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上世纪50年代山西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全面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为实现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服务的问题。针对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状况,根据1950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精神,19525月,中央教育部制定了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在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下,全国高等教育展开了包括院系调整为重要内容的制度改革,我省也毫无例外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工作。”

    解放初山西高等教育基本状况

    解放初,就全国的高等教育情况而言,经过政府的接管和整顿,1949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5所,在校学生为117万人,平均每万人口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2人。在205所高校中,公立学校约占60%,中国私人创办的私立学校约占30%,外国津贴私立学校占10%。随后又经过进一步的整顿恢复和发展,到1951年,全国高等学校增加为211所,其中普通大学(在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艺术、教育等学科门类中,至少拥有3个学科门类的学院或学系)49所;独立学院(拥有1个或2个学科门类的学系)91所;专科学校(一般是单学科或双学科)71所。

    在山西省,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仅有山西大学一所高等学校。经过恢复整顿,到1951年,山西铭贤学院从四川成都迁回山西太谷县设为独立的山西农学院。就高等教育规模而言,解放初山西大学作为全省惟一的高等学校,在名义上虽有文、法、工、医四个学院,但在校学生仅有528人,并且因多年战乱破坏,校舍破损,设备简陋,基础非常薄弱,办学条件十分差。因此,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有关方针,按照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的指示,山西大学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院系扩充。主要内容有,山西大学文学院改设为师范学院,下设中文、历史、外语、教育4个系,及中文、史地、数学、理化、生物、体育5个专修科;山西大学法学院改设为财经学院,下设经济、工商管理、会计3个系;山西大学工学院扩充,设有土木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纺织工程7个系;山西大学医学院接收了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山西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和晋冀鲁豫边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学专科学校,开始设置了医学专业、附属实习医院和助产、护士两个中技学校,后又增设了公共卫生专业。此外,19499月,根据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的决定,原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合并到山西大学,迁至山西太谷铭贤学校旧址,改为山西大学理学院,下设数学、化学、生物三个系。至此,山西大学经扩充调整,共设有5个学院、18个系和6个专修科,是当时国内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之一。另一高校山西农学院下设有农艺系和畜牧兽医系两个系,及附属农业技术学校。1951年,全省两所高校共有在校本科生1326人,专科生209人,高校教职工628人。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由1949年的04人提高到了13人。

    需要说明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西大学由华北人民政府直接领导,1949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后,由教育部直接领导。1949913日,华北人民政府任命我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知名进步学者邓初民教授为山西大学解放后的第一任校长,阎锡山统治时期的地下共产党员、山西教育界知名人士、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厅长赵宗复为副校长。后来又先后任命武汝扬为秘书长,严开元为教务长,郑文华为工学院院长,武兆发为理学院院长,省卫生厅厅长何穆兼任医学院院长,杜任之为财经学院院长,梁国东为师范学院院长。与此同时,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还着力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方面主要是重新进行系科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管理等。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延聘了一大批高水平、高职称优秀教师。如师范学院有姚奠中、梁园东、阎宗临、许予甲、常风、关其侗、史国雅、罗元贞、吴倜等。

    1952年至1953年“院系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高等学校经过初步的整顿,基本上步入了政党发展的轨道。但就全国总的情况看,高等教育在结构上仍存在地区布局不平衡,院系重复设置或偏科设备或设置庞杂,以及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为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加强工业发展的基础,急需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文中说:“究竟哪些是当前改革高等教育中所急需做的主要工作呢?第一,就是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院系的调整。”为此,19525月教育部确定的院系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调整的原则包括:

    1)基本取消原有系统庞杂的、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干部需要的旧制大学,改造成为培养目标明确的新制大学。

