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消失的村庄——东岭村

  我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居住的东岭村里度过的。东岭村是万柏林区王封乡的一个小山村,只有二三十户人家。这个小村向阳,在正阳弯弯,群山环绕,是个闭塞的小村庄。与前西岭村、后西岭村隔沟(黄厂沟)相望,对面是座松山,松树林郁郁葱葱,一年四季空气清新怡人。一到冬天,松树林随着刮风声,发出“嗖嗖”的响声。那声音很怕人,特别是在晚上,更是让人怕得出奇。一

    这里的村民勤劳、纯朴、憨厚。冬天,本是庄户人农闲的日子,但在东岭村,除有少数老人们围在火旁谈一些趣闻轶事外,年轻的后生都要去黄厂沟里担炭。来回大约五六里地的路程。担一趟炭要出一身汗,往回担是上坡,想要换肩或休息必须要到路宽一点儿的地方。有个村民叫拉元,他担的箩头又大又宽,一天要跑四五趟才肯罢休。他们要趁农闲担下一年烧的。忙碌的还有妇女们,她们做的是簸捡粮食磨面的营生。我的三老娘有两眼窑洞,分里外间,里间住人,外间安一石磨,全村人的米面加工全靠这一石磨。磨用一头小驴拉,驴带眼壳壳,用绳子从龙头上拴到磨杆上。驴围着磨盘转出一个驴道,各家磨完面都要清扫磨道的驴粪。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帮助大人们拾掇簸箕、面粉、清理驴道时,我的大舅为孩子们讲故事,他说:“你们把耳朵对住磨眼就能听到唢呐吹奏老鼠娶亲的声音,但必须嘴里含上驴粪蛋才能听到。”我们听后好奇地嘴里含上了驴粪蛋,把耳朵对住磨眼倾听老鼠娶亲的声音,这时大舅大笑起来,他快乐响亮的笑声让三老娘听到后很恼火,骂道:“这个灰货,捉弄起小娃娃们了!”说着拿起笤帚疙瘩朝大舅劈去,大舅赶快跑出了大门,哈哈的笑声回荡在整个山谷!

    逢年过节,村上人讲人缘,有互赠吃食的习惯。娶亲嫁女,腊月里制腊八粥牞蒸馍,蒸年糕、杀鸡、宰猪、宰羊、构成家家户户吃食品的原料。虽然大同小异,但一经小媳妇们配上各种作料做出来,样式家家不同,味道各个有别,还要送给左邻右舍来品尝,最乐意街坊邻居品尝之后夸赞几句,色香味俱全,就像在暗中作着民间副食品展览。

    年三十家家户户要在院内、大门外,街道宽阔处垛旺火,旺火要垛一人多高,俗称塔塔火,初一五明头,旺火点燃把个山映得通红,如同白昼,人们都要去村北面的三神庙上香,接神,互相作揖,拜年。

    最有趣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要点灯盏图个吉利。灯盏是用本地产的硬糜子面做成,形状像咱们家庭过去用的那种捣蒜钵子,中间捶下空心,里面倒上麻油,用棉花搓个捻子放在钵子里面,然后点着捻子灯就亮了。灯盏的名目很多,有霸王灯,蛤蟆灯……灯火全部点起时,整个山村就像点缀着无数闪烁的星星,那时是我们这些山娃最快乐的时光。

    山村的人家都住着清一色的石头窑洞,窑头很高,我们伸手够不着那些点燃的灯盏。白天,我们都要把每家点灯盏的地点侦探清楚,然后把长长的铁丝顶端磨尖,再弯个钩子,天色昏暗下来的时候,就准备偷灯盏了。这时我们翘首望天,群星拥着圆月,月亮被这些点燃的闪闪烁烁的灯盏守着,夜静了,几乎没有一点声音,是我们偷灯盏的好时机。记得有一次,我们刚把灯盏钩在半中间时,主人家的主妇正好走出家门,不巧灯盏钩烂了,正好砸在了主妇的头上,这位主妇一抹头上的面渣,便不客气地咒骂起来:“谁家的个‘大’了,钩灯盏钩吧,还专往我头上扔。”我们趴在这家窑头上不敢吱声,甚至连呼吸也屏住了,直等这位主妇出完了气,走进家门,我们才赶快爬起来跑回家。我们把偷回来的灯盏馏热,吃到嘴里软软的,甜甜的,真好吃。

