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新世纪太原改革开放扫描

  30年前的12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太原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太原的实践,谱写出波澜壮阔的改革诗篇。率先科学发展理念的形成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到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太原率先发展和建设太原经济圈的战略决策。面对新世纪太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200112月,市委八届二次全会提出了三年全省领先、五年建设中西部经济强市、七年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率先发展目标。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先后将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和谐太原等纳入率先发展的目标体系,丰富了率先发展思路。20061月,市委进一步提出推进思想观念创新、发展环境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文化氛围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率先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同年831日至93日召开的市九次党代会,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贯彻落实到太原建设实践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太原的区位条件,放眼经济全球化的演进趋势,提出了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和建设新型工业基地、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全市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破除旧观念,纠正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做法,不断完善新太原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形成了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理念。2008130日,市委九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太原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决议》,提出要以建设现代宜居城市为主攻方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太原建设的内涵。发展理念的创新,拓宽了改革开放的思路,为新世纪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撑。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新世纪之初,市委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第一要务”的核心工程,推进接轨性改革和探索性改革,启动运行太原政务大厅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推行政务公开,着力清除一切制约率先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集中开展“环境创新年”和“环境创新攻坚年”活动,以“审批提速、服务提质、监察提效”为目标,展开新一轮行政法规规章清理工作,推进政府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压缩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以及服务性事项的环节和程序,进一步优化了新太原发展的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和法治环境。

    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市委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初步形成了一套干部工作制度体系。200112月面向全市公开选拔20名副县级市管领导干部,2002年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高新区和经济区管委会主任,同年6月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决定实行党政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由全委会无记名表决产生。2006年后,市委继续创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和体制,不断扩大群众在干部选任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20077月,面向全国公开选拔7名县处级正职领导干部人选。

对外开放和国企改革的历史性突破

    随着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太原把开放驱动作为推进率先科学发展的切入点,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纵贯2003年的招商旅游暨纪念建城2500年活动,以“让世界了解太原,让太原走向世界”为主题,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架起了与世界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高新区、经济区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吸引了富士康、日立、松下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实现了山西世界500强企业直接大规模投资零的突破。此后,沃尔玛、家世界、北京燕莎等知名企业先后登陆太原,促进了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67月全市扩大开放和国企改革工作会议召开,8月《关于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意见》出台,拉开了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序幕。这一年,太原先后组团参加了上海经济合作项目推介会、香港招商洽谈会、珠三角(广州)投资合作洽谈会、首届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促成了一批合作项目。2007917日,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在太原开幕。作为一个专业性、国家级博览会,煤博会的成功举办,已经成为太原走向世界的一个历史性标志。对外开放的扩大,增强了太原的对外辐射能力,推动着太原经济圈建设的步伐,为提升对黄河中游经济区的拉动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坚持把对外开放与企业改革结合起来,是市委推进国企改革的重要思路。20038月市委确定“转属改制一批、破产重组一批、搬迁改造一批、做大做强一批”的国企改革战略措施。同年10月,93户市属国有及集体企业转属改制。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职工就业、有利于对外开放”的要求和“高起点谋划、整体性推进、开放式改革”的思路,以产权多元化、资本人格化为切入点,以人资分离为突破口,破产重组一批,搬迁改造一批,做大做强一批,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市属国有工业、商贸企业改革的任务。同年722日,国资委系统首批改制的64户独立核算企业打响攻坚战。2007年,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组山西汽车工业集团、北京中瑞公司和雅世置业集团公司重组新凯公司、中国国电重组南峪煤矿,一系列的重组,不仅使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资产人格化、就业市场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同时也为太原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是太原国有企业改革的决胜之年,随着山西电机厂等12户企业破产和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市饮食服务公司的人资分离工作的如期完成,标志着全市国企改革任务将基本完成,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一个堡垒将成为历史。

社会事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20033月,非典疫情突袭全国,太原成为疫情的重灾区。5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深入太原重点疫区视察指导,发出坚持不懈,恪尽职守,狠抓落实,坚决打赢非典防治这场硬仗的号召。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抗击非典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非典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要注意协调发展,通过加快社会事业的改革,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生态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非典疫情过后,全市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的步伐,以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为契机,着力调整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初步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2006年,在推广总结阳曲、娄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覆盖到全市10县(区、市)。20071130日,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看病就医问题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启动,拉开太原步入全民医保时代的大幕。

    2004年以来,全市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加大了对农村学校和城乡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2007年,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的各项政策性补贴、津贴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取消住宿费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学校试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逐步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高收费问题。20084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强调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保障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为主线,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健康发展。

    市委、市政府把就业再就业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和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在全国率先把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延伸到社区,建立了以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劳动就业组织和信息平台为主的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太原市市情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体系框架,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就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创造了劳动就业保障工作的“太原经验”。2006年,全面完成全市下岗职工出中心并轨工作。2007年,以实施《太原市社会保险管理条例》为契机,将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建筑施工企业使用的农民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使用的编外招聘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从业人员以及城镇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

    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经营城市”的力度,加大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通过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动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把统筹城乡发展纳入和谐太原建设的大盘子中安排部署。在全省率先免除农业税的基础上,把加快城市化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积极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体制试点改革,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投入的力度,不断探索城乡协调发展,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杨云龙,作者系中共太原市委党史办主任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2-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