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及其意义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共中央把北上抗日的主要方向放在山西、绥远两省,并从思想、组织、统一战线到军事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使得山西最终成为华北抗日的战略支点和巩固的根据地。
  1936年2月,为了打通北上抗日的通道,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在75天的时间内转战53个县城,并在中阳、石楼、灵石等地建立了党的组织,在赵城、洪洞、汾西、蒲县、临汾等地组建中共临时县委,在中阳县建立了中共中央县工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在石楼、永和、隰县、灵石、蒲县、汾阳等县建立了一批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并成立了河东独立团和20多支地方游击队,为以后创建根据地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共中央开展敌后抗战的主要策略和重要部署,山西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为保全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经过中共一系列努力,阎锡山最终确定联共拥蒋,"守土抗战"。中共中央陆续派南汉宸、彭雪枫、周小舟与阎会晤,商定在太原建立中共驻晋秘密联络站,自此,山西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太原失守前,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了一定基础,开始出现了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八路军开赴山西抗击日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太原失守后,这些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分布全省各地,为配合八路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游击战争,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在山西的统一战线组织中,主要有牺盟会、战动总会和山西新军。
  牺盟会先后主办了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军士训练团等13个干部训练机构,培训了大批干部,成为全省各地牺盟会和抗日团体、抗日政府的领导骨干。其中1936年12月开办的临时村政协助员训练班,有1600名学员在集训后被派到全省各地发动群众抗日救亡。
  1937年9月底,战动总会在山西大学正式宣告成立,续范亭任主任委员,之后,晋察冀各县相继成立"动委会"。动委会活动范围包括雁门关外18县、晋北12县、察南5县和绥远全省。战动总会在武装部长程子华的组织下,创建了20多支地方游击队,总兵力约2万人。
  山西新军包括决死一、二、三、四纵队,工人武装自卫队(旅),暂编第一师,政卫二O九旅、二一O旅、二一三旅,共9支旅的部队,下属50个团,总兵力达5万人以上,分布于晋东南、晋西南和晋西北,积极配合八路军抗击日军。
  加强山西党组织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创建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先决条件。为了推进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共中央北方局大力加强山西党组织的领导,选派大批优秀干部和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骨干到山西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当时直属北方局领导的有中共山西工委和中共山西公开工委。从1936年5月起,中共北方局先后派李宝森、张友清、赵仲池、赵振声充实和加强中共山西工委的领导机构,在山西大力发展党的组织。派薄一波、杨献珍、董天知、韩钧、周仲英5人组成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山西公开工委),专作山西当局的上层统战工作和抗日救亡的公开工作。在山西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共产党实际掌握了领导权。牺盟会名义上是由阎锡山建立,实际上由薄一波同志负总责,7名常委中有6名共产党员,全省各地建立的牺盟中心区和各县的牺盟会中,大多数负责人是共产党员;在战动总会的25名委员中,中共中央派了邓小平、彭雪枫、程子华、南汉宸为八路军代表,一大批共产党员担任了战动总会各部部长和各县动委会的负责人,战动总会工作纲领也由共产党员起草;名义上属阎建制的山西新军,实际上也是由共产党领导,在抗日战场上,配合八路军抗击日军。此外,在太原失守后,阎锡山把山西划分为7个行政区,其中先后有5个行政区由共产党员担任行政区主任,他们努力推行中共的抗日救国纲领,并委派了一批共产党员、进步人士担任抗日县长,改造旧政权,建设新政权。因此,山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发展和壮大起来,同时,中共山西党组织也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不断地发展壮大。
  
  从1937年8月底开始,由朱德、彭德怀率领的八路军总部和一一五师、一二O师、一二九师陆续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同时,刘少奇、杨尚昆、彭真等领导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也到达山西,同八路军总部一起,以山西为支点创建抗日根据地,从9月下旬一一五师开进晋东北抗日前线到11月8日太原失守,八路军三个师在山西前线同日军作战近百次,毙伤敌人近万人,毁敌飞机24架,汽车和坦克400余辆。在著名的忻口战役中,八路军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打响了平型关战役,部署了雁门关伏击战,火烧阳明堡飞机场,奇袭敌人主阵地、切断敌人交通线。其中一一五师在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中歼敌1000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八路军一系列军事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战场,牵制了日军在忻口正面战场的兵力,稳定了华北战局,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
