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古交市武家庄文化古迹简介

  编者按武家庄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以及人文景观众多,不仅有傲视千秋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人才辈出,有许多名流千古的历史名人,可谓人杰地灵。镌刻着武家庄文明的深邃璀璨,积淀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武家庄有着发掘历史文化的优势,有着可供开发旅游的资源。下面我们撷取武家庄历史文化古迹部分,以飨读者。

    建村溯源

    狐突故里狐家堡——乃现在的武家庄,是夏商遗址,西周至北魏前称“狐地或狐家堡”,北魏改筑成“马栏城”,与“狐家堡”并称。“马栏城”属政府行为,为官方称谓;“狐家堡”为百姓称谓。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至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龙山县,为龙山县县治所在地。百年后,竞争过交城县县治所在地,改筑“卧虎城”与却波村(今交城县)新筑“卧牛城”对抗竞争,竞争失败,仍称“狐家堡”,明代改称狐家庄。明末将狐家堡改为武家堡,也称“庄立”。南门楼在大明嘉靖年间修缮时,上方镶有一块扇形《尚义堡》的石匾,当时堡内有知县以上的官宦多人,加之堡内社会秩序优良,人民安居乐业,官府赐给该堡《尚义堡》之匾。意思是该庄是书香村堡,官宦之乡,居民品质高尚。此匾相当于现在政府授予“精神文明村”匾相同之义。进入清初改称武家庄。

    武家庄遗址

    (武家庄村西北约2000米夏商遗址)位于屯兰河北岸坡地上(西窑上),残存面积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4米,采集有夹砂灰陶绳纹鬲和绳纹蛋形三足瓮等残片。

    20081217日,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太原工作队的考古专家一行十人来村考古普查时,在西窑上遗址处见到两块陶片,专家认为此陶片系二至三千年之间的残块,足证武家庄村历史悠久。

    崖窑遗址

    村西北有一条深沟叫水饮沟,崖窑遗址在沟的中腰部。它前临悬崖峭壁,背靠高山峻岭,地势险要,乡民俗称“崖窑”,崖窑是由许多窑洞组成,开掘在相连的三个山头的坡面上。崖窑分几层,现在可以窥见上层有九个窑洞,三个山头共有27孔窑洞,三层在八十余孔窑洞,长度约150米。据传说有的洞还可以从原梅家沟旧村出去挑水吃,还有的能与武家庄村里的地道连通。现在地洞走向、深度大小有待进一步考证。崖窑内弯曲,不等还有抹灰的房舍、灶台、石磨、碾子纵横交错,互相联通。各个洞室大小不一,高一般两米左右、宽五米、平顶、呈梯方型制。窑壁有近似汉代工具切削的痕迹,今查此窑史无记载,但依据民国年间绘制的一幅交城县地图和调查表明,在古交地区所知的236个村沟峁地名中仅得于放牧的就达50余处,占到总数的20%。毋庸置疑,“屯兰、马兰”二名,俱因“桐马官”而得名。西汉初、汉帝即于晋阳置马官,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马官为桐马官。考汉代马厩育马万匹,卫青征服匈奴,专程买马与太原。可想古交当时牧苑只大,全境之马及牧员均为马官统辖,马街分置与马栏城,马栏城故址在今武家庄一带,武家庄有一地名叫马道立,据传是过去骑兵驯马射箭的地方。该崖窑始建筑应不晚于汉朝。叙述中的地道,均离地面610米左右,据武氏家谱中所叙“筑城凿池,以防乱年饥荒”这也是历史的见证。崖窑为古交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城门楼

    东城门楼座楼落在正街东端,台基长宽各为10米,座西朝东,下为石条券门洞,分里中外三部分,里洞宽29米原高约有6米(现高33米)中洞用五个单孔沙条石合并而成有14米宽,宽26米。中洞内侧上部嵌一门管杉,城门轴孔用2厘米厚铁板固定在门管杉上,铁轴孔内径13厘米,中洞外侧顶部嵌有一块扇形石,上有“狐家堡”三个字,年代不详。外洞南北两侧有砖券耳洞,耳洞宽15米,高2米,深2米,耳洞为天井,置木梯供上下城墙平台用,平台南侧建有钟楼一座,北侧建鼓楼一座,中为关公殿。关公殿面阔三间,内塑“关公像”,例外还有好多铜佛像,大的50厘米,小的30厘米均在民国初丢失。旁边立有“狐皇后碑铭”一通和数通公德碑。紧连东门耳洞为两眼石窑为老善爷住。

