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级政区,最基本的存在条件是其所属的国土和国民,舍此,则不成其一国,不成其一区。一个国家、一级政区,其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资源是国土资源和人口资源,舍此,则无从谈生存和发展。国土和国土资源是现代的新称谓,它的古代名称,便是人们经常讲的疆域或疆土。古语说:“疆者,界也;域者,境也。”用今天的话说:域,是占有空间;疆,是这个占有空间的边界。
北中国重镇太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属开发很早的区域之一。古交旧石器早期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太原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与著名的“丁村文化”属同一时期。(见《太原考古》)如是说,太原已有20万年的人类生存活动历史。“太原”这个地名的出现,依史载,最早产生于黄帝之后、唐尧之前的“颛顼”时代。(见《春秋左氏传》)太原建城于公元前497年。(见《春秋》、《左传》等)所以,我们说太原有着20万年的人类生存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两千五百年建城史。
阶级产生,国家出现后,人类由蒙昧的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恰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所指:“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各个阶级时,国家就应这种分裂,则成为必要的了”,而“国家和旧氏族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无独有偶,古代文献
《礼记·礼适》篇中也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城郭沟池以为固。”氏族消亡了,阶级产生了,国家出现了,公天下演变为家天下。于是,国家有了领土,即疆域;并对疆域进行了划分,分封了诸侯;诸侯将一部分土地赏赐于卿大夫,作为其世袭的采邑。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封国,卿大夫有家即食邑,大大小小的疆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适时而生。
进入人类文明后,历史上的太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更,历代各朝的兴衰,建置制度的差异,其疆域多经变幻,屡有伸缩,形成了有太原建置以来的疆域发展沿革史,承蒙《太原日报》总编辑邀约,乘休闲之余,撰成《太原疆域沿革利弊析》,聊作芹曝之献。
太原疆域沿革
共和国创建以来的太原市,为国家省级以下第二阶地方建置,是山西省省会。它地处黄土高原东畔,汾河流域中部,太原盆地北缘;坐标位置东经111°30′至113°09′,北纬37°27′至38°35′之间。疆域总面积6988.35平方公里,东西最宽处144公里,南北最长处107公里,疆界绵亘563公里。域内,地貌复杂,类型齐备,山地、丘陵、沟壑、台原、谷地,应有尽有。境内海拔最高点也是吕梁山脉的最高峰——赫赫岩山,俗称“后云顶山”,标高2708米。
历史上的太原疆域,当在春秋末季赵简子初创晋阳城,晋阳成为赵国初都时,即该出现。但史无确载,不好妄断。有史记载的太原疆域,产生于战国季年,秦庄襄王“初置太原郡”的公元前248年,(见《史记·秦本纪》)屈指算来已有2257个春秋。
当是之时,夏华大地,战云密布;诸侯之间,征伐不已。最终,秦灭六国,一统华夏,实行郡县制,初建36郡,太原郡为其一。秦太原郡疆域有多大,因《史记》不设地理志,太原郡下所辖县数、县名,无稽可查,不得而知。仅在《史记·秦本纪》有片语只言记载:“三年,攻赵榆次、狼孟、新城,取三十七城。”另有《史记·秦本纪·正义》阐述:“上党以北皆太原地,即上三十七城也。”从这两则史料似可窥知,秦太原郡下辖37县。依《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载,秦太原郡所知县名6个和《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所载7县依次为晋阳、榆次、界休(今介休)、兹氏(今汾阳)、离石、霍人(今繁峙)、邬(今介休境)、祁、平陵(今文水)、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境)、盂(今阳曲、盂县)、马首(今寿阳)等13个县,以这13县的四至八到估算,秦太原郡疆域似在34000至40000平方公里之上。
