,自己搞了一辈子文物研究,难道说,自己等待许久的重大发现就要来了?

    他记得,单位资料室里有一套人类遗迹研究的书籍,上面好像说到石头。

    阎金铸难耐心中的激动,顺着散满黑石的山梁跌跌撞撞走了一段,捡了些大大小小的黑石,拉起那村民就往村里冲。

    经过几天的颠簸,阎金铸终于回到县城,他迫不及待地翻出那些人类遗迹研究资料看了起来,里面有人类学专家在山西下川、丁村、河北泥河湾等地发现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记载。

    最后,他终于发现一幅插图,上面绘制的石器模型与他手中已经握出汗的黑石形状相似,只是资料中记载的石器更加光滑。

    阎金铸狂跳的心碰撞得更加厉害:自己手中的这些石头,究竟是不是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制工具呢?

    通过反复比照,他和同事们最终粗定:这些石头,绝非天然所致,从敲打痕迹来看,石头肯定有着一些特殊用途。

    怎么办?作为所长的阎金铸与大伙商量后,决定请示上级单位对这个重要的地点进行保护和发掘。由于发现黑石的区域周遭全是柿子树,他们便把上报材料命名为“柿子滩发现”!

    等待,漫长的等待……

    那个年代的中国,阴云雾气刚散,很多文物现场急需考证和发掘。

    吉县文管所的上报,省考古所和临汾文物局都很重视,派来了专家跋山涉水到柿子滩作进一步考察,并于当年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发表了研究报告,迅速制定出保护规划。在当时的研究水平下,考古工作者做了大量细致而卓越的工作。

    阎金铸在柿子滩遗址考证阶段也做了许多工作,他把这些不值钱的石头视为至宝,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为此遭受了不少冷嘲热讽。作为柿子滩遗址真正的守护者,阎金铸心里最清楚黑石现场亟待保护的现状。

    他想起柿子滩上俯拾皆是的人工石制品,加上自己也曾经多次去当地调查,很多人已经知道此事,村民甚至问过他,这些石头值不值钱……

    阎金铸决定,要尽可能将现场保护起来,为后来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创造条件。

    加班加点,他亲自督工,三间石屋在发现黑石的山梁附近建造起来,他又从村里雇了一个村民住进去,随时看护黑石现场。

    只是,没有人想到,这一等,就是很多年!

    这些黑石,它们究竟是什么?它们存在了多少年?它们的主人是谁呢?

引子

    在清水河畔的柿子滩遗址,被发掘出来的黑石以及动物化石,一件件暴露在阳光下。阳光于它们而言,是久违了。它们在数米深的黄土里等待了不知多少年,只等诉说一个悠远而苍凉的故事。

    太久了,太久了,石头揉开惺忪的双眼,惊惧地看着周围的荒山,迟疑着开了口。

    一万年前,周围好像不是这个样子,草很丰茂,凶猛的野兽满地奔跑,柿子滩人打猎归来,在驻留地肢解猎物……

之二 组队勘察拉开大网 巨大遗址惊现世界

    上世纪90年代,时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石金鸣终于凭借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敏锐的判断力,将研究重点锁定了这个荒蛮之地——“柿子滩”。

    专业考古出身的他很清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界限:那就是“距今1万年”。从距离今天250万年到1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之后的一段时间属于新石器时代。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人类做了许多事情,开始学会制作陶器、驯养动物、从事农业,当然还大大提高了制作工具的技术,从打制石器学会了磨制石器。

    如果经过考证,吉县柿子滩发现的黑石确属人类所制,那么,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黑石,至少存在了1万年!

    事情已经耽搁得太久了,石金鸣心中不禁暗暗发急。他清楚我国人类考古的现状。

    1929年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北京人头骨化石,长久以来,国内人类考古界只是对发现的古人类遗迹做有限的分析研究,而国外如美、英等国,在相关领域已经走得很远。

    他感到,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启动正式的田野发掘工作!

