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2009年山西诗歌创作简述

  2009年是山西诗歌收获颇丰的一年。博客互动产生了编创之间的全新审视方式,而集体创作展示无疑是这段时间里一些编辑乐于频繁操作的手法,无论流派意义还是地域意义上的划分,山西诗人很大程度上开始受惠于这样的展示。受近期几次举办全国性诗会的影响,一大批网络时代开始或重新恢复诗歌创作的山西诗人逐渐被媒体认知并接受,在新鲜血液的带动下,当代山西诗界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从各个方面获得了重要收获。通过对这一年刊发作品的大致了解能够发现,无论是从诗作的表现主题、创作手法、探索技巧,还是诗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变化的自觉性上看,山西诗歌的整体水准无疑是比较高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其影响会更加重大。

    乡野现实的全新表述

    创作人数众多的长治诗群作品时常能在各种文学刊物上读到,这一整体2009年下半年的标志性收获便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太行诗丛》,其中包括郭新民的《一棵树 高高站着》、金所军的《纸上行走的瞬间》、姚江平的《这些草》、吴海斌的《羊皮书》和王太文的《几块崖石》五本诗集。

    作为长治诗群的领军人物,郭新民的诗作以其一种与生俱来的厚重坚实赢得尊重。诗集所纳作品创作时间跨度很大,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最近,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诗人的写作风格。这本诗集的核心部分是对历史的讴歌、对乡村的赞美、对人类灵魂的守护,诗人的笔触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表现出一位诗人追随理想俯察世间的襟怀。

    金所军一直被《人民日报》、《诗刊》等关注,上半年发表诗作众多,诗集《十年又十年》列入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西安20095月)参展作品。长期以来,乡野一直是他不曾遗忘的诗歌命题,他用打磨得十分简练、生动的语言为之记录、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永远结合着乡野的广博,并在不停的回望中通过距离的变化,思考、揭示着生命意义。

    姚江平的诗作一直有着宏大的乡村叙述背景,树、草、蚂蚱、花、鸟巢、玉米、村庄、灯、小河、风、叶子、院子、异乡人、乡村教师直至父亲母亲,都能够引发他的诗情。

    《诗选刊·下半月》今年第一期推出了“原平诗群”集体展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活跃于山西文坛的这一批诗人,经历了数十年的由集体写作到个体岗位式写作,再到网络时代的视野写作这一不断蜕变的过程,影响、吸引、团结了相当数量和相当质量的各地写作者,使得今天的原平市成为继长治市之后的我省又一个诗歌重镇。同时,当年普遍原初、质朴、相似的对乡野生活的歌唱赞美,在诗人们长期自觉的思索、训练和学习交流中,逐渐手法丰富、形式多样、各具风格起来。

    如果说对于诗歌的贡献,雷霆拿出的是他的“官道梁系列”。相比较早时的作品,这一系列在表述上更为从容、真实。当年那种由意象生成的抒情转而为更深层次的体察,因此,今天捧出的土豆、玉米、老酒、蔓菁、泥土以及山水燕子等等,散点透视般出现在诗人的沉思状态中,消除了当年的幻象成分,而成为人到中年某种惘顾里鲜活的实证。“官道梁”展开了雷霆对乡野现实的历史记录,点点滴滴,搜索殆尽,最大程度地做到内心的依附。

    赵泽汀的变化在于获取更大的真实。从目前的诗作可以发现,唯美的感觉正在毫不留情地消失,一些诸如用对传统物象的关注转化生活现实意味的习惯手法几乎被捐弃,直面人生、直面生活中的种种残缺,在他最近的诗中不断掀起内心狂澜。有时候,他用使物象冲突的办法表述自我愤怒或不安,在重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要么剥离出一处镜象,要么预设一种尺度。

