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综述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数千年黄河文化的积淀,使得生存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异常浓厚、丰富和有着鲜明特色的民俗文化层,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而灿烂。目前,山西省有9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全国第四;省级 301个项目。有国家级传承人27名,省级传承人 228名。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中医药、民俗等16个类别,如此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全、价值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是山西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西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当家的宝贵财富,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立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已被列入山西省立法机关5年立法规划。保护经费投入逐年加大,同时,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投入逐步加强。

  二、目前,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省级保护中心以及各市县级的相关机构已初步形成,通过几年的实践和培训,有了一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队伍,形成了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晋城、运城、临汾等地已成立独立的工作机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汇集了省内各高校、研究院的民间文学、民俗、戏曲、曲艺等相关专业的优秀专家100余名,充分发挥了专家在保护工作中的咨询和参谋作用。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专业和研究机构,加强了人才培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补充新生力量。

  三、全面开展珍贵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目前普查工作的第一阶段已结束,普查遍及全省所有县,有重大新发现300余个,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这是山西省历史上第一次针对16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的普查,一大批由专家、文化工作者、大学生以及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深入到田野进行工作。通过普查,基本达到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进行了记录。普查资料将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记录、保存、传承和弘扬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同时在普查工作中,既锻炼培训了工作队伍,又抢救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收获是通过这次的普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深入人心。

  四、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建立。目前,山西省有9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301个项目。有国家级传承人27名,省级传承人228名。全省11个市已建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65项。其中,有掌握比欧洲早16个世纪的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的"看火师傅";有传承记载远古文化遗存的剪纸艺人;有山西省四大梆子中各流派的代表性人物;还有遍布于乡间的传承小剧种的农民……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理研究利用成果斐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课题逐年拓展,研究人员的队伍得到加强,各种研究成果相继出版。研究成果涉及资源分析研究、保护探讨、传承人保护研究、法规建设研究等内容。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尤其以"文化遗产日"的活动最为亮点。从2006年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开始,每年的遗产日各级文化部门均开展大型的宣传活动,同时各地均利用各种节日、遗产日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并将举办专题讲座、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论坛、在媒体开辟专栏等作为日常工作进行。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取得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涵盖了大量的知识内容,是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又有大量的独特技能可用以传授,这也构成了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面。要真正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氛围,就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学校,并在学校设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教育等相关的课程、专业。山西省文化厅和教育厅联合下发了 《山西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教育活动方案》,从2009年5月起,山西省将在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同时还将建立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外教育队伍。

  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模式得到了各界的认可。山西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主要依靠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有的企业得到新的发展空间,既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扩大了就业,又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看,涉及到近百个类别,如传统的手工布鞋制作、手工挂面、传统刺绣工艺和家具工艺、传统婚俗、民间音乐等等。山西省目前实施生产性方式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要通过对这些企业进行一些综合研究,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实现一举双赢。随着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继续发展,必将对当前吸收富裕劳动力、开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九、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较大特色是,一批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得到不断完善。目前全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40余处、传习所(个人的工作室)200余个,大部分为项目保护单位自建,如东湖老陈醋工业旅游区、晋商文化的各类博物馆等,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十、文化生态建设逐步深入。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化遗产赖以生长和传承的丰厚土壤,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另外山西省还将建立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标志着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活态、整体性保护的新阶段,它将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并存,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抢救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是传承发展。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而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这也正是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以"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为活动主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文 华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7-1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