  太原失守后,在华北战场,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进入了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阶段。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在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四个地区实行战略展开,在晋东北地区,留聂荣臻率一一五师一部,依托恒山山脉,与赵振声为书记的中共晋察冀省委配合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林彪、罗荣桓率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到晋西南地区依托吕梁山脉,与张友清为书记的中共山西省委配合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贺龙、关向应率一二O师,到晋西北地区,依托管涔山脉,与赵林为书记的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配合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刘伯承、张浩率一二九师及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到晋东南地区与李菁玉为书记的冀豫晋省委配合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对山西的侵华日军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在晋东北地区,在胜利反击日军向晋察冀地区发动的八路围攻后,发展到30余县,主力部队也发展到2万余人。太原失守后,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态势已经形成。1938年1月召开晋察冀军政民代表大会,成立边区行政委员会,在晋东北地区建立了晋东北政治主任公署,领导着12县的抗日政权,在晋察冀边区创建了华北敌后第一块模范抗日根据地。在晋西北地区,一二O师和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1938年1月改称中共晋西北省委)的战动总会及其所属抗日部队,在决死四纵队配合下,初步形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一二O师主力扩大到2.5万余人,建立起1.1万余人的地方抗日游击队和脱产的自卫队,并收复晋西北岢岚、五寨、神池、宁武、保德、河曲和偏关七座县城,保卫和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打败日军3万余兵力的围攻,歼敌4000余人,收复了19座县城,并在4月下旬成立了晋冀豫军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在晋西南地区,一一五师击溃了日军两次大规模进攻,收复晋西南大片失地,将敌人赶到同蒲路沿线。一一五师同中共山西省委、中共晋西省委(1938年2月建立)相配合,乘势向吕梁山中推进,扩大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5月底,山西四个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内的共产党组织已经普遍建立,山西各县都组建了中共县委(工委),全省党员人数发展到1万余人,在山西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发展到7万余人,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已成为坚持敌后抗日的主要军事力量。正如毛泽东在1938年5月4日《论持久战》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围了同蒲路(路之东西两侧及南端),四面包围了太原城","我之包围好似如来佛的手掌,它将化成一座横亘宇宙的五行山","把法西斯侵略主义者,最后压倒在山底下,永世也不得翻身"。
  1938年4月,在山西的日军大部被调往津浦前线,准备赴徐州作战。在山西的国民党军为避开对日作战,开向中条山区和晋西山区集中防守,共产党和八路军抓住这一时机,放手发动群众,扩展抗日武装,在敌后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4月21日,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发出"关于在河北山东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批示,在山西的八路军主力,开始以山西为立脚点向外实施战略展开。徐向前率一二九师主力一部和一一五师主力一部挺进到冀南、冀鲁豫边区与当地抗日军民共同创建了冀南、冀鲁豫两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一二O师分兵向冀热察、大青山挺进,与当地抗日军民共同创立冀热察、大青山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留在山西各根据地的八路军主力再向河北、山东挺进,扩大冀鲁地区的抗日根据地。贺龙、关向应率一二O师主力一部从晋西北挺进冀中,刘伯承、邓小平率一二九师主力一部从晋东南挺进冀南;陈光、罗荣桓率一一五师主力从晋西挺进山东。
  1938年,在山西的八路军主力两次向外扩展,实现了八路军以山西为立脚点和出发地,开展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部署。
  在山西建立华北抗日游击战争支点的战略部署的实施和实现,充分显示出山西在抗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山西不仅是通向华北的通道,而且境内拥有丰富的煤、铁、硫磺等重要的战备资源,同时,山西境内的恒山山脉、吕梁山脉、太行山脉、管涔山脉是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天然屏障,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东北抗日根据地位于平汉、平绥、正太、同蒲四条铁路之间,是山西、河北、察哈尔三省交界地区,因此不仅有利于山地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展开,而且有利于根据地的向外扩展,在山西创建抗日根据地具有很大的优势。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党组织的日益壮大,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积极支持,兵力补充,物资供给,战勤服务,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有60余万人。在创建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始终把加强党的组织、保持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绝对领导地位放在第一位。因此,在中共中央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山西同阎锡山结成了特殊形式的抗日联合阵线,使山西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民共同组成一股抗日救亡的巨大洪流。在创建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党的组织,壮大了党的队伍,因此,成功地创建了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以山西为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开创了华北抗战的新局面。
 

本文来源:文史月刊2003 年7期;本文作者:张丽华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9-01)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