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武侠小说中的三晋侠踪

九、清凉寺里帝踪渺

    满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时代,它离我们很近,其间的谜团和疑案却比那些更久远的王朝只多不少。仅就宫廷而言,民间就有“清宫四大疑案”的说法: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嫡和乾隆身世。数百年来,正统史家坚持说那都是虚诞之说,但野史稗官无不津津乐道。

    这些本来就极具传奇性的素材,自然不会被武侠小说作者放过,他们或渲染本事,或借其演绎另外的传说,为本来就充满阴谋的江湖更增添了几分诡谲阴森的宫廷气息。例如,新武侠两位开山人物金庸和梁羽生就都对“顺治出家”很感兴趣,在笔下很是做过一番铺陈。金的《鹿鼎记》和梁的《七剑下天山》讲述着关于顺治出家不同的故事。不过,他们都认为,顺治出家的地方,是在五台山清凉寺。

  五台山上的古刹新寺

    位于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因寺内有一块清凉石而得名。该寺历史悠久,据说始建于北魏时期,据今已经有1500多年,即使在名寺林立的五台山,也当得起“古刹”二字。

    318日的五台山,初春的阳光虽然煦暖,但山风还凛冽,从台怀镇驱车去清凉寺,路上随处可见未消的白雪,远处的山头,更是被白雪包裹,好似雪域高原的景色。

    清凉寺距离台怀镇30里,我们此番的路程,与当年韦小宝上清凉寺寻访顺治大致相同,《鹿鼎记》书中说,“一入五台山,行不数里便是一座寺庙,过涌泉寺后,经台麓寺、石佛寺、普济寺、古佛寺、金刚库、白云寺、金灯寺而至灵境寺。当晚在灵境寺借宿一宵,次晨折回向北,到金阁寺后向西数里,便是清凉寺了”。一路上,所谓普济寺、白云寺、金阁寺等还能见着,但其余或是隐于山中,或是年久毁弃,已不见踪迹了。但是现在交通方便,花了韦小宝一天光景的路,我们很快就到了。

    韦小宝当年见到清凉寺,觉得“和沿途所见寺庙相比,也不见得如何宏伟,山门破旧,显已年久失修”。他当然不会知道,这座千年古刹要等到顺治的曾孙乾隆时,才会重新整治,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而我们见到的清凉寺,也不是乾隆时期修建、民国时又扩大的寺院,它在“文革”时期已被毁,上世纪90年代,才由香港商人出资重新修建,但规模已远远不如最盛时。

    过往那座规模宏大的清凉寺只能想像,走进如今这座普通的寺院,面对着崭新的建筑,实在生发不出思古的幽情。只有院中那块文殊胜迹清凉石,千万年不变。

    因冰雪未融,寺院里没什么游客。我四处转了转,看了几通碑,没有发现什么与顺治有关的记载,只有一通碑上有“世祖”的字眼,但含义模糊。在正殿门口,地上放着一个玻璃框,里面是“顺治皇帝归山辞”,辞为: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世间难比出家人,了无牵挂得安闲。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虽然不是真罗汉,也褡如来三顶衣。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禹开九州周伐纣,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黄袍换却紫袈裟,只因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征南战北几时休?我今撒手西归去,管甚千秋与万秋!

    纸质泛黄,是旧物,但若说这就是顺治皇帝在此出家的证据,那就太过草率鲁莽了。正殿里还有一幅据说是顺治皇帝的画像,但在我看来,像是中年人,更何况这也不能算是证据。

  我本西方一衲子

    事实上,不用说是在几百年后的清凉寺里找寻顺治皇帝出家的证据,就是翻遍史书,也找不到一条直接的证据。而坚信顺治皇帝出家的人,几乎都会提到吴伟业的四首《清凉山赞佛诗》,说吴伟业在诗中隐晦地传递了顺治出家的事实。如“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财洞,未得夸迎銮”,而且诗中几处用了帝王寻仙的典故,也被有心人说成故意为之。但吴伟业的诗虽有“诗史”之称,以他曾写过“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为吴三桂开脱来看,他的诗有几分史的成分,也是大可怀疑的。

    其余的一些证据,更属臆测。有的说,康熙五次去五台山,就是为了去寻找、拜见他父亲;有的说,慈禧太后躲八国联军往西安跑,地方官员凑不起仪仗,最后竟在五台山找到了些宫廷用具,这莫非是当年顺治皇帝用过的?

    这些理由想想都对,细究起来,不靠谱的地方更多。康熙去五台山,至少表面上是为了接见西藏喇嘛和蒙满贵族,团结民族关系去的,自然会在五台山留下些宫廷用具,说宫廷用具是顺治的,岂不是因果倒置?

