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凝固的历史与回忆——太原历史文化建筑解读之二

  86日,太原晚报用3个版面做了主题策划报道 《那些杂色斑驳的老房子——太原老民居的历史文化解读之一》。今天我们推出“太原历史文化建筑解读”之二——重点介绍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它们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等。本期历史建筑有三类,一是教育建筑:山西大学主楼、太原市少年宫;二是文化建筑:省图书馆、太原市工人文化宫;三是商贸建筑:开明照相馆和六味斋。并请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严平先生一一点评。

    这些凝固的建筑在时间的流逝中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细细体会它们。 ——编

 

我们永远的山大主楼

本报记者 刘友旺 文/摄

    山西大学毕业的文科学子,最怀念的就是“我们的主楼”。它是解放后山西省第一座高等学校建筑;它有55年历史,见证着山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830日,曾任山西大学副校长的梁鸿飞老人,带记者“遨游”山西大学主楼。   

    简洁朴素

    从坞城路山西大学西门进入校园,第一眼看到的是毛主席雕像和背后的灰白色建筑,这就是留给许多人亲切回忆的山西大学主楼。楼体坐东朝西,正中间是四层,两边分别为三层。玻璃门窗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的光彩,让整个楼明亮异常。主楼没有过多修饰,朴素简洁。

    楼外墙的水磨石粉面,经半个世纪风雨侵袭,有些沧桑。楼的正前面,竖立着六根红色的大柱子,极具中国风格,庄严、肃穆、崇高。一楼大厅内也有两根粗而雄壮的柱子,两端采用欧式装饰,赏心悦目。两根柱子中间,是一排通往二层的台阶,扶手的红漆已磨掉不少,光滑中透着丝丝清凉。   

    唯美对称   

    “主楼不如欧式建筑高大雄壮,更谈不上金碧辉煌,但它有着自己的个性。”81岁的梁鸿飞老人说,“建筑以中为主,中西结合,体现出对称之美。”

    主楼建于1954年,是山西省投资的重点工程,总面积5500多平方米,由省内建筑专家设计,是解放后我省第一座高等学校建筑,也是当时山西大学的最高建筑,展示了实用与美观的有机结合。站在主楼上往南能看见整个校园轮廓,其他教学楼、学生宿舍尽收眼底;往西能看到附近村庄的田园生活景象,与周围环境和谐融洽。

    梁老讲,主楼较为方正,极富对称美。从高处俯瞰,它是个工整的“工”字,两头是同样长、短、高的三层教室。而中间稍高、两边偏低的形态,又让它或近看或平视,都像个“山”字。   

    文科殿堂   

    “一楼是法学院,拾阶而上分别是文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梁老说,主楼一直是文科的主要教学场所。

    上世纪50年代初,山西大学搬迁至现在的新址,因招生扩大、教室短缺,便兴建此楼,作为山西师范学院的教学楼。投入使用后,除当时还没有恢复的法律系外,中文、历史等文科院系都在这里。除教学外,主楼还是国内外学者、专家、教授开讲座办演讲的主要场所,赵树理、阎宗临、姚奠中等专家学者都曾在此传道授业解惑。现在,当年的教学讲义仍完好地保存在主楼内,法学院还珍藏着1902年前后的原版英文法律讲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主楼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主楼建成时,课桌都是扶手椅,门窗也是木制的,虽然现在都换掉了,楼体也修缮过,校内还盖了新的文科大楼,但主楼的书香气息无法抹去,它始终是文科的‘殿堂’,见证着全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那些往事,在主楼内授课30余载的梁老仍历历在目。

    记忆中的山大主楼:195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梁鸿飞毅然回到母校山西大学。从那时起,他就在主楼内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工作。回想在主楼讲课的心情,梁老十分愉悦。这座宽敞大方的建筑,让年轻的他有了和孟子一样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感。

