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我掌管河东解池盐务事略

  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角黄土高原边缘,山梁绵延,土塬平坦,运城是盆地的最低处。在中条山北麓,运城与安邑接壤处便是闻名遐迩的运城解州盐池。
  盐池因在解州管辖之内,故称之为解池。运城旧时称潞村,因此解池产的盐得名潞盐或称解盐、河东盐。
  解池可追溯到黄帝、尧舜之时,就已经营开发,并远销晋、豫、陕三省地区。《左传》鲁成公六年:“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杜预注:“猗氏盐池是也”。《山海经》称为“盐贩之泽”也指运城解池。史书记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蒲坂和安邑即永济和夏县。曾在夏县发现5000年前新石器晚期和仰韶文化的遗址,足以证明远古祖先已在河东大地生存定居从事农业畜牧业。解池4000余年悠久的历史,造福于晋陕豫亿万百姓。
  解池在远古已是天然湖泊,是在地质学称为新生代时期,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变化,造成中条山升则山岭而长,降则凹陷地带而成。含有各种矿物质盐类的山洪爆发,汇积于凹陷处,天长日久,经漫长岁月沉淀和日晒蒸发,形成今东西约30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的盐池。远眺解池,雪白如银,可称之为风光秀丽的银湖。湖面海拔320米,北靠运城市区,南依中条山,东临夏县,西为解州城东门外社东村以东。
  1934年底,接中华民国南京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签署的任命,我于1935年1月1日赴运城接任河东解池盐场场长,孔繁 接任河东解池盐运使,驻节运城。上任先接收盐运使署,接收盐场公署,掌管盐池三场:东场即自东禁门(原安邑城南门外)往西,包括东头铺、东二铺、东三铺、东四铺、东五铺、东六铺、东七铺、东八铺、东九铺、东十铺。中场即中禁门(运城城区南门外约一公里处)往西为中头铺、中二铺、中三铺、中四铺、中五铺、中六铺、中七铺、中八铺、中九铺、中十铺。西场即紧挨中场十铺。
  禁门,是盐池周围筑起的“禁城”即禁垣,也是城墙,东、中、西三个门。明朝宪宗帝朱见深成化年间建筑,高16尺,顶宽2尺,名曰“禁墙”。东禁门取名“育宝”;中禁门取名“祐宝”,城洞中墙上嵌饰的同治手书布告是著名的“三不”碑文。三禁门门楼朱栋花檐,古雅典朴庄重。禁垣为保护盐池的生产安全,为打击走私,为防私盗,抵御自然灾害,保证盐业生产,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功用。除三禁门外,盐池南面曰南禁门,周围还有多处便门。1938年以前禁墙完整无损,当年我拍摄的禁墙、禁门、盐池生产及盐池景等照,部分保存至今。
  为保卫盐池的安全和巡逻缉拿盗盐走私,专门设有缉私兵两营,包括一个骑兵连。
  我掌理三场生产与出场运销和盐斤事宜,并代表盐运使到常驻盐池缉私两营点兵名额。同时派员驻守盐池四禁门人员,并视察池中坐商。坐商是盐池的产商,俗称坐商、晒商,当时共有40多家,除分布在东、中、西三场,还分布在东阡铺和南岸。他们有自己的组织,叫坐商产盐公会。
  解池造盐沿用传统老办法,用人工、靠天时。每年春初盐工入池,修畦淘沟晒盐,排除硝泥,换肚子、整畦面,到八、九月结束。晒盐结束后,打斗窝、打畦子毫,整修畦埝。解池北与汾河相接,南有中条山相隔,气候暖和,温度也较高。气候风向对成盐最有关系,有正南风正东风时,一夜就可结盐,盐花结晶,皎洁如编贝,正如解池流传之谚语“南风一吹,隔宿成盐”;若得小雨,颗粒更鲜明,俗成雨水盐;若雨多阳光不足,蒸发量降低,则盐色青暗;若遇东北风、西南风,盐花不浮,满畦像煮沸的稀粥,味苦色恶,不能食用,只可刮弃畦外,等待风向转变重新注水引种。古诗以《南风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记叙了独特的自然气候对河东盐池的关系和百姓靠天吃饭的期望。
  我与孔盐运使执掌河东盐务期间,制定整顿盐池生产与盐政的规定,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革,治理盐政:
