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千年古村——店头巡礼

  店头,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办辖行政村,地当蒙山东麓风峪沟口。店头原有居民500余户,3000余人,系四十里风峪沟内首屈一指的大村。晚近以来,由于风峪沟处于西山煤矿采空区,诸村相继外迁,店头遂亦渐趋人稀窑空,荆棘滋生,狐兔出没。窑洞、荆棘间,多有老树古木,虬枝苍劲,婆娑起舞,一向阳院落有棵古槐,胸径1米余,胸围逾3米,显系千多年古物。此间,每有留意人、有心人路过,不由交相质疑,以至大为诧异:“这是什么窑洞?”“好奇怪的地道!”众口相传,一时成为一方之谜,是以寻幽探奇者,相望于道,谋以“淘金”者,亦辄相光顾。

    窑洞地道

    日前,笔者在检读历史文献基础上,试作以野外考察。进得村来,一眼望去,乍看,人烟稀疏,窑舍寥寥;细看,或古或次古,一色石窑洞,依山势自然布列,回环隐显,高下错落,望之不尽,数不胜数;再请故老导引,一俟深入其中,但见窑洞之间无不有通道,上下层之间无不有阶梯,可谓洞洞相通,层层相连。更有甚者,窑洞中还分布有通铺大炕、水井、石磨、石碾、马槽、通气孔、望孔……年逾八旬的导引老人打趣说“这叫哪号子窑洞?连我爷爷也不知所以。”

    古来我国传统民居讲求严实、聚风、蓄财,忌讳走风漏气。上述洞洞相连、全村贯通显然是犯忌的,是以绝非寻常民居;倘若是客店、货栈、车马店,以耗费如此巨大人力财力为代价,根本无此必要。从历史军事地理学视角着眼,我们认为它属于事前曾统筹设计、规划的官修兵营、防卫工事、军事要塞。依其基本上以石窑洞加地道形制言,姑可定名为“窑洞地道”。诚然,从店头东面毗邻晋阳古城,其西为径通西山的风峪沟看,显系当年晋阳城防要塞;宋初平北汉堕晋阳,太原府城移镇汾东即太原市区一带后,店头的要塞地位顿失,其窑洞地道想必渐趋易作民居了。

    地理形势   

    晋阳(太原)地居山西高原中央腹地,关山形势天成,自古以来向为河东(山西)地区中心,古来所谓“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扼东陉、西陉关,故亦以为四塞之地”(《资治通鉴》卷155胡三省注),或谓“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读史方舆纪要》卷40),此姑不论,而风峪则是晋阳西山东注汾河的冶、开化、风、明仙、马坊、柳子、黄楼、南等八峪中最大的河谷通道——晋阳与西塞蒙山即西山主峰庙前山(靳生禾、谢鸿喜《晋阳古战场考察报告》,《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间的首要孔道,而店头顺风峪沟呈东西向延伸1公里,东临晋阳城,居风峪东口,则是风峪——晋阳西塞首冲。

    风峪沟,一称风峪沙河,犹称灵邱峪,源出庙前山,东南流注入汾河,长20公里,河床宽4050米。说起风峪,似可概括为“四道”,即它是风道、、水道、神道和兵道。西山主峰庙前山海拔1865米,风峪口海拔850米,相对高差1015米,尤其四十里风峪沟呈西北——东南走向,山高谷深,石裸坡陡,辄起风暴,成为典型的风沙大、多山洪地带。风峪之名本身就正出于此。说它又是水道,虽属季节河,惟40平方公里风峪流域面积,一遇霖雨,辄成山洪暴发,威胁晋阳城,是以历朝历代无不重视于风峪修堰筑坝,迄今其十里沙河石坝犹保持最大排洪量384立方米/秒。说它是神道,自古由晋阳赴西山朝佛(蒙山大佛、龙山大佛、天龙山大佛)、祭神主 (店头北畔1319山头有北周骁将、隋国公、隋文帝追谥为武元皇帝之杨忠墓、杨忠碑,石堂头有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彭城太妃墓)大道,迄今店头紫竹寺清代碑刻记载风峪为“灵邱峪”,顾名思义,当与此有关。说它是兵道,这是最现实最切要的,风峪自古为晋阳西塞战略通道,由于山谷隐蔽,出山便达晋阳西门,是历来为兵家战守必防必争之冲,问题竟如此明白——谁据有风峪,谁就赢得了晋中的战略主动,或言风峪的得失,决定着晋阳战守的成败。话说回来,店头当风峪口,成为风峪乃至晋阳城的冲中之冲。

