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第一所私立新式小学

  笃初学堂的创立及教育设置
  
   今年,应该纪念榆次车辋常氏私立笃初学堂创办100周年。
   按《山西教育志》记载,笃初学堂是省内第一所私立新式学堂,是在清朝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前两年“始植基而开风气”的创新之举。
   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常氏第十四世的常麟书(字绂章,号约斋,北常“养和堂”后裔)赴京考中进士,但他目睹朝政的腐败和国运的衰微,以“亲老”为由辞去朝廷授予的“户部主事”(正六品)之职,返回家乡,开始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
   在常麟书的倡议和说服之下,常氏家族率先实行教育革新,把全族各家的17所私塾合并,“由族长主持,利用家族公产,创办族塾,吸收本族子弟20余学习”。于当年夏天正式成立了“常氏私立笃初小学堂”,比全国首创的江苏川沙私塾改良会早一年,比榆次县的官办新式学堂早两年,比新政府颁布的《初等小学堂章程》早六年。
   “笃初”二字,取义《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堂开办时由第十四世常望春(字东野)和常际春(字辅唐)为经理(即正、副校长),常麟书总管教务。校址利用第十三世北常“锦和堂”常立敬(人称“三先生”)宅院的偏院,位于今车辋村真武庙西之路南。
   据民国《榆次县志》记,笃初学堂初办时,学生按优、次、稚分为甲、乙、丙三个班,功课起初有经、史、文、算四门。“经”,用《诗经》;“史”用“史鉴节要”,常麟书亲手编定的《外史歌略》也刻书授读;“算”,用笔算数学;“文”,由教者选录。后又增设“天文”、“舆地”和“文艺”三门,教材均由常麟书亲自编定。
   按常赞春《行年自记》,笃初学堂最早聘请的教师有侯、史、杜三位,其中侯之麟(字寿)是本乡德音村举人,此人的学问后来受到孔祥熙的赏识。作为山西大学堂首批学生的常赞春(字子襄、北常“贵和堂”后裔)分外热心家族教育,夏天即请假回任笃初学堂教务,后又断续代课,因此被山西大学堂以“旷课久除名”。
   常麟书到榆次县主持凤鸣学堂后,笃初学堂由他的堂弟常赞春和常灏春(字瀚卿)先后主持教务。课程改为“国文”、“算学”、“修身”、“图画”、“历史”、“地理”和“体育”七门,后又增设“英文”和“科学”两门。学校每天上午上课,下午诵读,晚间温习。
   笃初学堂(前期)只收男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常赞春之四弟常宝春(字鉴三)等创办“常氏知耻女子学堂”,常赞春又为家族女校代课,并教习字和图画。
   光绪三十二年(1906),第十三世常立翰(字子干)任笃初学堂总管,并监督幼稚班;常赞春授甲、丙班文、经、史、地理等课,常麟书之次弟常麟图(字子仪)授乙班文、经、史、地理等课,常灏春任算学,杨道显(字季文,榆次左付村人)任各科学。
   此年秋,笃初小学堂增设中学部,这又是当时全省唯一的私立中学堂,经报省学政审批立案,第二年正式定名为“常氏私立中学兼高初两级小学堂”。分甲班为中学部,乙班为高小部,丙班为初小部。中学、高小单式授课,初小复式授课。学生60余人。
   这所私立中学比太原平民、山西平民(夏县)、太原山右、太原新民、太原进山等著名的私立中学早建16年。
   光绪三十三年到民国元年(1907~1912),主持该校教务的是榆次东会村人杨道显。杨为山西大学法科毕业生,很受师生敬重,他后来被选为省议会议员,还曾出任永和县县长。
   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宣统二年(1910)正月,常赞春仍在笃初学堂任教,其间曾赴北京为学堂采购书籍,直至考取北京大学才无暇顾及学堂教务。
   常赞春就学北大后,参加过戊戍公车上书的第十三世常立教(字敷五)接任其所授之课,“每为诸生讲文艺史事,声闻隔座,诸生皆乐而忘疲,学大进”。
   笃初学堂由于办学有方,成效显著,远至大同等地慕名求学者多达10余人。
   宣统三年(1911)六年,高小部毕业;十二月,初小部毕业。
   民国元年(1912),中学部长和高小部赴省城开学,只留初小部两个班。民国2年(1913),常家商贸事业全面崩溃,经费拮据,中学和高小均停办,只剩下初小两个班,在常灏春和常瀚春(字浩卿)二人的勉强支撑下,维持残局,直到民国8年(1919)并入车辋村学校。
   笃初学堂(前期)从创办至停办,历时17年。后来历任山西大学和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的常彦春(字俊生,第十四世)、颇有建树的人民解放军军医常凤嶂(字叠三,第十五世)、曾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的常国棨(字戟门,第十五世)和著名的爱国学者常乃悳(字燕生,第十六世)等,少年时代都是笃初学堂前期的学生。
   在中国封建王朝尚未结束之时,常氏家族的教育能做到既重视社会科学又重视自然科学,既关注本国国情又兼顾各国知识,既高度注重书本学习,又十分注意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体质锻炼,实属难得。常麟书、常赞春等人首创这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格式,确实具有教学的非凡才能和育人的远见卓识。
  