    出了东门约20米处有戏台一座,也是出入东门的必由之路,台上演戏台下行人,1950年后只能小孩爬行到后来逐建拆除,有遗址。连接东门北侧城墙上自然生长一颗大榆树,(白二谷来窑口处)四个大人才能勉强抱住,树令在三百年左右,1954年采用活树解板分段方案分解了老树,当时供给国家使用称道板。

    古城墙遗址

    武家庄是古交最古老的城堡,也是古交市现存基本完好的唯一一座城堡。鸟瞰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堡,形如卧虎城。坐北朝南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前临屯兰河,东西两侧有东沟水,西沟水,城堡周长一公里多,如今荒颓了的夯土残墙,两个烽火台依然分布在主靠山两侧,实属历史遗留文化,却鲜为人知。

    东西两侧城墙:城墙宽约7米,高6米,外侧均为石墙,内侧为土,大部分城墙土早被挖土毁坏,少部分在1982年村修理石坝时拆除(白树何院东墙为原东门连体城墙)。

    南城墙为二层石墙,石墙外挖有城壕,壕宽5米,深4米,墙高3米,石墙内侧为土(武三毛院内还遗留一截石城墙。今日城壕已建成大马路,城墙上也建起了民房 (但今还称城壕)。

    北城墙,因城依山而筑,北宜围绕北部建筑而筑城墙,故依山东西两侧山棱而筑(人字形)将山体正老坡也围在城中,城墙宽3米,高5米,底部4米为土城墙,土取于山后红胶泥,城墙上部一米为砂石片(今还遗有一部分)防止雨淋。烽火台两处每个宽3米,高6米,今在其四周进行了石料加固。

    城堡街道分布,街道宽阔平坦笔直,规划为四大街、八道巷、西街、正街各宽36米,南街宽26米,东关街宽24米,正街和东关街各长200余米,南街长约180米。

    石佛堂

    原石佛堂娘娘庙座落在武家庄村东约500米处的桑尖坪北坡脚下,始建于北魏(附原照)。有早期人工开凿的一处高3米。宽5米,深4米的石雕建筑物(古称一块石头建下的庙),石质腻法,纹如肌理,,雕刻粗糙。当地称之为“石佛堂”,堂内雕有一佛九菩萨,头部全毁,余尚完好。从神像服饰衣纹来看,雕刻手法粗犷刚劲,就其风格来看,是北魏时期的雕刻物。原有山门,正殿、钟鼓楼、观礼台。台前院边还有两颗粗大的酸枣树,正殿对面有戏台一座,可惜在马兰矿建设中被炸毁。代代流传的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为花儿会,会期三天,唱戏助兴,但因庙毁演出中断,但一直至今还有人在遗址上祭祀。

    2006年春天,村中的高龄老人看到群众到石佛堂旧址上祭祀很不方便,自发地组织起十余人倡导重新修建石佛堂庙,并举荐武金海为经理,工作人员有李海魁、武效忠等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筹划于当年6月奠基动工,正殿的一期工程年内基本完工,石佛堂也建成。2007年春,经理武金海不幸辞世。又推荐李海奎为经理。开始修建东西厢房和耳房、看台、坝堰和台阶,此为二期工程。大殿建筑宏伟,雕塑可观,雕梁画栋,壁画美观大方,引人瞩目。2007320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晋剧助兴,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一片欢声笑语,给节目增添了光彩。

    2008年春,在党支部、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召开各种座谈协商会到处筹集资金,在马兰矿、马兰矿选煤厂和企业家武海明的大力支助下第三期工程开工,建有戏台、钟楼、鼓楼山门、大门、照壁,这一宏大的建筑,经过一年的建设基本完工。但扫尾工作还得下一年进行。同时进行了美化和绿化。