    2000年夏,领队石金鸣亲自率“柿子滩考古队”向吉县进发。这支考古队的成员分为三个部分,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山西大学考古系老师和学生、吉县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主要参与者有赵静芳、宋艳花、阎雅玫等。

    来到柿子滩,考古队勘察了一遍地形,这时候,石金鸣发现,在黑石现场,不仅有大量石块存在,而且还有些许动物骨骼散落。

    考古队的科研优势发挥功效,依据资料记载与常年经验积累,专家确定,这些动物骨骼已成化石,它们的存留年代一定非常遥远。

    队员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下,年代符合,那么这些散落的黑石,确定无疑应是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

    由于发现的重要性和人类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石金鸣制订了循序渐进的计划。

    田野工作分为调查、试掘和重点发掘三个阶段,其中重点发掘是最重要的阶段,恐怕要持续一段时间。

    通过河流及山梁走向来看,柿子滩发现石器绝非偶然,而且通过对发现石器的那段冲垮了的山梁进行分析,这些石器决不可能孤立存在。

    既然要打持久战,就必须安营扎寨,第一件事就是找住处。

    20年前,闫金铸建造的三间石屋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山洪冲撞,已经变成危房,不能再驻扎了。考古队立即派人到柿子滩周围寻找住处。“附近村子异常贫困,几乎不能住人。”队员向石金鸣汇报。

    石金鸣答道:“村民能住,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住?”最后,考古队与离发现黑石最近的村子——高楼河村领导商议,借两孔窑洞,付些房租和饭钱,在村中住下。

    安排好食宿,第二天,石金鸣便带队正式开始勘察现场。

    石金鸣告诉队员,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拉网式排查,搜寻周围原始人类活动的遗迹。

    野外考古勘察,是一件极端枯燥的工作。在这期间,考古队投入大量人力,沿着清水河两岸,足迹遍布各个山梁、沟谷,勘察了高楼河、曹尖等支流,甚至一直到十几公里以外的黄河岸边……队员们一步步探寻。

    石金鸣跟队员说:“有些地方,原始人类可能是长期居住地,留下的痕迹或许会很多,而有些地方,原始人类也许只是偶尔去转一圈,留下的痕迹就不那么明显,这就需要加倍仔细。”

    拉网拉网,就像是在茫茫水域里刨根问底,队员们有时一天奔波四五十里地,睁大眼睛,在漫漫山野寻觅踪迹。

    骄阳似火,山间又无遮蔽之处,一段时间下来,所有人都快成了“非洲土著”。石金鸣要求队员采取防护措施,所有人必须涂好防晒药品,戴好草帽,能穿长袖衣服则尽量穿,男女都一样。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系列排查,考古队惊喜地发现,他们勘察出大大小小二十四五个遗迹存留点,特别是位于高楼河附近的七八个点,遗迹呈集中分布趋势。换而言之,这或许就是远古人类生活的中心区域!

    勘察工作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发掘了。考古队忙碌了几个月,终于等来这一天,大家都情不自禁喜上眉梢。

    下一步,考古队针对发现的二十四五个点进行试掘,在每一处发现遗迹的地方都开挖探沟。探沟即小范围的发掘,在现场顺着顶部开挖一个一米宽的深沟,再依此挖成阶梯状,便于搜寻遗迹存留。

    有一天,几个队员正在针对12号地点进行探沟挖掘,另外几个人插不上手,便爬上探沟上面的山梁,试图发现些许痕迹。

    爬上山梁高处的几位队员猛然发现,正在挖掘的探沟部位,土层有明显的分层,特别是距离地面一两米的地方,土层明显呈现出黑灰色,这几个队员忍不住呼喊起来。

    考古队专家闻声赶来,仔细勘察后发现,12号探点下方几个土层差异明显,这里面一定大有玄机。石金鸣决定:集中力量,针对12号点进行大面积发掘。

    通过对12号探点的发掘,在对应着外表黑灰土层的区域,考古队发现大面积篝火遗迹!“发现篝火能说明什么?”一个队员问石金鸣。“篝火出现,标志着这里或许能够发现更多远古人类存留下来的遗痕,我们可以通过篝火判断柿子滩人存在的年代!”石金鸣兴奋地拍了一下这个队员的肩。整个考古队沸腾了。

    由于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学会制作陶容器,因此还不会煮食,更不用说煎炒烹炸了,他们最擅长的方式自然是“烧烤”。

    那么,篝火从哪里来?究竟是不是柿子滩人在这里燃起篝火?

引子

    距离今天1万多年前的一个午后,柿子滩人发现一群鹿正在向他们挖好的陷阱方向奔跑。

    值守人吹响羚羊胫骨制成的口哨,他们一瞬间奔涌出来,强壮的年轻人首先窜上山梁……

    一个正值壮年的柿子滩人手里拿着一张弓,弓弦是多年前从一只羚羊身上剥落下来的腿筋。他镇定地瞄准一只奔跑的公鹿,木杆石箭头激射而出,公鹿应声倒地,几个年纪尚幼的孩子冲了上去,手脚麻利地将挣扎的公鹿绑了个结结实实。

    强壮的年轻人扛起猎物,回到住处,一部分人拿起锋利的石刀,将公鹿先拉过来,没用多久就卸开骨骼,将肉串在棍子上。

    在杀鹿地点的对面,这时候早有人燃起篝火,族人都围坐在篝火旁,欢笑着吃肉唱歌。

之三 掘地三尺探寻隐秘 柿子滩人如此爱美?

