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阳城道情

 

 

 

 

 

  阳城道情主要流传于我省晋城市阳城县城及周边地区,它的源流无史料记载,有专家认为它是流行于阳城境内的一个外来曲种,它的音乐具有苏南民间吹打乐的某些特点,很可能是由苏南一带传播而来。阳城道情的老艺人对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早年间阳城城内有一人以卜卦为生,他为招徕过往行人,怀抱渔鼓,手执简板,在街头说唱,到晚年老者将曲牌书段传于当地好歌者而一去不返,从此产生了阳城道情;另一说是元末明初,有某云游道士久居阳城,常以唱道情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教义,阳城道情由其传授而来的。

    早期的阳城道情没有班社,都是临时搭班,自由活动。活动人数为二三人,伴奏乐器也只有渔鼓、简板。清代以后,说唱人数增加到七八人,伴奏乐器也加上了京胡、二胡、四弦、三弦、萧等;阳城道情的音乐唱腔属于曲牌联缀体,全部唱腔有【皂调】【耍孩】【歪调】【跺板】【碗花调】【十字佛】【山坡羊】【西江月】等10个曲牌组成,惯称“十锦段”。其唱腔特色既和当地方言土语紧密联系,又与音乐的体裁、风格、调式、调性不可分割,其旋律委婉明快,行腔流畅自如,富有变化,别具一格。主要乐器有渔鼓、简板、铜板、木鱼为打击乐器,京胡、四弦、三弦等为伴奏乐器,乐器的调配一般按人员的多少而增加或减少。渔鼓是阳城道情专用的击节乐器,呈圆筒状,为桐木所做,约70公分长,直径为9公分左右,用猪护心皮包住圆筒的一端,另一端为空筒(称鼓尾),打击时发出“镗镗”的响声。

    阳城道情的说唱曲目多以道教故事为题材,主要曲目为韩(湘)家和李(翠莲)家两类,韩家的曲目有《拷打追湘》《七仙点化》《相十八救母》等十四本,李家曲目有《何金龙算卦》《唐王游地狱》《对金钗》等十四本。阳城道情在长期的礼俗活动中,根据活动的大小、参与人员多少、演唱不同内容的曲目,因而形成了参与礼俗活动的灵活性。上世纪50年代搬上舞台后,说唱内容由单纯宣传道教的曲目增加了适应当地风俗、反映日常生活趣事和风趣幽默的传统曲目小段,丰富了阳城道情的说唱内容。

    代表性艺人为韩勋(1886——1972),男,阳城南关人,小名和尚,一生以种菜园、开硝房为业,配制火药、做烟花火炮更为出色,一生颇爱道情演唱。少时虽家境贫寒,但酷爱演唱,平时留心听唱,记住了许多曲调和剧词,为其演唱道情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其唱腔优美、音调合乐,道白清楚,且能表现出喜怒哀乐,是阳城很有名气的道情说唱行家。韩勋为人正派,性格乐观,平时沉默寡言,话时妙趣横生,深得听众喜爱,凡有人请他说唱从不拒绝,无论刮风下雨,有求必应。一次深夜归家,从毛驴背上摔下,他忍着痛没让家人知道,而这位身材高大,一生无病的民间艺人竟因此长眠,离开了人世。

    如今阳城道情唱本失传,围桌坐唱形式被冷落,颇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谢世,绝技难以得到传承,一些爱好者迫于生存压力从事了其他活计,会演唱阳城道情的艺人愈来愈少。

 

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牛晓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1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