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源“副守(备)府”朱家老院

   晋源城内不仅有文臣、名流、富商的旧居,也有以武艺出众、官居要职的“武将”府第。其中有名的是位于晋源后街西端59号的 “朱家老院”以及中段49号的“朱家新院”和中段偏东的46号“朱启明旧居”。

    据了解,晋源县城的朱家先祖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陕北榆林县杜家村 (一说陕西韩城)迁来,先是在太原县南门外居住。经过几百年的耕读、经商发展,到民国年间,才繁衍、发展成为上百口人的三大支系,即南街朱家巷一支,北、后街一支和南方经商、海外一支。在明、清两代,晋源朱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几位官场、商场人物,先后修建了几座像样的院落。

    现存三座朱氏民居中,以“朱家老院”落成的时间最早。这座“老院”的面积不大,院心宽度15米,进深30米。共有30余间房屋。它的街门是“嵌入式”过道门。院内是“二进制”院落,即分为里、外两院。迎门的“照壁”和院内的二门“门楼”基本完好,门楼内两旁墙壁上嵌有一平方米大小的“福”、“寿”二字。里院正房背后还有一块50平方米左右的苑圃。

    据朱家后人介绍:“文革”以前,这座老院街门上挂有“副守府”的门匾。可见它曾经是“副守(备)”官员的府第。“守备”是明代防守城堡的武官职衔。后来清朝的“绿营”军官也保留了这一职务,以掌管营务、粮饷等事务。又据清·道光六年(1826)刊《太原县志》卷八“选举”记载:“武举:明·隆庆元年丁卯(1567)科乡试:……,朱邦彦,”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刊《太原府志》卷廿八“武备”亦载:“隆庆(元年)丁卯(1567):朱邦彦”。看来“朱家老院”的这位“副守(备)”应该就是“武举人”朱邦彦无疑。又据《太原府志》卷“守备”记载,明·万历年间担任“守备”的官员,先后有“万历(十年)壬午(1582)朱衡(太原);(二十二年)甲午(1594)朱正色(太原)、朱正国(太原)等人。其中应该有一人就是由副职升为正职的“朱邦彦”在内。以古人名字讲究“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原则分析,“邦彦”应为“正色”。不过,在没有其他旁证的情况下,这一判断仍属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家老院”应该就是朱邦彦在担任“副守备”期间所修建。

    又据了解:那块“副守(备)府”门匾在“文革”中被一朱氏族人冒险收存,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位于后街中段的“朱家新院”修建于清代中期,它的面积要比“老院”大得多:东西宽20米,南北进深55米,呈二进式院落,现存房屋30余间。门内照壁上镌有砖雕楹联:“土沃青芹多秀美,水灵丹桂有根珠”,正房是五间硬山顶瓦房,前建“出厦”,有别于其他民居建筑。据风峪沟“太山寺”《原邑太山寺新建乐楼碑记》碑文,是“大清·乾隆五十九年岁次甲寅(1794)”由“赐进士出身原任广东文昌县知县署阳江县事、邑人朱颖撰文”,这座“新院”很可能是由朱颖所建。

    与其隔院相邻的“朱启明旧居院”建于清末,大门呈半圆形,上面是筒瓦出檐,装饰砖雕兽头,中间是“福星高照”砖匾。两旁有美观、对称的砖雕“卦落”;下面是石雕门础、石鼓。迎门有“照壁”,二门两侧有“百寿图”等图案;正房前有前廊、楹柱等装饰,是现存晋源民居中很有魅力的一所院落。

    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这个家族的珍贵《家谱》已经在“文革”动乱中被焚毁,朱家后人对自己祖先的恋念和记忆已经成为缺少凭据的“断简残篇”。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孟繁仁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