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离石史话

  离石,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侧,黄河支流三川河流域。早在八九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其代表性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迹都曾在此发现。离石这一名称是由山水而来,山即离石山,俗称赤尖岭(现今方山县北),山前有水,水名离石水,县名由此而来。
  大禹治水时有些重点工程就在古离石境内。战国时的《吕氏春秋》文中曾说:“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永宁州志》载:吕梁山在离石城东一百里,俗称“骨脊山”。孟门,现今属柳林县,位于村南的蛟龙石壁,将黄河两岸的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大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形成湖海,若遇大雨,洪水滔天,大溢逆流。大禹在孟门西南劈开蛟龙石壁,使河水顺流而下,形成古离石十景之一的“孟门洪涛”。
  春秋时期,周成王赏赐给晋国六卿之一赵氏祖先孟增一块封地于离石北部,孟增自号为“皋狼”。皋狼本为鸠鸟的名称,孟增先祖以鸟为图腾,他以此纪念自己的氏族。后来晋国另一大族的首领知伯向赵氏索取蔺(离石西)、皋狼之地。蔺乃赵西部大邑,皋狼乃赵氏祖先发祥之地,赵襄子断然拒绝。恼羞成怒的知伯遂约韩、魏二氏联合攻打赵氏,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事件,春秋从此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七雄时期。
  三家分晋后,由于离石处在秦晋交通的咽喉要地,遂成为魏、秦、赵争夺的军事重镇。魏赵据有离石,可以抵挡来自西方秦国的侵扰,保证大后方的安全。如果离石一旦失守,魏赵的西北制高点便失去了屏障,三晋腹地完全暴露于秦军的攻击之下。因此在战国初期,离石成为此三个诸侯国争夺的战略要塞,它的得失便成彼此国力由弱转强的重要标志。
  起初,魏国在离石打败赵军,魏文侯拜吴起为西河守。吴起在此练兵训武,筑城以拒秦,名曰吴城。并乘秦国多事之日,兴兵袭秦,攻取河西五城。韩、赵皆来称贺,魏国便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强国。
  秦国商鞅变法后,国力渐强。秦孝公乘魏国大将庞涓马陵道兵败,拜商鞅为大将,率兵五万袭取西河,魏将公子昂率兵守吴城。商鞅利用与公子昂的旧情设计骗取了吴城,大军直逼魏国首都安邑。魏割西河与秦国求和,商鞅罢兵。魏国因首都离秦国太近,遂迁都于大梁。
  赵肃侯二十二年,赵将赵疵与秦人交战,赵军失败,赵疵被杀于河西,秦人攻取赵国蔺、离石。赵武灵王十三年,秦兵再次攻占赵国蔺,俘虏将军赵庄。赵惠文王十七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取赵国蔺。秦国的东进也遇到赵将廉颇的顽强抵抗,秦赵便在渑池相会,寻求和解。赵惠文王二十九年,赵派公子入秦为质,提出用焦、黎等地交换被秦攻占的蔺、离石,秦如约交还。
  从当地的出土文物也能证明离石曾为战国时期诸侯国的争夺之地。2001年5月,离石旧城改造,在原城关医院对面发掘战国墓一座,出土铜剑、铜戈、铜箭头等武器多件。
  秦国多次攻占赵国蔺、离石,但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二等强国,所以蔺、离石大部分时间仍属于赵国。离石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证明了此种情况,既有代表赵风格的圆足布,也有代表秦风格的圜钱。这也证明了当时秦、赵交替统治离石的状况。
  西汉时期,开始设置离石县,属西河郡管辖。西河作为郡名,始于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县境),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的东部,山西省的吕梁山、芦芽山以西,石楼以北及陕西省宜川以北黄河沿岸的地区。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郡移置于离石,为郡治所。三国魏时,入于羌胡。治域包括今山西离石、中阳、石楼、汾阳、介休、灵石等县。西晋时变为西河国,以后又称为永石郡、怀政郡、离石郡,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改称石州。
  汉高祖七年,匈奴南下,与汉兵战于晋阳。匈奴兵败,退至离石。汉军追至离石与匈奴人再战,匈奴人又退聚于楼烦西北,汉高祖乘胜追击,被匈奴人围困于白登。《永宁州志》载:州北有汉高山,即为汉高祖屯兵之处。
  此后,离石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离石的出土文物以汉画像石最有代表性,不仅数量多,价值也很高,引起了世界各地文物商和专家、学者的注意和研究。英国伦敦、加拿大多伦多、北京、太原都有收藏。两汉时期,以汉画像石为代表的文化艺术成就是当时离石农业文明先进发达的表现,反映了当时物质富饶,农业、手工业、金属冶炼业、土木建筑业相当发达的状况。
  东汉末年,居住于中国北部的匈奴人、鲜卑人在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强烈吸引下,不断向南迁移。公元216年,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其南单于首脑部驻扎在离石。
  304年,匈奴贵族刘渊乘西晋“八王之乱”在离石聚集5万人,起兵反晋,自称汉王,定都离石,揭开了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大动乱的序幕。
  相传北魏孝文帝死后葬于离石拓拨岭。拓拨岭位于离石城东70里,山下有泉曰马跑泉。
