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汉赵井陉之战古战场巡礼

  【汉赵井陉之战始末】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当楚汉相争在以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为中心的中原打得久持不下、难分难解之时,此前已附汉的魏王豹见汉军新败,汉王刘邦傲慢无礼,藉口省亲疾返回故国,至河东即封河叛汉。刘邦遣韩信与曹参、灌婴率军伐魏。韩信以声东击西、避实就虚东渡黄河后,大破魏,全歼其主力,生擒魏豹。他派人请示汉王“愿益(增)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汉王与兵三万,并遣张耳辅助他。韩、张北上破代,又在战略要塞阏与 (今沁县西南乌苏),生俘代相夏说(yuè)。至此河东几尽为汉有。
  翌年春,韩信、张耳乘胜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歇、成安君陈余集结二十万大军于井陉口相拒。赵谋士、广武君李左车说陈余:“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汉军)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huī麾)下。……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陈余固属不知通变的儒生,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拒绝。韩信侦知陈余不用李左车计,不胜高兴,遂麾军向崎岖狭长的井陉长驱直进。
  史称:
  (汉军)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bì)山而望赵军……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yáng,通佯)弃旗鼓,走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癏水上,禽赵王歇。 (《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赵井陉之战始末大略如此。韩信以区区数万兵力,通过所设“背水阵”决战,一举全歼多倍于己的赵二十万大军,成为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经典范例。此中充分显示出一位我国古代杰出军事家非同寻常的勇气和智慧,生动地揭示出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军事科学——兵法的博大精深。从广武君李左车、成安君陈余彼此的一念之差,竟可决定一个人、一个偌大集团直至一个国家的成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行为之是否合理、是否科学,该是何等的重要啊!
  赵:秦末各地反秦兵起后所共尊的楚怀王封的“再造”之赵,文中提到的楚、魏、燕、齐等皆如此,与前此战国七雄无关。

  【汉赵战守路线今昔】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信)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那么,汉赵井陉之战的“井陉”在哪里?其“井陉口”又在哪里?
  由于汉赵井陉之战成为千古传奇,在我国古代史上的影响,既深且巨,脍炙人口,以至关注者研究者,可谓代有其人;其文献记载,更迭次纷纭。具有代表性者诸如:北朝时期,郦道元《水经注》、魏收《魏书》以今平定旧关为井陉关、井陉;隋唐时期,李泰《括地志》、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或以今平定旧关为井陉关、井陉口、井陉,或以今河北鹿泉土门为井陉关、井陉口、井陉;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则在不同卷次时而以韩信破赵之所在今平定旧关,时而在鹿泉土门,时而在今井陉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更混而为一,以井陉、井陉关、井陉口、土门关在鹿泉西十里而在平定东九十里。……其实,据目前在考订文献基础上,深入实地,访求故老,反复核以野外考察,知:
  其一,上述歧议、矛盾的出现,首先混淆了自然地形的“井陉”与行政建制的“井陉”。前者古以陉“山绝坎也”、“连山中断绝”,井陉横断太行山百余里,向为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往还交通孔道和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冲,系上古之世就已闻名海内的“天下九塞”第六塞(《吕氏春秋·有始览》)和“太行八陉”第五陉(《述征记》);后者即指大凡今河北井陉县境,井陉县系汉置,为秦末楚汉相争——汉赵井陉之战时尚未有之建制,盖与此役无涉。是以汉赵井陉之战之“井陉”,唯指前者。其次,既然井陉横断太行山百余里,其“井陉口”自当具有客观存在的太行山东西两侧的东口和西口,而习惯上一般以平定东北的旧关为井陉(西)口、井陉关,以鹿泉西土门为井陉(东)口、土门关。
  其二,当年韩信、张耳全歼魏、代,平定河东后,由安邑(今夏县西北禹王)、阏与一线北上,东下井陉击赵,其战守经历,迄今见于文献记载或犹有相关遗存史迹者,由西而东有平定(平定城西北隅高阜处称上城,古谓榆关,以当年韩信驻兵于此,因高阜为寨,以榆塞门,故名,今存清“汉淮阴侯韩信下赵驻兵处”碑)、西郊村(村西北有试剑峰,相传韩信下井陉时试剑于此,峰巅有淮阴侯庙)、柏井镇(镇东有八叠坂,旧志记载“淮阴于柏井筑塞以此”)、旧关(有淮阴侯庙)——以上平定县境;回星城(当今河北井陉县核桃园一带,相传韩信伐赵时筑)、天长镇(西门外有淮阴侯祠)、微水镇(今井陉县治,有清“汉淮阴侯设背水阵处”碑)、白石岭(古称“白皮关”,相传赵守将白面将军战殁于此,有白面将军祠,岭北犹有陈余墓,岭东有向阳村,旧称“白王庄”,取义白面将军)——以上井陉县境;栈道村(山崖上古栈道一线有韩信驻军的韩信寨,山下有称“韩信井”的泉)、胡申村(相传韩信伐赵时军中缺水,连派二军士寻水不得,皆处斩,再派胡姓士卒去寻仍不得,怕被斩,至此自缢,故老怜之,遂呼村名“胡神”,后简化作“胡申”,迄今村畔犹有胡神自缢的桧柏古树)、白鹿泉村(当地世代相传为当年汉军中缺水而韩信射鹿得泉处)、抱犊山(今称“抱犊寨”,即《史记》记载的韩信选轻骑二千人“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的萆山,山上有韩信祠)、土门(土门村,即古来“土门口”、“土门关”,《史记》记载之赵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之“井陉口”,迄今犹存了关门,门侧有四巨石,世代相传为韩信构筑的炮台)——以上鹿泉市境;绵蔓水(即当年韩信所设背水阵之背水为阵之水)——发源寿阳,历经平定、井陉至平山注入滹沱河。
  上述由旧关至土门间即井陉段各点位,如上所陈,或属具有文献记载之汉赵井陉之战双方战守所驻所经,或属双方将士身后地方出于祭吊纪念他们命名的地名地物。倘若将上述诸点据其坐标加以连接,则可发现此中有一个颇有意思而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一例外地参差盖在古来传统井陉道亦即后来明清时期真定府(今河北正定)至太原府驿路一线。这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古代历史生活的客观真实性。从日前野外踏勘看,一旦进入井陉道,令人首先感到的是,限于地形,陈了踏着当年先人足迹循着上述诸点位依次行进,简直无其他选择余地。这就是说,当年韩信、张耳“东下井陉击赵”的进军路线,所取正是古来传统的“井陉”道。