  一、首先革除积弊与陋规:盐场旧日之规定,有其文且不依,盐商可代办公人员买盐,待盐价涨转手倒卖盈利,不劳而获。黄河沿岸关卡和风陵渡、茅津渡的查验员,以查验为名,每过盐车从盐袋里用竹筒抽盐为己有,积累成数私卖获利,不胜枚举。定出法规,清除贪赃枉法,走私囊饱,一旦查出,严惩不贷。在任三年,公正廉明,公生明,廉生威,尽除积弊陋规,两袖清风。
  二、改良盐质,提高盐的质量:盐品含杂质,关系到百姓健康。增设化验员,每晒盐一畦,由化验员取样化验,所含杂质不得超过百分之五,否则销毁。经常由场公署指导坐商,改进晒盐技术取代土法晒盐,提高质量。
  三、注意气象变化:在盐运使署内设专人注意观察气候变化,每日作天气预报工作,及时和盐场联系,以确保生产安全,避免损失。
  四、改用布袋装盐:过去出场远销各岸盐斤都以麻袋装运,经骡马大车运到晋陕豫三销区,长途辗转,脚夫偷卖,掺沙拌土,白盐变黑盐,污秽不堪入食,须用清水冲洗后而食。沿途住店还有偷盗现象。为保持洁白晶莹的潞盐,特规定改用布袋装盐,在场署派员监督之下,用红白二线机器缝扎口,以防偷拆,百姓吃到了好盐。
  五、设立盐务学校:培养盐务人员和技术,所学所用,选用优秀学员,指导盐商和盐工提高质量。监督盐商晒盐和归仓料合,将生产数量入簿记账。
  六、修筑环池马路:盐池东西中三场,周约130余公里,土路行游不便,遇到大风,沙尘风扬;遇阴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对盐池造成污染。我接任后,即由场署督率两营缉私兵,沿盐池边修筑环池马路,给各盐商骑自行车来往及车辆运输均带来方便。
  七、计划修筑轻便铁路:解盐支往晋陕豫三省,南北对岸相距10余里,造成运输困难。从运城直达最近的口岸风陵渡也要走数十公里。到河南口岸的一条运输线由盐池出场装卸到解县,再由骡驮转运45公里到曲里,再渡黄河车运豫岸。运陕西的一条路线是由运城装火车走旱路到50余公里处的黄河口,再换船水运50余公里到潼关走旱。道路曲折,遇有风雨交加或大雪封路,人畜、盐遭受很大损失。据此,我们请来同蒲铁路工程师,进行测量、设计,定出了方案,设仓备料。由盐池到运城修筑轻便铁路和同蒲路衔接,再由交线延伸到各重要口岸,转往陕豫两省,以改进运输条件,节约人力物力,保证质量。
  八、派职员到天津永利公司参观学习制碱,和久大精盐公司学习再制精盐方法,改进潞盐质量,用新装运输销区。
  九、改良硝池滩土壤。硝池滩位于解县境周约40余里,每于旱季水涸,硝盐茫茫,贫苦人民刮取食用,有害健康。计划请专家,改良土壤变为良田,或养殖。
  1936年“西安事变”前,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将军与秘书宋绮云等从北平回西安途经运城,我和云生迎接招待了杨虎城将军一行,观赏了盐池130平方公里的“银湖”之景及雄伟壮观的池神庙、海光楼、歌熏楼。观看了盐场设施、解盐晒制工艺等。在观游过程中,我给杨将军一行作了详细介绍,并请杨将军对盐场有关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七七事变”日军侵华,国事危急,我们组织运盐火车,抢运盐斤,将几十万斤盐转运晋陕豫各口岸。山西沦陷后,陕豫两岸未感脱销之虞,百姓没有缺盐。
  1937年10月日军入晋,太原吃紧,太谷铭贤学校的师生家属200余人急于入陕,南迁四川,10月间到的运城汇合。我们接待了他们,住在盐场,暂在文庙上课。11月,又安排了骡驮、大车将他们送到茅津渡,过黄河到潼关、西安,搭火车安全南行到四川。
  我在任三年,改革盐政,建立制度,加强管理,改进生产,提高解盐质量,盐池年产量也有增加,分别为1935年68300吨,1936年76200吨,1937年因日军侵华也达36250吨。所拟计划三项,“七七事变”日军侵华,惜未能实现,徒唤奈何!
  在任职三年期间,我还注意收集盐池的有关资料,查阅场公署及盐运使署多年档卷,弄清从民国起自清代的有关产销情况,并询问老职员及晋陕豫各岸盐商公会、老盐商和池中坐商,拍摄了盐池的不少照片,最后编写成了《河东盐政史略》。
 

本文来源:文史月刊 2004年5期;本文作者:崔宸英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9-01)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