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方言与山西人系列23:太原方言与街巷名称

  穿行在太原的大街小巷,只要你稍稍留意,便可见到这座城市随处镌刻着2500年来的历史遗痕,众多饶有趣味的街巷名称即为太原最为重要的古城标识。其中也有很多深深地打上了太原方言的烙印。下面仅对有太原方言印记的地名作简要介绍。

    许坦东街:东西走向,东起南坪头,西至太榆路。这里原是一片水潭。因太原小店方言“水”与“许”同音,“潭”与“坦”音近,遂名许坦。清光绪年间,修正太铁路,将许坦村分为东、西两片。该街横穿许坦村东部,1982年正式命名为许坦东街。

    北寒村和北寒路:北寒路因北寒村得名。北寒村位于北寒路之北端,是一个移民迁徙、成村于明初的村落。明代开国之初,许多被征外迁的农民结集于洪洞大槐树下,有一对韩姓兄弟不忍远离故土,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趁机逃亡,流落于阳曲县西与太原县交界的西鸣村一带,后来,韩氏两兄弟以勤劳的双手拼命的耕作,劈荆斩棘,开荒拓地,修盖房舍,传衍后代,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终至成为一个村落,并以其姓氏为村名,取名曰“韩村”。太原方言“韩”、“寒”同音。又不知过了多少年,韩、寒互讹,以讹传讹,北韩村和南韩村都演变为北寒村和南寒村。清道光年间纂写的《阳曲县志》中,两村仍为“北韩”、“南韩”。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却成为“北寒”、“南寒”,并一直沿用至今。

    海子边街:位于儿童公园之东、与公园仅一墙之隔的那条街巷,就是海子边东街。“海子”,在蒙语中指湖,是元朝时留在太原方言中的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水潭、水池、湖。早年,太原的海子不少,有“海子堰”、“南海子”、“西海子”、“新南海”等。所谓海子堰,指今文瀛湖,而新南海则是民国期间对今迎泽湖的称谓。海子边东街的得名,正是因其在海子堰的东边而得。“海子”一词在太原方言中很常见。

    帽儿巷:原系宋代商业中心,又是帽子作坊和商店聚集的地方,太原方言称帽子为“帽儿”,故称帽儿巷。太原解放后并入都督北街(原督军前街)。

    老峰:曾名恭园坟,以明晋王朱棡谥号恭而名。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四月,朱棡薨,葬此。道光《阳曲县志》载,明晋恭王墓“在城东南二十里,黑驼山南老坟村”。1951年称东坟。太原方言“坟”、“峰”同音,前后鼻音的字同音,“坟”作为地名,因其不雅,1970年遂改称东峰。为别于朱棡第五子朱济焕坟地,又称老峰。

    地名往往是文化的镜像。因此太原街巷名的许多内容都与太原的民族文化、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等等密切相关,可以说街巷名称就是人类创造自己文明历史过程中留下的一个个印记,而反映浓重文化的太原地名中多保存着太原的方言,这就为太原方言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乔全生 徐晓洁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9-2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晋方言与山西人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