专家点评

    山西大学主楼

    山西大学主楼原为山西师范学院教学楼,竣工于1954年,是解放后山西省第一座高等学校建筑,建造质量较高,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是一座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屋面为平屋顶,立面梁柱纵横交叉外露,形式简洁,功能为主。 

 

迎泽湖畔的童年宫殿

本报记者 文/摄

    建于1957年的太原市少年宫,是新中国第一家少年宫,曾被誉为“迎泽湖畔的仙宫”,保存着许多人童年美好的回忆。

    童年身影

    从解放南路走进宫门,路东一座欧式风格的黄色建筑映入眼帘。正值放假,宫内较平日安静,只听见“嘿、嘿……”的号子声,跟着声音,便找到少年厅的北门。眼前的活动厅有两层楼高,北门半掩着,伸头望进去,一群孩子正抬腿、挥拳练着跆拳道,主厅后侧挂有一面长条镜子,孩子们边练,边瞄着自己在镜中的身影。大厅地上铺着红毯,主席台上放着两排椅子,家长们坐在上面看着自己的孩子。主席台周围的墙上镶了一圈石膏雕花,是建宫时较有特点的设计。厅顶,几盏旧式的绿色半圆吊灯和绿色吊扇相间排列着,一直延伸到厅的半空中。

    怀旧门厅出了少年厅,由西向东走到了操场,操场东面紧邻迎泽湖,西面就是少年宫的主楼,主楼是黄色的,一层门厅有三个拱形扇门,半圆形门厅由10根大红色柱子撑起,二楼是阳台,门厅两侧的窗户外都有门廊,门廊上方也有阳台。老师们说,以前下雨的时候,孩子们就在门廊下“跳格子”;夜晚时,也能站在二楼的阳台上仰望星空。进了门厅便是一个大厅,厅中央是一尊毛主席雕像。以前,孩子们在门厅外的操场上搞活动,主席台就设在门厅上的阳台上。

    窗外风景

    站在操场中央看,除了三层,所有窗户都是绿色小方格窗,窗户很高,占了墙的十分之八,充分顾及到了教室的采光和通风,从教室抬脚便能迈到门廊。楼最南侧教室的两堵墙上都有窗户,是整座楼采光最好的教室,一直以来,美术教室都在这里。站在二楼阳台上,就能看到碧绿的迎泽湖,原来二楼顶是平台,过节时迎泽公园放烟花,人们会涌上楼顶平台观看。

    楼道顶棚很高,站在下面,看着墙上的名人画像,感觉似乎回到了小时候,这座宫殿,多像孩子们童话梦幻中的宫殿啊!

    记忆中的少年宫:已过花甲之年的刘大寿老师,当年曾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参加过太原市少年宫的开宫典礼。他说初次见到少年宫主楼,眼前一亮,富丽堂皇,犹如宫殿般耀眼。他说,这座楼坐西朝东,南北两侧各有一排平房,主楼与后面的少年厅相通。主楼共两层,中间凸出来的是面阔5间的门厅,门厅前是一个半圆形的台面,由10根粉色圆柱支撑屋顶。门厅两侧各6间房,前有走廊与门厅相连,走廊外装饰成了画报上看到的俄罗斯宫廷建筑的券洞模样。楼顶边上,隔不远就立有一根灯柱,上面安着两盏西式电灯。多美呀!听说过天宫、龙宫、皇宫,而这是少年宫——我们少年儿童的宫殿!它庄重典雅,新颖别致牞充满生机和活力。小伙伴们都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主楼顶上环周插着红旗,二层顶部居中挂着毛泽东主席的画像。

    他说,60年的岁月里,在这座楼度过了美好时光的孩子数不清,但他相信在这些人的脑海中这座宫殿依然亲切。

专家点评

太原市少年宫

    太原市少年宫于195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我国第一座新建的少年宫,简化的欧 建筑,入口弧 门廊,两侧柱廊,面向 泽湖,是太原早期教育建筑的典范。

 

