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武侠小说中的三晋侠踪

七、山西:出商人也出拳头

  《白马啸西风》中形象很反面的吕梁三杰,《鸳鸯刀》中的用来搞笑的太岳四侠,晋阳大侠萧半和是一个隐居在晋阳的外来户萧义,五台山上救了顺治皇帝的和尚是从少林寺借来的……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着墨最多的山西武林人物不过如此。

    作为山西人看现代的武侠小说,无论梁羽生还是金庸、古龙的著作,也无论是对山西籍的武林人物、山西的武林全局描写的章节篇幅还是人物塑造,似乎都不能嫌少嫌不好,毕竟那不是武术史,但即使列出《七剑下天山》中的傅青主,所涉及的内容都没有反映山西武林真实的辉煌和高度,不得不说一句遗憾。

    也许有人说,本来就是子虚乌有闲谝的事,没必要拿武侠小说来吃什么的闲醋,鸣什么不平,如果想说说山西的骄傲历史,可以说晋商啊!

    真是可以说说晋商,不过,我们要从现在火热的晋商研究中,再重走一条路线。什么路线?呵呵,晋商和山西武林。

    太极宗师其实是老西儿

    中国近代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而倘若提一句“无晋不成武”,估计真正了解中国武术的人也不反对。我国有少林、太极、形意、八卦四大名拳,其中太极、形意两大名拳是山西人缔造的,或者谦虚一点说是参与缔造的。

    先说太极拳。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的说法,流传很广,尤其是熟悉金庸小说的人们,都在《倚天屠龙记中》中看过,年近百岁的张三丰闭关数月悟出太极拳法,张无忌现学现卖,就把几个宗师级的来犯者弄得铩羽而归。

    不过,这仅是小说家的演绎,太极拳的创始人是不是张三丰,我自己不敢空口白话随意断定,但是,现在的孙式、吴式、武式以及在台湾流行的郑子太极拳,公认的渊源是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而陈家的家谱记载,明洪武初年,陈氏始祖陈卜自山西泽州经洪洞迁居而来。陈氏到河南时就是会家子,常年所习为一套山西当时普遍流传的长拳。按照一般的说法,明末清初,陈氏后人陈王庭依据祖传拳术,创出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新拳术,非常受人推崇,这就是太极拳。

    如果说把已经移民300多年的陈王庭归为山西人有点牵强的话,那么太极拳和山西还有一层深刻的渊源。

    王宗岳与太极拳

    陈王庭创太极拳后,其实没能起好名字,“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都叫过。到了乾隆年间,还是我们山西人王宗岳,他写了一本《太极拳论》的专著,不仅归纳总结提高了太极拳,而且至此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以太极命名的意思是此拳术至高无上。这名字起得忒好了,从此之后,太极拳再没有被乱叫过。

    还有更让我们窃喜的说法。有人干脆认为王宗岳本来就是太极拳的宗师,至少是北派太极拳之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夏,《北平实报》登载《王矫宇访问记》一篇,原文说:

    缘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致激起蒋发之大怒,于盛怒之下,与王宗岳较,结果被王宗岳击出十丈以外者凡三次。至此,始知王宗岳先生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师父,求收为弟子……约以明年今日正式行拜师礼。王宗岳先生去后,蒋发先生即筑室于黄河之岸,守候王宗岳先生。约经一年,一日傍晚,日色平西,蒋发先生方于河岸引领翘盼,则见河中水面有人影向此岸来……细视之,则王宗岳先生也。

    王矫宇(跟太极宗师杨露禅学过几天拳术)先生恐人以为杜撰,发誓不为诳语,自云:本人有生以来不打诳语,凡本人之谈话,皆由本人负责。舍下在德胜桥旁真武庙之西院。外间有怀疑者,无妨向本人询问。

    作此番采访之时,王矫宇先生年已八十余。察其言论,可知绝无虚构,必述自杨露禅先生。露禅先生修为深厚,于祖师事迹,必不妄加粉饰,当为传述陈家沟之旧闻。

    此段文字加上武术史料证实一件事,杨露禅本人则是陈长兴的弟子,杨露禅说王宗岳的徒弟是蒋发,蒋发则是陈长兴的师父,所以杨氏太极认王宗岳是祖师。甚至有人说,蒋发把太极拳学成后带回到河南温县,一传赵堡,形成赵堡太极,一传陈家沟,形成陈氏太极拳。

    太极宗师到底是谁,这是一个练家和研究者争论不休的谜。我只证明一点:无论是陈王庭还是王宗岳,都是咱山西老乡。

    王宗岳何许人?王的研究者认为,他是太谷县小堡村人,父亲是位生意人,王宗岳常年跟随父亲在河南、山西间经商,乾隆年间太谷的生意人,可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晋商”么?

