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博物院文物精萃之

战国错金夔纹豆

  人类的饮食文化有多久远,与其相伴发生的饮食器具文化就有多漫长,在古代林林总总的食器大家庭中,相较于钟鸣鼎食的大体量器皿,“豆”无疑更接近于日常的使用。

    豆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食器,又兼有礼器和明器的功能,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陶豆,进入青铜时代后,大量成组套的铜豆开始出现。豆最早用于盛放黍、稷等粮食,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国语·周语》:“觞酒,豆肉,箪食”,可见先秦时期豆还是主要以盛放肉食为主。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使用时,豆按尊卑长幼,亦有数量多少之分。

    这件展出于山西博物院“晋国霸业”展厅的战国错金夔纹豆,高19.2厘米,口径17厘米。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它带盖,盖顶有喇叭形捉手。器为直口,圆腹,两侧有环形双耳,下承喇叭形高圈足。通体错金夔龙纹、莲瓣纹、垂叶纹、斜角云纹等。错金纹饰细腻,工艺精湛。金银错技术是一种盛行于战国时期的金属装饰技术,主要用来装饰青铜器,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青铜

    器表面预铸出浅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用厝()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艳。青铜器文化从最早的夏商时期发轫,一路由粗犷简约而发展成为战国至汉代的细腻巧致,甚至对其进行不厌其烦的装饰,这证明了青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发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证明了青铜文化在日新月异的新材质、新技术、新观念、新审美意识的催赶下,渐渐露出了疲态和山穷水尽的无力,所以金银错技术虽然耀目,也无法阻挡青铜文化的整体衰落。汉代以后,青铜文化逐渐停滞不前,那些华美精致的纹饰和器形,也成为了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宋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3-0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省博物院文物精萃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