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建设历史名城 再现晋阳辉煌

——漫谈太原旧城历史建筑的保护

  太原市是具有25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虽经多次战火洗礼和历史变迁,老城区内仍遗留下相当多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一些传统街区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特征。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市开始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和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的住房问题,但也对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损坏,旧城内的传统平房区域逐渐被现代化的楼房小区所代替,特别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和建筑风格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在逐步消失,这些民居是“石头的史书”,大多都有百余年甚至近千年的历史,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人居环境需要改善,历史民居也需要保护,如何处理好拆迁、改造、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我们应当慎重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我市对旧城范围内的历史民居和文物等传统建筑的保护情况
  (一)太原古城的范围
  现在我们所说的太原城实际上是宋在焚烧晋阳古城后,因军事上的需要,由北宋大将潘美在汾河东岸的唐明古镇又新建的,经历代重修、扩建,古城的规制不断提高,城门由宋初的四门改辟为明初的八门,面积和人口也逐步增加,虽几经战火,但基本形成了解放初期我市的旧城格局。即南到大南门、北到北大街、东到建设路、西到新建路,在此范围内,留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珍贵的文物。本文中研究的也主要是这一行政区域的传统民居文物和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问题。
  (二)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域的概念、特征
  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是指对一些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为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镇、村等区域,应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予以保护。
  ①传统特征
  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多历经千百年,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充分反映城市的发展脉络和风貌。
  ②地域特征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域类型、自然环境都赋予城市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条件,从而产生不同的地方风情习俗,形成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不同的地方风貌特征。
  ③景观特征
  大多数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的自然景观、大量的古代建筑和独特的整体格局;其自然景观和人工环境的和谐、统一,构成独特的景观特征。
  ④功能特征
  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在历史上一般都具有较为明显和突出的功能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着重大作用并具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化、政治、军事、商贸、交通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特色。
  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的保护内容主要涉及到整体风貌格局、历史街区、街道及空间节点、文物古迹、建筑遗产、古典园林、民居建筑群风貌。
  (三)我市的历史民居和文物的特色
  太原城因自古战事频繁,使得民居在兼具北方四合院民居的一般特色外,还尤其注重住宅的安全性和防御性:院落对外的墙体一般不开窗,封闭的外观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屋面更多地采用单坡出水,有效增加了外立面的高度,高大厚重,土坯裱砖墙与木梁、柱构成的砖木结构使墙体满足保温隔热性能的同时,体现了生存安全感。受传统礼制的影响,一般院落二进院居多,正房为三间,导致院形较窄,小院门和影壁的设计,使得整个院落显得更为收敛、含蓄。
  太原民居在细部构造和装饰上,多采用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进行表现。如垂花门木雕上雕有卷云装饰的小巧斗拱;做工精细、图案繁多、造型各异的门窗;雕有花饰、朴素雅致的影壁及屋脊小兽、悬鱼饰物等,与古朴雄浑的建筑外观结合在一起,无不显示出太原民居“外雄内秀”的性格特征和细致典雅的艺术魅力。[Page]
  目前我市现存历史民居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有“功名”的人居住的“官宅”,如李家宅院(也有称为道台府的);二是豪商巨富居住的“深宅大院”,如前双龙巷7、8、9号院;三是普通殷实农商之家居住的小四合院;四是工商手工业者居住的前店后院或商人议事、交流、住宿等场所的四合院,如亨升久鞋店、浑源会馆等;五是民国期间军阀官僚修建的有一定现代特征的“新官宅”,如校场巷6号院贾景德旧居、13号院姚宝山旧居等;六是商业办公场所,如四通银行等。
  (四)旧城范围内传统历史民居和文物的保护情况