    2)为国家建设所迫切需要的学科专业,予以分别集中或独立,建立新的专门学院,使之在师资、设备上更好地发挥潜力,在培养干部的质量上更符合国家建设需要。

    3)将原来设置过多、过散的摊子,予以适当集中,以便整顿。

    4)条件太差,一时难以加强,不宜继续办下去的学校,予以撤销或归并。

    根据这一部署,山西也进行了规模较大的院系调整。在调整中,虽然山西省的高等教育基础十分薄弱,但山西大学作为全省仅有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却被列为条件庞杂、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干部的旧制大学,进行了彻底的调整与改造。1952年,山西大学医学院分离山西大学,独立建为山西医学院,山西大学财经学院被划归并入中国人民大学。1953年山西大学工学院冶金工程系划归并入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划归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所余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4个系,分设为机械制造工艺、工业与民用建筑、无机物工学、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4个本科专业和机械、土木两个专修科,并脱离山西大学独立建为太原工学院。山西大学则以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山西大学理学院合并重组改制,改建为山西师范学校。由此一所学科门类齐全、规模宏大、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的综合性大学被调整分解为独立设置的三所专门学院。与此同时,山西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的兽医部分也被划归并入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

    这时,从全国来看,经过院系调整,截止到1953年底,全国共有高等学校182所,其中综合性大学14所,高等工业院校38所,高等师范院校31所,高等农林院校29所,高等医药院校29所,高等财经院校6所,高等政法院校4所,高等语言学院8所,高等艺术院校15所,高等体育学院5所,民族院校2所,其它院校1所。而山西省的高等院校虽由原来的两所增为4所,但均为专门学院,学科门类相对减少,办学力量被大大削弱。

    “院系调整”形成的影响

    这次的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改变旧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平衡、改善高等教育结构、形成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起了很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有所扩大,效益有一定提高,还初步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从全国“一盘棋”的大局看,是有得有失,得大于失,同时也正如高等教育部所认识到的,“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由于要求过高过急,有些院校独立过早,摊子摆得太多。”

    联系山西省的实际情况,这次院系调整对山西高等教育以后的发展、地方建设人才的培养,乃至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却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调整中过多地强调数量,建立单科性的独立专门学院,取消了已经颇具规模的全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使山西高等教育形成了畸形结构,致使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教育落后局面几十年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对一个地区而言,综合性大学应该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龙头。从宏观上看,综合性大学是地区科技、文化、教育水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综合性大学的水平是科技文化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宏观上看,综合性大学在原创性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育师资的提供、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等方面对地区高等教育乃至社会发展都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微观上看,综合性大学有利于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发展,有利于新的学术思想的萌发,有利于高素质复合型“通才”的培养和成长。这些都是专门学院所无法比拟的。在后来的发展中,尽管1960年山西省又重新恢复了综合性的山西大学,但也只是原来师范类模式的文理科综合的、以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而非当初名师会聚、学科齐全、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

    2、调整中许多学科、专业被划归外省高校,致使我省自身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有关专业人才得不到满足,技术研究难以开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大大降低。如取消了综合性大学,使文、理科专门人才缺乏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人才力量贫乏。我省作为煤炭及矿产资源丰富、钢铁工业发达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采矿工程、冶金工程等系被调走,不但影响了学科间的互相发展促进,而且使我省的煤炭、钢铁等工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其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也有很大的局限;另外山西大学财经学院及所属的经济、工商管理和会计系成建制调出,我省经济建设中所急需的经济管理人才自己不能培养,一定程度上也使我省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3、山西省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实际上主要是山西省大学的院系调整。山西大学作为1902年建校的3所国立大学之一,有着久远的办学历史,在20世纪初曾享誉海内外。正如英国剑桥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威尔森1991年在其著作中写到的:本世纪30年代的中国高等学校著名的是“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然而院系调整的结果使其元气大伤,表面上看数量有所增加,但实际上却分散了力量,发展能力被相对削弱。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了山西省几十年来也没有产生一所国家级的重点大学,也使全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其他省份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当然这一问题尚有其他方面的多种原因,但客观地讲,这也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赵存存(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7-1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