  【“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

  当韩信、张耳麾军东下井陉,成安君陈余集结20万大军于井陉口以迎敌之时,广武君李左车说陈余“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云云。那么,李左车所说“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指百里井陉之道什么地方?唐代杜佑 《通典·州郡典》说在镇州石邑县,即今河北鹿泉境;乾隆《正定府志》据旧志进而锁定为当今鹿泉西土门关一带。……然而,上述诸说既有悖于早期文献记载,又与地情不合:
  其一,据最早著录此事的文献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首先,李左车系韩信与张耳“欲东下井陉击赵”,即两将行将出击井陉之时说陈余的;其次,是韩信使人密切监视陈余直至还报他不用李左车计之后,方才“乃敢引兵遂(东)下”的。一言以蔽之,汉军所经井陉道之“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处,当在韩信进军之初,而不是已经背水阵决胜后此役进入尾声的井陉全线最东端的鹿泉一带。
  其二,韩信东下井陉一线地理形势——高下坡度、崎岖环回,由前文已可略见端倪。此中特别是由柏井循甘陶河(今新关河)河谷即今307国道、太旧高速公路一线东北行,至甘陶驿村折北至旧关,再折东北至回星城直至天长的一段。这一段地当古来井陉关内外,柏井为甘陶河与柏井河分水岭,海拔904米;由柏井东北行17公里至旧关,一路甘陶河河谷崎岖陡仄,海拔由904米降至658米,高差246米;由旧关东北行5公里至回星城,一路正当太行山岭脊东侧,海拔再陡降至480米,高差178米;由回星城东北行10公里至天长,海拔再降至262米,高差218米。这就是说,由柏井经旧关、回星城至天长,累计32公里,高差则达到642米。如此急剧落差地形,为井陉全线所仅见——君不见,迄今这里依然是晋冀间交通瓶颈,是以从地形特征看,当年李左车所说“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者,只能正指于斯。诚然,从前文看,井陉东口一带即陉山地区由栈道——胡申——白鹿泉——抱犊寨——土门一段,其落差亦甚悬殊。然而,其各高处皆属拔地而起的突兀独峰,其总的地形毕竟已进入太行山东麓的相对平缓地带,早已非属典型的井陉道了。

  【韩信所设“背水阵”所在】

  韩信设背水阵决胜始末,前文已述其详。《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军“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其决战之背水阵何在?唐孔颖达说“在绵水上”,张守节说在“绵蔓水”(《史记正义》)。李吉甫说背水阵之“绵蔓水,在(井陉)县西八十里”(《元和郡县图志》)。按绵蔓水,即绵水、绵河。其源出寿阳县桃园沟,始称桃河;东北流至平定县娘子关附近,经绵山(紫金山)山麓,遂称绵河;东流至井陉县经西冶村,北流至平山县经东冶村,易称冶河,注滹沱河。其全长130余公里,是以上述诸说仍难知绵蔓水一线当年韩信背水阵之具体所在。
  清代以还,平定籍学者张佩芳,以其既谙熟地理之学,更独具地情优势而著文《井陉口考》,据《史记》所言“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以“出口已无险矣”分析,进一步指出此“井陉口”乃至“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之井陉口盖指土门,而其“止舍”处,则正当今土门西“三十里”的微水镇(《光绪平定州志》)。
  据日前野外踏勘所闻见,当年韩信所设背水阵,确切地说,则在今井陉县治微水镇北2.5公里绵蔓河东岸的岩峰村(与微水镇同样东距土门“三十里”),以东南至上安镇之间的西濒绵蔓河、东南北三面环山、海拔240米左右、大凡呈菱形的百里井陉所仅见的一处10平方公里黄土平缓坡谷地带。其一,百里井陉道,唯有此处自然地形最适合于汉赵双方20余万大军集中野战,是谓“英雄用武之地”。其二,绵蔓水上源甘陶河、绵水至上游的北横口汇流后,至此流量大增,成为百里井陉一线水势最为盛大的径流——以至两千余年后迄今犹有13立方米/秒流量,才与“背水阵”名副其实。其三,此黄土平缓坡谷地带,东面山体老爷寨,海拔478米;南面山体老营寨,海拔423.1米;北面山体城山寨,海拔500.4米。这就是说,此黄土坡谷地带海拔240米左右,三面山体海拔四五百米之间,高差200米左右,是以在山上居高临下,侦察望整个黄土坡谷地带敌我态势、动静了如指掌,极利于运筹指挥。其四,此黄土坡谷地带边缘的老爷寨、老营寨、城山寨,其命名取义本身即盖出于当年汉赵井陉之役驻军地。
  

 

井陉之战示意图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靳生禾 谢鸿喜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7-15)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