东岭村有两个宝地,一个是村西的泉水,一个是村东的草地。

    村西的这股泉水,泉眼很旺,泉水除满足全村人畜吃水外,碎银般的泉水四季往外流。不远处就形成了一个小水池。饮牛、饮羊都到池边。人们担水空桶下坡,沿着下坡的沙石路一溜烟就跑到井边了,挑着水回家时就是上坡路了,很吃力。每年开春,男人们都要下地耕种,人累得再没有那精神去挑水,这重担自然就落在了妇女和孩子们的肩上。因此,吃水成了人们的负担。为节约用水,春暖花开时,妇女们便到水池旁洗衣裳,太阳升至一竿子高时,妇女们收拾好家务,互相吆喝着,三三两两结伴踏着朝阳抱一大包衣服到井泉旁的水池里洗起衣裳。那时人们手头缺钱,买不起肥皂,就用当地土特产“白土子”做肥皂用。石条当搓板,来回在石条上搓洗,妇女们不时擦一下额头上的汗珠,把飘在额前的头发往后捋一下,欢歌笑语声,还有小孩子们的追逐打闹声随着哗啦啦的流水构成一幅乐章。接着妇女们拿着棒子捶打,捶打衣服的梆梆的声音从对面山上回应过来。洗好的衣服晾在荆棘丛上,不一会儿就干了。晌午,妇女们要回家做饭,她们抱着洗干净的还留有太阳味道的衣裳,有说有笑地回家了。

    在东岭村东面,有一块绿茵茵的草地,方圆500平方米,那块草地靠东崖头下有五眼石窑洞,曾居住着一位姓宋的买卖人。当初这块绿地就是老宋的院落。到秋天,全村人都到这里打谷子,说是院子,不如说是打谷场。后来,因村里人少,货卖不出去,老宋便搬走了。从此,那片院落再也没有人去管护,打谷场便渐渐地成了绿茵茵的、平坦坦的草地了。每到春天,草地一片碧绿,五颜六色的野花竞相开放,喜欢热闹的蜜蜂、蝴蝶飞向草地。在明媚的阳光下,小伙伴们会在草地上翻跟头,呼吸着青草的芳香。初夏,几声闷雷会惊醒草地的酣梦,长势旺盛起来,不知不觉中,草地变成了厚实的绿色毛毯。在夏日的夕照中,小孩子赶着羊群在草地上放牧、捉蜻蜓、做游戏。秋天,几个小伙伴就躺在草地上养神,饿了就去摘几个野果吃。天气渐渐寒冷,草枯黄了,村上的人都视草地为积肥的宝地,争相来到草地锄草积肥,大约十五天左右,草就被割光了。

    村里有一句谚语:秋风割旮旯。秋收时,东岭村最激动人心的是开镰。村中凡贵老爷德高望重,领着大伙在几块地里转一圈,选定一块九成熟的地,选几个能割的好手,开垄子。凡贵老爷一声高喊:“开镰了——”回声荡起,溢满四野,青壮年们一揽一割,噌、噌、噌,头都不抬,一直腰,已在十丈开外了。刚才还摇曳的穗浪,这会儿静静地码在身后,垄沿的茬子齐齐的,不高也不低排在黄土地上,远远望去,像撒下的黄土粒,一串串,一行行,静待出发。小孩子们也不示弱,远远跟着,沿着茬背,捡拾遗漏的穗子,攒够一把放在堆上。如果要碰见一苗野香瓜,准会雀跃而起。

