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西山古今

  吕梁山脉中部东麓的边山地区,北迄汾河冽石口,南至天龙山柳子峪,史称太原西山。太原西山是太原20万年人类活动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见证。千百年来,太原西山像太原的脊梁,与汾水山水相携,载负着太原不同时期的文明,与太原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太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舞台。迄今,太原市区内的主要传统文化遗存仍集中在太原西山一线。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好太原西山,保护好西起太原西部边山、东至汾河太原段西畔的带状区域,改变太原生态环境现状,除却掣肘太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迫在眉睫。

    1 “太原西山”释名

    据网上称,全国有“七大西山”和“十大西山”之说。所谓七大西山,即北京西山、昆明西山、太原西山、苏州西山、桂平西山、郑州西山、鄂州西山。所谓十大西山,就是在上述七座西山之后,又加有江西西山、永州西山、南充西山。这是哪家权威机构公布的,不得而知,也无法查寻。只是在“网”上见过,且它也没有细说源流。

    由于个人的喜好和机缘,我曾涉足于北京的西山、昆明的西山、苏州的西山。如果说井冈山属于江西西山,也曾登临。但实实在在地讲,只是去过北京西山的香山,昆明西山的龙门,苏州西山的石公山,与真正意义上的诸西山,属“九牛一毛”之比。留下的挥之不去的印象是:香山、龙门、石公山,都在三座城市的西边或西南,都以绝佳之景色、众多之古迹、相映成趣之山水,而称著于世,饮誉海内外。当年,我正是慕名而去,名至实归,为它们的雄姿所倾倒,被它们的美丽而陶醉,为它们厚积的文化去顶礼。然而,无论它们如何雄壮,如何美丽,如何深厚,终究不是故乡,终究还得离去,终究还是比不上故乡的太原西山。

    从严格的地名意义上讲,太原西山,不应该是一个山脉的名称,也不应该是一座山峰的名称,它是地处太原西部山脉——吕梁山中段东坡或东麓的泛称。在中国山脉的词典里,应该是找不到“太原西山”这个名称的。因为,就“太原西山”的名称结构上讲,太原是行政区划名,西山是属于太原境内西部山脉的泛称,太原和西山的组合,是约定俗成的方位山区名。从这个角度论,太原西山之名的产生,是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太原人在生活中为指向方便、使用方便而产生的形态方位名,属于俗名,而不是学名。

    从史籍上看,太原西山,最早似见载于《北史·幼主恒纪》。是《纪》载:“恒父、后主高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意思是:北齐最后一位皇帝幼主高恒的父亲,后主高纬在位时,凿晋阳西山摩崖大佛像,工程浩大,昼夜不止,一夜燃油达万盆,油灯之光亮,竟然照亮了十余里外晋阳城中的晋阳宫。这段史料告诉我们,太原西山之名,最晚产生于1500年前的北齐王朝,当时叫做 “晋阳西山”,是与“西山大佛”同时或稍早问世的。晋阳西山这个泛称的山名,叫了多少年,不好妄断,但晋阳是古城名、古县名,历史上曾与太原之名相互代用,此即彼,彼即此,这是生长在太原的绝大多数人都明白的事情,无需赘言。以此来看,晋阳西山即太原西山,太原西山即晋阳西山,乃不言自明之事。随着历史的推移,晋阳西山之称,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太原西山的名谓日渐突出,直至取而代之,个中或许与晋阳城之毁灭,太原城之创建,政治中心北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金元文豪元好问,当时的太原秀容(今忻县)人,在登临太原西山时,看到莽莽南去的山势,有感而发,写下歌吟太原西山的诗句“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何为之“屏”?《诗经·小雅·桑扈》曰:“君子乐胥,万邦之屏。”《毛传》:“屏者,蔽也。”郑玄解释这句诗意为:“王者之德,则能为天下蔽捍四表患难矣。”通俗地讲,就是屏障、挡蔽之物。在文人元好问的笔下,太原西山是太原府西美妙的挂屏。但还有一句可能是出自武人的诗句,以“山形高下远相吞”来形容太原西山的雄壮气势,把它比做太原的西部屏障。

    以我未必准确的理解,大佛也罢、画屏也罢、障屏也罢,太原西山,就是古今太原郡、太原路、太原府、太原市的西部边山地区,它应该涵盖西起吕梁山脉中段东麓,太原行政区所辖的西部边山,东至汾河中游太原境内之西的河谷平原,这就是太原西山的范畴。由于历史时期的太原疆域,盈缩多变,时大时小,诚如前文所述太原西山不是具体山脉、山峰的专用名,所以历史各时期的太原西山,至到不同,广狭有别,从地名学的泛称概念去理解就可以了。需要明白的是,汾河在太原盆地北段,虽穿行于太行、吕梁间,但一直延着太原西山的地络南行,仿佛为太原西山划出了它所属的东界。