  太原旧城范围根据1925年8月版《最新山西省会街市图》,东至建设路、南至迎泽大街、西至新建路、北至北大街,南北、东西各长6里,总面积9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即对旧城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改建,首先是宋代开始建设、历经元、明、清不断修缮、扩建的八座城门基本被拆除,只残留下拱极门,人为消除了古城的标志性界限。经过50多年的城市扩建、开发改造,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旧城内的平房区大面积演变为危破房,其危房率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递增,威胁着众多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府做出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决定。 随着府东街、柳巷北口、帽儿巷(食品一条街)道路工程和半坡街、三桥街、开化寺、新城南街、南海街住宅小区等陆续进行拆迁改造。随着房地产开发改造和市政道路建设的不断扩展和延伸,文殊寺街、仓门前街、麻绳街、首义门街、按司街、活牛市街、锣锅巷、姑姑庵巷、猪头巷、许家巷、闫家巷、南仓巷、会锦店等近百条历史街巷逐渐消失,还有傅家巷傅山故居、祠堂等巷子深处裹挟着的文化内涵也湮没在城市改造的浪潮中。城市建设与历史民居和文物保护的关系与矛盾日益突出,逐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认识到这些历史民居和文物建筑不是包袱,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此,2003年,政府开始对旧城内的部分民居和文物进行初步调查,对42处历史民居实施了挂牌保护,同年7月16日,作为太原市建城2500周年的献礼工程,拱极门修复工程正式开工。
  目前,根据已完成的我市直管公房中历史民居和文物房的调查统计工作,在现辖直管公房中已挂牌的文物房屋、历史民居有42处、585间、265户、建筑面积9930.64平方米,涉及17条街道,建筑年代年代基本上是在1949年前,有一部分是明清建筑。因建成年代久远,房屋破损程度严重,其中危险房屋有32处、483.5间、223户、建筑面积8217.9平方米,占我局所辖文物房屋和历史民居的82.75%;严重损坏房7处、76间、40户、1091.54平方米,占我局所辖文物房屋和历史民居的10.99%。已列入旧城改造范围划片改造的有25处、342.5间、166户、建筑面积5342.26平方米。
  二、改造注意事项
  (一)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传统历史民居的保护性开发与一般的房地产开发改造相比,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由于历史民居保护性开发改造方案要符合我市关于历史街区保护和文物保护的规划控制技术规定,不仅存在历史民居和文物的本体保护,还存在风景协调区域的规划控制。
  二是拆迁密度大,货币补偿安置金额在逐年提高。
  三是土地出让金按现行旧城改造土地优惠政策,即土地出让金按照评估备案地价的35%收取,其费用约占总成本的20%—25%。
  四是改造项目所涉及周边街巷由于道路和地下管网设计、使用年限较长,维修不足,已不能满足改造后社会生活和生产交通等需要,应对此同步加以改造。[Page]
  鉴于以上分析,需要对此类开发项目予以最大力度的优惠政策支持。建议:
  一是享受土地零价格出让、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低限的50%收取的棚户区改造优惠政策;
  二是改造区域的市政道路、水、电、气、暖等配套设施应由政府同步实施改造;
  三是对涉及文物保护的项目,因改造成本过高,已超出市场预期,需政府投资改造或进行专项补贴;
  四是要在旧城范围以外建设部分专门用于安置旧城改造项目的回迁楼或经济适用住房,以疏散旧城人口密度,降低开发改造成本。为此,应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对于旧城范围内需要异地安置的被拆迁居民,主要依靠新开发的经济适用房小区优先进行异地安置,而不需要核定家庭收入;或政府划拨土地,建设一批拆迁安置住房,专门用于解决旧城区的被拆迁居民的安置问题,为被拆迁居民和中低收入者提供符合其承受能力的房源,多渠道解决旧城改造拆迁安置房源,使旧城范围内的保护性开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二)改造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尊重历史,保护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的历史原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当地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等各个方面,即人文环境。我们保护旧城区,在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修缮、成片改造、迁建过程中,要尊重历史事实,其设计风格与施工工艺一定要与原有的建筑相协调,保证历史的延续性。
  2、保护好旧城区周边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一样,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存续也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它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潜在发展优势,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的传统风貌,避免彻底改变原有的民居结构,预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旧城范围内传统历史民居和文物保护性开发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改造旧城、建设新城、发掘古城”为指导,以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环境良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为目标,对旧城范围内的一些历史民居比较集中或能较为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历史底蕴的街区、民居、文物等,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实际情况,结合太原市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提出“以点带线、以线连片”,有重点、划区域、分时段实现点、线、面的系统保护工作思路,实施保护性的开发改造战略。