    似水流年的智性观照   

    2009年山西诗歌界组织了两次比较大的民间采风活动,即北国诗人写南宋活动和八省市诗人山西行活动。本着了解山西、反映山西、歌颂山西,描绘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生态保护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诗人们走访长治、大同、右玉、朔州等地,写下篇篇诗文,并于下半年出版《北国诗人写南宋》和《秋天的颂词》(北岳文艺出版社)两部作品集,分别在各地举行了隆重热烈的首发式。这些活动的最大收获是,一批成名已久的诗人借助网络回归群体,在采风中激情澎湃,源源不断地交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新作。可以说,网络还有相关活动或许只是他们复归的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里不泯的诗歌热情愈燃愈烈,日夜召唤着他们。

    雪野近期的诗作变得内敛沉稳,诗人将自身对历史风物的种种体悟用以作生命反观,往昔的张扬之力转化为理性潜思,那些标志性的暴力语言和童话语言在时间的作用下消除着对立,逐渐生成一种隐忍而更加开阔的气韵。

    柴然早年的诗作就具备着惊人的才华,2009年下半年以来,诗人不少旧作浮出水面,被《诗选刊》、《五台山》、《惊蛰》等刊物选用。深受西方诗学影响的他在创作中不断实践诗章的全新架构,尽管和山西很多同时期的诗人一样,他诗歌的着眼点也在具象的生活本身开掘,朝向自身可感的环境起笔,但重视并探索运用诗歌的技术手段,一直是他有别于其他诗人的重要地方。

    2009317日开博至今,李坚毅共创作诗歌200余首,博客发出近200首。令人惊讶的是他爆发出的创作热情以及乐于交流的激情,较短时间内,他在 《诗选刊》、《山西文学》、《九州诗文》、《五台山》、《惊蛰》等报刊发表诗作约80首,诗人关于山西历史风物以及动物物语的系列诗作受到广泛重视。

    刘文青是一位内心很丰富的诗人,他的身上具备着作为成熟诗人所必需的一切:温情、敏感、想象力、创造力、永不言败的信心等等。在刘文青众多的诗篇里,在幻想和现实之间游走,从各个角度理解生命的意义,寻找冲破思维禁锢的道路,是一个稳定的表述中心。

    谭曙方选入《秋天的颂词》一书的《夜半木塔风铃响》、《车过金沙滩》两首,依然保持着诗人早年的风格。在现场感觉的搜寻捕捉下,人生洞察力与历史概念实现了一次较为完美的融合。

    张祖台坚持诗歌创作是比较久的,从诗歌源于生命本真,抒情从简从朴的角度看去,他和温暖的石头所主张的相差无几。他的诗作暴露着人生机智的痕迹,这一点,他比温暖的石头更乐于制造诗歌内部意义的冲突,也就是说,他喜欢用拉大意义反差的手法作一首看上去简单的诗。

    时代万象的个性映照   

    在众多发表我省诗人作品的报刊中,《黄河》、《山西文学》、《山西日报》以及《五台山》等本省报刊所占比重相当大。特别是《黄河》杂志,利用网络建立起自己的作家诗人圈子,从博客所提供的更多作品里优中选优,使得为数不少的诗人通过这些平台被读者所知。网络发表难度的消除,带来了创作风格的多样化;而传统纸媒的再度发表,在择优汰劣的同时为越来越多的诗歌写作者提供了指导文本。纵观这些作品,所涉诸象,各具风采。

    吴笑冬是较早就进入自觉写作的那一部分诗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直到今天,较为漫长的时间里,他的创作目的一直从属于内心创新实验要求。诗人实践着自由选材自由表达的快乐,在他笔下,任何事物、事件、事情都可以入诗,并且通过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做到准确、不俗、畅快淋漓的表达。

    阎文盛是跨文体写作的默默实践者,他的诗作有小说空间的建构,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观他的作品,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经历的重视培养出他特有的挖掘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细腻、委婉、略显伤感的风格。《祝福的诗》展现了长期训练的语言控制力,是具有宗教意味的断章。

    闫海育对于诗创作的兴趣出自多样尝试的动机,通过诗作,他表现着对身边现实事无巨细的观察,以及按照自我方式分析讲述的某种适意。特别是近期进行的用诗歌为山西诗人立传系列,努力做到对不同诗人及其作品风格气质的准确把握,无疑是他对自我潜能的巨大挑战。

