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从陶寺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看尧舜禅让

   《尚书》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说:尧在位七十年,年老体衰时请四岳推举继承者。经过一番讨论,推举了鲧。尧要他治理当时危害甚大的洪水。鲧治水不成被废,四岳重新推举舜,理由是舜有盲目的父亲和不善良的母亲,弟弟又很骄傲,而舜与他们相处得很好。尧就对他进行全面的考验,结果舜比人们想像的还要有才能,于是践天子位。后来,大禹治水成功,舜把帝位传给了他。禹又准备传位于伯益,结果天下民心归向禹子启,禅让制度遂遭破坏。事实究竟怎样,下面结合陶寺遗址的考古新发 现谈谈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先秦以来禅让说与篡夺说的争执
  
   对于禅让,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有肯定意见,也有否定的说法,而且往往一人兼持二说。这样,上古时代是确实存在禅让制度,还是某些学派作为托古改制而捏造的, 便成了问题。
   儒家奉尧舜为圣贤,但对尧舜禅让传说的解释却截然不同。孔子是坚信尧舜禅让的,除了《尚书》诸篇的记载,《论语》中也有两处提到传说中尧舜时代选贤禅让之事:“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荆门郭店近年出土的楚简中,有一篇由整理者定名为《唐虞之道》的古佚文,开篇即云:“唐虞之道,禅而不专。”孟子引孔子的话说:“唐虞禅,夏后殷周断,其义一也。”另一方面他又说“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孟子·万章上》),孟子的禅让观实际上是一种天命思想。荀子则坚决否定有禅让这回事,他说:“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天下,夫有谁与让矣!……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 陋者之说也。”(《荀子·正论》)
   墨子则以禅让之事作为自己“尚贤”主张的论据而反复申述,墨家首领“钜子”之承继便严格按照禅让制进 行。
   法家认为:“古之所谓圣君明主者,……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而天下誉之。”(《韩非子·说疑》)《古本竹书纪年》中也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等类似记载。
   庄子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也。”(《庄子·逍遥游》)魏晋时期的皇甫谧重复了道家说法:“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高士传·许由》)道家或以为尧舜及禹的人格修养不及许由等人而不屑言及,却在盛赞许由等人的同时又证实了尧舜间的禅 让关系。
   近代以来,顾颉刚、杨向奎等人认为尧舜禅让是儒、墨创造并进行宣传的。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则说禅让制度反映了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情况。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和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也都主张禅让传说 是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的反映。
   现代学者王玉哲认为,尧舜禹时代正处于民主选举到王权世袭的过渡阶段,禅让与篡夺的并存正是“传贤”制向“传子”制过渡阶段的真实反映。周苏平认为尧舜禅让故事并不存在,尧舜及禹当分别代表先后主盟 中原的几个早期城市国家。
  
   二、陶寺遗址的新发现
  
   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唐尧帝都———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新发现了古城、宫殿、大墓、观象祭祀台等一系列重要遗迹。这些新发现对探讨尧舜禅让记载的 真实性提供了可能。
   考古工作者惊叹距今4100年之前的唐尧时代就存在街区屋舍、宫殿群落、祭祀建筑、墓葬区、观象台、水井、道路和仓储设施等规划合理、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古城;道路、壕沟、墙基、台阶、桥墩、豁口、斜坡、槽壁等遗迹一应俱全的夯土宫殿核心建筑;随葬玉钺、玉璜、绿松石饰件、子安贝、白玉管、天河石、骨镞、漆木器、彩绘陶器、龙盘、石磬、鼍鼓铜器等有墓龛、尸床、船棺的大墓;面积1400余平方米,上下三层的具有祭祀、观象功能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令人不解的是,文化发 展的链条在陶寺文化中晚期之际竟然断裂了。
   从目前发表的材料看,至少有六条证据表明,陶寺中期以前文化毁于陶寺文化晚期。
  1.“发掘情况表明,城址的各道城墙均被陶寺文化晚期遗存所叠压或打破”———平城墙。
  2.“IT5026、IT5126所解剖的壕沟里堆积的大量建筑垃圾中,出土了三大块篦点戳印纹白灰墙皮和一大块带蓝彩的白灰墙皮。建筑垃圾内的夯土块质量很好。……建筑垃圾的堆积时代为陶寺文化晚期,但是建筑本身很可能为陶寺文化中期。”———废宫殿。
   3.“IT5026揭露的垃圾灰沟HG8里不仅出土大量石坯剥片,而且还出土了5层人头骨,总计30余个,散乱人骨个体近40~50人。人骨明显被肢解,许多颅骨有钝器劈啄痕,其中人工劈下的面具式面颊有6个之多。经专业人员现场鉴定,这些人骨以青壮年男性为多。”———杀壮丁。
  4.“IT5126HG8③层还出土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完整骨架,她被折颈残害致死,并在阴道部位插入一只牛角。”———淫妇女。
  5.“大型建筑基址IIFJT1位于中期城址南边中期小城的祭祀区,……IIFJT1被压在③④下,两层均为陶寺晚期文化。”———毁宗庙。
  6.“M8棺内墓主人骨只有脚趾保存较好,其余均已移位,人骨不全缺失严重。……填土内还发现有一组散乱的人骨,分属不同的个体。”“M22原有棺盖板和红布棺罩均被扰坑毁坏。扰坑底残留着随意抛弃的人颅骨5个,而墓主的头骨则残留在棺的衬板尸床上。扰坑底西部斜坡上残留着被拉上来的棺盖板,伴随着扰乱的棺内随葬品玉钺1件、玉钺残块1片、玉饰品和绿 松嵌片等20余件。”———扰祖陵。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陶寺早中期文化代表的是尧或者陶唐氏部族的政权统治,那么唐尧与其继任者之间的政权更替是通过革命式的暴力手段完成的。在中国古代,要摧毁一个政权时,摧毁其都城或中心城市的传统理由是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于是就有项羽焚烧秦咸阳城大火三月不熄的记录,有董卓迫汉献帝西迁长安而毁洛阳的惨例,有朱全忠挟唐昭宗迁洛而毁撤长安宫室府廨官宅民居的劣行。百年古都就在这类浩劫中或废为丘墟,或仅剩残垣断壁,以这些城墙为标志 的政权,似乎也随之失去了生命力。
  