    天气转凉,加之其他因素,2000年的挖掘工作无法再进行下去。

    2001年,石金鸣再次召集力量,向着吉县进军。考古队一上柿子滩,径直奔12号点,他们要在这里一层一层揭开埋藏在文化层里的秘密。

    所谓文化层,就是原始人生活物的堆积。石金鸣想:“两万年前,这里或许会留下两万年前的生活痕迹,过了若干年,又有一批人选择在这里生存,再次留下痕迹。依次类推,就产生了巨厚的文化层。”根据考古经验,队员们推测,很多年前的柿子滩,可能不会有房屋存在,因此在这里永不可能发现大的痕迹。

    一步步的发掘生耗着队员的精力。在这里,发掘就像是“发明”一样困难,因为信息量相当微弱。“上工时不能穿鞋,如果刚好有一个原始人的脚印,你一脚踩上去,那还不全完啦!”石金鸣笑着告诉队员。信息量的极度微弱让考古队员几乎手足无措,刚开始时,他们赤脚踩在泥土里,用小手铲一铲一铲往外挖土,挖出来的土还不能丢,收集起来再去拿小筛子筛一遍,生怕漏掉一丝痕迹。

    在发掘中,队员们发现了大量加工精细的细石叶。这说明什么?它们有何用途?“这些细石叶可能是为了制作骨、木等复合工具而专门制作的石刃,他们可以将其嵌在骨、角、木等工具上制成镰、锯等复合工具。这恐怕是史前人类的一次巨大进步。”几名专家当时分析。

    而随同一些石器发现的动物骨骼也越来越多。考古队员用了一句话形容柿子滩人的食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河里游的,草窠里蹦的,都是他们的食物。在发掘现场,队员们发现了田鼠、虎、牛、羚羊、犀牛等多种动物的残骸。

    发掘到后来,连小手铲也不敢用了,有经验的队员用竹筷自制了一种竹签,一下一下往外剔,再到后来,连牙签都用上了。最后,大家甚至用上了探针,像在土间绣花似的,做起细密的“针线活”。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考古队又集中挖掘了遗迹集中区域。一天傍晚,疲惫不堪的考古队员正准备收工回去,12号发掘点一个队员顺手将手中探针往土里插,竟发出“嘣”的一声,这完全不同于石头和骨头的撞击声,惊起了周围所有人的注意力。

    “什么东西?”一些队员曾有过参与古墓发掘的经历,感觉这不是接触石头的声音,当时就问道。那名队员应声:“不知道,反正是一个硬东西。”挖!打上手电,几个人屏气凝息蹲坐下来,围着那根针仔细发掘。竹签、探针、小刷子、气吹……一切能用上的工具几乎全用了个遍。渐渐地,它露出并列的两个孔,有点像婴儿的脸,就这样,这个片状物展现在人们眼前,“真像装饰品!”大家惊呼起来。

    通过鉴定,这的确是一件用河蚌壳制成的穿孔饰品。另外,在24号、9号地点,队员还发掘出用骨骼和鸵鸟蛋皮制作的穿孔装饰品。

    看来,谁都无法阻止人类对美的追求。虽然,远古的柿子滩人没有陶器、瓷器、青铜器可以发挥他们对美的灵感,但他们会利用触手可及的物品来传承美,传承文明。

    更令考古队员兴奋的是,之后他们在9号发掘点发现一套板状砂岩制作的器物,其中一个表面平整,周边显然经过打制,略呈椭圆形,这会不会是磨盘呢?因为它的旁边躺着一个石棒。

    惊天之喜!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极有可能表明,柿子滩人已经具备原始采集谷物的能力,它们的出土,是不是能够说明,原始农业已经在这里萌芽了呢?

    好运气来了,新发现接二连三。

    那个时候没有砖瓦,更没有钢筋水泥,人们也还没有学会利用随处可见的黄土。那么,他们如何防风御寒、保存食物呢?

