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阎锡山三到溪口

  浙江奉化溪口镇是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的故乡。蒋介石有很强的家乡观念,发迹后虽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但来家乡的次数依然很多。得意时回乡,荣宗耀祖;失意时回乡,谋划再起;生日回乡,名曰"避寿";清明回乡,祭扫祖宗。正由于蒋介石频频回乡,所以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多曾来溪口"朝拜"。据已有资料记载,被称为"山西王"的阎锡山曾经三次到过这一地图上并不显眼的集镇,从中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蒋阎关系。
  阎锡山第一次到溪口是1937年4月中旬。4月14日,蒋介石的同父异母胞兄蒋介卿出殡。蒋介卿系在1936年12月中旬闻其胞弟在西安"遇难"受惊,心脏病发作而死。出殡时,蒋介石正好在溪口治疗"西安事变"中越墙逃跑留下的腰伤,遂亲自主持其兄丧事。这样,小小一个浙江省府委员的葬礼,惊动了国民党许多军政要员,纷纷驾车南下,到溪口送殡,其中就有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控制山西军政大权的"阎老西"。
  出殡前一天,溪口镇上车水马龙,蒋氏门前冠盖如云。蒋家帐房唐瑞福负责签到。据他回忆,前来送殡的国民党要人有林森、居正、阎锡山、冯玉祥......他生前曾经对笔者描绘过接待这些要人的情况。他说:"有些人曾经看到过照片,一见面就被我猜到名字。林森长须飘胸,冯玉祥身材魁梧,阎锡山留有八字胡,他们身边都前呼后拥,目标特别明显。这些国民党大员大部分被安排在蒋介石兼任校长的武岭学校住宿,冯玉祥不喜合群,住在镇西头武岭公园里的中国旅行社内。"
  阎锡山第二次到溪口是1949年2月17日。据蒋经国那天回忆记载:"二月十七日,阎百川(阎锡山字百川--笔者注)先生到溪口来,我奉令接他上妙高台过夜,他同父亲谈其今后党、政、军务改造的意见。"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孙科,由于在"和谈"和"迁都"两个问题上和代总统李宗仁发生尖锐冲突,孙内阁改组势所必至。蒋经国的日记继续写道:"父亲当时的主张,李宗仁既有意调换孙院长哲生(孙科字哲生--笔者注),与其另找人选,协调府院,倒不如釜底抽薪,由李宗仁自行决定其行政院院长的人选,使彼能完全肩负责任。此时李宗仁对于行政院院长的人选已属意于何敬之(何应钦字敬之--笔者注)先生。"
  3月20日左右,情况有变,李宗仁想让国民党元老、司法院长居正组阁。居正曾是蒋介石的老上司。1916年6月,国民党人在山东建立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居正为总司令,蒋介石在其手下任参谋长,时间不长,同年秋即回上海。蒋介石不愿提这段历史,在《武岭蒋氏宗谱》上对这件事是这样写的:"北上观察政局,秋回沪。"因此,蒋介石不愿让居正当上行政院长,特电滞留在上海的阎锡山来溪口密商对策。于是,阎锡山就有了第三次溪口之行。
  1987年12月14日,美洲《中报》报系集团董事长、中介通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朝枢先生来溪口访问,与笔者谈了阎锡山第三次溪口之行的详细情况。
  傅先生原籍江西,早年在上海读完大学,由其岳父(阎锡山留日同学)介绍,给阎锡山当随从秘书。1949年随同阎锡山去台湾,后转入新闻界,曾任《台湾日报》董事长,离台后在香港、美国办《中报》及杂志。傅先生于1949年春随阎锡山来溪口。他回忆说:"1949年春,阎锡山停留上海,蒋介石从溪口打去电话,邀他速来溪口,有要事相商。阎锡山到溪口时,蒋介石执礼甚恭,亲到武岭门外迎接。阎下车后,二人携手同行,径赴蒋氏故居丰镐房。步入院子,我们这些随员,包括蒋经国、俞济时、沈昌焕和我等,都被留在门外。阎蒋入室,先是抱头大哭,对眼前败局十分悲痛。然后二人密商要事。这件要事,当时阎锡山守口如瓶,只字未吐。直至到了台湾,在一次晚饭后洗脚时,阎才把详情透露给我。核心内容原来是商量行政院长孙科下台的继承人选问题。阎锡山说,当时,蒋介石得悉李宗仁将拉居正出台,居正早年位在蒋介石之上,不好驾驭,就邀阎密谋,阻止居正组阁。两人想出一条妙计,命陈立夫以头颅担保,贯彻执行。蒋介石对陈立夫说,如果居正当选行政院长,你拿脑袋来见我。结果居正果未入选,何应钦于3月24日继孙科出任行政院长。
  傅先生跟随阎锡山多年,对阎了解颇深。他说:"阎锡山工于心计,曾经向蒋介石献了很多计策,有的被采用了,有的未被采用。我第一次见他,他问我多大年纪,我回答23岁。他说,你在我身边当秘书,年纪太轻,难以服众。从今天起,你的年龄改成26岁。"说到这里,傅先生拿出台湾身份证,说:"直到今天,我身份证上填的年龄仍然比实际大3岁,因为国民党是不允许随便更改年龄的。"据30年代曾任蒋介石侍从秘书的汪日章说,蒋介石对阎锡山很讲究方式。一次,蒋叫汪送一份报告给阎锡山。这份报告是有人对阎锡山的工作提了一些建议,其中也有一些批评之辞。由于报告由汪转呈给蒋,所以汪了解具体内容,就提醒蒋是否把其中的批评文字删去,以免引起阎的不快和误解。蒋笑笑说,这些文字已经删去了。即此一例,也可反映蒋阎之间十分注意对方心态。
 

本文来源:史月刊2003 年1期;本文作者:王舜祁文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9-01)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