    武术和晋商同时步入辉煌

    太极拳流传很广,但是山西从那时一直到现在,影响力最大的还是形意拳。

    在形意拳论坛上,有人说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他是一位外省工作的山西人,去找当地的形意拳大师欲拜师学武,结果师父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受到的重视和礼遇非其他弟子能比。他纳闷的时候,师父告诉他原因:“拳头出在你们山西。”

    形意拳公认的始祖是永济人姬际可,和陈家一样,姬家祖上也是明初从洪洞移民到永济的。

    陈王庭生卒年是明末清初的1600年至1680年,姬际可的生卒年是1602年至1683年,而山西另一个武术宗师、傅拳的创始人傅山生于1606年卒于1684年,如此密集地产生武林宗师,足够让人感慨那个时段的伟大了以及山西人对中华武术的贡献了。

    这个时段伟大之处还因为,产生武林宗师的同时,也恰恰让晋商开始步入鼎盛的时代。

    这不应该是一个巧合。

    晋商研究者认为,晋商起源于河东也即现在的运城,也就是姬际可家乡永济所在的这片沃土。运城有盐池,处于晋陕豫三省的交界,优越的地理条件,便于运城成为山西商人天然的发源地。运城人早到春秋时代就开始越过中条山和黄河,贩卖食盐,运城贩盐而产生的巨商延续到解放前都比比皆是。

    明清晋商的崛起并成为山西的辉煌同样和运城的盐有关。明朝初年,退居漠北的蒙古残余势力不断骚扰边境,明王朝不得不在北方边镇驻扎重兵防御,洪武四年(1371),为了让守军获得给养,政府实行“开中法”,让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境,然后根据里程远近﹐一至五石粮食可向政府换取200斤盐引———贩卖食盐的票证,人们拿着盐引到运城支盐,再到政府指定的区域贩卖。紧邻边境的山西人再得地利之便,蜂拥而至,从晋北至晋南运粮运盐的商队络绎而行,由此奏响了明清晋商兴起的序曲。从此,山西商人形成一种习惯,跟着军队做生意,军队到哪里驻扎,他们就把生意到哪里开展。

    晋商发源地诞生形意拳

    中国的武术一般说法是“成于明代,盛于清代”,从明朝开始,军阵冲锋格杀招数逐步走向了成套路的军旅武术,军旅武术再流入民间,成为中国武术。

    韩毓海先生在《五百年来谁著史》中说,晋商从事的生意是一种和生产比较脱离的长途贸易。长途贸易的最大危险性不是投资失败,而是路上不安全。走西口的必经之地杀虎口土匪猖獗,从而留有这样的民谣:

    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丢银钱就丢头,出了虎口心还抖。

    为了护财保命,晋商自然注重武术,而且因为和军队的紧密关系,他们也有条件学到武术。于是,武术随着晋商的流动开始在沿路传播。

    到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加上连年的严重灾害,流民四起为寇,社会治安严重不好,民间纷纷修建城堡,习武防身更是蔚然成风。在一派紧张气氛下,在距黄河岸边仅2公里的永济尊村,年幼的姬际可被家人严格地督促练习武艺。“穷文富武”,姬际可家的经济条件此时相当不错,有文字可考的仅说他家有200多亩的土地,200多只羊。

    他家可是200多年前从洪洞移民来的,哪里来的200多亩地和那么一大群羊?在那个年代,一亩小麦的产量不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一个移民家庭靠种田,省吃俭用到极致,200年间也攒不下置200亩地的钱。

    其实这个真是不用我们发愁。永济到运城盐池的距离非常近,有那么多人靠贩盐发财,他家为什么不能参与?而且,他家紧靠黄河岸边,有太多的商队要坐船过河路过这里,这样的榜样摆给他们家看200年难道还看不会么?这么说的意思大概你已经猜到了,我想说的就是姬家应该也是晋商吧。