    预计还有第四期工程,就是戏台院内的东西房的建设工作,拟东西房各建10间,用于解决住宿、办公、游览室等活动。此工程全部竣工后,也是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新建石佛堂洞采取原石佛堂洞的样式建置,雄伟壮观。佛阁内供祀有:正面、释迦牟尼佛;东位:东方琉璃药师佛;西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商唐寺

    据传,在大城沟内的商洼塔曾建有一寺叫“商唐寺”(商代建筑,唐代维修扩建),寺内住一僧人。有一天,来了一个江洋大盗,把僧人杀死,冒充僧人住在寺内,经常出来打劫过路客。某日,一个武艺高强的过路客经过时,将假僧人打跑。过路客发现由于寺庙建在森林深处,不易发现,所以路人易被劫杀。于是他一把火将寺焚毁。在20世纪40年代曾有人见过寺庙铸钟。此寺应再进一步考证。

    闷楼和西门

    闷楼座落在通往西门的街北冯湖的旧院内东南角,现在的大门处。整个闷楼为砖结构,楼式4层,高约30米,正方形、冯湖在20世纪70年代拆除改建它用。西门建筑毁于明朝期间,式样小于东门。

    西街市楼

    建在西头街中间的市楼一座,据传是唐建筑楼高20米,楼基长10米,宽8米,下层为石条根基,砖券洞,门洞东侧中部为转券小洞,洞宽093米,高16米,洞内筑天井,内置大梯供上下楼平台之用。上为木结构建筑二层,均系插肥垛斗,兰砖砌墙。二层与三层之间用木板隔置,上下楼均为木梯,四角挂风铃,二层供真武爷塑像,三层为药王爷塑像。建筑雄伟壮观,是城堡中最高大,壮美,亮丽的一景。20世纪50年代末,贫穷落后的条件下拆除改建其他建筑,古建筑的拆毁实属遗罕。

    地道网

    相传城堡内地道纵横,证实地道的发现地有四处,正街原李爱通院,大巷武绞大家院、南街原胡兰清东房房基下,城墙花马福林家院。

    曾在1964年南街与大巷交汇处胡兰清家盖东房、刚建新房地基突然塌陷,东房倒塌,塌后在众人的帮助下决定再建,从塌陷坑内取建房材料时,发现下面有大型的地道洞口,兰清的哥哥胡收秋亲自下洞进行了观察,一条通向北,一条通向西北和一条东北至西南方向的主地道,地道深看不到另一端。当时本村给胡兰清建房的李二娃也下了地道进行了察看,他走出几十米,因黑暗而返回,他发现地道宽约2米多,高约16米,也许是多年河水淤积变浅。

    西南的地道通向 “大井巷”,上世纪五十年代水井中中部塌开一口子,维修时发现,系早期封闭洞口石塌开。大井直径3米深20多米,辘辘打水。离大井约50米处的马长大家院还有一口小井。

    城堡内发现塌陷处有武石头老院、武新中院、康二巴院、武桂林老院大巷内、郝所则院、东门外城壕等地。

    1973年毛泽东主席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指示下,村内在东门外挖地洞时,武拉弟在东关通向张家塔方向发现过古地洞 (武成明院外附近地下)

    据传说城堡地道与崖窑是联通一体的重要部分,崖窑通过张家塔武家庄城堡贯通,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一发现有待考古专家论证发掘。

    七郎庙

    紧连东门南侧的七郎庙始建于明代,重修于乾隆五十九年,根基座落在古城墙址上。七郎庙正殿三间坐北朝南,内塑七郎爷像(正殿现存)。七郎爷即古交阁上乡西仙洞者,先唐初一隐君子,坐化于此,传说每当干旱之时,人们祈祷无不灵验,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为武家庄古节,由于路途远,特别是隔着汾河,请神人员到达西仙洞,七郎爷往往被别的村请走,多有不便,明代村民集资修建了七郎庙,庙前有戏台,遗有石碑三通(残缺不齐)。

    七郎庙西侧为钟楼,名为“静夜钟”相当学校晚上的熄灯铃,在村规民约的规定中,到晚上一定的时刻敲响钟后,家家户户熄灯休息,大街小巷禁止一切闲杂人员活动,整个城堡安静下来。