   三、尧舜禅让的历史真实
  
   先秦诸家无一例外地把尧舜视为天下一统的君臣关系。这种解释或不无合理之处,但也难免失之偏颇。惟有摆脱先秦观念的束缚和影响,结合考古学的最新发现,我们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把握尧舜禅让故事的 历史真实。
   首先,尧舜时期的中原处于“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策·赵策下》)的诸国林立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以来,黄河下游及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迅速崛起,大都有向中原地区逐渐推进的发展态势;北方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宜牧区分界线南移,迫使北方及西北地区的农业民族在游牧民族的逼迫下,逐次向中原地区退缩。与此同时,黄河水患也给中原地区居民带来了巨大 的灾难和威胁。内忧外患使中原地区居民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在共同利害关系的推动下,中原地区原本相互独立的诸集团最终选择了联合,迈向了政治一体化的道路。各方国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方国联盟,盟主首要之事就是“协和万邦”。考古学家在中原地区发现的满天星斗似的考古学 文化印证了文献的记载。
   其次,尧舜分别是陶唐和有虞两个方国的代表,其所直接掌控的地域是不重合的。《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佚文:“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冀方亦即《禹贡》九州中的冀州,其地约当今日河北、山西两省。《帝王世纪》亦云:“尧初封唐,在中山唐县。后徙晋阳,及为天子居平阳。”文献的考证结合考古学中对鬲等器物起源与传播的分析,陶唐氏可能兴起于冀南、晋北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南迁或南扩至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陶寺文化就是陶唐氏文化遗存,陶寺遗址即为唐尧帝都已经成为考古学界不争的事实。关于有虞氏的活动区域,《孟子·离娄下》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同样由文献考证结合考古学中等器物起源与传播的分析,虞舜部族兴起于山东,经豫东、豫中到达陕晋豫三省交界地带,在虞舜部族的西迁过程中,兼收并蓄了东夷与华夏部族的文化特色,逐渐形成了庙底沟二期文化,此后再经过数百年的变迁,逐步发展成为龙山时代的三里桥文化。近年来在山西芮城、平陆等地发现了大批规格很高的玉器遗存,是否能在中条山南麓、黄河以北这片狭长的风水宝地找到类似于陶寺这样帝王级 的文化遗存,我们正拭目以待。
   第三,陶唐氏、有虞氏不仅活动区域有所区别,而且各集团内的继承制度也都分别是以世袭制为基础的。《孟子·万章上》云:“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这段话的潜台词就是:尧之后陶唐氏集团的最高权力代表者非尧之子莫属,舜之后其子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有虞氏集团的代表人物,说明方国内部最高首领之位的继承完全是按世袭制来进行的,世袭制已根深蒂固。根据陶寺墓地的情况分析,“唐尧部族具有盟主身份的大型墓葬有七、八座,而且根据墓位排列似乎应当是同一家族不同辈分的死者,其入葬时间也不相同,或可认为唐尧 部族任方国联盟盟主的首领有七、八位。”
   第四,这种为世所迫的联盟是十分脆弱和不稳定的。一旦外部环境有所变化或内部力量对比失衡,就会打破原来的联盟形式。“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我们不妨也将古人理性化,设定其在任何时候都会对能更加满足其愿望的事情作出择优选择,作为利益单位的各部落均存在对于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以及自然资源排他性占有的欲望或冲动。因此,各部落普遍倾向于建立一种能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之条件的秩序。这无疑使各部落间的秩序目标处于矛盾对立之中,并且惟有凭借武力建立一种统治关系才有可能实现。陶寺遗址的新发现可以看出武力使用后的 惨烈后果。
   基于以上四点认识以及陶寺遗址所反映出来的灭绝行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尧舜之间的禅让是不存在的,所谓禅让,其 实是儒墨等家为宣扬其政治主张而杜撰的。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王晓毅 丁金龙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8-10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省博物院文物精萃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