    非要说姬际可家是晋商也没有多大的必要,我们只需猜一猜就行了。姬际可和晋商的关系之密切在他缔造了形意拳之后才显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形意拳的出世就是那个时代为了晋商的存在而准备的。

    与晋商匹配的武术

    “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

    这是一句武林普遍流传口头禅,一语道出形意拳的特色:实战性极强,上手快。

    虽然与太极拳同属内家拳,但是形意拳风格迥然不同,打法直行直进,走亦打,打亦走,“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势如电闪雷鸣、黄河决堤,凌烈无比。

    据说,姬际可有反清复明的政治理想,创造形意拳的时候,和一班子的明末武将聚会在少林寺,受武将们战场格斗技巧和要求影响,所以他弄出来的拳一是杀伤力强,二是好学。这个道理可以举二十九军为例,据说该军创建大刀队时教的招数极简单,只有一招,从下至上、右至左,抡起大刀背磕开鬼子的枪,然后不停息,顺势画圆圈般,把刀刃砍到鬼子脖颈中,500大刀队壮士凭此,一役毙了1200余日军,自己还剩下20余人。

    武侠小说安排比武的情节,经常是几天几夜连续打,比如金庸“射雕”系列中的华山论剑,或者是数月半年反复打,比如《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和田伯光。可是土匪遇到生意人,既没有这样的心情消遣,也没有这样的工夫消磨,矛盾双方都是如此,遭遇后逻辑很简单,钱,还是命,单项选择。商人选择一般是不动手套近乎,但是,说不成了动手,必须三下两下甚至一下见结果。适应这样要求的武术,形意拳外难找。所以形意拳诞生后一传入晋中,马上风行。给大商人看家护院、出外护送货物银车的武师练,晋商自己也练,而且要求子孙也练。民国年间留下来的一段武侠演义记载:

    山西形意拳弟子乔锦堂先生清末民初时在京、津地区经营买卖,曾以武会友……在青年会篮球场,乔演练燕形,四个燕子抄水,就能从这个篮下蹿到那个篮下。原地跳起也能有四尺多高……众人无不赞扬,送雅号“云中雁”。

    武术家乔锦堂在民国的武侠传说、小说以及武术史籍留下不少痕迹。而此人就是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的孙子乔映霞,他的弟弟乔映庚武林中称“乔九”,形意拳的造诣和声望还高一层,很多武师甚至以让他指点为荣。形意拳和晋商的结合,由此可窥一斑。

    另外,形意拳门人供奉岳飞,这个习惯给形意拳就带来了气节,形成了信仰:精忠为主,忍辱负重。一个忠,一个忍,正是商人们对聘用武师的要求。护院看镖的武师不忠,轻则不负责任,重则相当于引狼入室。而和气生财是商人规则,一点火就炸的人只能给他带来麻烦。

    基于此,形意拳在山西的深宅大院中,在晋商的镖路上,逐渐传播壮大了。

    山西还有一位开宗立派的武术大师,那就是前面已提到的傅山,《七剑下天山》中的傅青主,在民间传说中,山西的票号鼻祖是傅山和顾炎武一起办的,目的在于为反清复明筹备资金。这样来说,他老人家也还是一位了不得的晋商了。

    其实,晋商缔造的拳种影响小的可说不计多少,大到开宗立派的还有一种,真是由晋商们集体创作的,叫鞭杆,或者驼骡鞭,有兴趣的可以去拜读中北大学刘定一教授写的《“西口文化”与山西鞭杆》。

    鞭杆,也就是拿一根棍子,可以当枪使、当剑使,当刀使,神奇得很而且饱含晋商内敛却刚强、方正亦圆通的处世哲学。不禁让人联想到杨过潭瀑中练剑的经过,练到后来也就是随便拿个木头也是剑了。记得杨过曾经使过一枚重剑,也就是后来铸成屠龙刀、倚天剑的那宝物,小说中写“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没有刃的长棍山西土话叫“圪揽”,我们的“鞭圪揽”招数和杨过的重剑“铁圪揽”套路有无关系?很值得考证一下。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胡增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11-19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武侠小说中的三晋侠踪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