    2 太原西山,衍演出一幕幕瑰丽史剧   

    毫无疑问,太原西山是太原人最引以为自豪的一段地脉。在太原西山之东,汾河中段之西,是太原的古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域,旧、新石器文化遗址,从古交到义井,多点多段,多有发现和发掘。出土的史前文物,揭示了太原的古文明就是从这一地段开启。在古代,这一地段的植被繁茂,水源充沛,地上地下宝藏丰厚。人们说人类的文化是根植在水的基础之上,准确与否,姑且不论,古人“逐水草而居之”便是明证。请看,在今太原境内,北迄兰村汾河冽石口,南至晋源天龙山柳子峪,自古以来便泉河麇集:二龙山“寒泉”、崛 山“龙泉”、石千峰“玉门河”、大卧龙“九院河”、庙前山“虎峪河”、神堂沟“热泉”、庙前山“风峪河”、太山“龙泉”、悬瓮山“晋水”、天龙山“柳子河”等等。傍依着太原西山的这些河流、泉湖,历史上的太原先贤,创造了著名人文景观,仍遗存于世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兰村窦大夫祠、土堂村大佛寺、崛 山多福寺、悬瓮山晋祠、龙山道教石窟、天龙山石窟群、圣寿寺、晋阳古城遗址,以及太原西山大佛、太山龙泉寺、寺底古村堡晋源古镇、赤桥古村落、晋阳湖等等。这些自然山川和伴随其产生的古寺、古庙、古城、古村落、古遗址,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形成一幅幅山水画,一首首田园诗。它们都在向我们昭示,从古至今,太原西山地区就是非常适宜人类生存活动的地域;从古至今,太原的先哲今人,就劳动、生息、繁衍在太原西山的土地上,衍演出一幕幕生动的人间活剧,创造了太原悠悠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太原历史的长河中,太原西山就是世世代代太原人生存凭借的大舞台。且不说古人类如何依托西山汾水,游牧渔猎,刀耕火种,创造农业,挥写太原的史前春秋。仅有载于史的太原文明以来,台骀,“宣汾障泽,肇始太原”;唐舜,沿汾而至,“初都太原”;大禹,疏河治汾,“既修太原”。这些史前英雄,都是凭借西山、汾水,书写下英雄的史诗。西周以来,晋文化北上,驻足于太原,公元前541年的晋狄大卤之战,改车战于步战,就创迹于太原西山。而后,简子傍依太原西山建晋阳城于晋水北畔,开创太原建城史,拉开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分期之幕;刘恒藩代,傍西山都晋阳,后临帝位传播晋文化于天下;闻鸡起舞,枕戈待旦的刘琨,困守敌后孤城九载,有效掣肘五胡南下,为南渡东晋王朝的建立赢得了时间。高欢有晋阳而有天下,创民族大融合的北齐文化;大唐王朝的创建者李渊、李世民父子,凭西山、隐雄心,畔汾河、聚壮士,爵唐公、据唐地、祭唐叔、建唐朝,使太原唐文化,勃发天下;残唐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三代雄起晋阳西山,据太原而有北中国,终至赵宋焚古城,堕巨镇……试看太原西山,衍演出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瑰丽史剧。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逮清之末季,革命党人以太原一隅,振臂于辛亥,发难于狄村,清王朝太原乃至山西政权,顷刻土崩瓦解,清廷震骇,袁氏变颜,诚如孙中山所言:“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同样是太原之地利,同样依托于太原西山,曾经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何故如此不堪一击?也如孟夫子所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阎氏锡山是太原辛亥义举的主划者之一,一日而义举成功,便执山西军政大权于一身,达30年(除去太原沦于日手8年)。然而,同样是他,由于逆历史车轮而动,终难免螳臂挡车之厄。倒行逆施,终蹈至在上世纪的1949年,也与被他反掉的清廷一样,虽盘根错节,却一朝覆亡,向隅而泣,沦落海岛,为孟夫子两千年前的宏论,作了惟妙惟肖的注脚。

    3 太原西山,一颗蒙尘的珍珠   

    人们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个时期。太原西山在第一产业时期,即农业社会时期,地处北国,却产南粮。由于地肥土沃,河泉充沛,南植晋祠水稻,北产府西(兰村)大米。此景此情被行宦太原的北宋名相范仲淹身历目见,不禁吟出“千家溉禾苗,满目江南田”;“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的佳句。早在东汉时期太原西山的农业经济就非常发达,史称“年谷独熟,人庶多资。”农业的命脉是水,太原第一产业的发达,仰仗着便是这一方土地的丰茂水源,而太原之水最旺盛、最密集的地段,便在太原西山一线。咆哮的汾河,从太原西山北端东入太原盆地后,流速忽缓,转北而南。它沿西山山地的凸凹,浊流婉转,徐徐南下,沉积下肥沃的黄土层,形成太原西东两山间的洪积、冲积扇平原,为太原第一产业的发展铺垫了广阔的空间。