    据正史上记载,顺治皇帝当然没有出家,他是得天花死的。《清史稿世祖纪》记载,“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养心殿,年二十四。”他遗诏的起草者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在自撰年谱说,顺治皇帝亲自和他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并委托他写遗诏。综合记载,简单陈述就是,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皇帝得了天花,初四病情加重,初七就病死了。

    假如我们一贯不信任正史,认为这肯定是经过改篡修饰的记载的话,正史可玩味的地方更多。第一,得天花死得没有那样快,医学研究表明,得了天花,1520天内死亡的概率才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五天就死了,不符合常识;第二,顺治皇帝的遗诏中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给自己定了十四条大罪,把自己说的和亡国之君一样,即使拿“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来解释,也觉得太过,如果说是孝庄皇太后愤恨顺治出家,话说得重一点,倒能解释得通。

    更关键的是,顺治皇帝本身就崇佛且有过出家的打算和举动,在这一点上,历来史家都是赞同的。顺治二十岁的时候,接近和喜爱上了佛教,并结识了几位高僧大德。一个名叫“憨璞聪”的僧人对顺治说,“皇上即是金轮王轮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种性,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学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也”。后来,顺治又依另一位高僧玉林琇为师,并有了法号叫“行痴”。再后来,玉林琇的徒弟茆溪森还为顺治剃发,气得玉林琇要烧了茆溪森。那两年比较受宠信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的传记里如是记载:“此后皇帝便把自己完全委托于僧徒之手,他亲手把他的头发削去,如果没有他的理性深厚的母后和若望加以阻止时,他一定会充当了僧徒的。”

    不用汤若望阻止,其实佛教的僧人也无法承担把皇帝弄到寺院的责任,有一位高僧木陈忞就劝顺治说,菩萨化身帝王将相“保持国土,护卫生民”也是修行,“如只图清净无为,自私自利,任他尘劫修行,也到不得诸佛田地”,所以,“故出家修行,愿我皇万勿萌此念头”。顺治似乎也认可这一点。

    但一个女人的死,可能使年轻的顺治皇帝感到人生无常悲苦,使他向佛出家的心理更加坚定。所有的演义也从此而来。

  我今撒手西归去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妃子董鄂妃去世。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之女,十八岁进宫,陪伴了顺治四年。野史中还有的说董鄂妃是明末遗民冒辟疆的小妾董小宛。金庸和梁羽生就各持一端。《鹿鼎记》中说:

    行痴原是个至性至情之人,只因对董鄂妃一往情深,这才在她逝世之后,连皇帝也不大愿意做,甘弃万乘之位,幽闭斗室之中。

  《七剑下天山》中说:

    这个老和尚正是顺治皇帝,他得董小宛后十分宠爱,封他为鄂妃。只是董小宛既怀念冒辟疆,更怀念她遗下的女儿浣莲,心中郁郁,整日无欢,顺治因此也是意兴萧索。太后闻知一个汉女受宠,已是不悦,更何况如此。当下大怒,命令宫女把董小宛乱棍打死,沉尸御河。顺治知道后,一痛断绝。竟悄悄地走出宫门,到五台山做了和尚,在清凉寺中为董小宛立了个衣冠冢。

    到现在已经没人认为董鄂妃是董小宛了。因为董小宛大顺治十四岁,顺治懂事的时候,董小宛已经去世了(顺治八年)。但无论如何,说顺治出家的谜案肇始于董鄂妃的去世,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即使董鄂妃不是董小宛,在传说中,董鄂妃也是个谜一样的人。据说,她原来是顺治弟弟的妻子,但被顺治看上,两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汤若望笔记),导致顺治弟弟羞愤自杀。顺治索性将董鄂妃接进宫中,旋封为贤妃、皇贵妃。但这样的女子得不到顺治母亲孝庄太后的喜欢也是必然的。在董鄂妃生下皇子身体虚弱时,孝庄还是命董鄂妃前去伺候。皇子后来夭折,董鄂妃连受打击,一病不起,三个多月后,终于不治。

    董鄂妃死后,顺治自然伤心万分,立即追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并写下了长达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这都是逾制的做法。后来的遗诏中还特意指出,“端敬皇后於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逾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如果遗诏真出于顺治口中,那么“克尽孝道”四字饱含着多少愤懑和埋怨呢?

    不仅这样,董鄂妃的死让顺治皇帝万念俱灰,他剃发欲出家的事,也就发生在董鄂妃火化的当月,后来虽然被众人劝阻,但三个月后,还是把内侍吴良辅送到悯忠寺代替他削发为僧,又过了五天,顺治皇帝也死了(如果不是出家的话),去陪伴他的端敬皇后、他夭折的幼子荣亲王。

    从清凉寺出来,疑惑并未消除,寻访也没有什么结果,一路蜿蜒下山,想着当年韦小宝毕竟见着了顺治,还得到《四十二章经》和一句“永不加赋”的口谕,而过了几百年,这些事情都隐在历史深处,没有谁会告诉你真相,也许清凉寺中那块清凉石见证了一切,可惜它又不会说话。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李遇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11-19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武侠小说中的三晋侠踪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