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于山西石楼考辩

  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这块革命的热土上,到处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洒下了无数革命英烈的印记和鲜血。吕梁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红军东征的足迹遍及吕梁13县市。许多重大会议、重大决策、重大战役都与这块热土息息相关。也正是在举世闻名的红军东征期间,毛泽东写下了 《沁园春·雪》,使吕梁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更加令人神往。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曾有多种见解。近来,我们组织专家学者,走访了部分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工作过的老红军、老干部。经多方考证,我们认为这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确实形成于山西省吕梁老区石楼境内。

 

    A《沁园春·雪》创作时间、地点争议的由来

 

    《沁园春·雪》一词的创作时间、地点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课题。普遍认可的时间是19362月,写作地点是黄河岸边。关于进一步详尽的时间地点则说法不一。

    一种是“陕北说”。认为毛泽东于19362月初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部署东征的准备工作时,面对山野白雪,涌动了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还有说法是,毛泽东在红军东征前(1936220日前后)在黄河岸边写就。

    一种是“晋西说”。认为1936221日,毛泽东东渡黄河后,正值大雪纷飞,在一座山头上,远眺北国的风光,胸怀胜利的喜悦,形成了创意,此后在石楼境内写下了这首诗。

    还有一种说法,是飞机上之作。起因是194510月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将这首词抄送给了柳亚子先生,手稿传开后,先后被《新民晚报》和《大公报》刊登。于是,强烈关心毛泽东行动的读者理解成是在飞往重庆的途中写成。这一说法当时就被知情者否认。

 

    B毛泽东渡河时间考证

 

    1936218日,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下达渡河作战命令。22020时渡河作战开始。

    关于毛泽东东渡时间牞大都认可为221日。原浙江省人民政府地矿局局长、红军东征时地下党的交通员白乙明回忆说:“221日上午,动用了六七只大船将红十五军团的人员、物资渡河后,毛泽东、贺子珍及红军总部机关约50人乘船来到山西省石楼县辛关村。”又说:“毛泽东与中央领导上午到了辛关后没有马上离开,就住在我店里专门等候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周恩来下午到后,就立即在店里开会研究过河后的军事工作。开完会议后,也是221日傍晚,毛泽东率总部机关和中央领导同志离开辛关,向义牒方向进发,当晚住义牒镇留村”(中央文献出版社《数风流人物》)。

    因白乙明当时公开的职业是开店,亲自接待了毛泽东一行,对时间的记忆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曾任东征时渡河司令的周士弟回忆说,毛主席在黄河边指挥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渡过黄河后,就赶到前方,在赴前方之前,他又具体布置了后方工作。他还给杨立三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说到“我由义牒镇向石楼前进”(22112时于河口)。另《毛泽东军事年谱》记载毛泽东于1936221日进入山西石楼县东辛关。

    可见,毛泽东在1936221日渡河进入石楼是有充分依据的。但有个别老同志回忆说毛主席是在22日或23日渡河的,因当时处于行军途中,记不准是难免的。

 

    C《沁园春·雪》写作时间、地点考证

 

    多数诗人和学者认为这首词写于221日以后。颇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刘兴汉《〈沁园春·雪〉写作时地考证》,盛文廷《〈沁园春·雪〉的写作发表问题》,都认为该词写于1936222日或23日晚。

    一些红军将士和老人都记得,220日晚至21日确实下过一场雪。

    时任渡河先遣队队长的曾思玉将军回忆 “……22110点钟左右,我们看到河口附近辛关渡对岸河边上,这时,雪已经停了。冰封了的黄河,更有一幅奇特的景象……”(曾思玉《踏雪访黄河》《星火燎原》第4集)

    在吕梁工作的同志曾走访过一些年长的村民,进一步证实了1936220日晚确实下了一场雪。据石楼小蒜村的一位村民回忆:那年一冬未下雪,正月二十八(220日)晚下起了大雪,次日要葬他的姑妈,他们家人早早起来扫雪。

    毛泽东20日晚至21日上午正在指挥东征,虽然在陕北遇上了雪,但作词的可能是不大的。

    日本学者武田泰浮和竹内经过专门研究,在《诗人毛泽东》一书中认为“《沁园春·雪》是吟咏东征攻入山西省时看到的实景,这是没有错的。但我认为题材不限于此,还应包括内蒙古广阔的北方即北国风光的全景”。

    应该说日本学者是不会有地域感情偏见的。

    从长征将士的回忆和学者的研究看,这首词确是在石楼写的。

 

    D没有红军东征就不会有《沁园春·雪》

 

    王华主编的《毛泽东走进山西》(中共党史出版社),马连礼主编的《毛泽东诗词史诗论》(山东人民出版社),刘波、杜福增主编的《长征纪实》(人民出版社)等一批著作确认是“红军东征时期在石楼城下写成的《沁园春·雪》”。红军东征时的一位山西省柳林县籍团长王达成回忆说 “在西卫村开会时,人们传开了毛主席的一首诗”。贺清华也回忆“当时渡河后毛泽东很激动地写过一首诗,几乎可以肯定,那就是《沁园春·雪》”。贺清华回忆说,毛泽东在石楼的西卫村主持召开了各军团师以上领导干部会议,提出创建山西抗日根据地及“扩红、筹款、赤化”三大任务。在会上,毛泽东把他的词首次给与会同志看,大家看后很受鼓舞,随后,党中央及时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晋西会议。这次会议从320日到27日,是流动进行的。当会议开到石楼灵泉镇四江村时,参会的同志再次看了这首诗,大家赞不绝口。当时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王稼祥、邓发、凯丰、张浩、彭德怀、杨尚昆等。