    考古队在1号遗迹地点探寻到一片岩棚。从现场状况分析,没有房屋和洞穴的柿子滩人,或许就是依靠这些岩棚遮风挡雨。“快来看,这画的是什么?还很抽象,真奇怪!”一天,队员指着青灰色的岩壁突然喊道。大家闻声而动,都盯住那两处赭红色的斑驳图形,其中一幅岩画好像一个伸展四肢的人形,头上有几颗“星”,另一幅似乎诉说着先民们当年狩猎的场景。

    对于岩画的意义,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这些岩画与星象有关,还有人认为,这或许就是柿子滩人的图腾……由于年代久远,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是见仁见智了。

    石金鸣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这时需要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为柿子滩“验明正身”,为下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制定方向。

    20019月,“柿子滩·旧石器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吉县召开,中央和地方30余位专家出席。在连续两天的研讨中,专家学者对遗址进行了精细的分析,着重讨论了它对我国古人类考古的重要意义。

    吉林大学考古系专家陈全家认为,旧石器早、中期的打制石器,器形不固定,随意性大,而细石器的类型固定,这对研究新旧石器时代交替期间环境变化、人类迁移具有标示作用。

    然而,对古代遗址的挖掘,往往只是文物研究的冰山一角,到这次研讨会召开前夕,柿子滩考古队除了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之外,尚未真正触及柿子滩人的生活环境。

    这时候,国家公布了2001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名列第一。

    那这些至今尚未现身的神秘柿子滩人,到底从哪里来?其生存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引子

    很久以前,柿子滩还是荒漠草原的一部分。

    不知又过去多少年,气候突然变暖,大型兽类不见了,小动物也少了很多,柿子滩人整日生活在寻找食物的奔波中。

    最难熬的是冬天,漫天飞舞的雪花一夜间就掩埋了一切痕迹,族里储存在岩壁下的食物根本熬不过整个冬天……

之四 遗址发掘遭遇磨难 扑朔迷离疑窦迭起

    按照石金鸣的计划,科学发掘工作持续了几年时间。第二阶段的科学发掘一直持续了四五年。

    “考古队成员有时多有时少,最少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留在高楼河村边看守并一边继续发掘。”赵静芳是那段日子的见证人。

    2005年,考古队第6次前往遗址发掘,到达高楼河村时,竟发现村里停电了。因为村民们交不起电费,已经欠了好久。

    队员白天去遗址发掘,晚上只好点蜡烛记录发掘过程,但纸质的填写工作可以借助昏黄的烛光完成,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却不吃这一套。

    实在没办法了,那段日子,队员们回到村里吃完晚饭就赶紧去附近的村子“充电”,给笔记本电脑充电,给数码相机充电,给手机充电……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啊。熬了数月,到最后,通过协调,考古队帮村里付了一部分电费,高楼河村才重新返回“电气时代”。

    2004年至2005年,是多舛的一段岁月。还有一件事,就是关于309国道的修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修国道当然好啦!这对开发壶口瀑布景点、带动沿线村镇经济发展有很大好处。但这条“致富路”,恰恰被柿子滩遗址挡了道。

    之前考古队也听说要修路,但到了2003年,黑压压一片挖掘机突然就开到了遗址下面……

    当时施工队虽然也知道柿子滩这个文保地点,但是并不知道它的价值有多大。同时,因工程压得紧,施工队眼里只有一道一道的路桩,多打一根路桩,国道就能多修一步。

    当晚,队员们立刻跑到山顶处打电话,手机只有在高处才有微弱的信号,几年来一直如此。联系到队长石金鸣,石金鸣也急了,连夜写好一封言辞恳切的信,送到省公路局。

    第二天,赵静芳和其他队员像往常一样攀梁爬坡来到遗址,准备进行发掘工作,可到滩地一看,着实吓了一跳!

    12号地点中心区域、遗址坡下,已经被打了路桩。她向下一看,发现旁边还有一根!原来,施工队等不及指示,已经在遗址下方开挖土方。

    队员们拼命冲了上去。

    在赵静芳记录的“309国道改道记”中,我们可以窥得当时柿子滩遗址保护的惊险历程。

    200396日,国道施工队的推土机、装载机开始动工,考古队意识到文保事宜尚未谈妥,因此阻挡他们不得擅自在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施工,施工暂停。”“97日至1125日,考古队数次与施工方共同勘察文物保护和道路施工情况……”

    1213日,公路方出尔反尔,又在滩地附近施工,考古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停工。”

    200477日,石金鸣、赵静芳再次考察吉壶公路建设后,安排赵永前同志驻扎高楼河,处理文保工作中出现的紧急情况。”