    从语言的古典唯美倾向上看,郭新瑞具备了运用诗歌改造生活事实的天分。在《黄河》集中刊发的7首诗作中,美的表述对生活阴暗面的修饰乃至遮盖十分明显。对内心情愫的陷落式的感觉表达,形成了个人的独白状态,并以私密的情绪阻止着更进一步的阅读交流。

    无哲刊于《诗选刊》的组诗《母亲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达着对生命中无法抹去的乡野一种血缘式的感恩。这是一首具备了长诗立意及结构的组诗,诗人将生育自己的母亲与家乡的黄河相揉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层面、多手法地展开内心,气韵不凡。

    诗歌技术的多种探触   

    建立在展示、交流意义上的诗人博客无疑是赤裸裸的,技术层面的比较比任何时候都要直白,泥沙俱下,痕迹明显,加上网络的某种随意性,一种原本属于诗人自我私下的训练过程更频繁地暴露于个人网页,并且通过不断的诗人与诗人之间的直接对话,逐渐廓清或者深入着越来越多的诗学问题。而对于一首诗,报刊的选编者固然存在综合判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上过于简单甚至看不到丝毫努力的作品多半会受到本能排斥。由于较长时期集体沉寂的原因,山西诗人在技术层面的浸淫普遍成为一种习惯,这也使得不少诗人的作品一经刊发便引起较为广泛的重视。

    金汝平近期的创作主要是散文诗。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践,他的作品触角所伸更广,风格更为淋漓豪放。在意象的选择使用上,诗人有意识地大量采纳曾经怀疑和排斥的那些,从而为自己进一步的开阔奠定了基础。在他的作品《阴的无形之力》中,在坚持自我风格的同时,使诗句较之以前清晰度更高,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多元。

    薛振海苦心经营着自己的诗歌体系,除了不断地尝试诗作的新角度、新方法,还在理论层面及时提出对于当代诗歌的种种思考。诗人所作的努力意在保持躯壳的灵敏度,即在灵魂的观照下出入世间的肉身记忆能力,因为这些代表着语言的内驱力。对于人在片段中或某个独立特殊的场景中的内在观察发问,成为此段时期诗人比较热衷创作的一个主题。

    温暖的石头具有自己相对成熟的诗歌理念,他的作品忠实于原生态主义的实践。长期以来,他一直倡导“做诗歌的减法”,强调本能,强调语词的原初意义,而把那些修饰的词从作品中剔除出去。这种记录同时又是叙述的手法其实逐步唤醒的是隐性的篇章。

    赵树义从网络重回诗歌创作不久便奉献出100首《无题》,这一批混合着诗人人生经历和哲学思考的抒情诗作,从形式到内容都给人以比较新颖的感觉。赵树义的汉字系列无疑是2009年山西诗歌一个重要的收获。由近百首诗作组成的汉字系列围绕同音异义这一核心,选取汉字作解读,在大反差或者不相关中搜寻诗意所能及的脉络进行构建组织,筑就诗中世界,形成诗作内在张力,传递出不同寻常的美感。

    同样属于借助网络回归诗歌的一分子,温建生擅长将某种感觉、某种意念迅速转化为诗作,他的作品多临屏写出,有着天生的保持整体感能力。完全可以把他归入灵性写作一类,而他所掌握的技巧更多地源自他对人对事物的洞察、预判。他把交给《山西文学》发表的一组诗命名为《影像志》,其中对自身的某种拷问被纳入纷繁迷乱的外部世界,从而又带上了寻觅自身意义的命题。

    女性世界的多重入口   

    2009年山西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是一大批女性诗人的崛起。尽管这似乎是一种网络时代的必然,然而山西深厚的文化背景、绵长的文学传承、鲜活跃动着的写作环境,无不给予她们滋养与启迪。加之较长时期内山西作家潜心创作的惯例,使得她们厚积薄发,一旦时机成熟便势不可挡。这批女性诗人从诗歌写作意义上,通过个人风格、手法、关注层面等等的不同,迅速丰富着作为女性文学在山西文学中的内涵,同时以积极、自信、健康向上的态度为广大读者开启了进入她们世界的多重入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象愈显明晰。

