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对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情况进行了调研。专家们认为,太原的实践,是传统能源重化工业城市实现城市定位和性质转型的创新实践。专家组署名的两篇调研报告,已经分别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杂志、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名城》进行了刊登。现分两期分别予以全文转发。
一、城市科学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提出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是太原市委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从本市实际出发谋划太原创新发展作出的选择。早在2005年,太原市就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文化,创新太原的文化建设。2006年,新一届市委领导认真思考研究太原新的发展战略,正式提出了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目标和思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更加使太原坚定了建设文化名城的信心和决心。
太原原来的城市定位是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这一定位是1983年正式确定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太原市沿着这条路走已经碰到了很多的发展障碍与难题。畸重产业结构和环境的污染使太原的城市形象也变成了黑色。本来太原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讨论文化城市问题却难以破题,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竞争时代。进入21世纪,我国特大城市的竞争比拼一年年加剧。太原市单一的城市功能显然不能适应竞争的要求。
太原市把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提上城市发展的战略地位,从经济单一功能城市转向文化功能城市,是目前世界大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太原市领导也认识到,在现阶段建设特色文化名城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因为城市正在迎来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实现机遇期。如果利用好这一机遇期,就能够使太原进入全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行列。
山西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太原是一座历史文化资源大市,过去的两千多年从太原地区到整个三晋大地,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这充分说明太原乃至整个山西,是文化积淀和文化储藏很大的区域。城市的科学发展绝不仅仅是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变、城市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还必须把城市文化建设提上战略高度。城市文化是城市全面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城市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科学发展观要求城市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离开文化都无法实现。没有文化的城市就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堆积,没有个性特色,没有灵魂,无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是太原实现科学发展、推进绿色转型的重大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太原的具体化。通过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能够促进创新太原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文化产业大发展,以形成太原新的产业支柱,从而使太原从主要开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转向注重开发能够持续的社会人文资源,构建太原新的绿色经济文化产业体系。这对太原这样一个传统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城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太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二、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实践
从公元前497年古晋阳城建成以来,作为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留下了大量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概括而言,主要呈现四大优势:一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三晋文化的杰出代表;二是历建州府、商贾云集,是闻名全国的晋商之都;三是南北交汇、中西兼容,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地域;四是底蕴深厚、文化灿烂,是民族艺术向世界展示魅力的靓丽窗口。太原悠久多元的文明进程,开放进取的思想成果,绚丽夺目的艺术发展,独具优势的历史文化资源,构成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太原和整个山西一样,是华夏文化的一个主题公园,是中国社会进步变革的一个思想库,是中国古代东方文化艺术的一个博物馆。太原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历史文化基础之雄厚,历史文脉延续之有序,历史文化价值之珍贵,在全国城市中屈指可数。所以,太原完全拥有历史文化基础来建设特色文化名城。
首先,搞了一个很好的特色文化名城发展规划,提出了明确的建设发展目标。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城市区域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发展多个方面。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既要传承历史、发展现在,还要面向未来,是历史太原、当代太原和未来太原的融合工程,必须具有历史性、现代性和前瞻性。为此,太原市进行了大量调研,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制定颁发了《太原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太原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思路框架和主要内容,从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整体规划。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把建设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把“改造旧城、建设新城、开发古城”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
改造出一个古朴典雅的特色旧城。老城区内一些历史民居比较集中或较为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历史底蕴的街区、民居、文物、古建、遗址等,根据他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实际情况,结合太原市文物古迹保护规划,以点带线、以线连片,有重点、划区域、分时段系统保护,对历史文化遗存实施保护性的开发改造战略,特别是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街坊进行保护、恢复和展示,形成具有晋阳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将老城区建设成为城市的历史文化区。
打造一个亮点突出的魅力新城。根据太原市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新建项目中保护地上地下文化遗存的前提下,突出建设太原博物馆和地质、晋商、戏曲、美术、佛教等专题博物馆,以及各类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大剧院,为展示太原乃至山西的文物古迹和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平台,为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舞台,使公共文化建筑成为新区发展的地标,使文化遗产成为新区繁荣的亮点,把新区建设成为展示太原文化内涵、开放形象和城市魅力的重点区域。
开发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始建于公元前的晋阳古城毁于宋初,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其遗址总面积20余平方公里,分为城区遗址、墓葬区遗址、寺观区遗址。计划进行科学挖掘、合理规划、修复开发,将晋阳古城遗址建设成一个集遗址保护、考古研究、遗址展示、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遗址公园。
在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方面,太原将文化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主线,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文化内涵。以滨河东西岸线为轴,突出晋阳文化特色,通过园区开发和以东西两山为主体的文化生态景区建设,逐步形成东西联动、南北呼应、个性鲜明的文化发展格局和文化名城建设框架。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在太原市西南、西北、东南、东北四角分别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和品牌。具体来讲就是,晋源区围绕古晋阳遗址、晋祠、天龙山、蒙山大佛等景区打造晋阳文化品牌,形成以晋祠文化片区和西山文化带为主的突出唐风晋韵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尖草坪区发挥“两山一水两贤人”的文化资源优势,完成中华傅山园、崛
山围山风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人文底蕴深厚的文化特色区;迎泽区除对现有历史文化遗迹和街区进行有效保护外,围绕“三寺两庙一宫”(白云寺、永祚寺、崇善寺,文庙、皇庙,纯阳宫)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小店区弘扬民间秧歌、民歌小戏传统,依托九龙山庄休闲旅游度假景区,全力打造原生态文化品牌;杏花岭区发挥历史人文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休闲旅游资源优势,建成历史文化区与休闲旅游区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区;万柏林区以神堂沟温泉旅游度假区深度开发为主题,打造旅游度假品牌,并加大工业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开发;清徐县在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打造以醋文化为品牌的晋商文化旅游区;阳曲县重点开发青龙古镇等,主打郭氏根祖文化和名镇古村文化两大品牌,打造“晋阳首邑·龙城别苑”;古交市、娄烦县依托红军东征、八路军抗日及高君宇故居等丰富的革命老区资源和众多的自然风景资源,大力推介、开发红色旅游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