    上世纪初,太原近代工业滥觞,也看中了汾河和汾河的支流,也着眼于太原西山,于是在上风上水的太原西山及城北,冶炼业、矿业、采掘业、制造业……不问青红皂白,纷纷上马。西北实业公司在冽石口寒泉,兴建了造纸厂;沿汾水太原北段,建起了钢铁厂;在西山白家庄、西铭、杜儿坪,大肆发展煤矿、石膏、水泥等矿业、采掘业。太原西山从此陷入青山变灰,绿水不再的万劫之渊。自然和人类的生态平衡、和谐相处,从第二产业伊始,逐渐被人类破坏,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由此拉开帷幕。

    毋庸讳言,第二产业的发展,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西方的资本主义就根植在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哪一个国家最先把握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换机遇,他们便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东方巨龙的华夏之土,在这次历史大发展的机遇中,失去先机,由强转弱,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觉醒的先哲,向西方学习,从提出“洋务”到掀起“洋务运动”,中国的第二产业在亚洲东部的原野崛起,太原西山也在这种崛起中觉醒。短短百余年,尤其是共和国创建的60年,更为显著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太原的第二产业,依托太原西山,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从接管官僚资本西北实业公司,到全国156个大项目,有11项在太原落地,太原西山按照第一个《太原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城市定位:“山西省的工业中心”,积极实施,稳步操作,汾河之西的西山地区,先后组建成西部煤矿工业区,中部重型机械工业区,南部化学工业区。逐步完成了第三个《太原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定位:“以冶金、机械、能源、化工为支柱的重工业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依这个城市规划中的定位,太原的四大支柱产业,太原西山操有三大:能源、化工、机械。太原能源重化工业的发展,无疑给太原的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强劲的动力,但是,其资源型、粗放型,导致了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的后果,而且,最糟的是污染了大气,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土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使太原西山的“昔日青山绿水”,变成了“今日灰山黑水”。人们谑称:“挖了煤炭,没了水;毁了植被,荒了山”。“黄龙、黑龙天上飞,污水、臭水地下流”。总之,太原西山的生态环境,日趋变劣,形势严峻。生活在西山地区的30万产业工人和家眷,切盼改善他们的生态环境。希企各级政府加快环境治理速度,早还西山蓝天碧水,鸟语花香。我们翘盼太原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即刻上马,这是一项刻不容缓、艰巨的工程,这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工程,这是一项除却掣肘太原社会经济发展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程。

  附录:五年托起“新西山”

    20081215日,太原西山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西山货运专线、长风西大街及西山生态园二期工程同时开工。到2013年,太原西山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将初步实现。

    对太原西山地区进行综合整治,建设太原西山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改善西山地区近30万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举措;是我省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推进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重大举措。

    整治范围

    北起尖草坪区崛 山,南至晋源区天龙山路,东起新晋祠路及和平路,西至西环高速及西山地区,整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

  整治目标

  依托西山地区的自然、人文和经济优势,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分期实施,创新机制,形成合力”的原则,通过“搬、关、建、治”,精心打造“五区一链”,即中北部商贸物流综合区、中部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区、长风文化商务区、晋阳湖临水创意休闲居住区、晋祠历史文化风景区及沟通五大区域的城市物流、现代服务业复合集聚链,加速绿色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西山地区成为生态良好、绿色宜居、产业先进、社会和谐、山川秀美的新城区。力争一年启动,三年变样,五年初步达到目标。

    整治背景

    西山地区,是山西省、太原市的重要经济区、工矿区,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山地区目前总人口约29万,工业总产值41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5%。由于诸多历史原因,造成西山地区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产业产品结构层次较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主要污染企业约有180余家,分属于煤炭、电力、化工、焦化、建材、制药、机械等行业。西山地区烟粉尘排放量约占市区的60%以上,固体废物产生量约占市区的近60%,废水中的COD排放量约占市区的近50%,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超标097倍,可吸入颗粒物超标027倍,所有河段水质均为劣Ⅴ类,地质灾害问题突出,植被覆盖率低,地下水系破坏严重。西山地区已经成为我市环境最差的区域,制约了我市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严重影响到我市的整体形象,亟待加以综合整治。目前,我市已对西山地区一些市属工业企业进行了关停和搬迁。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王继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7-15)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