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吴王古渡今安在

  滔滔黄河水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远在黄帝时代,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就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生息繁衍在大河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滋养着我们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至今我们仍然可以追寻到古代文明的遗迹。

    在临猗县角杯乡吴王村的黄河岸边上,坐落着一座古渡口,即吴王古渡,始建于公元前636年,由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所建,兴于两汉,盛于大唐,明、清时代与禹门渡、风陵渡并驾齐名,号称黄河三渡。

    吴王村东城门上有一城楼,矗立高耸,上书“吴王古渡”四字,吴王村西依黄河,南北沟壑纵横,东边筑有城墙,高两丈余,底厚一丈,只有东门是出入该村的必由之路,因吴王古渡险要的地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05年魏王豹反汉降楚,屯兵古渡,更其名为“魏王寨”,当时的练兵场、点将台遗址尚在。汉高祖二年八月,韩信征讨魏王,命令勇敢士卒用木梗架罂,浮于河上,把军械藏于罂内,士卒藏于水中,从而一举全歼魏王豹精兵于吴王渡口,因此吴王古渡又名“木罂渡”。据说在魏王寨不远的地方有两个东西对峙的村庄,名叫东、西齐永,两村原是一个庄,名叫齐王寨,相传那是齐王韩信率兵渡河后攻打魏王时驻扎过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打通南同蒲线,三次炮击寨门,但终未逾越黄河一步,进军西北,终成泡影。

    吴王古渡又为秦晋之交通要隘,清末民初,古渡漕运鼎盛,乃晋煤、潞盐,通秦、豫之要道,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不可或缺的商品集散地而自领一段风华,后来更名为“吴王古渡”。

    二十世纪中叶,随着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发展,古渡逐渐走出繁华,归于沉寂。历尽岁月的沧桑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仍保存了诸多的历史遗迹和自然奇观:

    古寨门,系西汉初年魏豹所建,坐西向东,距今已2000多年,寨门高18米,厚10米,全由方石砌就,为古堡式两层建筑,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魏豹时期开始,历朝各代都有军队在此驻守。寨门二层为将军楼,飞檐拱壁,雄中有奇,寨门顶端正中镶嵌着两米见方巨石,上书“吴王古渡”四个苍劲雄浑大字。城墙上部建有垛口、射口、瞭望口,城墙房内青石板雕刻有“木罂袭魏图”。

    1939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吴王,在城楼上加岗监视周围数十里村庄的动向,在城门南边设了“杀人坑”,凡被抓来的人,有来无回都被杀死在此坑,直至1945年日军投降,8年时间内,杀害我抗日干部、士兵和无辜群众数千人。现在这个坑依然存在,人们叫它“杀人坑”,也叫“千人坑”,它是日军侵华在吴王暴行的铁证,同时这也是我们民族的屈辱。

    望河楼,为明三暗五,全木结构,全楼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魏豹为防汉军从秦侵入,在吴王村西最高最突出的崖上修建望河楼,南看蒲州大荔,北观庙天禹门,西望陕西洽川,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视野开阔一览无余。日军侵占吴王时,在望河楼内设有三脚架望远镜,每天监视国民党军队调动情况,1946年国民党军队抗拒解放军入陕,用大炮将望河楼炸毁,现旧址犹存。

    童子泉,主泉口口径将近一米,周围数十个小泉星罗棋布,犹如众星捧月,与位于陕西省合阳县的“处女泉”隔河相望。当地传有夏季天然水蒸发,泉眼水冒七八丈,冬天暖夏天凉,就是天然大澡堂,泉眼冒水带细沙,好似有人把澡擦;洗完澡出了泉,好像出水大白莲;青少年洗泉澡,身强体壮精神好;中老年洗泉澡,老当益壮不衰老。

    罗汉窑,相传在周朝时十八罗汉到吴王的阡村云游,不幸有几个罗汉死于阡村,为纪念死去的罗汉,在马家坪向南的崖上挖有数十个十多丈的窑洞,并塑有罗汉神像,如今神像已毁,罗汉窑依然存在……

    万里黄河的古渡口之一——吴王古渡,它与禹门渡、风陵渡曾风靡一时,为黄河流域的文明乃至中华文明进化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黄河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龙,将会携带着对炎黄子孙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并与全世界人民共舞,共赢。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詹百利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