其次,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和开发。2007年以来,太原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工作会议和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工作会议和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举全市之力,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修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了蒙山大佛修复保护工程;完成了晋祠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完成了青龙古镇开发一期工程;做好晋阳古城大遗址公园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启动窦大夫祠景区建设工程;抓紧筹建太原博物馆和北齐徐显秀壁画馆;加快国师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双塔景区建设步伐。
其三,为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必须解决推动机制问题。先后出台了《太原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实施意见》和《太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太原市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成立太原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推动机构改革。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履行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理文化单位为主向管理文化市场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其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太原市大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品位,展示文化魅力,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构建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按照“开发、保护、研究、包装、展示”的总要求,将丰厚的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产业集群。全力支持高新区创意产业和动漫影视文化基地的创办,吸引一批高技术创作生产机构,形成数字化开发、影视制作、动漫生产、文物信息复制等方面的产业集群。以晋祠博物馆整体包装和晋阳古城景观恢复为龙头,以西山文物古迹保护、整修、展示为载体,深入挖掘晋阳文化,向国内外客商展示太原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灿烂的华夏文明景观。加快民俗文化产业板块建设,充分利用太原及周边地区剪纸、锣鼓、面塑等民间艺术,面食、醋、葡萄等名吃特产,婚嫁、社火等民俗文化,大力开发民间民俗文化产品。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山西特色和晋阳风韵的精品剧目,做精做好独具魅力的民歌、民舞、民艺品牌。加快历史文化产业板块建设,新建太原博物馆和地质、晋商、戏曲、美术、佛教等专题博物馆,改扩建国民师范旧址、赵树理旧居、双塔、鼓楼、督军府等博物馆和景区,建设崇善寺———
文庙和城隍庙两条历史文化街区,修补完善山西历史文化传承脉络。为使上述规划逐项变为现实,太原还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放宽市场准入、鼓励自主创新、加大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拉动市场需求、强化智力支撑、完善统筹机制、加强组织协调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发展的配套政策。
三、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主要经验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发展,推动传统经济功能城市向文化功能城市科学转型。城市的科学发展必须实现由单一经济功能城市向文化功能城市转变,用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文明成果来解决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以先进文化创新城市建设发展模式才是真正的城市科学发展。为此,太原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2、坚持创新城市领导理念,从领导决策和落实机制上确保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全面推进。太原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首先是太原市创新领导理念和城市发展理念的结果。太原市提出了建设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思路,实现了太原市城市领导理念与决策的创新。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太原市提出创建“文明太原、文化太原、创新太原”的策略,强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战略。太原市构建了积极有力的政府推进机制、规范有序的市场推进机制、生动和谐的社会推进机制、兼容并蓄的开放推进机制和灵活高效的公益性事业管理机制,形成了全市强力推进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五大联动机制。这个机制为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领导决策和落实推进保证。
3、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科学系统地推进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太原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把科学的规划放在优先地位,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有序推进。按照大太原、大资源、大文化的发展理念,明确了太原特色文化名城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支撑条件,重点放在弘扬和开发三大传统历史文化上,即三晋文化、晋阳文化、晋商文化。坚持三个原则:首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对古建筑等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自然景观以及风貌进行重点保护,对富有太原特色的历史性传统街区和建筑物进行合理保护,对较为典型的街区道路进行改造性保护。其次,坚持保用并举的原则。在加强对文物和自然景观充分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招商引资等办法,加大投入,恢复湮灭的历史人文景观,搞好游、食、住、行、娱、购等基础设施和配套系统开发的建设,形成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坚持在现代化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大量融入体现太原市历史文化的元素,使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4、坚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下功夫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名城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是主要基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太原构成特色文化名城的最大资本,在推进建设中必须把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放在突出地位。近几年,太原市首先对各类文化资源家底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摸清了太原历史文化资源的情况,加强了文物保护。
5、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为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动力机制。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必须形成促进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形成推进名城建设的强大活力。太原市坚持致力改革创新,为文化发展增活力,为文化繁荣加动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6、坚持开展强势文化活动,谋求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太原市的做法主要是大抓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振兴,三管齐下,谋求繁荣。太原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大抓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一大批文化艺术精品;二是大搞强势文化活动,使强势文化活动成为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助推形式。
7、坚持以人为本、文化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建设文化名城的目的是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大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市领导倡导“历史是城市之源,文化是城市之魂,人民是城市之本”的理念,引领文化建设真正落实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上。
8、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正确处理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建设特色文化名城与建设山西新型能源工业基地中心城市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建设特色文化名城与城市绿色转型的关系。近几年,太原大力推进绿色转型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根治环境污染,取得了重大进展。三是正确处理建设特色文化名城与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关系。太原市把建设现代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创新三大主战略之一,努力迈向宜居、宜商、宜文、宜创(创业、创新)“四宜”城市。
(调研组主要专家:刘维新、顾文选、白益进、刘增录、白仲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