    810日,赵永前同志汇报,公路方想对S24地点炮轰,被其制止。”

    2003年下半年开始,直到2004年前半年,考古队一边密切关注309国道施工动向,一边对柿子滩遗址进行高强度紧急发掘。就这样几乎整整一年,队员都在与施工方斡旋,直至国道最后改道修建……

    几年间,尽管考古队与周围环境不时“有难”,但考古工作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

    柿子滩遗址已探明分布的20多个遗迹点,绵延15公里。队员们在集中挖掘的遗址中心区域,又陆续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骨骼。

    2005年的一天,几名队员坐在12号遗迹点附近的山梁上休息,一名队员拿手中的小刷子将身旁探方里的土向外清理,但随着他一刷一刷地扫土,旁边正说笑着的队员惊异地发现,那名队员扫出的土的颜色竟然逐渐从黄灰色变成灰黑色。

    几个人急忙制止那名队员的清土行为,抄起竹签、气吹就冲了过去。

    他们正在清理的是更深层面的一个文化层。

    经过紧张而有条不紊的发掘,考古队员竟然在这个区域同一平面连续清理出6堆篝火遗迹,一个住址里,怎么可能同时燃烧6堆篝火呢?这说明了什么?

    2003年发现的篝火遗迹,似乎是一个家庭在居住,而2005年发现的这个篝火群所在的平面,应该是一个大的聚居区,好像有很多人在这里生活过。并且,左侧发现动物骨头,右侧发现篝火遗迹,似乎说明原始人类已将自己的家园区分出了不同的生活区域,就像现代的卧室和厨房。

    群居?独立的家?卧室?厨房?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这是一个没有炎黄的年代,未成氏族,更无家庭概念……但是,这一切,究竟说明了什么呢?其中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谜团?

    柿子滩人的尸骸又在哪里?谁能解开这个谜团呢?

引子

    乘时光穿梭机重返现代,我们看到,“柿子滩”后人正步履匆匆……

    考古队员渴望在这莽莽山野发现一个柿子滩人的头盖骨。过于奢望了吧?!那么,哪怕是捡出一小块随便身体哪个部分的骨头也好,现代科技已经足够发达,可以将这些骨骼拿到社科院做复原模型。“北京人”的面貌,不是就早已印在人们的脑海了吗?

    但是没有,哪怕是指甲盖大小的一块人类骨头也没有找到!

之五 穷根究底终现沙石 柿子滩人遗骨何在?

    2007年,又一个重大发现石破天惊。队员们在清理文化层时,发现一处层面上存在沙子,“有水流过的痕迹!”而且尤为令人难解的是,随着进一步清理,队员发现:这条水流有很多处陷落。“好像岩层的断层带一样。”队员说。

    岩层?断裂?突然,有人想起,山西省内遍布煤田,这些煤从哪里来的?当然是若干年前造山运动时,地面上无数的树木和其他生物被深深地埋在地下。今天的山西,地形以山地为主,这与柿子滩遗址分析的草原环境并不相符啊?!

    难道说,柿子滩人的集体消失,也跟地质运动有所关联?他们也像树木一样,被埋到了地下?还是由于地质环境和气候骤变,他们背井离乡另觅家园?

    发掘仍在继续……

    随后,由于天气寒冷,考古工作无法进行,队员安排附近一名村民看守遗址。

    那天赵静芳在省外考察,忽然那个村民打来电话说:“快来看看吧,你们的东西完了,修完路后,到处种树,树坑都挖在你们挖土的那些地方上了!

    赵静芳闻讯火速赶回吉县,一路上她和队员又惊又怕,这么多年的心血,难不成会功亏一篑?

    下车直奔柿子滩,到了地方查看后,他们擦把头上的汗松了口气——还算幸运,遗址并无大碍。

    原来,到了每年考古队撤离时,为保险起见,他们都会在已清理干净的探方平面上铺上宣纸,然后再拿土完全覆盖,这几年持续深掘的12号遗迹点也是这样。

    通过了解,他们才知道,这次挖树坑的人可能是偷了懒,要求挖一米深的树坑,这些人才挖了半米多就交了差,“半米!再挖一点儿就是探方平面!”

    虚惊一场,但考古队必须马上开工了,如果下一次再出什么事,或许就不会这么幸运了……就这样,2007年的发掘工作提前展开,考古队又发现了形式更为古朴的石器。这次发现的石器年代更为久远。但再往下挖掘,他们终于发现了均匀的黄土。

    在黄土下层,队员拿探测工具检测,发现是沙石,这说明12号遗迹已经挖到底了。“到底了!”队员们嘴里念叨着,心里却喜忧交加。喜的是,发掘阶段终于告一段落;忧的是,仍旧没有发现柿子滩人遗骨。

    该怎么去发现你的踪迹,柿子滩人?!

