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侯马盟书,见证三晋文化

   引子 不寻常的一天

  1965年深冬,勤工俭学的曲沃县农业中学的学生们,又来到侯马秦村考古勘探现场开始工作。同往常一样,黄土从坑内被一锹锹铲出,又被一车车装走,工作井然有序,甚至还略显枯燥。

  没有任何迹象预示着这一天将是极不寻常的一天。不久,一些不起眼的石头片被同学们陆续发现,在这些石头片上薄薄的一层泥土下面,隐约有一些谁也不认识的红色细小的文字样符号。出于好奇,同学们把这些石头片你一片、我一片装了起来,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些石头片是什么,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石头片不久之后对中国考古界、文化界产生的巨大震憾。

  这些石头片就是1965-1966年出土的“侯马盟书”。它见证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正是这场政治斗争,拉开了作为标志战国时代开端的“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

  “侯马盟书”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

  为什么会有盟书——

  这是晋国诸侯和卿大夫搞小团体、打击敌对势力的约信文书

  出土“侯马盟书”的盟誓遗址是侯马晋国宗庙遗址的一部分,位于晋国遗址的东部偏南,即今电厂内。1965年12月发掘时,在约4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长方形竖穴祭祀盟誓坑401座,发掘了326座,其中出土盟书的坑40座、地层单位2个,另有3座坑出土卜筮文字。

  盟书坑集中分布于遗址的西北部,竖坑大多为南北向,坑内大多埋有牛、马、羊牲之一种,并有部分坑伴出玉石器。书写盟书的玉石片,绝大多数呈圭形,最大的长32厘米,宽近4厘米,小的长18厘米,宽不到2厘米。盟书文字即是用毛笔蘸朱砂书写在玉石器上。书写文字的玉石器共5000余件,可以辨识的约650余件。其总字数约3000余字,除去重复,单字也有近500个。

  “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亦称“载书”。《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注:“载,盟誓也,盟者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加书于上而埋之,谓之载书。”当时的诸侯和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经常举行这种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取信于神鬼。

  侯马盟书里写了什么——

  盟书是赵鞅与众多本族与异姓举行盟誓的确凿实物证据

  我省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书法家张颔先生考证研究,侯马盟书的主盟人是春秋末期晋国政坛的重要人物赵鞅,即赵孟、赵简子。

  春秋末期,各国卿大夫争权斗争激烈,晋国尤为典型。侯马盟书反映的历史事件,就是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正是这场政治斗争,拉开了作为标志战国时代开端的“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

  从盟书内容反映出,盟誓成为赵鞅壮大赵氏频繁使用的必要手段,从而使赵氏最终成为春秋末晋国实力最强的政治势力。在联络团结各种力量为己所用的过程中,赵鞅不断与同情者举行盟誓。所谓“侯马盟书”就是赵鞅主盟,与众多本族与异姓举行盟誓的确凿实物证据。

  “侯马盟书”为今人展示出晋国末期上层政要的争权夺利。赵鞅作为晋国的新兴势力代表之一,为赵氏崛起,扩张宗族势力、维护和巩固自身权势,可谓费尽心机,竭尽全力。他广事结纳,联络本宗,招降纳叛。为凝聚内部形成合力,他召集同宗与投靠他的异姓,反复“寻盟”(多次举盟),以聚拢人心。

  在暴力高压下,参盟者一个个胆战心惊,向神明起誓,以包括本人在内的身家性命为担保,对赵鞅表示忠心;倘有违反盟誓者,就要全族诛灭。盟誓中还诅咒敌方使之受祸害,以求精神上的强势。盟书誓约中赵鞅强调同盟者不准私自纳室,如其知道他的宗族兄弟有纳室行为,不加拘捕或不上缴其室,就要受神明诛灭的制裁,这鲜明地表现出赵鞅在政争中维护本族经济利益,贪婪占有、搜刮民众财富的胃口之大。