充满书香韵味的省图

本报记者 侯慧琴 文/摄

    在我的心里,这里的书香气比任何一个地方都要浓厚,而氤氲书香中,这栋已有50年历史的建筑更显得古朴、雅致。8月底,记者走进山西省图书馆,去“读”这座充满韵味的老建筑。

    古朴建筑

    从文源巷进入山西省图书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已显陈旧的灰色建筑。楼的正上方有 “山西省图书馆”6个红色大字,是郭沫若先生当年题写的。楼的主体为四层,两侧楼房则是三层,楼的外墙被郁郁葱葱的 “爬山虎”覆盖着。

    朱红色的主楼大门镶着古铜色的金属饰物,经过岁月磨损的金属透着沧桑感。进入大厅,正对面是“社科新书刊借阅室”,大厅两侧有通往二层的台阶。拾阶而上,黄褐色的扶手下方装饰有波浪样的铁艺。楼梯正对的是几乎占去了大半面墙壁的落地大窗,流露着古老的欧式风情。台阶两侧墙壁上,装有黑色欧式灯具。进入二楼大厅,一个个沙发椅倚柱而设,读者们舒适地随手翻阅着手中的书籍。

    为了纪念山西省图书馆成立百年,大厅里陈设着老照片和相关资料,徜徉其中,历史的长河似在身畔。

    回忆旧貌

    80岁的杨廷祥、75岁的常淑文和74岁的刘锦宏老人是山西省图书馆的老员工,都亲身参与了当年的开馆过程。据3位老人回忆,当年,省图书馆曾就建设方案请全国的专家讨论,并几次易稿,优选后,于1958年动工建设,1960年正式开馆。当年的他们,还都是青春洋溢的年轻人。

    那时的省图书馆大楼是太原的一景,上世纪60年代楼房很少,除了迎泽宾馆、财贸大楼等少数建筑外,就数这座楼显眼。由于图书馆保存书的特殊要求,后面书库的地基下埋了直径为一尺多宽的大柱子,为的是防止书本发潮。而借阅室里宽大的全木土黄色桌子和报刊架都是从北京买的,很是实用耐看。

    杨廷祥老人指着二层大厅说,当年这里是查阅目录的地方。大厅里摆满了像中药柜一样的目录柜,随便拉开一个,一根细铁柱上穿着一张张巴掌大的目录卡供读者查找。目录卡分为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和分类目录,读者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编号后,抄在书单上,交给柜台边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从书库里为读者查找。那时,书库是完全封闭的。而现在,各个借阅室大都为开放式,读者可以按需取用。

    难忘岁月

    沉浸在往事中的杨廷祥老人显现出了年轻人般的活力,热情地逐一向记者介绍,每一个角落,他都如数家珍。在大厅陈列的老照片里,杨廷祥老人指着1960年的一张说,那就是年轻时的他。记者看去,照片中意气风发的年轻知识分子,穿着蓝色的中山装。那时,他和这座建筑一样,都还年轻,而现在他们一起步入了老年。50年了,这栋老建筑已经开始漏雨,各种不适应现代发展的局限也显现出来,很快将被新的图书馆替代。但是,无数人在这里度过的安静而狂热的时光却永远无法被取代。

    记忆中的省图:50年前,常淑文才25岁,乌黑的头发、年轻的身姿,走进这年轻的新图书馆,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这个毕业于长春女中的才女,上班时忙于验收新书、给书上架、为读者办理借阅手续、编书目,工作之余,则沉醉在俄语书籍中学习,成为“俄语通”。这座灰色建筑物给她年轻时的理想插上了翅膀。

专家点评

    山西省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位于解放南路中段西侧文源巷口。1909年开馆,6月改称山西省图书博物馆。1960828日建成主馆,是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老阅览楼采用20世纪50年代建筑风格,建筑总体中轴对称,立面造型上中部高两翼低,门厅向前突出。装饰简洁,强调线条,大方庄重,既有苏式建筑的缩影,又有我国建筑自主创新的印记。

