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唐代太原称“凤城”

  唐代的太原 (晋阳)称为“凤城”,我最早是从唐玄宗李隆基的一首诗中知晓的。李隆基于开元十一年(723)巡视太原,写过《过晋阳宫》的五言长诗:“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俯察伊晋野,仰观乃参虚。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诗中的指向明确具体,把太原“城池”,比喻为飞翔的凤凰。唐代,太原的城市建设正在鼎盛时期,横跨汾河,连城三座。西城的建筑经历代,特别是东魏、北齐和隋唐时期,不断增筑,宫阙宏伟,苑林幽美;在汾河之东,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展筑原北齐太原县城,建起一座同西城差不多大的东城;更有特色的是武则天在位期间的天授元年(690),在汾河之上“跨水联堞”筑起一座中城,把东西二城连结起来。那时,整个太原城东西长12里,南北宽8里又232步,周回42里,共有24道城门,规模宏大,结构奇特,十分华丽壮观。如果把中城看做腹部,东西二城看做双翼,太原城的确如振翅翱翔的凤凰。

    虽然这首诗把太原城比喻为一只华丽的凤凰,但只可以看做是作为皇帝的唐玄宗,对他们大唐王朝发迹之地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以及作为诗人的李隆基的浪漫情怀和艺术想象。是不能作为太原称为“凤城”的直接依据的,只可作为旁证。

    虽然之前我也以“城池凤翔余”这句诗为标题,写过议论太原是“凤城”的文章,但也只是随便说说,谁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不料太原称为“凤城”的确凿证据还是与我不期而遇了。

    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我和魏、郭二同志参与了晋源区碑碣普查,在文物旅游局分管这项工作的小赵带领下,按规程循序渐进,先对碑碣进行拓片。我们完成蒙山塔林的工作后,于510日转战到古太原县城文庙。这里存放着一批近年在晋源西边山一带出土的古代墓志铭。

    在一块唐代墓志铭上,“凤城”二字赫然出现在眼前。墓主吴承宗 “春秋五十有八而薨于太原。”他死后“葬于凤城之西龙山之侧”。太原(古晋阳)城之西的龙山根下,背靠西山,面向平川,汾晋二水从前面流过,“风水”极好,历代就是死者的安息之所,有着大量墓葬。墓主的下葬时间是 “大历年岁次壬子十一月十一”。“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岁次壬子”为大历七年,即公元772年。

    接着在另一块墓志铭上也发现了“凤城”二字。这位墓主姓什么,正好墓志上有缺损,难以辨认,但名字为“希”。墓主的原籍在晋南,从他的祖上起就来太原当官并定居,“因官播迁,今为太原人焉”。到了他这一代,就成了太原人。他在唐开元年间,曾任天池主簿,唐大历十二年(777)七月廿五在太原逝世。他死后,于“其年八月十七,出窆于北京西五里”。以下说的方位更具体,“左距凤城,面晋祠。”唐代武则天天授元年(690),诏置晋阳为北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称北京,当时的北京即太原(晋阳)。他所埋葬的“北京西五里”,也在今晋源西山一带,左侧是“凤城”北京,面对的就是晋祠了。

    从这两块墓志铭上的记载,结合墓主埋葬地,也即该墓志铭出土之地分析,在唐代,太原(晋阳)城称之为“凤城”确凿无疑。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00621;本文作者:李海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7-15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