    2009年下半年可以说是王慧琴脱胎换骨的半年。移居北京,特别是很快融入京城诗人社会之后,王慧琴的创作有了质的变化,诗人在较短时间推出一批散文诗作显示出个人浑厚辽广的风格趋向。与诗人加入北土城散文诗创作群有关,也与诗人视野的开阔促动了内心冲破感觉局限、追求多种变化的要求有关,大量篇幅落题并立足于历史文明,《阳光照耀北土城》、《木兰围场的秋天》、《废墟上的抒情》系列散文诗令人耳目一新。

    小鱼摆摆的身份很有趣,2009年第7 《五台山》山西诗歌专号里为她设了席位,第8期《诗选刊》河北青年诗人作品特别专号不仅将她列入,还邀请她参加了会议。籍贯河北,大学毕业后来并工作生活的小鱼摆摆似乎只有在网络上才能消除了地域界限。本名于庚的她颇得天趣,诗作依从自然生发,挥洒自如,意味十足,耐人咀嚼。

    丛林的抒情十分干净。乡野向她展现的完全是容纳的意义,诗人只是在这一方天地内部自由吟唱,她的所思所感,所采用的语调和字词,都是积极的、轻盈的。即使是对现实无常、生命端点的涉及,她的表述也体现出及时收敛的长处。

    麻笑燕逐渐显示出她灵性写作的潜力。她的诗作将已经奠立的乡野生活大背景植入大文化概念,通过对中国历史的一些局部体验表述,表现出一种相对厚重的创作风格。她不断完成着的 “博物馆系列”,可以被视为对记忆中乡野内容的不断赋形。她的敏感以及紧抓不放的语言直觉,使得几乎每一首诗作都充盈着瞬间意义,从而带来阅读的新鲜感。“博物馆系列”的持续添加,也是寻求乡野多义的过程,这样的作品使得她进入青春诗会的阵营。

    赵襄敏所采用的是回忆、想象的复合体,她的组诗《侯家巷8号》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试图重构理想时代的文本,在相对规整的形式内部,每一个过去的片断都得到更为广义的解释,而大量虚拟对话的使用,在尽可能还原当初实景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嵌入着一个又一个“他境遇”、“他场面”,成为带有戏剧痕迹的一部作品。

    裴彩芳基本属于那种以创作为主,并把网络当作主要发表阵地的写作者。在伊路青鸟、清露挂月的名字下,是不断贴出的大量诗章。这些体例、水准始终保持同一的诗作被她命名为散十四行。在一篇评论文章里,我这样感受她的“散”:“‘散’成为一种夸张、放纵着的语词手段,借助如是手段,记忆、感觉、情绪有效地组织起来,混合着天性以及训练走向惯性,形成作品。它们有效地规避了诸多诗学问题,成为极端个人的品质的一部分。”

    陈彬的诗作交织着当代社会的多重光影,呈现出一种女性特有的冷峻。在这些作品里,倾述的欲望控制于理性,推进诗行的主要是道德化的现实逻辑。因此,她的诗作指意非常明确。

    十多年之后,任琳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诗集《风中的羽毛》。翻阅这本厚厚的作品集,玩味诗集的名字,感觉这位创作多年的诗人下笔越来越难以轻盈,相反,那些诗句感受着来自生活各方面的阻力,仿佛羽毛在风中努力做到独立自主的飘行。任琳书里令人过目不忘的句子不少,特别是在描写自己工作多年的荷叶坪风光时,抒放自如,具有相当的水准。

    爱尔兰诗人希尼曾经指出,艺术作品总是将历史记录提升为一种不同的力量。在这里,属于个人的经验、记忆、潜在能力连同占有的材料,通过诗歌艺术的实践,最终将会产生值得我们期待的时代精神,而且,也是个人品质的重要构成。

    2009年山西诗歌创作简述,难免有遗珠之憾。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00208;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4-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