秦政苛刻,民声鼎沸,导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陈胜、吴广起义,举国响应,最终刘邦翦灭项羽,统一域中,建汉王朝,史称西汉。汉初,熔周、秦两代建置之制于一炉,实施诸侯封国与郡县辖管并行之制,在太原先后分封建韩国、代国、太原国。逮武帝临朝,国力大振,割除代藩分封,复设太原郡。依《汉书·地理志》载,汉太原郡下辖21县,次第为晋阳、榆次、兹氏、界休、邬、祁、盂、葰人(秦霍人)、广武(今代县)、原平、虑虒(今五台)、阳曲(今定襄)、汾阳(今阳曲)、狼孟(今阳曲境)、上艾(今平定)、阳邑(今太谷)、大陵(秦平陵)、平陶(今文水)、中都(今平遥境)、京陵(今平遥)、于离(今址不详,似在今汾阳境)。疆域面积远远小于秦太原郡,约在25700余平方公里。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外戚王氏权倾朝野,刘氏皇权旁落于外戚之手。初始元年(8),身为外祖父的王莽,取代小皇帝刘婴,自立新朝。王莽代汉后,天下大乱,皇族远裔刘秀借农民起义之力,挽狂澜于既倒,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东汉太原郡疆域又小于西汉太原郡,郡下辖县16:晋阳、榆次、阳曲、狼孟、盂、大陵、平陶、京陵、兹氏、界休、邬、祁、中都(今平遥境)、阳邑、虑虒、于离。(见《后汉书·郡国志》),疆域约在18600平方公里左右。
东汉王朝,立国195年,13代帝王,便有11代为孩子皇帝,其中最小者两岁登基,最大者15岁临位。孩子君临天下,皇权执掌多为太后临朝称制,朝中外戚、宦官轮番摄政,相互倾轧,最终在风雨飘摇中覆灭,历史进入“三国”鼎立,“两晋”分治,“南北朝”割据的分裂期。在这将近四个世纪的时间里,三国、两晋和十六国的前200年间,太原的疆域朝朝沿袭,无大变化,三国魏太原郡辖12县,西晋太原国辖13县,十六国前赵、后赵、前燕、后燕,沿用晋制;虽有12县、13县,一县之差,只是在原疆域中增设或废弃于离,国土并无增减。这一时期其疆域总面积又小于东汉,为17000多平方公里。北魏至隋统一的后200年,太原郡辖县由元魏的10县,至北齐时减至7县,降及北周时仅辖5县;龙山(原晋阳)、晋阳(原晋阳境在汾河之东)、东受阳县、中都(今榆次)、阳邑。此时的太原郡疆域是有太原郡建置以来最小时期,总面积约10000平方公里左右。
隋初开皇间太原郡疆域大扩展,辖20县;大业间略有减缩,辖15县;唐初武德间辖16县;贞观间辖13县;武则天天授间至唐亡,太原升置北都(京)太原府,下辖14县,依次为晋阳、太原(隋置)、榆次、阳曲、寿阳(晋置)、乐平(今昔阳)、太谷(隋置、原阳邑)、文水(隋置)、盂、祁、交城(隋置)、清源(隋置)、广阳(原上艾)、芦川(今古交境)。隋唐两代大扩太原府(郡)疆域,既有政治原因,又有军事原因,尤其是唐代太原府为国家军事重镇,又是国之陪都,李唐龙兴之地,疆域总面积达21000余平方公里。
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小王朝此起彼伏,不去赘述。宋统一后,先降太原府为州置,辖县降至9个,后虽恢复太原府置,但疆域依旧:阳曲、榆次、平晋、太谷、交城、文水、祁、清源、寿阳、盂。金灭北宋后,袭用宋制,太原疆域未变,后划平晋、榆次、清源三县部分土地新置徐沟县。升盂县为盂州,仍属太原府辖。时太原疆域总面积约达18000平方公里。
元、明及清雍正朝之前的500年间,是太原疆域史上疆土最大时期。元太原路为国家二阶地方建置,属中书省。其疆域四至:西临黄河,东抵太行,北至山西内长城,南迄介休绵山。路直辖县14、州14,州辖县9,其中4个州辖县,10个州不辖县。辖县州有:汾州(今汾阳),辖西河(今汾阳)、孝义、平遥、介休4县;石州(今离石),辖离石、宁乡(今中阳)2县;忻州(今忻县),辖秀容(今忻县)、定襄2县;平定州(今平定),辖乐平县(今昔阳)。10个不辖县州为临州(今临县)、管州(今静乐)、保德州(今保德)、崞州(今原平)、代州(今代县)、岚州(今岚县)、台州(今五台)、兴州(今兴县)、坚州(今繁峙)、盂州(今盂县)。路直属县为阳曲(路治)、平晋(今晋源、小店)、榆次、太谷、祁县、文水、交城、寿阳、清源、徐沟(今清徐境)。总疆域囊括今太原市、阳泉市全境,忻州市、晋中市、吕梁市大部。疆域总面积约55000多平方公里。
明初,仅将元太原路,改制太原府,大肆扩建太原府城,以其为九边重镇之一,所属疆域与元代同无改变。万历二十三年(1595),从太原府划出汾州、永宁州(元石州)及其属7县,(西河、孝义、平遥、介休、离石、乡宁、临县)升置汾州府。太原疆域总面积减至44000余平方公里。
清初太原府置全袭明代,疆域未变。逮雍正二年,调整全国行政建置,太原府辖州县及所属疆域锐减为1州10县,即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县、文水、交城、徐沟(清源县撤,地属涂沟)和岢岚州及其所辖岚县、兴县。这就是近200多年来,俗谚所说的“太原府一州十县”之谚。时太原府疆域总面积降为19567平方公里。这也是太原疆域第二次大幅削减。
辛亥革命后,帝制覆灭,民国实施省、县两级行政建制。市的设置是民国中叶从海外舶来的,不属县管,也不管县,直隶于省,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尚不属规范的行政建置。共和国创建后,我国先实施省、县两级行政建制,但增设直辖市(省级)、省辖市(司局级)制,市下设区(县)。改革开放以来,省的派出机构“专员公署”,即通常说的“专区”、“地区”,改为行政“市”的建置。我国的国家行政体制,成为省、市、县三级。1972年太原市下辖3县阳曲、清徐、娄烦,6区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古交(1988年改市)。上世纪90年代,由九县(市)区改为十县(市)区。市以下辖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小店、晋源6个城区,阳曲、清徐、娄烦3个县,古交1个市。疆域面积6988.35平方公里,至今。
疆域广狭利弊析
纵观太原疆域的两千余年演变,疆土最广阔的时间段,是元、明、清雍正朝前的506年间。这阶段其辖地面积达55000至44000平方公里,是今太原市的7倍左右。
其次,是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32年统治期,疆域面积为40000平方公里以上,是今太原市的5倍还多。