  笃初学校的恢复及师资配备
  
   民国14年(1925)秋,经车辋常氏第十四世、山西大学文科教授常赞春建议,常家利用家族旧商号的一些账尾残资作为基金,受著名艺人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等人的资助,在北祠堂东偏院(原账房院)恢复“常氏私立笃初小学校”,同时将常氏“知耻女校”合并。校董为常赞春、常彦春、常建春(字星生)、常麟寯(字淳如)、常凤梧(字碧秋)和常风(名凤瑑,字镂青)等人,常宝春(字鉴三)任校长。为维持学校生存,族人共商将仅有的余资投放到可靠的商家入股,以红利支撑办学费用。据常氏后人回忆,曾将部分余资存入榆次要村“致诚信”商号和“积成永”油面店;后又将部分办学经费转往天津“日进五金行”入股。
   “笃初学校”位于车辋村东北端,槐柳成荫,幽美雅静。共有房屋20余间,正房是阅览室和教师宿舍,两侧厢房是教室。还有图书室、手工展览室、游艺室(有积木等玩具)、小商社等,外院有宽阔的操场,供学生进行体育运动。
   学生两年一招,六个年级均实行两级复式教学。当时的教材是按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课程和课本,但山西军阀阎锡山强令发行省内的自编教材,其中自然科学内容肤浅,文史方面又宣讲阎锡山所谓的“六政三事”、“实行公道”等“政绩”,全省教育界普遍不满;笃初学堂率先予以抵制,他们采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教材授课,只是在官方的督学来校视察时,才拿出本省课本应付一下门面。
   笃初学校的设施在当时同等学校中是相当齐备和比较先进的。教室内初年级两人一桌,统一发石板和石笔;高年级单人课桌,笔砚俱全,铅笔只在上数学和英文课时使用。初年级教室墙头展览着学生们的大字、画图和手工作业;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办壁报。学校还不定期地举办演讲、作文、图画、手工展览和各种智力竞赛。
   建校之初,常赞春将家藏的《十三经》、《二十四史》、《二十二子》、《朱子全书》、《昭明文选》等大套古籍捐赠图书室,其它族人也相继捐赠了不少书籍;学校又购进《天演论》、《地球韵言》、《莎士比亚故事》、《伊索寓言》及全套林琴南的翻译小说等。长期订阅《大公报》、《京报副刊》、《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少年杂志》、《学生杂志》、《儿童世界》、《儿童画报》、《小朋友》等报刊,还有成套的幼年文库丛书。
   学校当时有一架德国风琴,供音乐课使用;一台日本电子管收音机,师生们能听到国内外新闻;还有一部油印机,是印制讲义和考卷的重要工具。
   笃初此次复学,车辋常家在村的男女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在家族内实现了普及六年制小学教育!外姓或外村的个别学龄儿童因家长有特殊关系也能在笃初附读。
   常赞春在山西大学任教的同时,还亲自负责笃初学校的教务。每年夏、冬假期前后,他必亲自审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作业,做出相应的指导。学校的校董们每年都专门到校听课,并检查学生的作业。
   在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以高薪聘请太原第一师范和国民师范的高材生来校任校长和教师。笃初复学后聘用教师的待遇为每月18元,比一般公立学校高4元。曾任笃初校长和教师的有:
   校长辛克温(或克文,字质甫),寿阳人,1925年开始在笃初学校任教。他知识面宽,功底扎实,深受学生们的爱戴。抗战爆发后,他不愿就任伪职,在山村辗转行医,后不知所终。
   史克让,字子谦,榆次史家庄人,太原师范毕业生,在校三年一直名列第一。他到笃初学校后采用新式教学方法,课堂上注重启发和诱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下课后指导学生练习武术、排演话剧,活跃了全校的气氛。1936年,他在榆次魏榆初级职业学校任教导(务)主任。抗战爆发后,他组织范新三等8人参加了牺盟会和八路军,曾任一二九师政治部教育科长兼陆军中学副校长,1942年在太行山反“扫荡”中壮烈牺牲。
  