    自然,割田中间要休息,这时人们会烧筐自产的山药蛋吃,最会烧山药蛋的还是凡贵老爷。他很快地从地旁树行里抱回一捆干树枝,敲去黄叶,搭在挖好的坑上点燃,待树枝烧成红木炭时,将山药蛋按大小埋在火坑里,焖上大约一袋烟工夫,火烧完了,从灰烬里挖出来山药蛋,用树枝一磕打,吹去炭灰,虎皮虎皮的烧山药蛋散发出醇香的烧烤味儿。

    割完谷子,七八个后生用五六尺长的椿木扁担两边镶一个扁担夹,一头插一捆谷,谷穗朝上,一字型排开,沿着又窄又陡峭的羊肠小道担到打谷场,如同一条黄色的蟒蛇,弯弯曲曲地在田地间隐现着,呈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打谷场上,除了几个碾场的男人外,其余的都是女人。老妇人不用那么着急,收拾完锅碗瓢盆,包上头,才夹着镰刀片子,慢悠悠地上场了。小脚女人头上大多包块白毛巾,爱俏的小媳妇,脸红扑扑的,罩块红头巾,戴上手套,三三两两坐在谷堆边,拉上一捆,一把一把地切谷穗,讲着贴心的话。三个女人一台戏牞打谷场成了女人的乐园。

    就连下雨天,人们也要挎着一个空荡荡的箩头,顺着田埂上的山路去对面的树林里摘蘑菇。晨雾腾起的早晨,人们趟着沾着露水的青草,小孩子们也跟在大人的身后摘蘑菇。那箩头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孩子们的腿和地面,闹得小伙伴们总是跌跤。人们把这些蘑菇摘回去晾干,到冬天炒着吃,不差于肉的味道。等到起山药蛋、胡萝卜时,露重霜浓,秋收的活基本忙完了,就剩场户上储藏那点事了。

    东岭村是外祖父的家乡,也是他执教的地方。东岭村小学的学生来自本村、前西岭、后西岭、磺厂四个村,共二十多个学生。教室一开始设在外祖父院内一间破烂不堪的东房。后来,移到村西头的两眼石窑里。

    那时王封联校拨下来十套课桌,全校学生都去那里搬课桌。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沿着崎岖的山路,高兴地一溜烟跑到了王封。回来时是上坡,就不那么容易了。沿碳窑沟向上爬,两人抬一张桌子,因坡陡站不住,走三步退两步。我那时年龄最小,所以走在前面拨开灌木丛为他们开路,一直到下午三点才回到村里。这时,我们已饥肠辘辘,去时的兴奋已经一扫而光。忽听到二棍二舅响亮地叫道:“智先,你姥爷给你买了三个本子。”我听的是买了三个饼子,便急忙冲过去讨要,原来是三个本子,哪里是什么饼子,我一听,像泄了气的皮球蹲在了地上。

    外祖父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比如每天必须把学过的课文背会,尤其对我更是严厉。一天晚上,我看到外祖父睡了,便也偷偷地跟着睡去。外祖父闭着眼睛问道:“你背会了没?”我糊弄一声:“背会了。”“那你给我背一下。”本来没背会咋能背出?这时外祖父狠狠地骂了一声:“你这个猴‘大’,想哄我?”说着,将烟袋锅狠狠地打在我脖子上,从此我再也不敢在外祖父面前撒谎了。外祖父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拉狗子被开水烫伤不能走路,他就让同学们背着他上学,生怕他耽误课程。外祖父教出的学生成绩优异,很多考到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后来,他们成了村里的骨干力量……

    上世纪70年代,由于采煤,为确保村民安全,实行拆迁补偿,村民们都投亲靠友分别搬迁到王封、化客头、马头水三个乡的部分村落安家落户。当最后一辆汽车拉着他们的家当离开的时候,妇女们坐在车上,随着汽车的启动,便嚎啕大哭,那哭声撕心裂肺,那哭声响彻整个山间,那哭声就是人们眷恋着山村的诉说。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李智先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4-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