    战国铜剑

    据传,战国时期的晋国,晋献公的宠妃丽姬欲立其子夷吾继位,狐季姬也欲其子重耳继位。狐季姬为儿子的安全,将重耳藏于外公家居住,丽姬密派一老臣查找重耳的下落,并赐铜剑一把予以处置。老臣来到狐家堡,看在狐突的面子上,劝重耳出逃,自己爬上山梁将铜剑掩埋,然后自缢身亡。

    1985年,村民张载庆在城墙岩一带耕种土地时,发现此铜剑。剑身长38厘米,柄85厘米,其子张富财将此剑献给古交市文史馆存藏。经鉴定属战国铜剑,为三级国家文物。这一铜剑的出土是历史的有效见证,足证晋文公的外祖父狐突的故里是狐家堡。根据这一历史的证明,狐突是武家庄人士。

    据“交城县志”载:“狐突事古晋阳西境人。”古晋阳的西境系指古交汾河谷地以南至狐爷山周边的广大地区。另据“阳曲县志”傅山先生“重修狐神庙碑”文和明代嘉靖元年狐爷山“重修狐公庙碑”文及其它文献记载,狐突是交城人氏,这与“狐突事古晋阳西境人氏”是一致的。因为在唐天授二年即公元691年至1958年区划变更以前,古交汾河谷地以南至狐爷山周边的广大地区乃是交城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城门

    南城门座落在南街西头和西街的交汇处,始建何时,只有传说待考,城门地基长19米,宽126米,坐北朝南,下为门洞,分里中外三部分,中部为沙石条券洞,里外用砖券洞,中外洞宽24米,内洞宽28米现高3米(原高可能为4米),当今由于屯兰河淤积严重影响南门出水,也淤积一层,石洞顶部镶有“尚义堡”三个大字(大明嘉靖二十四年修缮时立)。石洞内设置城门,门扇外侧铁皮包装大蘑菇钉密布,上部中为正殿、硬山顶插肥垛斗出檐露明柱,长91米,深104米。面阔三间,前有廊为观礼台,外砌砖栏,正殿分前后两部分,前面为龙王殿,后面为高台演戏。东西有耳房供演戏使用,西有楼门台阶供上下行走,东南角有钟楼一座,挂钟上铸有石佛堂寺锺记千斤,明万历四十四年八月十五造(1616年,国家三级文物,钟周长313米,高13米,八耳,内顶部留有6个圆孔,龙头相背穿孔悬挂)。城楼高台原存放有栾架18件,可惜无人经营,早损毁。

    出了南门有戏台一座,坐北朝南,离城门20米,下为过道和台基,上部为戏台,南墙过道为砖券口,突出南墙50厘米,象征虎牙。南墙有二个圆气孔(象征虎眼),演戏时木板横跨过道。南门洞口和戏台中间有一灶壁,(象征虎舌)。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武家庄主靠山山顶,是古交市内独一无二的古建筑,始建于明代。二层建筑,座北朝南。日本侵略时受损,“文革”中摧毁。

    2000年,村民集资在原址重建,台基长20米,宽13米,下层为文昌阁,内塑文昌帝君童男童女书童等,二层为魁星楼、内塑魁星爷等。重建后的文昌阁,琉璃瓦顶,气势磅礴。文昌阁的修建,不是那个村有钱,便可兴建。据崇祯《嘉兴县志》卷一五《里俗·岁时所尚》“二月三日为梓潼帝君诞,士子家设牲醴祀之。”士为进士级别,考取进士的人家才有资格供献,文昌神的由来,《史记天宦书》的记载较为古老。该书指出:“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孝经援神契》语:“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辅拂并居以成天象,故曰文昌。”道教在宋元间把四川梓潼神附会为文昌帝君,除地方守护神的性质外还具有预知科举仕进的功能。村中共建意味着出过多名进士、大夫、举人、出过大批秀才、监生、贡生等文人、文官(武家家谱为证)。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兴建。古往今来武家庄培养出县级以上的高级干部多人,历史证明的确人才辈出。

    文昌阁现有石碑三通:一是建文昌阁碑、二是功德碑、三是为“远观”。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7-1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