   范铭晋,字星三(新三),以字行,榆次范家堡村人,太原师范毕业,成绩突出,书法功底很深。在笃初学校任教期间经常结合时事进行评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1936年,他先后在榆次魏榆初级职业学校、龙王庙小学任教,后参加牺盟会和八路军,加入共产党,抗战中历任榆次抗日政府秘书兼行政科长、县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长,已离休。
   李祥州(或祥周),武乡人,太原师范毕业后来笃初任教,是笃初最后一任校长。抗战中,他曾在太行四地委文教科工作。
   郑允文,榆次县长凝镇人,抗战前曾任榆次女校教师、榆次城内模范小学校长,后参加牺盟会,加入共产党,历任中共领导下的榆次县游击队长、县政府武装科长,为开创路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作用。
   先后任教的教师还有靳映渭、冯玉如(女)、马映兰(女)和王、魏、阎等教师。
  
  笃初学校的校园生活
  
   在当年学子的记忆中,笃初学校的生活是很快乐的。
   1926年至1932年在笃初小说读书的常国蔚女士(现年83岁,常家第十五世,北常“人和堂”后裔,太原七中退休教师)回忆:那时已经男女同校。上课的时候,先要起立向老师问好。教室里有孙中山的肖像。校长辛老师讲授语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魏老师讲授体育和唱歌(当时有一架手风琴),王老师讲授数学和珠算。小时带着墨盒上写字课。上午是语文、数学,下午是体育和唱歌,整队跑步。期终进行考试,但本校没有排名,而是参加榆次县的统一会考。家中的老师都是父亲(常彦春)请回来的,当时父亲在国民师范、太原女师、太原女中、成成中学教书,他的毕业生安排到笃初小学,而且工资比其他学校的较高。当时的教室在二进院子。有三个老师,一个厨师。王老师在正厅,辛老师在西上房,魏老师在西下房。东街(现常家庄园内正街)和西街(真武庙以西)以及南街(南常)全部的子弟都在这里上学。冬天天气甚寒,当时教室后面有一个火炉,进门就去烤火。白天上学,晚上回家,不去其他堂玩耍。
   常国慧女士(现年83岁,常家第十五世,北常“养和堂”后裔,画家)在《笃初上学———快乐的童年》一文中写出1930年前后学校生活的片断:
   一、可爱的苹果树
   这株五米高的苹果树,直立在笃初二门前左侧,形似圆锥,花头大,白色微带粉,开花时十分壮观。浅绿色的苹果成熟了,学生们排队放学时,老师就在校门口给大家分带苹果……
   二、到笃初去看戏
   那时我还很小,跟着大人去看戏。这是史克让老师指导大班的哥哥们演话剧。话剧在当时是新鲜的、先进的。
   三、小卖部
   从太原买来毛巾、牙刷、袜子等日用品,让大班学生管理,学生和家长都可在规定的时间到校随意购买,不营利,只为让学生有一种经营意识,而且打算盘可以更熟练地和实用结合起来。
   四、图书室
   《小朋友》、《儿童世界》、《儿童画报》、《故事会》、《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三公主》等,我们都喜欢看。图书整理、登记、借阅,都由学生管理。
   五、好学生会
好学生会由同学们推选出来。有一次选的是常士宣(铁虎哥之三女),学习好,纪律好。
   六、投稿、出报
   好像是两周一出的墙报,贴在二门道里。同学们随意投稿,故事、诗歌、谜语等,录取的有奖(小画片)。
   七、丰富多彩的二门道
   优秀的大楷、小楷、图画、作文、日记,都贴在二门道。二门道左侧挂着一个二尺多高的镜子(长方形),当时称“整容镜”。
   八、恳亲会
