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南下干部忆南下

  最近在各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南下,南下》,激起了许多南下干部的回忆。

    1949年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党中央、毛主席为了实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部署,决定从华北等老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随军南下,参与新解放区的政权接管和恢复建设工作。从山西各根据地,包括太行、太岳、晋察冀等地区走出的南下干部,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此,让我们随着几位南下干部的讲述,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编者

 

  山西南下干部进入湖南常宁

    19493月,中共太行二地委从襄垣县抽调40多名干部随军南下。当时,我在襄垣县委任秘书,也在被抽调的南下干部之中。

    42日,我们踏上了南下的征程。3日,到达地委驻地左权县,与昔阳、榆社、武乡所调南下干部初步组成了一个班子:县委书记陈茂义、县长李树英、组织部长乔懋言,我任县委秘书。

    4月下旬,我们经过集训后从石家庄出发,向南挺进。

    821日,我们到达株洲。这时,领导宣布我们第六中队的目的地是衡阳专区的常宁县。

    10月中旬,衡阳地委从军分区抽调了一个加强排,与我们第六中队组成了一支约150人的战斗队伍,并给每位干部发了步枪、手榴弹,一同赶赴常宁。

    到达耒阳县城时,地委通知县委书记陈茂义、县长李树英去开会,临时决定由组织部长乔懋言、副部长张水林、部队一名排长和我共4人组成临时领导小组,带领大家进入常宁。

    常宁县境内驻有一支自称起义的邓竹修支队。邓的司令部设在县城内,有三个团的兵力,号称3000多人。邓原是国民党军官,淮海战役时被我军俘虏,经教育获释回乡,任常宁县自卫总队队副。此时,邓竹修在县城召集各界知名人士,组织了一个“迎接解放军联合会”,说是随时准备欢迎解放军进城接管。

    邓竹修部是否真的起义?我们这支不到150人的队伍开进城去,若邓竹修是假起义,那问题就严重了。邓部虽然战斗力不强,可是人多势众武器又好,我们人生地不熟,打起来肯定吃亏。

    经过详细了解和认真分析,我们认为,邓竹修对我党的政策有所了解,特别是刚刚结束的衡宝战役,我们消灭了白崇禧3万多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邓竹修感到大势所趋,起义是上策。况且周围的衡阳、耒阳、祁阳都驻有我人民解放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进城。

    我们派人通知 “迎接解放军联合会”,说我们部队下午要进城。接着,我们进行了操练,要求进城时军装要整洁,步伐要整齐,精神要抖擞。

    那天,我们的队伍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进了城。县城各界知名人士以及市民、中小学生,在街道两旁手持彩旗,高呼口号欢迎我们。

    县城很小,晚上我们分别住在原来的县银行和县司法科的院子里。为了防止突发事件,我们武器不离身,机枪架在门口和窗户上,手榴弹打开盖子放在身边。一旦发生事变,就要决一死战。第一夜平安地过去了。每二天上午9时,邓竹修送来请柬,请我们中午赴宴,并说勿带随员和武器。去,还是不去?请示上级已来不及,我们研究决定:去!一来表明我们正义而有胆略,二来看看他们的意图。于是,乔懋言、张水林、戴天录(县政府秘书)和我4个人赴宴。入席后,邓竹修首先表示欢迎,接着话题一转,大骂国民党各级官员都是一伙贪官污吏,表白自己早就想弃暗投明。

    1020日,衡阳军分区副司令员钱潜同志带领一个营的部队,与县委书记和县长一同到达常宁县。按照上级指示,我们同邓竹修谈判,明确提出要他带头放下武器,至于下级军官和士兵,一律发给路费回乡参加生产。

    邓竹修接受了全部放下武器的条件,遣散了他的队伍。邓竹修后来被安排到衡阳专署工作。

    讲述人:崔一秀

    原太原工学院副院长 现年86

 

  告别黄河

    对于南下入川工作,我思想上起初是有矛盾的。我当时结婚不到一个月,就要与妻子别离,真是难分难舍。而且,父母60多岁了,生活不能自理,土地由别人代耕,连担水都困难,全靠村干部关照。但是,我知道,作为共产党员,个人必须服从党组织的决定。

    19498月,从我们兴县中心公安处抽调的包括我在内的6个人出发了。我们雇了一辆大马车驮着行李,大约走了七八天,到了临汾。在临汾集训总指挥部参加集训的干部约一万名左右。