  2、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即要从旧城的整体风貌和文化环境出发,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合理安排,点、线、面相结合。具体实施当中,以各个分散的不可迁移的文物作为一个点来重点保护,原地修复。如古关帝庙等;以文物、民居相对集中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为依托,将其他地区较为分散的且不宜单独保护的同类型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集中迁建到该街区,形成规模,构成历史文物保护系统中的“线”;通过点、线相结合,向周边进行延伸、辐射,形成保护性开发的“面”。
  二是发展性原则。即对于历史民居和文物要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兼顾改造区居民的现代生活、生产的发展需求,对老城区内的市政配套设施进行彻底改善,建设一套完整的、配套齐全的、高承载能力的市政配套管网体系,创造出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外资”参与到旧城的保护性开发改造工作中来,使旧城的环境能从根本上得到大的改善。[Page]
  三是展示性原则。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采取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控制风景协调区域的建筑密度、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和体量等建筑规划指标,通过对民居、文物周边部分新建和违章建筑的拆除、剥离、改造等方式,使文物保护的范围得到拓展和延伸,旧城的整体环境不断改善,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教育价值不断得到新的升华和充分展示,从而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制定保护性开发改造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根据我市现存历史民居和文物现状,确定9平方公里旧城范围内的历史民居作为主要保护对象。
  ①研究制定不同区域内的四合院等传统历史民居维修、改造、保护和利用的发展规划。
  处于旧城中心的商业历史街区与旧城边缘地带的历史文化街区,因在不同地域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与作用,因此,在保护标准与方式上不应搞“一刀切”,而是应“一事一议”,由政府牵头,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中的规划指导和监督作用,根据历史和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旧城内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改造规划。
  在严格执行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改造规划的前提下,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研究,针对各种传统建筑民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②以历史遗存地标性建筑为“点”,进行修复、扩建,深度发掘其潜在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在旧城内形成新的景观。
  如位于西校尉营的古关帝庙,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元代,于明、清重修,是太原城内最古老的古建筑。坐北朝南,二重院落,有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大殿、后殿等殿堂17间组成。占地面积700平方米。该建筑向南20—40米处,据专家考证即古钟楼遗址。将古钟楼的恢复新建纳入古关帝庙的修复保护方案中统一进行,通过迁移周边居民,拆除零杂建筑,采取落架大修,恢复原貌,实施保护,修复后的建筑与钟楼街贯通,增加该区域的人文气息和商业氛围,将其建设成为柳巷—钟楼街商业区的标志性景观。
  ③将同一类型的历史文物资源集中整合,形成保护性开发的“线”。
  在一个地段依托原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民居,还原迁建于一处,明确主题,打造反映城市发展历史轨迹的文化展示街区,充分展示三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精营西边街是我市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遗存有建成于清末的“浑源会馆”、建成于民初的杨爱源公馆、旧警察所、“四通银行”、国民党官员旧址等挂牌保护文物。目前,精营西边街作为我市旧城范围内保护性开发的试点项目,已开始启动,拆迁工作正进入收尾阶段。项目的改造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地域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建筑风格、建筑尺度、建筑造型都将严格按照古建筑要求建设,充分体现晋阳古城的文化特色、文化厚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建筑外形体现和恢复清末民初的建筑风貌,结合现代生活需要,室内设施现代化。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旧城内历史民居和文物的保护现状,重点还原展示清末民初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民风民俗风貌的“历史文化展示街区”。
  以靴巷为依托的“民族工商业一条街”。以靴巷的亨生久鞋店(位于靴巷32号)、书业诚(位于靴巷30号)为依托,迁建部分老字号商铺,如“清和园”、“双合成”、“乾和祥”等,形成民族工商业一条街,再现历史上的“柳巷”风采;
  以鼓楼街为依托的“金融文化一条街”。以鼓楼街山西省银行旧址(位于太原市鼓楼街76号)为依托,迁建“四通银行”(位于精营西边街23号)等形成晋商票号、钱庄文化气息的“金融文化一条街”;[Page]