第三位是强大的西汉王朝214年间,太原郡(国)疆域达25700余平方公里。是今太原市疆域的3.6倍强。
第四,乃隋唐两代的318年,尤其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盛唐王朝,北都(京)太原府疆域广达约21000平方公里,是今太原疆域的3倍强。
第五,为清中叶雍正二年(1724)至清亡的187年,太原府疆域19567平方公里,是今太原疆土的2.9倍。
第六,为东汉、魏晋、宋金三个段代。是时,太原疆域分别为18600、17000、18000平方公里,分别是今太原市疆土面积的2.6倍强、2.4倍强、2.5倍强。
第七位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期,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元魏之后的北周,时太原郡疆域面积减至10000平方公里许,但亦比今太原市的6988.35平方公里,多出3012平方公里。在历史的不同时代的太原疆域比照中,今太原市疆域面积是两千多年来的最小时期。客观地讲,小到了难以与其它时期同日而语的程度。
横向比
,今太原市疆域在山西省所属11个市的疆域类比序列为第十位。
忻州市疆域面积最大,达25472平方公里,是太原市3倍还多4508平方公里。
吕梁市位列第二,达21095平方公里,是太原市的3倍尚多131平方公里。
临汾市行排第三,有20275平方公里,是太原市的2倍多6299平方公里。
晋中市名在第四,为16408平方公里,是太原市的2倍多2432平方公里。
大同市第五位,疆域14176平方公里,是太原市的2倍多200平方公里。
运城市第六位,疆域14000平方公里,是太原市的2倍多24平方公里。
长治市第七,疆域13896平方公里,比太原市多6908平方公里,几乎有两个太原市的疆土。
朔州市第八,为10600平方公里,比太原市多3612平方公里。
晋城市疆域9490平方公里,名列全省第九,比太原市多2502平方公里。
只有阳泉市疆域面积最小,仅4570平方公里,比太原还小2418平方公里,名列最后。
通过纵向比较,今太原市疆域是太原有建置以来两千多年最小时期,凡太原历史上的太原郡(国)、太原府、太原路等历史时期的二级国家行政建置所辖疆土都大于今太原市面积,而且大多数数倍于今太原。通过横向比较,今山西省的11个市的疆域,除阳泉外,都大于太原,太原市位列倒数第二。这是从浅的层次看。向深层次分析,全省疆土15.63万平方公里,太原仅0.69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7%。如此狭小的国土资源,且不要说太原是省会城市,就是完全与其它10个城市等量齐观,也不过小弟弟中的小弟弟。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城市,是全省交通、电信、邮电、网络的枢纽城市。用今天着眼经济发展的眼光看,应该是全省的龙头城市,但如此狭小的龙头,如何能真正起到带头作用呢?要说龙头,也是个小小的龙头,是一个疆土面积与全省其它10个市比例极不协调的躯干大、脖子粗、脑袋小的,不怎么雄壮的龙头。
我们都知道,经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资源是国土资源和人口资源。就国土资源来讲,幅员广、物储厚,就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可为持续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前景。反之,则受限于客观条件,或者说被客观条件所掣肘,难于甩开膀子大干。毫无疑义,太原市是全省人才智力优势最雄厚的城市,太原市是全省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城市,太原市是全省科学技术最密集的城市,尤其它是省委、省府所在地,在政治上有着其它10兄弟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它也是全省地域最狭窄、空间最局促的城市。这个狭窄和局促已经和正在制约着太原市的经济快速、高速发展。不打破这种格局,对太原、对全省都是一个难以名状的桎梏。话可能不太好听,事实却真真实实摆在我们面前。
汉代的太原郡号称“年谷独熟,人庶多资”,(见《后汉书·冯衍传》)是因为它有广阔的疆域,辖地18660平方公里,下属16个县。唐代的北都太原府“人文蔚起”,英雄代不乏人,是因为它不仅有辽阔的幅员,疆域广达21000平方公里,下辖14个县,更是国家的三个“政治中心”之一,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明清两代的太原府,晋商辐辏天下,直至“执全国金融之牛耳”,是因为它不仅有历史上最大的太原疆土,更因为它还有灿烂文化基础上塑造起来的
“晋商精神”。不需要再举多少历史的事例,国土资源——太原疆域存在的劣势与不足,似已成为影响太原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反过来再补述一笔。今省城太原市号称6区、3县、1市,10个县级地方政府。但是,这10个地方政权,其实只是太原历史上的3个半县,即一个阳曲县、一个清源县(今徐沟)、一个太原县、两个四分之一的交城县(今古一部分)、静乐县(今娄烦县),是明清时代山西行省120个县的3.4%。一个疆域如此不成比例的山西省省会,如何作好全省的龙头呢?请每一个关注太原腾飞的人深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