  南北朝时期有位高僧叫刘萨河(公元360年--436年),离石胡人。敦煌莫高窟有很多关于他的文献资料和故事画,直接记载其事迹和与其相关的卷子至少有八件,以其事迹为内容的壁画有九幅。南朝《高僧传》记载他自公元390年至397年先后在江南三地巡礼,后到河西走廊。他从河西孤身到印度,在北印度那揭罗国(今阿富汉的高布尔一带)参礼佛齿和佛顶骨。公元403年与高僧法显相遇后回中国。公元409年至414年,在家乡宣教,附近八州民众对他十分信仰。
  隋末唐初,离石胡人刘龙儿拥有数万兵马,自己号称汉王,以儿子刘季真为太子。唐虎贲朗将梁德击败之并杀了刘龙儿,刘季真与弟弟刘六儿又起兵叛乱,攻陷石州,杀死唐石州刺史王俭。刘季真自封突利可汗,定都于离石,后为唐朝所灭。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离石城西20公里处的乌崖山上修建了一处寺庙,名叫安吉寺(后改为安国寺)。唐代宗时,封其女昌化公主食邑于此。公主崇佛,代宗赐予她两枚佛牙,公主专门铸了一座铜塔来珍藏。现在寺中的铜塔楼就是安置供奉佛牙所在。
  唐贞观二十三年,高祖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任石州刺史,任职20年,多有善政,为州人称道。
  北宋后期,金兵南下。靖康初,徐徽言统制西河军马守石州。建炎二年(1136年),金兵围晋,多数城市被攻陷,徐徽言率军独守孤城,与金人战十余次,城被攻破。金将劝说其弃宋投金,徐徽言誓死不屈,被射杀。公元1139年,宋将王忠植兴兵收复石州等11郡。
  元朝时有位词曲家叫刘时中,石州宁乡人。鲁迅在杂文中曾引用他的套曲《上高监司·端正好》中的一段。
  明朝永乐举人李逢春,陇西人,朴实严肃刚毅,天顺年间提升为石州知州,抚爱百姓,易除积弊,纠察奸吏。李去任后,石州民众立嘉政碑崇敬祭祀。其事迹详见《石州宦绩志》。
  明隆庆元年(1567年),俺答入侵,俺答是蒙古土默特部酋长,强悍好战,烧杀掳掠。知州王亮采与同城学政、训导等人皆殉难。太原府同知李春芳来处理州事,恤死慰生,不遗余力,改“石州”为永宁州。到清朝时,永宁州成为一个散州,不领其他县。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率军渡过黄河,永宁州都司崔有福投降民军。后来听说民军在固关失败,便又反叛。八月,农民军移兵围城,四乡大惊,城中士民死守25日,东北城废,崔有福乘夜逃走,居民屠戮殆尽,屋舍及文庙图书焚毁无数。在城生员被杀170人。
  民国元年(1912年)3月,废州,称为永宁县。民国3年(1914年)1月,永宁县改称为离石县。
  清末戊戌变法以后,废除科举,倡导西学,离石最初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是李效民。1903年李效民出生于离石东关有名的李府,1917年考入清华大学。1926年考入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公费),1928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公费),获得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30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1934年回国任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后来在中国银行天津分行、重庆分行等部门任职,解放后先后在中国银行管理处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任职。
  1904年12月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辛安亭出生于山西省离石县沙会则村。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38年奔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教育厅负责教材编审工作11年,编写教材40余册。1949年10月任命为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并负责接管兰州大学。1951年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协助社长叶圣陶组织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全国通用中小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1962年他第二次来到兰州,创建了甘肃省教育学院。1973年任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1984年退休。离岗后他撰写修订出版了著作12本,发表论文30余篇。他一生著作甚丰,出版作品及发表论文80多种,其中以《辛安亭论教育》、《论语文教学及其它》、《中国古代史讲话》影响较大。
  李效民的妹妹李效黎生于1916年,1937年考入燕京大学。燕京大学毕业后与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燕京经济学导师、英国人林迈可先生结婚。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夫妇二人从北平投奔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先在晋察冀边区工作,后来到了延安。抗战胜利后离开延安回到英国。在此期间,李效黎协助林迈可负责八路军通讯组的机务工作,改装设计收发报机及训练机务人员,为中国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加入美国籍的李效黎女士回忆并撰写了参加抗战这一段非常有意义的经历,书名叫《延安情》,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本文来源:文史月刊 2005年2期;本文作者:李 新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9-01)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