   一学期开一次恳亲会。印象较深的一次是靳映渭老师,特别善谈,将会场搞得气氛热烈。
   九、教室
   教室正面黑板上方有孙中山像,两边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教室侧面墙上贴着“司马光破缸”、“孔融让梨”等通俗教育画。
   十、纪念周
   每逢星期一有一个“纪念周”,老师念总理遗嘱,还静默三分钟。
   十一、有益的活动
   例如全校师生参观太谷铭贤中学(突出农业),请太谷仁术医院的大夫为全校师生体检,此举也有一些人非议:“不穿衣服让洋人(外国大夫)看,不妥。”
   十二、击鼓传花
   平时我们不能随意去祠堂正院玩耍,只有老师允许时才带我们去正院亭子上做游戏———击鼓传花,玩得很高兴。
   十三、课外活动
   跷跷板在苹果树前面,踢足球、打乒乓、滚铁环都是我们喜欢的活动。辛质甫老师是校长,课后他喜欢和同学们玩。
   十四、纸南瓜
   冯玉如老师教我们将废纸泡成纸浆,糊在南瓜上面,纸浆干后剖开(取出南瓜),再贴合完整,在这个完整的纸南瓜上画好颜色,追求与实物相似。
   十五、优雅的琴声
   李祥周老师爱弹风琴,教我们学唱《木兰诗》,随着那优雅的琴声,大家就唱起来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据常崇垕先生(现年81岁,常家第十七世,北常“清和堂”后裔,山西省公路局退休高级会计师)回忆,他曾在笃初小学的幼稚园上学,这个幼稚园只设置了一两年,唱歌跳舞演话剧,也让认一些方块字。幼稚园的老师也是笃初小学的老师,当时的老师都是国立师范学校的毕业生,素质很高。那时没有什么教材,就是老师买来的画报和一些玩具,建幼稚园的目的是为孩子上小学做准备。
   据1932年至1936年在笃初就学的常国健先生(现年77岁,常家第十五世,北常“慎和堂”后裔,西北师大退休教授)回忆,学校“极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少学生毕业后考到阳兴中学。美工教学用手工彩纸编织图案、风景、人物、泥塑及画画等……,音乐课则教了不少名曲如《阳关三叠》、《小小画家》、《寒衣曲》等;体育方面则有足球、网球、排球、跳绳、铁环等”,学校还有“笃初小学校歌”。
   至抗战前,笃初学校师生每天早晨唱国歌。当时的国歌是孙中山先生撰写的歌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后期的笃初学校,从1925年坚持到1937年抗战爆发。在常氏私立高初两等小学堂就学或毕业的常家子弟从第十五世到十八世,约有200余名。
   常氏私立笃初学校,前后办学共24年,合计培育出初中毕业生五期约40余人,高小毕业生十期近100人,连同初小毕业及就学而肄业的学生,估计总数在300名以上。
   后期笃初正值国家苦难,爱国教师对民族危亡的大声疾呼,激荡起常氏家族青少年的正气和热血,“七七”事变后,常乃志、常国华、常国毅、常国英、常懋先、常乃助、常士辉等多人投身到抗战的烽火中,常凤铮、常士冕、常乃恕等则喋血疆场,用宝贵的生命为“笃初”、为常氏家族、为中华民族谱写了壮丽的史页!
   而更多的常氏子孙,则秉承先辈教育救国的遗志,选择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事业,在校园里默默耕耘,在讲坛上奉献一生,从而使车辋常家成为省内颇有名望的教育世家。
 

本文来源:文史月刊 2003年10期;本文作者:楚 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9-01)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