    众所周知,毛泽东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位诗人。他的许多成功之作无不与一定的政治军事事件相关联。他在长征途中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在长征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触景生情而写成的。他在1931年春、夏先后取得第一次、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之后写了两篇《渔家傲》。19352月在渡过娄山关天险后挥笔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总的看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作品是不多的。直到193510月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刻,毛泽东先后写了《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一批大作,展现了其革命家的政治抱负和胜利豪情。从这些诗词的创作特征看,毛泽东作词的风格特征一是有 “景”,要么是“山”,要么是“云”,要么是“雪”,总之应有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色;二是有“情”,就是受到革命胜利鼓舞下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念的壮志豪情。而在当革命运动低潮时,充满忧虑时,他是很少写诗的,特别是很少有“大作”。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回忆说,他有时也写几句诗,但都随手扔掉了。

    而在红军东征前夕,是个什么情况呢?

    红军东征战略,从最初提出,到最后决策,历经了193511月下旬到19362月上旬两个多月的时间。1936119日中央签署了《东进命令》。从当时的情况看,在红军东征未付诸实施,还未取得渡河胜利的情况下,毛泽东不大可能写成这样充满豪情的作品。特别是渡河前夕,毛泽东在紧张地指挥着渡河战斗,运筹着整个东征战役及陕甘宁边区的保卫工作,在此种情形下,潜心写作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那么,为什么有的同志会坚持2月初在陕北写成的观点呢?其主要理由是毛泽东在1945年给柳亚子的一封信中说,初到陕北看到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但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当地老百姓回忆,1936年是一冬无雪。毛泽东在黄河边初见大雪是在221日。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是在220日以后写的。而一些坚持“陕北说”的同志,连毛泽东去过石楼这一史实都不清楚,至于不知道在石楼写了这首词就更不足为奇了。再者,“初到陕北”是个宽泛的概念,几天是初到,几月也是初到。更何况,如果毛泽东早在2月初将词写成,为什么在31日到达石楼县西卫村这段时间里从来没有人知道?而在西卫会议上,许多红军将士都记得,大家首次见到这首词。

    这首词,创作于石楼境内是合乎逻辑的。220日晚,红军冲破敌军的封锁,势如破竹,所向披靡,221日红军东征渡河取得全面胜利。毛泽东满怀胜利的喜悦,渡河进入石楼境内,途经石楼县起伏的山峦,登高远望,连绵的群山,冰封的黄河,遍地的白雪,尽收眼底。当晚住石楼县留村,第二天移居张家塔,31日至35日住西卫村。在这段时间里,红军不仅取得了渡河的全面胜利,而且取得了红军东渡后的第一个大战斗——关上战斗的胜利。在捷报频传的喜庆气氛里,毛泽东踏上“北国”的土地,面北远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丽景观,怎能不触景生情,诗意勃发呢?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全篇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在早期革命中,毛泽东往往用“雪”“云”等词来比喻反动的统治阶级,但在这里一改以往的格调,“雪”成为“江山如此多娇”的点缀。银蛇飞舞般的白雪,使北方的大自然这样美丽。“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若在晴天,阳光映照在白雪上,祖国的山河岂不更美?

    历史上万千英雄豪杰争相为娇艳的江山所倾倒。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虽有大的历史影响,但都没有能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改天换地的使命充满信心,只有共产党人才能担当如此使命。

    众所周知,红军东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扩红、筹款、赤化”的三大任务关系到红军的生存和发展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因此,毛泽东和党中央才把它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行动和军事行动。毛泽东为筹谋这场行动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渡河胜利的喜悦对他的触动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段时间里,不仅战斗进行的顺利,毛泽东在石楼境内从221日到36日长达16天的时间里,足以形成他的大作。从这首词的内容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风格上的精密程度看,它是经过精雕细作的,没有相对安定的时间和环境也是不行的。关于27日或220日在陕北写成的说法,更多的考虑是当时有了“景”,而没有注重东征胜利与这一历史史诗的必然联系。有“景”没“情”是写不出好诗的。在没有取得渡河胜利之前,毛泽东是很难有这种创作激情的。也只有在渡河成功,毛泽东踏上山西土地之后,才会亲临其境,领略北国风光,抒发政治情怀,写下这千古绝唱。可以确信,这首咏雪之作,确系东征的真实写照,景是东征的景,情是东征的情。可以说没有红军东征,就不会有《沁园春·雪》。这首词确是毛泽东在东征渡河前后写成的。确切地说,是构思于渡河期间,写成于石楼境内。  

本文来源:《前进》;本文作者:聂春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1-15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