 

太原城的盛大舞台

本报记者 侯慧琴 文/摄

    在太原,提起 “南宫”,那是妇孺皆知。“南宫”的全名是太原工人文化宫,那里曾经是老太原人消夏和娱乐的中心,即便现在,也是庆祝盛大节日和召开重大会议的场所。这栋矗立在迎泽大街的白色建筑,见证着太原城的变化和发展。

    中心地标

    记得小时候曾跟随大人们在南宫看电影,在门前的广场玩耍,学生时代在后院的书市淘书,但眼前屡屡闪过的南宫主楼仅仅是一个地标。这次,记者第一次以探究的心态去仰望它时,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历史的书卷在面前缓缓展开。而展开这幅书卷的,是南宫的老职工田毅。57岁的田毅曾主持了南宫宫史的整理工作,为南宫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田老师的解读下,记者才有了深入了解这栋建筑的机会。

    南宫竣工于1958215日,由山西省建筑工程设计院设计,省建一公司负责施工。全部建筑面积8253平方米,是全市职工进行文化休闲的场所,也是我市当时较大的公共民用建筑。整个建筑设有观众厅(剧场)一个,讲演厅两个,生产技术研究室两个,东西展厅各两个、东西长廊两个,可同时容纳6000多名职工进行文化娱乐活动。

    仿苏风格

    伫立在我们面前的这栋白色楼房为仿苏建筑,中间有三层楼高,两侧的长廊又分别连接着两层的小楼,整个建筑就像一架飞机,跃跃欲飞。

    楼上方的几个红色大字“工人文化宫”颇有渊源,那是朱德元帅1958年亲笔题写的。主楼正门的三个入口都是拱形设计,紫红色的门窗上有铁艺装饰,欧式风味扑面而来。推开门,宽敞的前厅出现在我们面前,花朵形状的水磨石地板光洁大气,而边缘长短不一的细小裂缝则在无言地诉说着它的历史。天花板上以石膏制的黄色菊花修饰,这与楼顶边缘的菊花图案相呼应,这些图案已几经修复。一层是剧场,有两个入口,入口上方分别有“单号”和“双号”的字样。

    历史舞台

    沿着装有土黄色木栏杆扶手的台阶往上走,上到二层。推门进去,这里正召开着一个行业会议,宽敞的舞台上灯火辉煌。就在这个舞台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刘宝瑞、马季,著名作家林斤澜、邓友梅、从维熙、刘绍棠、刘心武,著名画家吴冠中等名人先后举办过演出和演讲。闭上眼睛,隐约间或许有《霸王别姬》咿咿呀呀的婉转长音,还有侯宝林老先生俏皮诙谐的《空城计》台词,演出结束后观众起立后木椅 “哗啦啦”的声音。当然,原有的木椅早已换成了舒适的沙发坐椅。这里,曾带给无数人并将带给更多人以惊喜和感动。

    记忆中的南宫:田毅于1979年起在太原工人文化宫工作,当时,恢宏大气的南宫主楼在迎泽大街算是一景,在这里工作,让他感到自豪。当时的主楼前,还有座毛泽东主席塑像,而主楼的外墙颜色则是绛红色的,欧式的暗红色门窗,配着黄色的柱子,很是气派。田毅清晰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厅里挤满了人,只为买一张电影票。而现在,这样的景象被人们争着购买一张钢琴演出票代替,时代在发展,但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愿望则更加令人感动。

专家点评

    太原市工人文化宫

    太原市工人文化宫于1958年竣工,施工工艺较好,细节刻画精细,是当时太原市大型西式建筑的代表,同时又是典型的苏式建筑的代表,体现了解放初期西式建筑的施工工艺水平。同时文化宫又是太原市较早的大型综合文化娱乐场所之一,其主体建筑在综合文化娱乐场所建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文化宫平面呈 “山”字形,框架结构,有侧廊,主立面朝向迎泽大街,采用水平五段式构图,建筑比例协调,气势恢宏。顶部有朱德亲笔题写的“工人文化宫”5个大字,檐口有红旗浮雕。