    历史回眸   

    店头,其命名由始,取义于当古来晋阳——太原府(郡)西通岚、兴、汾、永宁(离石)诸州驿路上,交通辐辏,公贾云集,店铺林立,更居四十里风峪沟口,故名。店头作为普通一村,尽管限于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历史文献不曾直接记载它,但它作为四十里风峪沟首当其冲的地望、地名,其所在所依托的风峪却被记载下来,成为它的间接记载。晋代耆学张协在其著名的 《七命》一文里说“右当风谷,左临云溪(《晋书·张载传附协传》);《北齐书·段荣传附韶传》记载:“大宁二年(公元562年),……周武帝遣将率羌夷与突厥合众逼晋阳,世祖自邺倍道兼行赴救。突厥从北结阵而前,东距汾河,西被风谷 (笔者按:“谷”,通“峪”)。如果说前者还不能肯定是专用地名,更未必专指今晋源风峪(沟);那么,后者专指当今店头所在的风峪沟则是明白无误的。一言以蔽之,历史文献直接记载风峪、间接记载店头从公元562年以来已有1447年,即店头至少已有1400余年历史了;同时,风峪——店头开始就是以军事要冲进入历史平台的。

    诚如上述,风峪正式录入历史载籍,至少已有1400余年,其店头的窑洞地道又构筑于何时?既然如此古来近乎绝无仅有的构筑,属于经过统筹设计规划的官修兵营、工事、要塞,那么,倘若回顾一下历史时期晋阳经历的一些重要兵争,特别是持续时间久而具有构筑如此窑洞地道的时间空间条件之役,或许对于澄清这一问题会有帮助的。这类兵争大凡有6次:1.春秋末叶晋四卿知伯、韩、魏围攻赵的晋阳之战,周定王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前455453)历时3年;2.两晋十六国时期,晋并州刺史刘琨抗击匈奴汉赵刘渊父子的晋阳敌后抗战,从晋永嘉元年至建兴四年 (公元307316年),历时9年;3.前秦围攻前燕的晋阳之战,从晋太和五年 (公元370年)7月至9月,历时3月;4.唐安史之乱时期,唐太原尹、太原留守李光弼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决胜史思明的晋阳之战,历时50余日;5.五代唐晋兴替时期,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石敬瑭与契丹联兵围攻唐将张敬达的晋阳之战,历时3月余;6.宋初平北汉晋阳之战,经太祖、太宗两代三役,累计13月。晋阳经历的上述6役,除了春秋晋四卿晋阳之战文献明确记载知伯引汾、晋二水灌晋阳,所谓“围晋阳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战国策·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晋阳之围,悬釜而炊”(《帝王世纪》),以至双方都不可能再挖地道而施行地道战之外,其余五役施行地道战都是可能的。历史文献明确记载了晋阳之战使用了地道战的凡两次:1.前秦围攻前燕的晋阳之战“(王猛)会杨安攻晋阳,为地道,遣张蚝率壮士数百人入其城中,大呼斩关,猛、安遂入晋阳”(《晋书》卷113)。2.唐将李光弼决胜史思明的晋阳之战“贼城外诟詈(辱骂)戏侮者,光弼令穿地道,一夕而擒之,自此贼将行皆视地,不敢逼城“(《旧唐书·李光弼传》)。

    其实,店头作为晋阳城西首当其冲之冲,秦燕历时3个月的晋阳之战也好,唐李光弼决胜史思明50天的晋阳之战也好,利用坚固、功能莫比的店头窑洞地道实施地道战是理乎自然的;惟其3个月也好,50天也好,要构筑成店头如此质地如此规模的窑洞地道,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店头的窑洞地道,当构筑、形成于早在上述两役之前的刘琨晋阳抗战时期。这里不妨先看看刘琨临危受命出任并州刺史时所处的晋阳形势:“时东嬴公(司马)腾自晋阳镇邺,并土饥荒,百姓随腾南下,余户不满二万,寇贼纵横,道路断塞。琨募得千余人,转战至晋阳。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饥羸无复人色,荆棘成林,豺狼满道……”(《晋书·刘琨传》问题以至如此明白:其一,当时刘琨以并州民户不满两万、兵卒千把人为基础,开始其坚持抗击近在咫尺以吕梁山为基地的,兵强马肥的匈奴刘渊父子,以至长达9年之久,在如此典型的敌强我弱条件下完全可以设想,还有什么能比实施全民皆兵和地道战更可行更有效的战略战术呢!人们都熟悉迄今晋阳古城周围有众多的“坞”、“寨”、“堡”之类的村名和地名,极有可能就是当年刘琨发动兵民坚持晋阳敌后抗战时期的遗存遗迹,而店头窑洞地道,岂非就是此类坞、寨、堡的一处典型的有机合成!其二,刘琨发动晋阳兵民坚持晋阳敌后抗战9年之久,最具有构筑店头如此一色石质窑洞地道的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诚然,从今日所见店头窑洞地道形色亦诸多差异看,显然不乏后世修补加工,但刘琨9年晋阳抗战时期形成的基础和规模,应是可以肯定的。

    店头窑洞地道是一具有1700年悠久历史的、独具特色而不可仿效不可取代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

 

这是“石头村”内连接一、二层的楼梯,楼梯两侧有排水沟

窑洞内石碾的磨盘表面平滑,研究人员推测有可能专门用来研磨火药

“石头村”全景

当地工作人员王春生在向记者介绍一个位于窑洞壁上方的暗道

在峭壁下开凿的窑洞(2008年10月13日摄)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靳生禾 谢鸿喜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