  盟书与历史——

  “寻盟”反映出春秋末期整个社会礼崩乐坏、诚信缺失

  事实上,不管赵鞅及其同党如何反复举盟,信誓旦旦,但利益的血腥争夺是统治阶级的本性使然,一到面临利害权衡时,他们从私利出发就会背信弃义,反目成仇。赵氏等四卿消灭范氏、中行氏二家后,四卿内部再起纷争,拼杀的你死我活,不可开交,就是显例。

  在春秋末,整个社会礼崩乐坏,动荡不安,诚信缺失。正是由于道德沦丧,出现了大量背信弃义的言行,才需要盟誓之类来约束结盟之人,以凝聚人心,巩固内部。这就不难理解侯马盟书何以出土有5000件之多,据统计参盟人有152人之众这样大的规模,且有许多“寻盟”(反复举盟)的现象。很明显,这种道德观念上的沦落裂变,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反映。大量侯马盟书就是这一时代剧烈变革的确凿实证材料。

  从盟书中反映参盟人表白诚信要请已故先君及神明鉴察,说明其时尚存有远古遗留的普遍性的鬼神观念占据人们的头脑。不过在赵鞅的时代,鬼神观念只是一种敬畏的心理因素,是软约束。盟书中强调参盟人要以身家性命担保,才是最强有力的保证,是硬约束。

  从侯马盟书现有材料分析,其中宗盟类的有514件、委质类的75件,纳金类58件,诅咒类仅4件、卜筋类3件,鲜明地,人事方面的内容大大超过诅咒、卜篮这类与超现实鬼神观念有关的东西,可见,“轻神重人”已成为参盟人的主体意识,这反映了社会意识随着经济、政治发展有了相应的进步。

  古都之谜——

  “侯马盟书”中明示,此地是“晋邦之地”、“晋邦之中”。这揭开了一个大秘密: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就是晋国最后一个都城———新田之所在。

  晋国建国后,先后建都于唐、翼、绛。晋景公时,出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考虑,决定再次迁都,把都城迁至新田。

  当时,就迁都的问题,还发生过一番争论。一般大夫主张迁到富饶的运城盐池附近的“郇、瑕之地”,大夫韩厥则主张迁到新田,他认为新田土地肥沃、航运便利,而且民众服从教化,很宜于晋国的发展和长治久安。晋景公采纳了韩厥的建议,把都城由绛迁移到新田。其后晋国仍称霸中原近百年之久,其疆域以黄河两岸为中心,拥有横跨今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山东五省部分地区的广阔区域。

  烽烟散尽,新田的大街小巷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变迁和人们的记忆中。今天,在这五省境内已经找不到一处叫做新田的地方了。那么,古新田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直到1952年晋国都城遗址在侯马的发现,新田的具体位置之谜才逐渐被解开。此后的40多年,“品”字形古城、铸铜、制陶、制圭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墓地和祭祀遗址先后在侯马被发现,证实了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就是晋国最后一个都城———新田之所在,特别是“侯马盟书”中赫然言此地是“晋邦之地”、“晋邦之中”。“侯马盟书”正是晋国迁都到新田以后的产物,这批珍贵历史文物的发现,为确认古“新田”即是今日侯马,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证据。

  侯马盟书的书法价值——

  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古代文字中,用毛笔书写而篇章完整的古人手书真迹。

  “侯马盟书”是我国春秋晚期晋国的官方文书。朱书的“侯马盟书”盟辞文字,其风格与铜器《栾书缶》、《晋公》有相似之处,其笔法与战国楚之帛书,信阳简书亦有相同之处,但是略具浑厚风格。盟书文字的时代,晚于甲骨文,与金文时代大体相同。经考古研究,“侯马盟书”辞文书法与甲骨文、金文不相同。甲骨文字笔画多为表示“刻意”,很少有书写的“笔意”。金文有“商、西周、春秋、战国”之分,但是金文皆为范铸铭文,缺少书写的风韵。

  “侯马盟书”书法非常熟练,有的纤巧,有的洒脱,均出自“诅祝”人之手,不是一个人的笔法。有的字迹小到0.2公分,但是笔锋仍然非常清晰,可知其文字必然是用柔软而有弹性毛笔书写。

  “侯马盟书”辞文书法是古代先民创造的精美艺术品,是晋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侯马盟书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8-10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省博物院文物精萃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