 

光影流转的刹那芳华

本报记者 魏薇文/摄

    开明照相馆位于太原市钟楼街五号,是我省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照相馆。如今,已有90年历史的开明照相馆依旧坐落在钟楼街上,从新中国成立至今60年的时光中,无数的镜头和胶片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点滴回忆……   

    三间门面

    开明照相馆的前身是光明照相馆,店面只有三间,主要以拍摄人像为主。20世纪20年代末,光明照相馆被迫关停。1930年刘启亭、芦石青接手,更名为“开明”,寓意为开始光明。开明照相馆较早采用洋式店面,砖木结构,面阔九间,设有壁柱,中间开间加宽,入口设圆券门,两侧窗户加大,已有橱窗的功能,开业时颇为轰动。店面门两侧的立柱上挂着店里有代表性的照片作品,两侧的玻璃橱窗里也摆有精美的照片,充分发挥了广告的效果。

    为了提高名气,当时他们还从上海购回一台质量优良的进口照相转机。在太原来说,这台首屈一指的先进照相机,使用起来既方便,色泽光度又鲜艳,深受欢迎,每日顾客络绎不绝,当时官府团体照相基本上都是由开明照相馆包办。   

    瞬间永恒   

    1949424日太原解放,开明照相馆发生了新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末,开明照相馆经历了从私营到公私合营再到国营的转变。

    1958年开明照相馆正式划归国营,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规模迅速扩大,营业额稳步上升。转制后的开明照相馆由原先的3间门面扩大到9间,面积也扩大为近500平方米,摄影棚由原先的1个增加至3个。服务项目比原来单纯照相、放大、洗相、加色等又有新突破。到后来,远近顾客每逢婚姻大事、单位团体留念、逢年过节合家团聚,都来这里留影。

    64岁的梁拖弟大娘至今还珍藏着9岁时在开明照相馆的一张老照片。那是1954年,家住在河西冶峪的梁大娘和父亲好不容易才进城一趟,为了留个纪念,父女俩在开明照相馆照了一张2寸的黑白照片。“只记得我们是在一楼拍的照片,老师傅让父亲坐着,我站在父亲身边,对面是一台四四方方的机器。照一张2寸照不到6角钱,只有特殊日子才会照相。”   

    华丽转身   

    1970年后,在只有黑白照片的年代,“开明”不断学习其他大城市影楼的先进技术。由专门的师傅,应顾客要求,用颜料将黑白照片上色,加工成“彩色”照片。这种黑白时代的“彩色”照很受欢迎。1978年,开明照相馆最早开始在我省拍摄婚纱照,男士着西装,女士手拿捧花身穿长裙。

    原来住在炒米巷的裴广明大爷,提起开明照相馆,也是一阵感叹。当时,钟楼街附近有三家比较出名的照相馆,分别是开明、鼎章和同生,可现在只有开明还在继续经营,其他两家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现在的开明照相馆,早已更名为开明婚纱摄影,店面门头设计颇具时尚感,高大的玻璃墙,除了能展示各式礼服造型,路人经过还可看到员工们忙碌的景象。这座两层、现代感十足的建筑,从外观上看已找不出过去的影子,只有当年的老照片还依稀能看出老字号往昔的繁华。

    记忆中的开明照相馆:“开明照相馆对太原人来说不仅仅是一座拍照的地方,更留住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片段,每每翻起那些老照片,当初拍照时的场景就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浮现。”9岁时第一次到开明照相馆照相的64岁的市民梁拖弟说。

专家点评

开明照相馆

    开明照相馆开设于1929年,始名光明照相馆,是钟楼街较早采用西洋式店面的商店。建筑面阔九间,设有壁柱,中间开间加宽,入口设圆券门,两侧窗户加大,体现商业橱窗的效果,对太原商业建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效应。 