    集训完毕准备出发前,有一些流言蜚语传播开来:“部队走到甘肃祁连山冻死不少人,我们走秦岭时,如果天气寒冷,也会冻死人的。”于是,有个别人装病不走了。

    出发前,在临汾广场开了动员大会,会议由晋绥分局党委书记林枫主持,接着,贺龙司令员作了讲话。他讲了进军大西南、解放四川的重大意义,我们不怕危险和困难,挺进大西南。会议上,有个四川籍的同志介绍了四川的情况,他说:“四川是个好地方,人民早就盼着咱们去解放呢!”我听了这些话,思想完全通了。

    队伍随军出发了。我们一律步行,每个人背着行李,还要带两个手榴弹,以防国民党的散兵或土匪捣乱。有时行军走到目的地,因村子小找不到住处,就在村里露宿。当时正是初秋,饿了,吃点炒面,渴了,喝点河水。

    南下干部实行军事化管理,采取部队编制,每个人都穿军装,戴军帽,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我担任一个连的政治干事。每到宿营地,我都要看同志们住在哪里,有什么问题与困难需要解决。

    19491115日,行军至陕西潼关,我写了一首诗《南下告别黄河》,诗里这样写道:“再见吧,黄河!昨夜和你在晋南相见,今日又告别于陕西潼关的岸边。你踏遍了九省,滂沱奔腾,好似解放军英勇挺进……再见吧,黄河,高山激流难以阻挡我们远征的铁流,我们将和你一样奋勇前进。”

    就这样,一直徒步走到陕西汉中地区,我们才坐上了大卡车,最后到达四川绵阳地区。

    我被分配在川北南充市的川北公安厅工作,当务之急是开展清匪反霸运动。川北地区有4万多名土匪,有的乡保长本身就是土匪头子,身上带着枪,还有地方上的乡警队和土匪配合,向我们进攻。

    我们组织工作队和积极分子,摸清乡保长和土匪勾结的情况,并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在政策的威慑和感召下,有些匪首和乡保长、地主、恶霸纷纷坦白交代他们的罪行,有的还检举揭发别人,有的土匪和被威胁受骗者坦白交代自己的情况,愿洗手不干。我所在的村子有五六十名土匪都主动交代了他们的问题,听候处理,争取宽大。我们发动群众,宣传政策,召开诉苦大会,对打家劫舍、抢夺财物、强奸妇女罪大恶极的坏分子,整理材料,上报政府,召开公审大会,就地处决。从那时起,我在四川工作了8年,直到1958年调回山西。

    讲述人:王绍曾

    原太原工学院保卫处处长 现年90

 

  艰难险阻南下路

    1949年,我在左权县宣传部工作。2月中旬,作为太行、太岳区抽调的4500名干部中的一员,我开始了南下的行程。

    我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三中队。我们先在河北武安集中学习了一个多月入城守则及接管方面的知识。424日,从武安出发向南进军。那天下着雨,我们只穿一身军衣,背着用油布裹起来的被子在雨中奋力前行。晚上到达河北磁县城南村。安排好住处,赶快生着火烤湿透的衣服。

    53日凌晨3点,我们又开始急行军,继续向南挺进,一口气走了70公里,有的同志瞌睡得边走边打盹,不时撞到别人身上。就这样,一路风雨兼程,512日下午到达了长江北岸浦口,又坐船到达南京下关码头,宿营在一个大仓库里。这时,敌人发现了我们的行踪,14日敌机就开始轰炸。有一颗炮弹落在仓库外不到100米的地方,仓库的门窗玻璃全被震碎了,到处都是腾起的烟雾、灰尘,面对面都看不清人,好在没有人员伤亡。为了保护我们,军管会紧急命令我们转移到九草山的原国民党空军司令部。当时的军管会主任宋任穷和二野三兵团的彭涛政委都来看望我们。之后,接到华东局的通知,让我们长江支队到苏州待命。713日,我们从苏州出发开赴福建。一路上,敌机又两次轰炸。而且炸毁了我们必经的贺村火车站。因为我们及时隐蔽在路旁的树丛中,所以,又一次平安脱险。铁道兵连夜抢修好贺村火车站,我们乘火车到达善家后,继续步行向福建挺进。途经闽浙交界的仙霞岭,道路崎岖、天气酷热,而且常有土匪出没,环境异常恶劣。有的同志晕倒了,我们赶紧背上、抬上继续前进,不让一个人掉队。就这样,我们互相帮助着、鼓励着,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向前。我们终于813日到达了福建南平地委所在地。上级马上给大家分配工作,我被分配到沙县县委会宣传部任干事。

    当时县城虽然解放了,可是山中土匪还很多。白天我们在大集镇上开展工作,晚上就像打游击一样,一天换一个地方睡觉。当地老百姓因为不了解解放军,也怕我们待不长,就躲着我们。我们想办法接近群众,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搞土改、镇压反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王 整理

    讲述人:石海泉

    原山纺党委书记 现年82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0629;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7-15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