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弥足珍贵,为世人所瞩目,做好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确看待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的基本态势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中,戏曲文化、歌舞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战争文化、根祖文化、关公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创业文化、养生文化等16种文化形态特色鲜明,在全国影响较大。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保护体系,目前山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6个、省级301个、市级593个、县级907个;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覆盖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初步形成;组织了全省大规模的非遗大普查,基本摸清了家底;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重“今天”轻“昨天”、重申报轻传承、重利用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

  因此,在已有基础上,理清思路,合理布局,完善配套,优化环境,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屋建瓴地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战略规划,就显得迫在眉睫和十分必要。

  进一步明确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山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思路是: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在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战略层面上梳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路,构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的新格局,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山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山西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战略布局、科学开发的原则;坚持多种保护手段并用、多种保护格局并重,点面结合,立体保护、交叉保护同步推进的原则。

  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实施科学规划和战略布局

  (一)启动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教育普及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文化遗产日”宣传教育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二)启动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普查。

  1.全面普查: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理清脉络的基础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2.项目普查:在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底数的基础上,围绕每一个项目进行专题普查,按照每一个项目分门别类建立健全档案,建好项目数据库。

  (三)建立国家、省、市、县4级名录保护体系。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分级分类保护,扎实推进国家、省、市、县4级名录保护体系建设。积极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认真开展省、市、县级名录的评审、认定和公布工作。

  (四)全省规划建设4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根祖文化生态保护区、上党文化生态保护区、佛教与边塞文化生态保护区。

  (五)建立15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重点支持清徐县(春节、元宵节)、祁县(春节、元宵节)、平遥县(春节、元宵节)、太谷县(春节、元宵节)、怀仁县(元宵节、大旺火)、介休市(清明节、寒食节)、和顺县(七夕节)、泽州县(中秋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重阳节)、洪洞县(羊獬“三月三”走亲)、襄汾县汾城村(尉村“三月十六”鼓车节)、洪洞县广胜寺镇(广胜寺“三月十八”庙会)、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乡宁县(中和节)、河曲县(河灯会)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节日活动丰富多彩、节日气氛浓厚的地方作为传统节日的示范地,活态保护浓郁的三晋民俗文化。

  (六)命名39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泛开展具有浓厚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经常性开展有关民间文化艺术的创作、演出、展示、培训、交流等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和生态环境,加大生产性保护开发力度,进而推动优势项目转换为优势文化产业。

  (七)建立国家、省、市、县4级项目传承人保护体系。制定省、市、县传承人认定标准,开展认定和命名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单位的工作,并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传承人。

  (八)建设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传习基地(传习所):五台山佛乐展示中心传习基地、山西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传习所、平遥推光漆制作技艺传习基地、寿阳爱社传习场所、广誉远中药传习基地、山西琉璃制造传习所、上党堆锦艺术传习基地、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传习所。

  (九)筹建10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博物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博物馆、晋商文化博物馆、戏曲文化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醋文化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古戏台博物馆、特色农耕文化博物馆、三晋名人文化博物馆、河汾民俗文化博物馆。

  (十)整理、出版10个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文献,包括民间文学类、传统戏剧类、民间美术类、民俗类、民间音乐类、曲艺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间舞蹈类、杂技与竞技类、传统医药类。

  (十一)建设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大同煤炭文化主题公园、雁门古战场文化主题公园、临汾根祖文化主题公园、河东盐池文化主题公园、太行抗战文化主题公园、上党文化主题公园。

  (十二)实施8个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链开发。重点抓好佛教与边塞文化旅游、晋商文化旅游、寻根文化旅游、太行文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等5大主题产业的开发。

  三晋传统手工技艺产业链开发。重点建设15个民间传统工艺产业园: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产业园、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产业园、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文化产业园、黎城布艺黎侯虎文化产业园、长治上党堆锦文化产业园、高平刺绣文化产业园、新绛县澄泥砚传统制作工艺文化产业园、中阳剪纸文化产业园、侯马皮影文化产业园、孝义皮影木偶文化产业园、大同铜器制作技艺产业园、平定砂货烧制工艺产业园、稷山螺钿漆器制作技艺产业园、山西民居砖雕艺术产业园。

  三晋传统饮食文化产业链综合开发。重点开发以面食为主的12种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山西面食、襄垣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恒义诚老鼠窟元宵制作技艺、胡麻油压榨技艺、柳林碗脱制作技艺、汾州八大碗制作技艺、垣曲炒粸制作技艺、闻喜煮饼制作技艺、白起豆腐制作技艺、阳城制糖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太谷饼传统制作工艺。

  山西鼓乐文化产业链开发。重点对以绛州鼓乐和上党八音会为代表的民间鼓乐、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进行开发,形成演出、培训、生产一条龙产业链。

  山西民间文学产业链开发。重点开发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项目:万荣笑话、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代县杨家将传说、永济市张生和莺莺故事、介休市介子推传说、陵川县围棋起源传说、汾阳市峪道河马跑神泉传说、盂县赵氏孤儿传说、山阴县广武传说。

  孝义皮影木偶产业链综合开发。建设集皮影木偶博物馆、影视制作、工艺品生产为一体的产业基地。

  传统竞技产业链开发。重点对5个国家和省级传统竞技项目进行产业开发:忻州挠羊赛、太谷心(形)意拳、万柏林区南少林五行拳、尖草坪区傅山拳法、洪洞县洪洞通背缠拳。

  民俗文化产品产业链开发。重点对全省10个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产业开发:尧王传统祭祀文化、舜王传统祭祀文化、禹王传统祭祀文化、关公文化、寒食节、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晋祠庙会(水母娘娘的传说、晋阳风火流星)、河曲河灯会、柳林盘子会、交城卦山庙会。

  (十三)制定出台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法规和政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主要保障措施

  首先是确立理念。

  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分布区,农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样式的主要传承者,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农民自己的文化。同时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经济价值,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实现在开发中保护、生产中保护、利用中保护。

  其次是健全机制。

  其中,健全工作保障机制的重点是从上而下解决好“四纳入、一建立”。四纳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一建立: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工作机构。

  健全经费保障机制,首先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投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对重点文化遗产项目经费的投入;其次是要大力引导社会的资助,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健全法律保障机制,须要积极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制定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健全监督保障机制,包括保护工作定期通报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3个方面,有利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

  健全人才队伍保障机制,有利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有利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从而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泽及子孙的宏伟事业,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战略性文化工程。它既崇高,又伟大;既利国利民,又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对此,我们有决心、有信心。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张明亮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1-1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