 

香冠群芳的悠长味道

本报记者 魏薇 文/摄

    咱们说说这太原城里的老字号 “六味斋”。“六味斋”酱肉店最老的一家店面位于太原繁华闹市,它虽然只是太原的一间酱肉店,但其历史却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的北京,迄今已有270余年了。

    扎根柳巷

    1938年,北京“天福号”盛荣广师傅在达达巷27号租下两间瓦房开了太原第一间分店,名字叫“福记六味斋酱肘鸡鸭店”。从此六味斋在太原城里扎了根,并赢得了“六味压三晋、香冠美群芳”的盛誉。

    1950年,“六味斋”搬迁到柳巷的一座临街木结构小二楼,上下六七十平方米。当时柳北尚未打通,整个桥头街、钟楼街上都是丁字路口,这座破旧的小楼就开在街的东南转角。1956年,店铺实行公私合营,“六味斋”正式更名为“六味斋酱肉店”,前店后厂,自产自销。而“六味斋”第四代传人宋银如老先生也正是此时到店里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当时那条路上只有六味斋和按司街照相馆两家店有霓虹灯。”老人回忆。

    一层是门市,柜台里摆着一锅锅肉制品,柜台前大排长龙。“人们都是买三角钱的酱肉,割两角钱的牛肉,掌案师傅把肉切得整整齐齐,用草纸包得四四方方,别有一番味道。”六味斋对面是卖烟酒的老字号“一间楼”,下工时宋大爷还会跑到对面打上一盅酒。“滋溜”一声,酒下了肚,那叫个舒坦!   

    改头换面

    1964年,新的桥头街六味斋酱肉店竣工,一楼作为专门经销六味斋熟肉制品的商店,营业面积200多平方米,后面有小型储藏间,建筑外延顺应基地情况设计为弧线型,最大限度地增加了沿街店面。但原先的古式小楼已经被三层的水泥建筑所取代。

    19668月,在一片破“四旧”的声浪中,“六味斋”成为第一家被横扫的老字号。六味斋的老牌匾被烧,霓虹灯牌也被砸得粉碎,店内体现传统文化的装饰、陈设也未能幸免,六味斋则更名为“太原酱肉店”。

    此后十年间,“六味斋”三个字销声匿迹,但是太原市民对“六味斋”的记忆却没有被抹去。

    1978年,六味斋恢复店名,老字号又重新出现在太原人的生活中。

    老店新颜

    20087月起,伴随着柳巷商业街的大规模改造,六味斋这个老店也开始重新修缮。“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使柳巷这道老商业街上的老字号焕发出了新面貌。六味斋重新装修后,也基本恢复原有风格,在大气恢弘的同时还保留了古香古色的韵味,一方黑底金字的大招牌格外出挑。三层楼外搭出了两层的挑檐,楼身也涂成青砖灰色,檐角一串串红灯笼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270多岁的“六味斋”活力依然。逢年过节,还会出现缺货的现象。很多人来柳巷逛街,顺便买上“六味斋”的熟肉带回家。虽然现在“六味斋”已在全市开了120多家连锁店,各大超市也都能买到“六味斋”的熟食,人们还是认为“六味斋”就在柳巷。

    记忆中的“六味斋”:“六味斋”第四代传人、71岁的宋银如老先生说:“也许是因为年轻时候都在那里度过,当初那座小楼又窄又旧,可一想起老楼、我的师傅、门市上一起学徒的伙计、对面一间楼的酒香,心里还是一阵热乎乎的,就觉得亲近。”

专家点评

“六味斋”酱肉店

    “六味斋”酱肉店历史悠久,“杏花村里老白汾,太原城内六味斋”,1938年创店,前店后厂,是太原较早采用霓虹灯的商店,对太原商业建筑的广告形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革中遭破坏,是太原最富盛名的老字号之一。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