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太原的确立

    1949年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我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此后经过6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又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回顾太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对于进一步自觉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太原而努力   

    1949426日,太原解放后的第3天,新创刊的市委机关报《山西日报》发表《太原市的当前任务》的社论,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和民主政府坚决与全体职工、全体劳动人民和各界人士,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太原而共同努力。”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太原,在军管会和市委的领导下,全市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及其它各项改革和建设,恢复了国民经济。

    太原解放后,军管会工业组按照不打乱原机构、保留原职、原薪、原制度的政策,采取按系统自上而下的接管和自下而上相配合的方法,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完成了对西北实业公司、晋兴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晋兴机械公司所辖企业及太原机器厂、复兴机器厂、西北制造厂、太原酿造厂等47个企业的接管工作。1949年底,47个军管企业合并为34个国营企业,1952年发展为63个,构成太原解放初期国营经济的主体。此后,市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在各厂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废除旧社会遗留的官僚管理机构和各种压迫工人的制度,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吸收工人参加工厂管理,调动了工人群众当家作主、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在对待私营工商业方面,市委、市政府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保护与扶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19495月,市政府将阎锡山吞并的同丰、源丰、天利、金盛、永泰、晋兴、瑞兴、义兴、义隆等9家企业发还原主,解除了私营工商业者“怕没收”的顾虑。同时通过免征所得税、降低电费扶持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不断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的调整。19507月,为帮助私营工业渡过经济改组中的困难,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国营经济的扶持,私营棉织、铁炉、马车、粮食4个行业率先组织联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18日,中共中央发出《转发太原组织私营企业联营经验的通知》,肯定了太原组织私营企业联合经营的经验。到1952年底,太原私营工业户数达到658户,资本额2891万元,比1949年增长61%;总产值20101万元,比1949年增长22012%。

    194911月,在市委的领导下,郊区根据“消灭封建、发展生产、建设城市”的方针和“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不动浮财,分化地富”的原则,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0315日,郊区土地改革全部结束,6070户无地少地农民变成了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经过3年多的努力,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获得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到1952年,工业产值和主要产品的产量大大超过解放前最高的194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较1949年增长了近27倍,年均增长5723%。更重要的是,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都得到发展,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   

    1953年起,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太原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三大化工区之一,仅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个项目中,建址在太原的就有11项。依据国家计划和太原市的实际情况,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太原市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个时期,除已经在1950年开工建设的太原重型机器厂外,又有第一热电厂、太原化工厂、晋西机器厂、山西机床厂等一批企业相继开工上马。全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厂矿企业有103个,总投资达84亿元。太原进入了对原有企业进行系统改造和大规模建设新型骨干企业的新阶段。

    为满足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市委加强对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1953年,市委举办“工业讲座”,帮助干部学习工业生产中的问题。1954年,市委专门成立基本建设部,协助市委解决基本建设工作中的情况和问题。同时,调配大量优秀干部充实到重点建设企业,使工业战线成为干部力量最强、优秀干部最为集中的战线。特别是翻身做主人的工人阶级,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先后开展了以提高技术和改进管理为中心的厂际增产节约竞赛、“动脑筋,想办法,找窍门,挖潜力”竞赛、技术革新运动、先进生产者运动等一系列劳动竞赛活动。郊区农民努力增加生产,支援工业建设。晋祠南大寺村水稻亩产达到516公斤,创造北方地区单季水稻高产新纪录;小井峪村1956年供应城市蔬菜达220多万公斤。1956年,全市有37人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创新中国成立60年来之最。

    正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到195611月,太原市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任务。1956年,工业建设新增固定资产53亿元,相当于1892年太原现代工业开始到194856年所积累的固定资产的48倍。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企业37个,连同原有企业全市已有工业生产厂矿143个,其中国营企业44个,地方国营企业51个,合作社营企业7个,公私合营企业41个。工业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达2671%,初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煤炭、建材、轻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3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太原市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土地改革结束后,就逐步开始了。1952327日,观门前、张花营、南城角3个村成立太原市第一批初级农业合作社,到年底全市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1个。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后,本着“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市委把发展初级社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1953年底全市经过整顿的初级社发展到61个,19557月发展到352个,年底达到694个,基本上实现了初级农业合作化。受全国和全省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从19551218日瓦窑村第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产生,到1956121日,短短1个多月,694个初级社合并为331个高级社,入社农户占到农户总数的997%。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使土地私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深刻变革。

    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直接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331日,私营顺德成造胰厂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太原市第一个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1215日,市委向省委作出《关于对太原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方案》,制定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计划要点。1954年底全市公私合营企业达到12户,1955年底,全市公私合营的私营企业达到77户。1956119日,全市19个私营工业行业和62个私营商业行业被批准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全市20个工业行业的343户和65个商业行业的8465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与此同时,手工业者也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市委借鉴北京的经验,全面动员、自愿报名、集体申请、一次批准,仅仅用5天时间,于20日完成全市手工业的全面合作化,实现由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飞跃。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得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太原已经确立,我们已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然由于在改造中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适当地强调了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至于发生了某些偏差甚至某些严重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切,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瑕不掩瑜,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我们顺应历史逻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现代化建设包括改革开放奠定了制度前提和物质条件。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杨云龙(作者系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