  以校场巷为依托的“官宅、民居一条街”。以校场巷12号续范亭将军故居、6号国民党考试院副院长贾景德故居、13号晋生纺织厂督察姚宝山旧居、校场巷32号工程师楼、日本军部大楼旧址等为依托,迁建开化寺南街李家大院(位于开化寺南街28号院和34号院)、坝陵北街9、15号院(位于坝陵北街)、杨爱源公馆(位于精营西边街27号院)、阎锡山兵站总监黄国梁旧居(位于坝陵街3号)等,类似院落还有很多,可迁建到此,集中展示太原市历史民居文化的“官宅、民居一条街”。
  ④以点带线,以线辐射面,带动周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形成我市旧城范围内文物点、线、面的保护系统。
  通过以上“点、线”的保护性开发改造,将可带动以府东街为界的南、北两个面。
  北面以会馆街和官宅民居街相呼应,可以辐射到周边阎氏故居(位于太原市南华门东四条)、牺盟会旧址、徐永昌旧居(位于太原市精营东边街12号,今为民盟太原市委所在地)、文殊寺(位于城坊东街和东仓巷间,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普光寺(位于西辑虎营)、古圆通寺(位于东辑虎营与东后小河之间)、督军府、拱极门(明代太原8座城门之一,目前是太原市惟一一座古城楼遗址)等,形成以会馆文化、官宅民居及庙宇等历史文化遗存为主线的历史民居和文物保护片区。
  府东街以南则以鼓楼街“金融文化一条街”、靴巷“民族工商业一条街”及古关帝庙的修复改造工程为契机,辐射到周边大关帝庙(位于庙前街)、白衣庵(位于东庙巷大关帝庙东)、皇庙(又称万寿宫,位于上马街皇庙巷)、奶奶庙(位于校尉营街)、泰山庙(位于酱园巷)、姑姑庵(位于柴市巷6号)等。由此构成钟楼街地区历史民居和文物保护的框架体系,起到让坝陵桥历史文物保护街区与文庙历史文物保护街区紧密联系的纽带作用,使我市旧城范围内的历史街区保护形成三足鼎立又遥相呼应的格局。
  ⑤采用修缮整治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维持、还原历史街区原有的布局、风貌。
  对保存状况较好的街区并经简单抢险修缮就可使用的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实行政府补贴,利用经济适用住房将实施保护建筑的原住户予以安置,所有人按照设计方案和有关技术规定进行修缮改造。
  对于迁建修复的历史民居和文物,要做好原建筑的结构图和建筑材料的编绘工作,最大限度地采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保持原有地方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基本格局、艺术特点,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对于历史民居较多、街区院落格局形制保存比较完整的,可以通过对住户的搬迁将解放后抵墙搭建或比邻新建的房屋进行拆除,还原旧住宅院落的格局和形态,新保护方案要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及原有街区与建筑之间的尺度和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和改善必需的生活配套设施,以适应现代家庭居住需求,然后向社会定价销售。
  ⑥以标志性历史文物或街区为保护中心,向四周延伸、辐射,形成永久性保护建筑群。
  老城区内的如文庙、崇善寺等,按照规划部门确定的紫线控制范围,通过风景协调区域向四周延伸、辐射,将需要改造院落中的原住户迁出,形成永久性保护建筑群,不仅可以作为住宅使用,还可作为集中办公和商业用房,以充分发挥城市旧城中心高档服务区功能、区域商务中心和传承历史文化载体的作用。
  在改造方式上,对旧城内已经丧失使用功能和已翻建新房的,分两种形式进行成片改造。一是“文化型”改造方式,即以突出历史文化品位的传统四合院改造方式,尽量保持北方民居的特点和风格;二是“经济型”改造方式,就是将晋阳民居的外部特征与现代建筑的内部结构、功能相结合,围合成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综合考虑开发改造的成本构成因素,从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角度出发进行开发方案的设计,形成传统、古典的建筑艺术形式与现代化建筑结构完美交融的新街区景观。[Page]
  在传统民居文物的保护性开发改造与现代建筑群的改造区域协调问题上,应以文物、民居为本体保护绝对区,通过控制本体保护范围周边风景协调区的建筑密度、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和体量及商业元素等条件,由点到面分层次逐步过渡到以现代建筑为主体的城市开发改造建设区域。
  在空间布局和外观设计上,通过院落、房屋的高低错落、出入闪躲,创造四合院的自然和谐氛围与历史厚重感,避免街道僵硬、建筑雷同、房屋呆板、平面缺少变化等弊端;外观设计应结合宅门、影壁、街头小景、砖石雕刻、牌匾楹联等细部设计,为历史文化保护区注入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为其赋予生命力,使改造区域形成环境美、配套全、居住和使用舒适的高档居住区、商业区和文化展示区。
  ⑦对改造区的市政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
  在旧城范围的平房区域,水、电和市政配套等有许多还沿用着解放前的设施,经常发生停水、断电、下水堵塞、排水不畅等现象,暖气、煤气等管道线路均未接入。因此,对旧城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完善,也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改善城市环境和旧城内保护性开发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由水、电、暖、气、通讯及市政等部门负责尽快制订出改造方案,抓紧实施,特别是针对即将进行旧城改造的街区,应当与改造项目同时或提前完成改造范围内的局部基础设施配套与全市市政管网设施大配套的衔接,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功能要求。

 

本站相关专题:百年浮华——探访太原近代历史文化遗存

山西大学堂旧址

山西国民师范

梅山钟楼

精营东边街12号徐永昌故居

南华门街6号王靖国故居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李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2-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