■专家揭秘

    三晋都市报:时至今日,柿子滩考古队有没有弄清楚柿子滩石器的具体年代?它的意义是什么呢?

    赵静芳:根据人类学研究资料,还有对现场发掘的动物骨骼进行的碳十四测年,确定这些骨头存在于2万年到1万年前,这些石器同动物骨骼出土在一个层面上,石器的年代也在这个时期。“距今1万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时人类开始改变以往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过上安居乐业的定居生活。史前1万年左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确实值得我们去全力探讨。所以说,“文明”不是柿子滩的关键词,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折点”才是关键词。

    三晋都市报:当时柿子滩人生存环境是怎样的呢?

    赵静芳:我们知道,距今1.8万年前后是历史上最酷冷的时期,称为末次冰期。柿子滩人就生活在距今2万年到1万年间,经历了由暖而冷、由冷而暖的环境变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对柿子滩遗址进行了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所在的黄河中游地区,距今3.5万年至1.7万年属末次冰期,气候寒冷干燥,为荒漠草原环境;1.7万年至1.2万年属末次冰期消退期,也就是气候转暖;1.2万年至1万年,气候又骤然转冷,许多大型史前动物都是这个时候灭绝的。

    根据发掘出来的动物骨骼判断,这里当时应该是一个荒漠草原环境,动物有犀牛、羚羊、马、鹿等等,这些动物擅奔跑、耐干寒。

    三晋都市报:一共出土了多少古人类遗迹?

    赵静芳:到2007年,考古队对柿子滩遗址的发掘,出土上万件石制品,共发现20多处用火遗迹,发现了用河蚌壳、动物骨头和鸵鸟蛋皮制作的钻孔装饰品,发现了岩画、石磨盘和石磨棒。

    三晋都市报:类似北京周口店一样的古人类遗址都能够发现人类头骨化石,而柿子滩的动物骨骼也形成化石并保存了下来,为什么偏偏就没有发现人类骨骼化石?可以大致推断出他们长什么样儿吗?

    赵静芳:虽然考古队至今仍对此耿耿于怀,但这个也并不奇怪。拿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来说,那是一个特殊的洞穴遗址,外力的侵扰相对少得多,而柿子滩古人类遗址是一个旷野遗址,外力的影响作用比较大,我们尚且无法猜测他们当时的具体生存状况。

    柿子滩人属于晚期智人,也就是现代智人,跟我们现代人的长相已经没多大差别,总的来说类似于山顶洞人的样子。

    三晋都市报:现在,柿子滩遗址发掘完毕了吗?

    赵静芳:准确地说,是告一段落,因为遗址的跨度和数量太多。此前考古队对遗址的发掘,主要集中在高楼河附近中心遗址群,这里的古人类生活遗迹密集,对它们的发掘更容易发现重大信息。

    三晋都市报:关于遗址的保护,目前有没有什么困难?

    赵静芳:说得严重些,遗址保护是困难重重。虽然柿子滩遗址列入国家一级考古遗址,国家对此也有明文保护政策,但不可预知的情况太多,至今我们仍在柿子滩遗址处安排有村民就近看护。

    三晋都市报:柿子滩考古有什么特别的研究工作?

    赵静芳:柿子滩研究即将全面展开,内容涵盖原始人生活的许多方面。举个例子说,我们进行了一项从石头上提取动物DNA的实验考古工作。

    在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沈辰博士指导下,队员们模拟制作了与柿子滩人相似的工具。然后在不同的动物,如羊、鸡、鱼等身上进行剥皮、肢解、砍骨头、切肉等等活动,最后再把这些实验石头在阳光下暴晒、在水中冲洗、在土里埋藏。做完这些模拟实验后,我们把石头送往加拿大的DNA实验室检验,看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能否提取出动物的DNA,从而推测出我们都在什么动物上使用了这些石器。

    其实,我们还有许多谜团没有揭开。例如,他们后来的去向如何,他们怎样思考,社会组织是什么样等等。我们将追随着祖先的脚印,继续这一考古发现之旅!(本篇完)(本文亦感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郑媛的协助与支持)  

 

 

 

 

 

柿子滩史前人类考古现场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记者 李尚鸿 实习生 张永生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8-1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考古发现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